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即將開播

2020-12-18 央視網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將於12月11日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同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於12月20日22:30檔播出精華版。節目將全方位呈現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慢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從新媒體發端的「一平方米」特別節目,是《朗讀者》第三季全媒體內容矩陣中的創新節目樣態,也是總臺首個小屏直播內容反輸電視大屏的全新嘗試。屆時,觀眾將在觸動人心的故事裡,感受發光的個體,看到善良、希望和愛。

「一平方米」匯微光成炬,照亮前行的路

10月16日至18日,《朗讀者》第三季「前奏曲」——「一平方米」朗讀亭72小時新媒體慢直播活動,引發網絡熱議,頻頻登上熱搜。就像網友們評論的「我們都是追光者,會一直追隨《朗讀者》聽天地人心」「感謝《朗讀者》,感謝董卿,你們都是人間美好」「不怕走在黑夜裡,就怕心中沒有光。《朗讀者》是照進生活的那束光。」在三天時間裡,「一平方米」新媒體慢直播活動在央視頻、央視新聞客戶端、騰訊視頻、B站等平臺累計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1573萬,微博話題閱讀量到9.8億。

此次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一平方米」特別節目,更像是節目組為觀眾精心輯選的一本雜誌,用朗讀的方式,以紀實的手法,從不同視角和不同切面,於平凡中述說我們身邊最平實的故事,表達著大眾心底最樸素的願望,吟誦著平凡人最悠揚的讚歌。

在第一期節目裡,既有年邁的老人、也有經歷疫情愈加堅強的年輕人;有越過坎坷的專業醫生、也有繼承父志的勵志女孩;北京的程俊玲奶奶最美好的往事都與丈夫和足球有關,她淚眼婆娑,回憶著與過世老伴一起為國安加油打氣的日子;女大學生郭子涵放棄考研,為了完成逝世父親郭建平的心願,堅守在父親曾工作過的脫貧攻堅第一線;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在遭遇了暴力事件之後,依然選擇相信善良,為更多病人的光明而努力;武漢學霸班的學生,在新冠疫情中受到醫務工作者的鼓勵和激發,選擇走上學醫之路……

小小的一平方米裡,朗讀者們娓娓道來自己的經歷、飽含深情讀出各自的人生。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折射出了當下社會的縮影。走進朗讀亭的一個個主體,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閻晶明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在「一平方米」特別節目看片研討會上表示,節目內容選擇非常真誠,充滿真情。通過節目看到人們朗讀,聆聽朗讀者背後的故事,感受人物所承載的情感和內涵,這樣不僅能淨化人心、治癒社會,還能讓朗讀變得更美好。節目在電視播放,相信更多觀眾能從中感受到《朗讀者》第三季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個從新媒體發端向傳統媒體延伸的生動樣本

與時代共同成長,《朗讀者》也在不斷作出改變和創新。從三年前橫空出世,到如今再度出發,節目除了一以貫之的文學底色和人文情懷,持續在主題、嘉賓、舞臺、技術等方面多元升級。作為《朗讀者》第三季先導節目,「一平方米」以網際網路全媒體傳播方式為依託,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打造全新的節目樣態,已然讓《朗讀者》從一檔電視文藝節目進化為跨媒體、多手段、全場域的內容傳播,升級成一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無數人的大型全媒體活動。

「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從新媒體小屏發端,向電視大屏幕延伸,從單向傳播轉換為雙向互動,這既是一次由小屏內容輸送大屏跨媒體傳播的有益嘗試,也是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樣本。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陳昌鳳

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所說,「一平方米」可以理解為一個節點,這個節點就是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概念。節點一方面延伸了關係,朗讀成為了締結社會關係和情感關係的紐帶;另一方面延伸了內容,公眾在朗讀中透出的人情、人性、人心,把各種各樣的內容都打活了。而把觀眾當作用戶,讓用戶參與其中,這是融傳播最核心的方向。

走在大地上朗讀,讓朗讀扎進大眾的心底

即將過去的2020年,大家遇到了太多足以終生難忘的經歷。這一年,我們一同穿過新冠疫情的重重迷霧,我們一同組成阻擋洪水的銅牆鐵壁……然而,當我們通過朗讀,與眾多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那些湧動著的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讀本中那些穿越時間的人生智慧,就能給予我們抵禦瑣碎庸常的美好和希望,就能讓我們在人生風雨襲來時獲取勇氣和力量。

正因如此,此次「一平方米」將視線更多地投向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聚焦於社會話題,通過一個個立體而豐盈的故事,呈現每一個平凡人的順境、逆境、拼搏、堅持、夢想、期望……以朗讀的方式,展現了我們這個時代蘊藏著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

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 袁新文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從文化味、文藝範、話題性三個方面對節目進行了概括,朗讀是文化含量很高的一種生活載體。朗讀亭雖然只有一平方米,但在傳播文化,在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是以小見大的。以聲情並茂的朗讀,配以有感情的音樂,節目本身在追求和挖掘生活當中的詩情畫意,這就是所謂的文藝範;尋找有故事的人,朗讀有故事的文章、詩篇和書信,故事性決定話題性,決定著節目的關注度與傳播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人民。」「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

在大地上採擷平凡微光,必將聆聽到來自山川湖海的生命脈動。這次《朗讀者》把鏡頭對準了大江南北的普通人,它扎在了人群中,扎到了泥土裡,扎進大眾的心底。正如節目片尾曲所唱到的「我的心中有一群人,辛勤的耕田,那是為了種生活。我記得,永遠記得……」

朗讀依舊,初心不改。12月11日,與《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一起讀天地人心!

相關焦點

  •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央視播出,武漢觀眾激動不已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11日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節目全方位呈現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武漢、廈門同步開啟的72小時慢直播活動的精華內容。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首播獲贊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繼續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晚22:30登錄央視一套。
  • 「一平方米」央視綜藝頻道開播 朗讀者分享治癒催淚故事溫暖寒冬
    原標題:「一平方米」央視綜藝頻道開播 朗讀者分享治癒催淚故事溫暖寒冬 「漫漫人生路,不知道會遇到多少坎坷,讀一本好書,就好比擦亮一根火柴,它會在你困頓疲憊的時候,照亮你腳下的路。」
  • 「節目評論」《朗讀者》「一平方米」:開融合新局 讀天地人心
    帶著滿滿誠意和濃濃溫情,帶著一如既往的專注與從容,12月11日,《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了。還是親切的董卿,還是熟悉的《朗讀者》,不同的是《朗讀者》走出演播室,走進「一平方米」朗讀亭,走入普通人,通過一段段真誠的講述和朗讀,在方寸天地間,於平實樸素中,傳遞著善良、希望和愛。
  • 《朗讀者》「一平方米」:於平凡中感受生命的偉力
    在12月11日播出的《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中,北京001號朗讀者濮存昕輕輕推開朗讀亭的門,朗讀了巴金先生的《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濮存昕在「一平方米」中朗讀這篇通訊中講到的戰士,戰爭之前有莊稼漢、放牛娃、印刷學徒,而戰爭中他們都有同一個名字:志願軍。一個個平凡的生命,因為這三個字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 董卿:親臨廈門大學取景拍攝,行色匆匆為《朗讀者第三季》忙不停
    ——————————————【曉金娛特供「百家號」獨家原創,嚴禁轉載】——————————————董卿現身廈門為即將在廈門舉行的「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做準備啦《朗讀者第三季》離開播又進了一步!#朗讀者第三季# 經過兩年的沉澱,《朗讀者》第三季即將回歸。
  • 用1平方米和960萬平方公裡共振《朗讀者》完成了一場全媒體新物種...
    12月11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將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同時,央視綜合頻道將於12月20日22:30檔播出精華版。作為《朗讀者》第三季的序章,從融合思維出發的「一平方米」,已然讓《朗讀者》從一檔電視文藝節目,迭代為了聯動線上線下、貫通大屏小屏、集合視頻音頻等多種表達形態和傳播形態於一體的全媒體新物種。特別是以大屏影響力為基點,在新媒體小屏傳播裂變,而後又回流到大屏播出的閉環操作,不僅是總臺首個小屏直播內容反輸電視大屏的全新嘗試,也為整個行業開創了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樣本。
  • 用1平方米和960萬平方公裡共振 《朗讀者》完成了一場全媒體新物種...
    在小小的一平方米裡,來自五湖四海的朗讀者們飽蘸深情,用滾燙的文字讀出各自的人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讓大家仿佛看到一道道微光,就在我們頭頂的天空和腳踩的大地之間,攢聚成高擎的火炬,溫暖並鼓舞著每一個奮戰在2020年裡的人。  12月11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將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播出。
  • 每日視聽|B站跨年晚會官宣,《我就是演員3》今晚開播
    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北京廣播電視臺將立足京東年貨節、6.18周年慶、京東11.11全球熱愛季三大促銷季與京東零售展開深度戰略合作。 7、《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開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董卿談《朗讀者》和文化類節目熱播
    等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大家才一臉黑線:很多字真不會寫。你要是問一個中國人「喜歡詩詞嗎」,他可能不屑地說「誰還讀那些」,等到《中國詩詞大會》推出,大家才仿佛剛剛驚醒似的:古典詩詞這麼美!你要是問一個中國人「平時讀書嗎」,他一般會回答「太忙沒空讀,不過經常看手機」。是的,很多人把在手機上刷微博微信當閱讀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朗讀者》節目推出了。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原標題:《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繼續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晚22:30登錄央視一套。
  • 晚間時段首播綜藝節目收視綜合分析(12月5日-12月11日)
    同時期收視表現良好;《朗讀者Ⅲ》《國家寶藏Ⅲ》等節目開播,收視、口碑可圈可點。多檔上新節目 類型豐富收視口碑可圈可點《朗讀者Ⅲ》「一平方米」特別節目於本周在CCTV-3綜藝頻道播出,為觀眾展現「一平方米」
  • 一個人一段文:《朗讀者》點燃閱讀熱情
    原標題:一個人 一段文:《朗讀者》點燃閱讀熱情 這段話是《朗讀者》製作人和主持人董卿在節目裡的一段自問自答。   的確,我們當前生活在一個快時代,可能許多人每天並沒有太多時間讀書。《朗讀者》的開播,就像一把火,點燃了人們內心裡潛藏的閱讀熱情。
  • 董卿為之嘔心瀝血「老了16歲」,《朗讀者》第二季明晚回歸
    身為2017年「全民閱讀」風潮的螢屏引領者和有力推動者,《朗讀者》掀起了一股持續火爆的文化現象。時隔一年之後,首度擔綱節目製作人的董卿,在第二季中又多了一重身份:總導演。4月26日的《朗讀者》第二季發布會上,央視綜藝頻道總監、大型節目中心主任郎昆如此說道:「2017年初,董卿作為獨立製作人,當時還沒有勇氣擔任總導演,請了兩位總導演推出了《朗讀者》的第一季,沒有想到,就像一股清流迅速在全國展開了文化類節目的熱潮。
  • 許淵衝獻聲董卿甜度超標《一平方米》傳遞溫暖
    來源:新浪娛樂12月18日20:30,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新媒體特別節目於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第二期。12月20日晚22:30 「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 《朗讀者》武漢日記|第一天 董卿約會「人民英雄」張定宇
    國慶在即,中秋盡望,當國泰民安與闔家團圓撞了個滿懷,9月28日雙節即將到來之際,《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星夜兼程趕赴「英雄的城市」武漢。董卿的時間表是濃縮的,白天和夜晚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前一天準備資料到了凌晨4點,清晨6點鐘她又準時出現在北京西站,和《朗讀者》主創團隊一起搭乘從北京到武漢的高鐵。
  • 明天,董卿的《朗讀者》走進浙大紫金港!期待你的朗讀,感動全國觀眾!
    近期又一部綜藝界的清流《朗讀者》開播,「朗讀亭」的杭州之旅正圈粉無數。而對浙大人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央視《朗讀者》欄目浙大站錄製時間定於22日早10點至晚10點,「朗讀亭」設在以浙大紫金港校區南草坪為背景的納米樓和校友樓之間的廣場(求是鼎附近),隨到隨錄。
  • 《一平方米》第三期:賀帥朗讀祭父書收到作者回復 91歲硬核奶奶鄭...
    12月25日晚20:30檔,《朗讀者》第三季新媒體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最後一期將繼續於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在「一平方米」短短三期節目的陪伴下,2020年也即將迎來收尾。「一平方米「最後一期節目中,也呈現了形形色色的「愛」:賀帥替肺癌去世的父親完成100場馬拉松的對親人的愛、91歲高齡依然視工作為生活的新中國首位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對事業的愛、身患重度腦癱,卻完成了5部英譯漢著作的譯者胡婧對文學的愛……這些愛意匯聚成一股暖流,讓觀眾在感動的包裹下收藏2020年的美好,帶著希望繼續前行。
  • 臺作家盛讚《朗讀者》:臺灣節目失去競爭力
    由央視製作的《朗讀者》節目,引導觀眾去瀏覽許多中外名著,由主持人與來賓,包括不少臺籍演員,以親身經驗做解讀,那種震撼力,真是無以倫比。節目更讓人可以接觸到許多平日無暇閱讀的書本,讓人沾染到書卷氣,潛移默化一個人的思想與氣質。臺灣影視圈如果不積極提升演員素質,影視節目不再追求深度與廣度,恐怕很快就會被兩岸的觀眾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