人這一生,能享多少福,能吃多少糧食,是有定數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的福報就像一個聚寶盆,用一點少一點,你用的節儉或者往裡面多存一點,福報才不會枯竭。人要懂得惜福培福,沒有福氣的人,什麼都得不到。就像很多人拼命掙錢,其實錢不是人掙來的,人的財,七分命、三分努力,大財靠命、中財靠德,小財靠勤。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再拼命也掙不到大錢。德行不好的人,財是不會主動靠近你的。
我的出家師父是個非常惜福的人,她一直非常節儉,東西再多,也必定不會鋪張浪費,自己用不了的,會很大方地布施給別人,讓他人受益。她總是告訴我,人一定要惜福,不要浪費糧食,不要浪費自己的福報,縱使錢再多,沒有了福報,錢也沒了。人這一生浪費多少福報,就會以多少的苦果來償還。惜福才有福,積福福才久。
有很多善信都去過寺院的齋堂,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寺院裡出家師父在吃完齋飯後,不是像我們一樣刷碗,而是在碗中倒入熱水,就著水衝洗碗內的殘餘米粒,然後一塊兒喝掉。不用再洗碗,乾淨利落。「僧人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僧人對福報的珍惜。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覺得自己物質充裕,隨意浪費,要知道,我們所浪費的,不只是那點東西,而是福報的大肆損耗。
「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前世種下多少善因、積下多少德,今生就會有多少福報。人一出生帶的口糧就是有定數的,如果過早地耗盡,必會早早遭受苦果,早早離開。所以,人這一生不要只顧著享樂,享受是在消耗福報。尤其是年輕人,年輕的時候不要害怕吃苦,吃苦是在了苦,是在消業積福,苦盡了才有甘甜。「吃苦了苦,享福消福」,這是佛教對眾生的勸誡。
那怎麼樣培福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去做好事、利益他人。最簡單也是培福最快的法門就是布施。佛門裡將布施分為「財物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物布施就是給予大眾物質上的幫助,解決溫飽等問題。法布施,指弘法利生,幫助眾生以智慧破除無明煩惱;無畏布施,指在精神上幫助眾生遠離恐懼、顛倒妄想,安心自在。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布施行善,終有厚報。有句話叫「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你想要得到,就要先學會去「舍」。「捨得、捨得,有舍,才會有得」,不願意「舍」,自私自利,就無所謂「得」,福報也會越來越薄。人的心量越大,福報才會越大。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要先學會去利益他人。福報是修來的,沒有善因,自然也沒有善果,天上不會掉餡餅。修來的才是自己的,搶來的都是禍患。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希望大眾行持正道、惜福修福,福慧圓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