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朗讀亭來滬首日受熱捧,上海閱讀春天再度來臨

2020-12-11 澎湃新聞

這個周末,由央視綜藝《朗讀者》線下應運而生的「朗讀亭」來到上海圖書館。讀者可自行準備喜歡的讀物,不限體裁、不限語言,在設有專業錄音設備的「朗讀亭」裡進行3分鐘的朗讀。

該活動將從3月4日延續至3月7日,每天上午十點開始,下午五點半結束。央視《朗讀者》節目組會進行全程錄製,並從中挑選最感動人心的朗讀者,參加央視節目錄製。

3月4日是活動第一天。上午十一點,排隊隊伍已有近200人。下午兩點不到,微博號「上海圖書館信使」發布消息稱:「由於每天只能錄製到17:30,今天『朗讀亭』參加人員的排隊已經截止了。」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前來排隊的讀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人在隊伍裡捧著一本書輕聲試讀;有人交頭接耳,分享讀物。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感慨,隨著這幾年全社會著力推廣閱讀活動,上海市民的閱讀熱情越來越高。

3月4日是活動第一天。上午十一點,排隊隊伍已有近200人。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圖

清晨五點半,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大一學生李昕陽就出發了,她是現場排隊的第二人。為了參加這個活動,她前一天就從松江大學城出發,特意在市區住了一晚。「今年是我母校(位於夢之谷)140周年,我為此特意朗讀了蕭乾先生的《夢之谷》。」她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從小就很喜歡朗讀,因為爸爸媽媽都會在我入睡之前給我讀故事,所以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愛好。我覺得默讀雖然可以汲取知識,但是朗讀更可以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喜愛。」

即將退休的邵健明推著輪椅來到現場。他是個閱讀愛好者,說自己來參加活動是為了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讀紙質的書。

「我特別喜歡《傅雷家書》。這本書我已經讀了不下四五遍了,不過平時更多的是默讀。」邵健明說,「我讀(朗讀)得也不太好,但我參與是想告訴(大家),我是喜歡閱讀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閱讀,少看一點手機。」

邵健明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閱讀,少看一點手機。

上海圖書館館員王芳也走進了朗讀亭,她讀的作品是張愛玲的《愛》。「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就來自於這篇文章。

王芳是朗讀愛好者,她觀察到來參加活動的讀者包含各個群體。「作為一個讀者,他們都帶上了他們認為值得大家分享的作品。」她說,「『朗讀』通過不同人對作品的理解,通過不同的詮釋去感染人、帶動人、也去影響人。」

今年9歲的羅梓瑄和曾若飴在媽媽的帶領下也在隊伍中。「今天讀《論語》。」兩個小朋友說,「因為《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而今年11歲、來自洛川小學的俞朵菡朗讀的是故事《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很喜歡讀書,更愛朗讀。」她說,「讀出(聲)來,可以運用,運用可以讓文章變得很美。」

今年9歲的羅梓瑄(紅衣服)和曾若飴(粉衣服)在讀《論語》。

19歲的張絲雨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大一學生。這位來自貴州的姑娘朗讀的是瑪麗·奧利弗的《從橡樹頭步行回家》,她坦言自己選擇這個作品是因為離家比較遠。「我想讀一首詩給我的媽媽,還有家裡人,來表達我對他們的思念吧。」

她說,文字雖然是無聲的,但是朗讀能賦予文字力量,讓人們去感受文字中的力量。

小讀者們沉浸在書中。

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研一學生曹沁來參加活動是為了讀一首詩給她的男朋友,她讀的是三毛的《我喜歡你》。「我讀的時候想到的都是我男票吧。」曹沁笑言,「你把它朗讀出來,會帶有一種情感,是你真情流露的一種表現。」

而來自進才北校的語文老師張妍婷要讀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過兩天我要上這篇課文了,所以我今天選了這篇文章。」

「我認為朗讀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課堂裡教學生一定要去朗讀。我本人也喜歡朗讀,所以我來參加這個活動。」張妍婷稱,朗讀和默讀還是很不一樣的,「很多家長覺得默讀已經夠了,但其實朗讀可以帶給孩子更多的東西,讓孩子更深入感受作者的心靈。同時,語言也是有美感的,我們通過朗讀更能欣賞文字的美。」

來自進才北校的語文老師張妍婷在試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圖書館還在南京西路的時候,有一張著名的照片,就是許多讀者排隊等候進入上海圖書館。如果說那是近三十多年來第一次在上海出現的閱讀的春天,那麼最近幾年,我們認為,上海的閱讀春天已再度來臨。」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如是說。

上海知名朗誦藝術家 、特級語文教師過傳忠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全國範圍內都掀起了朗讀熱。「大概現在有一個機遇,因為中央有這樣一個節目。但實際上,這幾年,在我們國家提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公眾逐漸對我們的朗讀活動,包括對古詩詞的朗讀、現代文學的朗讀都有了興趣。」

「而且朗誦涉及的人群範圍很廣。現在既有專業人士對朗誦藝術的探討,也有普通老百姓的讀,技巧什麼都還談不上。但不管怎樣,只要你讀的是有正能量的東西,宣傳真善美的東西,讀了總會有收穫。」

過傳忠還表示,口語比純文字多了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所以口語更能打動人。「朗讀是一種藝術,可以把文字裡包含的人們的思想感情,更準確、更細膩、更生動地傳達給大家。所以如果每個人都習慣於朗讀,都能夠借用朗讀這個形式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那麼我們整體的閱讀水平就會大大提高到一個層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個人一段文:《朗讀者》點燃閱讀熱情
    這段話是《朗讀者》製作人和主持人董卿在節目裡的一段自問自答。   的確,我們當前生活在一個快時代,可能許多人每天並沒有太多時間讀書。《朗讀者》的開播,就像一把火,點燃了人們內心裡潛藏的閱讀熱情。   喚醒公眾閱讀之心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的熱播,已經喚起了人們對閱讀的熱情,同時他指出,推動全民閱讀,一定要使更多的人讀起書來。文化節目要真正發揮推動閱讀的作用,還要激發大家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帶動觀眾在看完節目後去認真研讀相關的書籍。
  • 「朗讀亭」來到合肥點燃讀者熱情:暫無計劃邀請讀者上央視
    讀者盼望多日的央視「朗讀亭」終於來到了合肥。於是,「最愛閱讀城市」的讀者熱情瞬間被點燃,連日來前去體驗的市民絡繹不絕。而相關工作人員則鄭重表示:「第一季節目暫時還沒有(通過朗讀亭海選)邀請讀者上央視的計劃」。
  • 高臺:朗讀亭「搬」進校園啦
    通訊員 段海近日,高臺縣職業中專將該縣首個朗讀亭「搬」進校園,為全校師生創建私人朗讀空間,受到大家歡迎。筆者在高臺縣職業中專看到,兩名學生正在朗讀亭裡伴隨著背景音樂深情朗誦詩歌,亭外還有不少學生排隊等候。據了解,朗讀亭一投用就成了學生們追捧的「打卡」地。「在業餘時間走進朗讀亭,朗讀一些經典名篇、古文詩詞或者自己課本上的內容,提高了我們的表達能力,豐富了我們的業餘生活,讓我愛上朗讀。」 剛剛走出朗讀亭的學生王泓傑說。
  • 世界讀書日「亭」下再出發 朗讀亭首次入駐深圳大學
    深圳新聞網4月23日訊(記者 陳飛)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的播出,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讀熱潮。在世界讀書日當日,央視「朗讀亭」首次入駐深圳大學。本次入駐深圳大學,將讓更多的同學走進朗讀亭,在小小的靜謐的空間內深情誦讀,在文字的觸動中找尋自我,釋放內心的聲音。
  • 區圖書館有了網紅「朗讀亭」
    大家驚奇地發現,火爆央視的「網紅」朗讀亭竟然入駐惠陽區圖書館並投入使用了,這為惠陽的閱讀愛好者們帶來了新奇的自助朗讀體驗。 記者在惠陽區圖書館一樓大廳左側看到,眼前的這個小屋就是全區首個朗讀亭。朗讀亭佔地面積約2.25平方米,內部裝置有包括麥克風、耳機、觸摸點播系統、觸控機、座椅、錄音設備等,採用高強度全隔音鋼化玻璃裝置與錄音棚設備,集閱讀、朗讀兩大功能於一身。
  • 《朗讀者》來了!廈門再續前緣!下周將舉行這個活動……
    《朗讀者》與廈門再續前緣。10月6日至8日,《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來到廈門,為《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做前採調研。《朗讀者》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點打造的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它與廈門的不解之緣,因城市書香而起,因城市精神同行。
  • 董卿節目帶火的朗讀亭亮相濟南
    原標題:董卿節目帶火的朗讀亭現濟南,《再別康橋》最受歡迎隨著《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節目的播出,以及全民閱讀氛圍的高漲,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朗讀熱潮,牽手文學經典,抒發閱讀感受,交流閱讀心得的「朗讀」成為接觸經典閱讀的一種時髦方式。
  •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即將開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將於12月11日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同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於12月20日22:30檔播出精華版。節目將全方位呈現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慢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
  • 朗讀者自創詩歌《76天的等待》,獻給重振的武漢
    「第一次,打樁的聲音是搖滾的節奏,而不是惱人的噪聲/ 第一次,城市的燈光是陽光般耀眼,而不是光汙染的厭棄/ 第一次,堵車的間歇有愉悅的笑聲,而不是焦躁的怨懟……」16日上午,朗讀者羅頌華走進漢口江灘三陽廣場朗讀亭,讀出她自己創作的詩歌——《76天的等待》,詩歌記錄了她從感染新冠肺炎到治療康復的經歷
  • 朗讀亭?軍鋼網紅打卡勝地
    朗讀亭?軍鋼網紅打卡勝地!軍鋼網紅打卡勝地看過《朗讀者》的人對「朗讀亭」都充滿嚮往就在(8月18日)新興鑄管首次引進了這樣一個「網紅打卡勝地」>18日,新興鑄管首個「朗讀亭」——倡導全民朗讀,提升朗讀體驗,激發朗讀者興趣,滿足新興鑄管職工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鑄丹心鐵骨、管通四海創造美好生活」的企業情懷指引下,為公司生產經營凝心鑄魂,激勵廣大職工在公司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這就是我們初心和使命。
  • 用1平方米和960萬平方公裡共振《朗讀者》完成了一場全媒體新物種...
    【正文】2020年10月16日-18日,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的朗讀亭聯動完成了一場72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在小小的一平方米裡,來自五湖四海的朗讀者們飽蘸深情,用滾燙的文字讀出各自的人生。12月11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將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同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於12月20日22:30檔播出精華版。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首播獲贊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繼續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晚22:30登錄央視一套。
  • 董卿為之嘔心瀝血「老了16歲」,《朗讀者》第二季明晚回歸
    4月26日的《朗讀者》第二季發布會上,央視綜藝頻道總監、大型節目中心主任郎昆如此說道:「2017年初,董卿作為獨立製作人,當時還沒有勇氣擔任總導演,請了兩位總導演推出了《朗讀者》的第一季,沒有想到,就像一股清流迅速在全國展開了文化類節目的熱潮。
  • 《朗讀者》武漢日記|第一天 董卿約會「人民英雄」張定宇
    9月28日,武漢,晴「城市」曾是《朗讀者》的主題詞,是每個人心中或念念不忘,或心嚮往之,一個既能夠安身,也能夠安心的地方。如果要問2020年中國人心中最難忘的一座城,一定是武漢。國慶在即,中秋盡望,當國泰民安與闔家團圓撞了個滿懷,9月28日雙節即將到來之際,《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星夜兼程趕赴「英雄的城市」武漢。董卿的時間表是濃縮的,白天和夜晚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前一天準備資料到了凌晨4點,清晨6點鐘她又準時出現在北京西站,和《朗讀者》主創團隊一起搭乘從北京到武漢的高鐵。
  • 董卿:親臨廈門大學取景拍攝,行色匆匆為《朗讀者第三季》忙不停
    #朗讀者第三季# 經過兩年的沉澱,《朗讀者》第三季即將回歸。這兩天,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現身廈門採訪、拍攝,與書香鷺島進行了一次浪漫邂逅,也為即將在廈門舉行的「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做準備通過央視綜藝朗讀者轉發的這一則時長達01:01秒的短視頻來看,著名央視綜藝節目主持人10月7號放棄雙節小長假的休息時間,親臨廈門大學取景拍攝,同時也為即將在廈門舉行的「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做準備。
  • 總臺首檔現象級文化綜藝率先新媒體化,新一季將帶來怎樣的期待?
    更讓人興奮的是,第三季《朗讀者》的「前奏」活動——「一平方米」朗讀亭活動將於10月16日-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城展開三天的直播活動!對今年共同經歷了突如其來的疫情和猝不及防的宅家生活的大家而言,想必會有許多想抒發的情感和內心故事。而這一次「三城三天」「72小時不間斷直播」的朗讀亭,則給了喜愛朗讀,或者想要講述親身經歷的小夥伴提供了表達的機會。
  • 優谷朗讀亭 傘盟
    文 |余光中/ 誦 |孫 遜 聲明:本《朗讀亭》欄目與廣州優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更名為《優谷朗讀亭》。應廣大誦友訴求,在縣文化館一樓大廳安裝有兩臺朗讀亭,完全免費,公益開放。歡迎廣大市民前往體驗。
  • 《朗讀者》傳統文化創新傳播 國家舞臺價值引領
    搜狐娛樂訊 5月23日,大型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的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教育部等、學者和全國多家媒體的領導、專家出席會議,從不同層面深入地剖析了《朗讀者》節目成功的原因,同時也探討了由節目帶動的文化熱現象。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推出的重點項目,由央視綜合頻道和綜藝頻道聯合播出。
  • 明天,董卿的《朗讀者》走進浙大紫金港!期待你的朗讀,感動全國觀眾!
    近期又一部綜藝界的清流《朗讀者》開播,「朗讀亭」的杭州之旅正圈粉無數。而對浙大人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央視《朗讀者》欄目浙大站錄製時間定於22日早10點至晚10點,「朗讀亭」設在以浙大紫金港校區南草坪為背景的納米樓和校友樓之間的廣場(求是鼎附近),隨到隨錄。
  • 董卿攜《朗讀者II》現身濟南
    魯網4月21日訊 第24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全國各地掀起全民閱讀熱。4月20日,「朗讀城市·濟南——《朗讀者II》山東讀者見面會」在濟南市圖書館舉行。在央視主持人張澤群的主持下,《朗讀者》節目製作人、圖書主編董卿暢聊「朗讀者」節目及圖書製作背後的故事,以及與熱愛朗讀和閱讀的泉城讀者溫情對談,共同朗讀,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朗讀者》山東讀者見面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