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冬季在福州漫步,不可不去鼓山看紅葉,藏於山裡的楓葉林,在微風中搖曳,宛如畫卷,頗有「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的美妙意境。
這裡綠樹成蔭,走在斑駁的陽光上,路過各具特色的咖啡小店和黃瓦紅牆,看著這裡悠閒的學子和老人,心情也跟著腳步一起慢下來。如果在旅遊旺季,不想在三坊七巷人擠人,可順便來這裡放鬆一下,在勺園一號文藝範兒的小咖啡吧喝一杯。
學生街就要拆了,但是屬於無數福州大學生的記憶還在。這條位於福建師大倉山老校區旁的數百米巷路,無論是在福州哪所高校讀書,倉山學生街,都是學子們的購物「聖地」。
金雞山棧道是目前福州市區最長的高空覽城觀景棧道,在這裡登高遠望,榕城美景可盡收眼底。長長的金雞山覽城棧道,環山蜿蜒而設,幾無陡坡,可在其間悠然自得地散步。
木棉花的花語是珍惜你身邊的人,珍惜你眼前的幸福。4月是木棉花花開的季節,在福州的橫江支路上,高高大大的木棉樹上開滿大朵大朵紅色的花朵,一顆顆木棉花樹相連綿延數百名,匯聚成一條花海。
每年的5月,對湖路的藍花楹悄然綻放,在半個世紀前,這種樹堪比榕樹,是福州隨處可見的行道樹。比如大根路,不到200米的距離內,並排著將近20株。這些高約十五六米的樹,每棵樹樹冠上都飄著一片藍紫色的「雲彩」。
這裡猶如大樟樹隧道!榕城福州除了遍植榕樹外,這大樟樹也是主要的綠化行道樹種之一!以烏山路、南街、鼓屏路、華林路種植的大樟樹為最,道路兩旁的樹冠互相交叉,形成拱形的樹蔭,也就有了進入大樟樹隧道一般的感覺!
一條街的羊蹄甲,一樹一樹的花開,白的似雪,粉的似櫻,一陣清風拂過,花瓣隨風飄舞,香味飄滿街道,啊~撐一把小傘,行走在這樣的路上,感覺整個人都變的像霧像風又像雨了呢!
道路兩旁有不少羊蹄甲濃蔭蔽日。走在這條路上,猶如散步在廈門的鼓浪嶼上,道路兩旁矗立著一幢幢老洋房、一座座民國時期的院落。
2000年,一名臺灣學生在福建師大學生街一帶塗過很多作品,吸引了不少愛好者一起塗,此後福州便出現了塗鴉族。這條路右側牆上畫滿了各種各樣抽象誇張、色彩鮮豔的圖案。慢慢這,這條路就成了福州著名的「塗鴉路」。
達明路聚集了大大小小數十家美食商戶,尤其價格大眾化,適合三五好友逛完三坊七巷之後犒勞下飢腸轆轆的肚子。
井大路上新興的美食和福州老味道一直是老饕們的最愛,琳琅滿目的沿街小店中充斥著各種風格迥然的美味,新潮加舊愛的聚集地。
福州著名的中央商務區——五四路美食地圖。五四路北起於琴亭路,南至東大路口與五一路。一條路上大廈林立,集商貿、商務、休閒、旅遊、體育、文化為一體,被譽為福州城市傳統「中軸線」。
這條路原身屬於三坊七巷之一,包攬了中餐、西餐、自助餐等各類美食!
白馬路是福州人文意蘊的代表,白馬北路就是其中的一條支路。一到飯點時間,白馬北路便是一派熱鬧的景象,形形色色的美食在這碰撞出各式的美味力量。
六一北路名在福州的知名,不僅是因為它跨越了兩個區,作為吃貨都知道這裡有異國風情的湖碟軒、辣爽舌尖的辣皇朝、難以忘口的嘉陵傳奇,還有福州首個高層觀景Bar——Myth迷思Bar,你想要的地道,你想要的浪漫全都囊括!
臺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裡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
一頭連接福州繁華的東街口,一頭延伸至百年老街衛前街的三牧坊,寬不足4米,長不到240米,是福州古代閩縣內最著名的一座坊。
一座不大的小山坡,高低錯落的布滿許多的小院落,那一幢幢小樓房,形態各異,色彩華麗,很是吸人眼球。如今,這裡群集各種私房菜館、茶館、會所、畫室、小收藏展館,成為福州閒聚會友的好地方。
倉山區的馬廠街雖說是「街」,可長約450米,寬度不足3米。街巷幽靜,民風純樸。兩側院落以圍牆為界,獨立成院,院內綠樹成蔭,形成了一個獨有的古香古色的庭院式小區。
康山裡是馬廠街的支巷,民國17年(1928年),康山裡1-12號興建了一批帶有獨立花園的洋房別墅,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均為2-3層的磚木結構,供高級買辦和傳教士居住。現存的花園洋房有四座:1號愛廬、5號可園、12號以園和13號夢園。
陸莊巷在楊橋中路北側,它南接楊橋中路,北連怡山境巷,可通往西洪路。漫步陸莊巷,可見陸莊河、陸莊橋和古榕,感受鬧市中的靜謐悠閒。
七轉彎巷原是福州丁戊山的一條山路,因路窄難行,有7個接近90度的大轉彎而得名。它毗鄰大覺禪寺,西接東泰路,東至仙塔街,長約200米。
星安橋巷是上下杭的腹地,200米長的小巷匯集了張真君祖殿、星安橋、三通橋等多個文物保護單位。小巷邊還有觀音庵、法師亭、永德會館等古建築物,使這裡的古韻味更濃。
樂群路,是納入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保護的38條街巷之一。位於倉山影院與煙臺山公園間,這條600多米長的盤山小巷裡,古榕、教堂、老洋房盡收眼底。
福州的小巷中以九彩為名的就有3條,都集中在華大街道九彩社區一帶。其中最為外人熟知的要數外九彩巷,它西通北大路,往東北延伸連接鼓屏路,全長約400米。九彩源於韭菜諧音。
打鐵壋巷位於五一南路上,舊時當地人多以手工打鐵為業,所以得此名。巷裡還保留著富有老福州特色的民居——柴埕厝與火牆厝。柴埕厝是棚屋的俗稱;而火牆厝的外圍是一堵高牆,萬一失火,能避免火勢殃及厝外,因而得此名。
能補天巷位於冶山歷史文化保護區內,與湖東路對接。名字來源於一個螞蟻補「天」字報恩的傳說。傳說中善良的秀才用樹枝救起一群螞蟻,秀才考科舉時把考卷中的「天」字寫成「大」字。螞蟻為了報恩,擺成一橫,把「大」字變成「天」字。能補天巷的地名傳說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