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略略說」(ID:lueshuo12),作者:貳姐,36氪經授權發布。
在許多市值論者眼中,新東方早已不是第一。但開啟了中國教育培訓的俞敏洪與新東方,卻永遠是教父和大哥。
就從新東方開始吧。
久違地回到舞臺正中,今天是新東方完成香港二次上市的日子,它以1190港元/每股的發行價最終創下了最貴港股的記錄。在疫情、美國大選、國際局勢等諸多不利因素交織之下,回港上市這個「避險」操作實屬情理之中。
但資本市場沒有配合避險的義務,新東方的未來增長才是刺激投資家敏感神經的興奮劑。一位接近這次上市的投行朋友透露,新東方給資方描繪的是一個「線下門店翻倍擴張、數倍於此前增長速度」的故事。
這個2.0版本的故事乍一看有點兒像吹牛,像「瘋話」,背後卻釋放出了對教培行業至關重要的信號,關乎生死那種。
相比去年,新東方的線下教室面積同比增加了約23%。在財報會上,楊志輝明確透露2020年下半年將加大擴張力度。而市場也給了新東方難得的機遇期。
疫情帶給中小型機構的衝擊尤其巨大,在優勝教育、迪士尼英語之下,還有大批沒有被關注到的機構喪失了服務能力。不論是培訓需求還是師資供給,都給老牌巨頭留足了空間。
恰恰勁敵好未來精神渙散,2019年夏天以來,好未來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在線大班課戰場,這使新東方的線下擴張異常順利。到今年8月底,新東方的學校、教學中心數分別增加到了112所、1472所,同比增長約27%、34%。在學而思網校不可能停火的情況下,面對新東方的擴張好未來根本騰不出手來應戰。
但再樂觀的市場環境,也難保新東方這次能成。作為全國布點城市數最多,估計也是在下沉市場碰壁最多的教育品牌,新東方清楚擴張的難與苦。扎進去的城市越多,品牌帶來的助力越弱,本地資源、師資、招生、管理所帶來的難度就越大。
發誓「先做強再做大」的好未來,從小學四年級起步在新地區布局,至少兩年才能真正紮根。即使是習慣從畢業年級切入的新東方,擴張新校區的投入、周期與風險也相當嚇人。
此前,新東方連續三年的整體增長率一直維持在30%上下。翻一倍,就意味著新東方的增速快提到前幾年好未來的增長水平了。再回頭細品,你會發現2.0版本故事中的「翻倍擴張」可是夠狂的了。
新東方要如何為說出的「瘋話」收場?
老大哥不會讓人看不懂,它直接公布了解法:OMO
教育行業過去六年炒作的概念實在太多了,從錄播課開始,O2O、VR\AR、在線一對一、人工智慧甚至區塊鏈。但被新東方如此堅定推進的,OMO算是第一個。
這一下子改變了我對OMO的態度。雖說這個概念已經「爛大街」了,不過從現在起我堅信它能成為下一個趨勢的風向標。
倒不是新東方比好未來等一眾巨頭判斷更準,從管理層到企業基因,新東方從骨子裡就是個實用主義者。
按照下面這個被廣泛接受的鴻溝模型,用戶和公司在面對新產品、新概念和新模式時,會有至少五種典型的思維模式。
製圖:傑弗裡·摩爾的「鴻溝模型」
● 創新者:約佔2.5%,會積極追隨一切新技術與產品;
● 早期採用者:約佔13.5%,領先的技術勇於嘗試,願意為此做吃螃蟹的人,並期待翻天覆地的變化;
● 實用主義者:約佔34%,需要更有實用價值的產品,但不希望冒風險,他們只要更好,不要徹底的改變;
● 保守主義者:相對靠後的34%,他們是一群跟隨者,只會在「大局已定」時才跟隨變化;
● 落後者:最後的16%,除非老方式完全不可行,他們幾乎不會為新東西買帳;
在教育行業裡,猿輔導、作業幫等一眾創業公司以及好未來,是典型的創新者思維,數量較少;對新模式態度相對積極的實用主義者,也沒有太多;可能60%-70%的培訓機構都要歸為保守主義的範疇。
製圖:教培行業「鴻溝模型」
而新東方處在實用主義排頭兵的位置。在教育科技最火爆的那幾年裡,新東方和俞敏洪幾乎要因保守而被踩上一萬隻腳不得翻身。其實它也與騰訊合作過推出過「優達」,拉著科大訊飛成立過「東方訊飛」,自己在移動端做出過「多納」這樣的產品。只是從來淺嘗輒止,不做先虧損後暴富的夢。
「我忍氣吞聲到今天,終於看到一批批在線教育死掉了。」這是四年前老俞在一場年會中情不自禁吐露的心聲。又過兩年,他說「新東方在人工智慧和區塊鏈已投入10億左右。」看似前後矛盾的態度,其實是新東方根本沒像好未來一樣All in 科技,只在看準一項技術確實有用時才出手。
這裡面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性格與基因不同。
在沒確定一個新生事物「有用」之前,實用主義者只會有限嘗試、謹慎觀察。但一旦確信有效,新東方跑起來了,也意味著這次OMO真能成了。
在今年9月的高管會上,新東方近乎於公開宣布:再沒有純粹的線下課,從K12到留學考試,所有線下培訓全歸OMO教育板塊。
對年營收破200億的新東方來說,把變革的刀重重地砍在營收大頭「線下培訓」身上,如果沒有把握,就跟自殘差不多。要知道,新東方在線用了十幾年還沒完全處理好與線下培訓的宮鬥關係。
但OMO或許真有那麼點兒成事的本領。一個被教育行業頭部老大們公認、卻一直被群眾們誤解的事實是,融合模式不是簡單的線下課+線上。(在此實名心疼母公司一宣布要OMO,就被散戶們瘋狂嘲諷的新東方在線,其實這事兒真沒小散們想像的簡單。)
教育OMO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線下場景和線上的優勢,從招生、運營、管理,到教、學、練、測、評,提升每一個環節的效率。
在招生端,傳統門店招生的做法就是地推+老帶新+品牌,但招生工作一旦「觸網」首先帶來的好處就是線上與線下結合擴大範圍、提升效率,後續的融合性服務則為轉化提供助力。
師資問題上,原來新東方的門店在三、四線市場招不到合適老師是常有的事兒,加上當地知名公辦校老師熟悉本地化內容,實力吊打也只能挨著,但在融合模式之下新東方的下沉門店不僅可以通過當地師資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還可以引進遠程優質師資提升學習效果。
在課後服務差異化問題上,此前不僅僅是新東方線下門店,幾乎所有的純線下培訓機構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課後服務,更多的是為了續費率而做的銷售工作,新模式則孕育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差異化課後服務,這也是新東方與其他地面機構真正能拉開差距的點。
在利潤率提升問題上,因為有了確實的提質增效,機構終於有機會藉助產品本身堂堂正正賺錢了。在對新東方37個有融合班型的城市統計中,大多數校區/學習中心沒有因為直播、錄播課的植入大幅降價,在海口則出現了32課時的產品,雙師班型價格高出面授班型價格85%的嘗試。
截圖:海口「初二英語課程」價格
基於前面提到的鴻溝模型,一個新生事物在剛出現時,總能得到一批願意嘗試的「創新」用戶。但要被更主流的實用主義者接受,需要經歷一次如「大過濾器」一樣的巨大的鴻溝,絕大多數曾被捧上風口的概念,都死在了這道鴻溝下。
幾年前VIPKID VS DaDa,和現在猿輔導 VS 作業幫,更像是新模式在跨越鴻溝前的競賽,純線下機構反倒可以輕鬆圍觀一場場神仙打架。你玩你的燒錢獲客,我做我的線下生意,彼此相安無事。
但新東方帶著跨越了鴻溝的OMO,倒逼所有人跟著升級,單純的線下輔導終究是迎來了黃昏。
對市場內絕大多數機構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用OMO補齊師資和市場能力短板後,新東方的下沉擴張第一次站在了比本地機構更領先的位置上。而考慮到大多數中小機構的產品、技術、教研水平、資本實力、課後服務……大家要面臨的將是一場極不公平的戰爭。
跟不上節奏的將損失慘重,不求變革的隨時都可能被踢出局。殘酷的市場究竟留給了純下線多少時間?或許沒有人能預料到,又或許比所有人預料的時間還要早。
疫情過後,大多數線下機構減掉線上「房租」,又回歸到了原來狀態。
殺戮過後,大多數線下機構的好日子,還能否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