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由央視綜藝《朗讀者》線下應運而生的「朗讀亭」來到上海圖書館。讀者可自行準備喜歡的讀物,不限體裁、不限語言,在設有專業錄音設備的「朗讀亭」裡進行3分鐘的朗讀。
該活動將從3月4日延續至3月7日,每天上午十點開始,下午五點半結束。央視《朗讀者》節目組會進行全程錄製,並從中挑選最感動人心的朗讀者,參加央視節目錄製。
3月4日是活動第一天。上午十一點,排隊隊伍已有近200人。下午兩點不到,微博號「上海圖書館信使」發布消息稱:「由於每天只能錄製到17:30,今天『朗讀亭』參加人員的排隊已經截止了。」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前來排隊的讀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人在隊伍裡捧著一本書輕聲試讀;有人交頭接耳,分享讀物。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感慨,隨著這幾年全社會著力推廣閱讀活動,上海市民的閱讀熱情越來越高。
3月4日是活動第一天。上午十一點,排隊隊伍已有近200人。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賴鑫琳 圖清晨五點半,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的大一學生李昕陽就出發了,她是現場排隊的第二人。為了參加這個活動,她前一天就從松江大學城出發,特意在市區住了一晚。「今年是我母校(位於夢之谷)140周年,我為此特意朗讀了蕭乾先生的《夢之谷》。」她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我從小就很喜歡朗讀,因為爸爸媽媽都會在我入睡之前給我讀故事,所以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愛好。我覺得默讀雖然可以汲取知識,但是朗讀更可以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喜愛。」
即將退休的邵健明推著輪椅來到現場。他是個閱讀愛好者,說自己來參加活動是為了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在讀紙質的書。
「我特別喜歡《傅雷家書》。這本書我已經讀了不下四五遍了,不過平時更多的是默讀。」邵健明說,「我讀(朗讀)得也不太好,但我參與是想告訴(大家),我是喜歡閱讀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閱讀,少看一點手機。」
邵健明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閱讀,少看一點手機。上海圖書館館員王芳也走進了朗讀亭,她讀的作品是張愛玲的《愛》。「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就來自於這篇文章。
王芳是朗讀愛好者,她觀察到來參加活動的讀者包含各個群體。「作為一個讀者,他們都帶上了他們認為值得大家分享的作品。」她說,「『朗讀』通過不同人對作品的理解,通過不同的詮釋去感染人、帶動人、也去影響人。」
今年9歲的羅梓瑄和曾若飴在媽媽的帶領下也在隊伍中。「今天讀《論語》。」兩個小朋友說,「因為《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而今年11歲、來自洛川小學的俞朵菡朗讀的是故事《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很喜歡讀書,更愛朗讀。」她說,「讀出(聲)來,可以運用,運用可以讓文章變得很美。」
今年9歲的羅梓瑄(紅衣服)和曾若飴(粉衣服)在讀《論語》。19歲的張絲雨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大一學生。這位來自貴州的姑娘朗讀的是瑪麗·奧利弗的《從橡樹頭步行回家》,她坦言自己選擇這個作品是因為離家比較遠。「我想讀一首詩給我的媽媽,還有家裡人,來表達我對他們的思念吧。」
她說,文字雖然是無聲的,但是朗讀能賦予文字力量,讓人們去感受文字中的力量。
小讀者們沉浸在書中。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研一學生曹沁來參加活動是為了讀一首詩給她的男朋友,她讀的是三毛的《我喜歡你》。「我讀的時候想到的都是我男票吧。」曹沁笑言,「你把它朗讀出來,會帶有一種情感,是你真情流露的一種表現。」
而來自進才北校的語文老師張妍婷要讀的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過兩天我要上這篇課文了,所以我今天選了這篇文章。」
「我認為朗讀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課堂裡教學生一定要去朗讀。我本人也喜歡朗讀,所以我來參加這個活動。」張妍婷稱,朗讀和默讀還是很不一樣的,「很多家長覺得默讀已經夠了,但其實朗讀可以帶給孩子更多的東西,讓孩子更深入感受作者的心靈。同時,語言也是有美感的,我們通過朗讀更能欣賞文字的美。」
來自進才北校的語文老師張妍婷在試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圖書館還在南京西路的時候,有一張著名的照片,就是許多讀者排隊等候進入上海圖書館。如果說那是近三十多年來第一次在上海出現的閱讀的春天,那麼最近幾年,我們認為,上海的閱讀春天已再度來臨。」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如是說。
上海知名朗誦藝術家 、特級語文教師過傳忠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全國範圍內都掀起了朗讀熱。「大概現在有一個機遇,因為中央有這樣一個節目。但實際上,這幾年,在我們國家提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公眾逐漸對我們的朗讀活動,包括對古詩詞的朗讀、現代文學的朗讀都有了興趣。」
「而且朗誦涉及的人群範圍很廣。現在既有專業人士對朗誦藝術的探討,也有普通老百姓的讀,技巧什麼都還談不上。但不管怎樣,只要你讀的是有正能量的東西,宣傳真善美的東西,讀了總會有收穫。」
過傳忠還表示,口語比純文字多了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所以口語更能打動人。「朗讀是一種藝術,可以把文字裡包含的人們的思想感情,更準確、更細膩、更生動地傳達給大家。所以如果每個人都習慣於朗讀,都能夠借用朗讀這個形式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那麼我們整體的閱讀水平就會大大提高到一個層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