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作為一個名詞來講就是書信的意思。在古代通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書信就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絡的媒介。每封信看起來很薄,但是裡面的情義很重,是寫信之人對於收信人的感情寄託。
信,拆開就是人言,一個人將他所要說的話寫在紙間,就是信。書信作為感情的寄託,內容很廣泛,有朋友之間書信的來往,表達友情,有家人之間書信的來往,傳遞親情,也有愛人之間的書信來往,傾訴愛情。
央視有一個關於書信的綜藝節目是《信·中國》,節目中通過朗讀書信,拭去歷史的灰塵,帶領我們走進寫信人的世界,跨越時空與古人來一次靈魂的碰面,感受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書信的內容很真摯,讀起來讓人感動不已,有對友人表示祝福的,有對親人表示思念的,有對愛人表示留戀的,總之,都是發自肺腑的言語。我們不知道當時的他們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寫下這字字是血的書信,他們當時的熱淚應該灑在這字裡行間,只不過早已風乾不在,只剩下這白紙黑字縈繞在我們眼前。
中國古代著名的書信有《報任安書》,太史公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書信中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與妻書》,革命烈士林覺民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舍小家為大家的崇高革命精神;《與朱元思書》,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的書信,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這些書信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
《給朱麗葉的信》就是一個關於書信的愛情故事。在大多數觀眾的印象中愛情電影的似乎是年輕人的標配,男女主角一定的是俊男倩女,男的英俊瀟灑,玉樹臨風,女的花容月貌,國色天香,然後上演一場轟轟烈烈的山楂樹之戀,這種愛情有朝氣,有活力。每個人都擁有愛情的權利,相比一對年輕的情侶在大街上熱吻更讓我感動的是,在某個街角的小道中一對老夫妻相互攙扶一起走過。熱情相吻很容易,但是白頭到老卻很難。
山楂樹之戀很爛漫,但是我更熱衷於夕陽紅之戀的溫暖和感動。青春的戀愛是愛情的迸發,充滿太多的未知,以後的路還未曾知;暮光之戀是愛情的沉澱,在經過歲月洗禮下繼續存在的愛情,是對當初白頭偕老誓言的承諾,是對當初執子之手許諾的踐行,這種愛情愛情已經超越生死。
愛情電影的故事一般很簡單,《給朱麗葉的信》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愛情故事,關於兩位老人之間的愛情故事。蘇菲(阿曼達·塞弗裡德飾)和她的未婚夫廚師維克多(蓋爾·加西亞·貝納爾 飾)到義大利度蜜月。二人來到羅密歐與茱麗葉邂逅的維羅納庭院,這兩位是愛情的使者。在這裡有一面牆,牆上可以留言寫下自己關於愛情的方方面面,他們稱之為「給朱麗葉的信」。
蘇菲在圍牆上無意發現了一封五十年前的信,寫信的人是一位女性,名字是克萊爾(瓦妮莎·雷德格瑞夫飾)。信的內容是克萊爾和羅蘭佐(弗蘭科·尼羅 飾)的愛情故事,但是二人沒有在一起,成為遺憾。蘇菲為了尋找到一次愛情,於是寫信給克萊兒。克萊兒收到信之後,帶著她的孫子查理(克裡斯·艾根 飾)就來尋找蘇菲,於是三人就開始一場尋愛之旅。最終,克萊兒找到羅蘭佐,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落下了帷幕,這是一次夕陽紅之戀。
電影《給朱麗葉的信》劇情很平緩,沒有波瀾,一切都是在美好中進行著,電影的最後也不是生離死別,而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給觀眾一個美好的結局,沒有留下任何遺憾。電影給觀眾的感覺很舒心,猶如緩緩而過的小溪,慢慢流過你的心田,滋潤著你的心扉,讓你感到舒爽。
以前書信很慢,感情很珍重;如今信息很快,感情卻清淡。在這個快餐年代裡,什麼都變得很快,感情也一樣。紛雜的感情如走馬觀花一般從人們的眼前掠過,來不及仔細看,它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因此電影《給朱麗葉的信》中的愛情卻顯得彌足珍貴,這種愛情無關歲月,無關年紀,只是一份單純的愛。在歲月中這種愛會更加美好而深刻。
《給朱麗葉的信》中的看點是這次夕陽之戀的發動者是蘇菲,飾演者是阿曼達.塞弗裡德。蘇菲那清澈的眼眸、秀麗的長髮、迷人的微笑以及那婀娜的身姿都是阿曼達氣質的展現。蘇菲似乎就是為阿曼達量身定做的角色,她對角色的把控力因該是非常完美的,將一個活潑灑脫,內斂奔放的蘇菲演繹的很到位。阿曼達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很適合演繹浪漫的愛情電影。
在《給朱麗葉的信》中,阿曼達雖然也是沉浸在愛情中,但是電影主要刻畫兩位老人之間愛情。時光沒有停止,我也未曾忘記,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ta,那個人在年少是給你帶來溫馨快樂或者是傷心痛苦,總之對ta是念念不忘。這種無關風雨月的感情既不是友情也不是愛情,只是經常縈繞在腦海中而已。
就像電影中的克萊爾,她從未忘記自己的那封信,也從未忘記羅蘭佐,當收到書信後,她立馬前去尋找,她的心中還是沒有放下那份執念。每個對於愛情渴望的人都希望可以長相廝守,白頭到老,這是一種美好的愛情。但是愛情不是花前月下,是柴米油鹽,愛情是最普通的物質生活。經得起時光的雕琢,耐得住歲月的洗禮,就像克萊兒和羅蘭佐的愛情一樣。電影中給觀眾呈現出兩種愛情,就是蘇菲的青春之戀和克萊兒的夕陽之戀,哪種愛情更加浪漫?哪種愛情更加美好?相信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