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古鎮地處蘭州市西固區的黃河北岸,全境呈葫蘆形狀。距市中心47公裡,交通十分便利,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
河口古鎮 ,唐代設廣武,宋代稱研龍,元明稱莊浪河堡。留有商賈碼頭、戰略要塞、交通樞紐的遺蹟。河口古鎮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河景和路景兩種景色交相呼應,河口鎮原是古商賈雲集之碼頭,更是名跡薈萃的歷史文化之鄉。身臨其境,給人感覺回到了過去的歲月,在感受歷史中的古鎮給人一個不一樣的現代。
2020年07月18日,周六,我們驅車前往河口古鎮,一睹古鎮風採。在蘭州生活多年,來河口古鎮,還是第一次。雨中遊覽,更有一番情趣和意境在其中。
河口古鎮鳥瞰圖(網絡圖片)
河口,古時又叫「莊河堡」,始建於清同治元年,因其山環水抱的險要地勢,一度被譽為「黃金水道」。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北接武威、東至蘭州,是古代黃河上遊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自唐宋以來就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河口」者,莊浪河匯入黃河之口岸,因瀕臨莊浪河與黃河交匯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宋代稱喀羅川口。清代以後,因古鎮上的大部分居民姓張,這裡就被稱作張家河灣,亦稱張家河口。同治元年始,在此建成「莊河堡」。
河口古鎮東城門 : 「文昌閣」
文昌閣或文昌樓、魁星閣、奎閣、魁星樓等,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築,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
2014年年初,在各級政府的關注下,重建河口古鎮的規劃方案經過多位旅遊、歷史、規劃專家的審議最終定案。根據規劃方案,重建河口古鎮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重建、保護、整治、保存、維護及修復,進而恢復河口古鎮的文物古蹟、體現景區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
「文昌閣」前,祖孫三人留個影
中心街巷有一座過街樓閣——文昌閣,文昌閣分兩層,分別是樓閣層和門洞層,樓閣層的閣頂為歇山頂,屋頂的正脊之中兩條行龍相向而戲,兩端的戧脊上各飾有5隻仙人走獸,簷下飾有鬥拱,鬥拱之下便是枋板,枋板上塗有建築彩畫,彩畫中間前面懸有黑底金邊金字篆書款的「文昌閣」三字。
河口古鎮遊客服務中心
黃河邊的西固區河口古鎮地屬蘭州西大門,走進河口古鎮,兩邊磚混結構的民居中夾雜著殘垣斷壁的古建築,依稀感受到當年的古韻味。
「文昌閣」
文昌閣楹聯 : 「東挹海岱」。上聯是 : 「紫氣抒懷九曲長河擎海日」;下聯為 : 「金城在望千年古渡定波瀾」。
這裡是西固區河口鎮,甘肅省會蘭州市的「西大門」,昔日的絲綢之路重鎮、唐蕃古道之要衝,曾是古代兵家必爭之要塞、商賈雲集之碼頭,因其渡口西連青海西藏、北接河西走廊、東至西安等地,史上被譽為「黃金水道」。
「文昌閣」(背面)
河口,在明朝中後期的400多年間,稱莊河堡,曾是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碼頭。因其山環水抱的險要地勢,一度被譽為「黃金水道」,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西連青藏、北接武威、東至蘭州,是古代黃河上遊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
從東門走進河口古鎮,你會發現古鎮的中軸錢就是古鎮的中心街道,街巷上坐落著許多形狀各異的街樓。街兩邊都是絳色燈柱,燈柱底下為梯形黃色燈座,燈柱中段貼有兩片絳邊黃底黑字的「河口古鎮」篆書招牌。
「後巷道」
巷口楹聯上聯是 : 「壽本乎仁樂生於智」;下聯是 : 「勤能補拙儉可養德」。
河口古鎮現存有明朝宣德、鹹化年間族祠2座,清晚期族祠3座,明清時期商鋪3座,四合院落37座,紗燈101件,族譜16部,及習武塊石、磨扇、欽賜木匾等大量文物。
「臺臺子」
楹聯上聯為:「福祿禎祥增榮常樂」;下聯為:「親和仁愛益壽永康」。磚雕聯文的底色為萬字流水紋浮雕,顯得繁而不縟,典雅清爽。
「南城壕」
民居的匾聯都是勸人為善之文 : 「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河口古驛」
漢魏時期,這裡就是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要道:西北有蘭州—河口—新疆的通道,西南為蘭州—河口—青海的要道。這裡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通商旅遊的重鎮,也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同時還是蘭州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國際通道。
河口海關遺址
海關遺址,始建於清代,山西商人修建的秉承我國明清時期典型的民宅建築風格四合院建築。院落平面呈長方形,保留有上房,東西廂房,倒座和門樓。是甘肅境內最早的海關。在19世紀70年代,隨著清政府與沙俄籤訂《改訂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英、俄等國的經濟勢力開始侵入甘肅,對我國實行商品傾銷行為。清政府為應對這種現象,採取了經濟反傾銷手段。於光緒八年(1882年)設立了甘肅省第一個海關,這個內陸海關直到1945年才被撤銷。院內再現了當年海關客商雲集貿易繁榮的景象。展示出多件歷史文物和珍貴資料照片。
河口海關遺址全貌
「狻猊(suān ní)關前立,庭內萬事逸」。海關門前的石獅子更顯威武,鎮守著關內的太平。時至今日依然威武,也無破損。彰顯著這座古鎮的氣度與文明。
「甘肅第一海關」
院匾為木黃色素匾,匾字為右起淺綠色的楷書:「甘肅第一海關」,房中除了太師椅,還擺一些加長的家具,猶如櫃龕之類。
河口海關遺址
18世紀70年代,俄國即在嘉峪關設立領事館,並取得了嘉峪關通往河口經商貿易的特權, 他們在甘肅大量傾銷毛紡織品、布匹、火柴、煙糖等,進行不等價交換和騙賣,大肆掠奪我們的原料,如皮毛、菸草、名貴藥材、礦產等。
河口海關遺址,上房
清政府為應對這種現象,採取了經濟反傾銷手段。於光緒八年(1882年) 設立河口海關,這個內陸海關一直延續到1945年前後才被撤消,抗戰時期,我國在河口置蘭州海關,行使國家主權,檢驗檢查往來的客商。
上房中堂
條幅 : 「體聖賢至道真源」,「發經書微言奧旨」。(清 · 光緒七言聯)
情景再現 : 上房裡,清海關官員與洋商談判商貿事宜
牆壁上掛著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 :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東廂房(議事房)
情景再現 : 東廂房,牆壁上掛著 :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條幅,提醒官員為官廉潔。
語出漢代馬融《忠經·守宰章》。為官應當明察,理事應當公平,立身應當清廉。說明明察、公平、清廉是官吏必備的素養。
西廂房(驗貨房)
當年河口海關使用的器物。
好海關遺址前的雕塑小品 : 馬和拴馬石。
行走在河口古鎮,感受著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融,猛然間恍如穿越到百年前,只有街邊叫賣當地特產小吃的居民才能讓自己回到現實。
2011年,河口村被確定為市級旅遊示範村;2012年被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核定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擬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並根據古鎮建設進度,擇機申報歷史文化名鎮。
「鐘鼓樓」,位於河口古鎮中心
「黃河濤濤,清風徐來,河口古鎮,絲綢之逵。楊柳依依,百年繞垂,礪山帶河,文脈深沉。」
河口古鎮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奉旨與吐蕃松贊幹布聯姻,她從長安出發,歷經隴山、天水、隴西到蘭州,由河口渡過黃河,經過3年長途跋涉,終於抵達拉薩。河口古鎮村北有座蓮花山,藏傳佛教傳說,文成公主正是在河口蓮花山被點化成佛的。
「鐘鼓樓」,暮鼓晨鐘
河口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軍事要塞、商埠碼頭,以及霍去病、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玄奘、林則徐、左宗棠等歷史名人,都在此留下深刻印記。
鐘鼓樓
鐘鼓樓坐西向東,青磚黛瓦,矗立在河口古鎮東西街道的中軸線上,是一座重簷三滴水四角攢頂的閣樓式建築。屋簷四角飛翹,如飛鳥展翅,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下層為磚混結構,上兩層為木質結構,高16.8米。鼓樓大殿的南側原有一個四尺高的銅鐘,北側原擺設一個直徑兩尺的大鼓。過去人們就用暮鼓晨鐘的方式報時報點。悠長的鐘鼓聲縈繞著整個古鎮。遺憾的是它的原跡在1958年被毀,現在的鐘鼓樓則是由政府支持,村民捐資在原址上重建的。
「美食一條街」
整個景點規劃和佔地很好。地方大,景色優美。但是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域農家樂,全都是農家樂,除了本地的外地人不是很多。
領略千年古鎮的自然風情和古樸神韻以外,土特產和特色小吃,也是留下遊客的重要手段,柴火雞、油壺喧、手工涼皮米皮、錫紙烤粉、特色手工烤饃等,為遊客帶來色香味全的味蕾享受,滿足了吃貨們的需求,為古鎮增添了別樣的文化味道。
「耕讀第」、「三不差家味館」
河口古鎮恢復後的建築包括河口四城門、四牌坊、鐘鼓樓、握橋、河口古民居等,形成了美食一條街、隴上民情風俗一條街、仿古牆、民俗文化館等大景區,今後還將實現水上遊樂園、水舞秀等旅遊項目。
古鎮刀削麵館(農家樂)。
「川香閣」重慶擔擔麵(農家樂)。
「小紅農家院」(農家樂)。
「桂香苑」(農家樂)。
「老屋火鍋」(農家樂)。
「純鹼大餅」。
特色招牌菜「柴火雞」(農家樂)
「今年吃雞,大吉大利」。
「南城壕農家樂」
古老的巷弄裡不僅充斥著古韻的氛圍,更有著現代「文明」的痕跡。乾淨整潔,遊覽在其中令人身心愉悅。古鎮雖古,今朝更顯文明。
「戲園子」
這裡應該住過許多戲曲之人,巷門匾聯上聯為「淨丑旦生,裝模作樣唱悲歡離合;」下聯為「公侯將相,耀武揚威演治亂興衰。」果真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大戲樓」
「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不大地方可國可家可天下」。
秦腔,西北地方戲
秦腔,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河口村村委會
鼓樓北側的河口村村委會,前有挑簷飛脊的前出古典門廳,門廳後是青灰色清水白線磚砌圍樓,密簷大窗,建築風格獨特,頗有民國時期巴洛克西洋建築風範。
磚雕牆
臨夏磚雕(亦稱河州磚雕)是和建築物緊密結合的一種實用藝術,成熟於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繪畫、木雕的藝術特色,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更加完美。此處磚雕,顯示了臨夏磚雕藝術的獨特風彩和精湛技藝。
「張記茗茶、書畫、石藝館」
城中的磚石街都是新鋪的,兩旁是一排排的大紅燈籠和古街燈。琳琅滿目的的商鋪盡顯明清風格,各色店招迎風而舞,從中可以覓到飯館、當鋪、雜貨店或客棧。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河口古鎮恢復建設項目。
「張家巷」
巷口楹聯是:「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雖然聯語不如城中的文化精英對得工整,但質樸而直白,一看就懂。
張姓,是河口古鎮第一大姓,相傳是明末肅王朱識宏的後裔。
小遊客邊走邊拍
濛濛細雨,擋不住小遊客高漲的的興致,走一路,拍一路,儼然是個小小旅行家。
河口古鎮西城門 : 「魁星閣」
魁星閣,又名魁星樓,是為儒士學子心目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河口古鎮,從東街到西街,依次排列著東城門、「文昌閣」,十字中心的「鐘鼓樓」。鼓樓前面是「握橋」,兩邊是獅子樓,過了鐘鼓樓向西是「功德牌坊」、西城門、「魁星閣」,出了西門是大佛寺和土地廟。南街則有南城門、「三官閣」,出了南門為「龍王廟」,北街有牌坊,但沒有城門和城樓。城內東西南北四條主要街道,長都不足千米。
「魁星閣」(正面)
青山魏巍,黃水滔滔,復興的古鎮在古渡的夕陽裡熠熠生輝。她的過去、現在、未來,盡在時代的風雲中,盡在文明的毀滅與復興中。但日月常在,流水永恆,會銘記她的一切,沉淪、衰敗與繁榮昌盛……
「魁星閣」(背面)
明洪武年間,隨著「莊河堡」的築成,河口古鎮誕生,其面臨黃河,背靠大山,控扼河西的戰略地位愈發明顯。到了晚清及民國初年,河口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商貿、文化、交通運輸業已頗具規模,在明朝中後期的400多年間,莊河堡,曾是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碼頭。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裡也曾是「甘肅第一海關「。
雕塑小品 : 驢拉磨。
雕塑小品 : 馬車夫。
遊覽小憩。
農家院落
隨著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農民利用自家優勢,開展旅遊業、餐飲業。改善經濟狀況,提高生活水平。
古鎮街道,古香古色
走進依黃河而建的河口村西門,迎接來客的一排排古樸的建築物次第映入眼帘。一塊磚一片瓦裡蘊藏著豐富的故事,訴說著繁華與風霜。
「才藝軒」
「庭花落幾秋,朝思雀鶴歸」。午後可在院落內品一杯香茗,陽光透過窗戶揮灑在牆面上。如同彩虹般明豔。靜靜地感受古鎮的韻味和現代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的別具一格。
河口鎮中醫養生館。
「磨灘子」
民居的楹聯為:「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濛濛細雨中的古鎮街道
一路走來全是新的磚瓦房,生活變遷的優越掛在村民的大門口和修葺一新的民家院落,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已經踏遍了這座古鎮。細雨中,清晨中村民們還未出家門,無雞犬相聞,街上安靜極了。
在官建驛道上,現還有些保存,用卵石和片石鋪砌而成的小道,或寬或窄,寬處兩米餘,窄處不足一米。古鎮在明清時期是八省通衢的商埠重鎮,曾以生產連史紙、制茶而聞名。
濛濛細雨中的古鎮街道
不到十點我們就到了古鎮,來的較早,又下著小雨,遊客稀少。
小遊客邊走邊拍
淡淡細雨,難掩季節情;滾滾紅塵,締造古鎮風韻。
仿古民居前,共享自行車供遊客騎行觀光遊覽。
小遊客邊走邊拍。
「劉家巷」
楹聯 : 「二字箴言唯勤唯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
古鎮街道,小雨紛紛,顯得格外冷清。
昔日的河口村渡口早已不在,繁忙的羊皮筏子也不見了蹤影,但這個曾經輝煌的古城並沒有衰落,而是在鄉村振興的號角中正在蓬勃發展。勤勞的河口人正在乘著這股浩蕩東風,信心滿滿走出一條以旅遊產業為主的發展之路。
祖孫興致盎然,漫步在河口古鎮的小街巷裡。
「舉人府」
河口古鎮人傑地靈,張姓子弟或著書立說,彰顯英名於文章;或武功卓越,效力疆場,名垂緯編。舉人張維典、巨凌雲等,《皋蘭縣誌》載《張維典傳》、稱其「學品俱優、著敬惜字紙、戒殺牛犬、綱取禽兔」,「著作多以勸世而著稱」,有「鐵筆維典」之稱。又如清末千總張廷彪,身背大刀,手持長矛,奮勇抗擊八國聯軍,為官清廉,是蘭州人的驕傲……
「舉人府」
「古昔車馬熙,今至人如織」。舉人府門前石像描繪出古時府邸前人群熙攘,時至今日保存依然十分完好。每個前來的遊人都會寄託著高中及第的期望遊覽這裡。文明的期望也在這裡不斷聚積。
「武舉故居」
文武名人耀古鎮。據傳河口古鎮曾有一位文人,名叫張維典,他曾任清朝一位太子的教師。而今天的河口古鎮,現保留有一處武舉人張魁正的居所。足可見河口古鎮不僅是一個文化之鄉,更是一個武學之鄉,走進這文武兼備的河口古鎮,定會讓你感受古鎮獨特的魅力。
「武舉故居」前。
「古鎮奇石館」
位於「偶園」,始建於清代,四合院建築,院落平面呈長方形,保留有上房、東西廂房、倒座和門樓。河口的黃河奇石是天然形成的具有觀賞、玩味、陳列和收藏價值的黃河卵石。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人們的鐘情和喜愛。黃河似神工巨匠,塑造了千姿百態、形象生動、異彩紛呈的奇石。所謂「偶園」,是物各求其偶的偶,有偶然、偶得緣分,成雙之意。與藏石之趣偕同,故取名 : 「偶園」。再現河口當年因黃河碼頭而商貿繁榮,奇石雲集之景象。
「洪武張氏祠堂」
河口古鎮為何大部分人姓張?明末,李自成起兵於米脂,南下取關中,西進河湟,大將賀錦率步騎24萬由平涼進攻蘭州。末代肅王朱識宏聞之,料不可敵,密令世子藏匿民間以存血脈。賀錦破蘭州,肅王戰不利而死,妃嬪多人殉難,其世子帶領王妃和僕從一路西逃,為賀錦軍追殺。世子一人獨免,逃到青石山腳下,過黃河冰橋,入八盤船巷子張明宦家,曲膝下跪,說明身世,央求搭救。深明大義的張明宦收留了他。世子遂拜張明宦為義父,改姓為張,取名張獻龍。明亡,世子回天無力,只好隱居於此。後娶達川女子為妻,生三子。子孫生息繁衍,漸成氣象,在古鎮建起了互相連接的十二座莊院,俗稱「大莊子」,在今主街之北。至今子息已達2000餘人。這就是古鎮「洪武張」的來歷。
祠堂前的旗杆石掛著一個木鬥,標誌該族之人已考取了某一種功名,故立杆紀念,以激勵後起之秀。
「蝸蝸牛巷」
除張公祠及其它幾座族祠,河口古鎮還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主要為四合院和商鋪,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築的重要資料。
「子響棋院」
始建於清代,正方形大院,平頂四柱出簷口,明間開單扇門,次間做檻牆,支摘窗,木條窗,南房與北房接近,是地方傳統民居。1968年,剛從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的胡錦濤同志分配到劉家峽水電站。河口村民張本厚家裡常設棋局,邀各方高手來切磋。胡錦濤同志也經常去,久而久之這裡就成了各方象棋高手聚集的場所。陸遊《西村晚歸》「小塢花垂盡,平堤草次迷。日長鶯語久,風定絮飛低。子響聞棋院,舟橫傍釣溪。歸途不知處,依約埭東西」。故取名 : 「子響棋院」。
西入口
古鎮地處莊浪河、鹹水與黃河的交匯處,是古代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必經之路。整個村落山環水抱、地勢險要,一度被譽為「黃金水道」,享有「金城西大門」的聲譽。這座古代叫作「莊河堡」的城池,始建於清同治元年。其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北接武威,南至蘭州,西向河湟,是古代黃河上遊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因其控扼金城西部黃河峽口,唐宋就是西陲軍事戰略要地。
「左公柳」
左公柳是晚清重臣左宗棠西進收復新疆時帶領湘軍一路所植道柳。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陰人。十九世紀下半葉他為收復新疆而率領湘兵來到西北大漠,深感氣候乾燥,寥無生氣,左公遂命令築路軍隊,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楊樹、柳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其用意在於,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防風固沙,三是限戎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涼,凡他所到之處,都要動員軍民植樹造林。後來人們便將左宗棠和部屬所植柳樹,稱為「左公柳」。
「左公柳」
1877年,左宗棠率兵西徵,也是路經河口通往新疆。左公帶領戍邊將士,一路插楊栽柳,在通往新疆的路上種下了一棵棵楊柳,為塞外的荒寒之地披上綠色。當年左公栽下的楊柳,被後人稱謂「左公柳」。
左宗棠死後諡號「文襄」,而後人對他最沒有爭議的紀念竟是一種樹,並不約而同地呼之為「左公柳」。可見和平重於戰爭,生態高於政治。環境第一,生存至上。
河口古鎮南城門 : 「三官閣」
「三官閣」的臨河的城樓,樓的兩邊設置了一段城牆,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樓下地面挺有意思,用了許多廢棄的磨盤與大卵石一起填充地面,有的磨盤還呈現出陰陽魚的太極圖樣,樓下地面臨河之處設置了矮牆,矮牆豁口銜接著親水平臺,走在親水平臺的棧道上視野開闊,隔河可看到一座拉索大橋和藍天盡頭的遠山。
十裡黃金河岸觀景木棧道
多年以前,河口是黃河『黃金水道』的重要港口,西北各地的長途運輸多要途經此處,在河口古碼頭卸貨、裝貨,運輸各類貨物。河口村古碼頭早已不復存在,現代化的水泥建材佔據了整個河口古碼頭。
十裡黃金河岸觀景木棧道
站在河口「十裡黃金河岸觀景木棧道」,我想像著這裡曾經的商賈繁忙,感受遠去的古城風韻,似乎依然能看見穿著對襟掛子的金城筏子客在夕陽下擺渡,悠揚的「花兒」在黃河上漂遠。河口老街上,賣藝的、唱戲的、釘鍋的、補碗的人們,隨著擺渡的河水越來越清晰……
「觀河樓」
百年古鎮、魅力河口,是中華兒女共有的錦繡河山。民族復興的夢想,是56個民族共同的奮鬥追求。
「老院子」
河口文化曾經輝煌一時,現在卻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柳祥麟的《古堡商街》,寫的正是西固區河口的變遷:「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華尚有容。水陸碼頭衰去後,商家後代盡從農」。
其實河口村發展旅遊業的計劃,早在2006年時就有過恢復古鎮建設的設想,但由於種種原因,設想最終化為泡影。「2010年,河口鄉重新啟動了河口古鎮的建設計劃,經過前期規劃,河口村內已經重建了標誌性建築—鐘鼓樓,而後續的規劃正在進行中。
河口中心學校,校門也是古香古色
周六,學校放假,校園裡靜悄悄的。
「碼頭巷」
河口村曾經是輝煌一時的古渡口,曾被稱為「金城渡口」的河口渡,是黃河上遊最著名的古渡口。歷史遺蹟眾多,主要包括:古烽燧、明長城等,都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口村現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還有39處,房屋200多間,是我國明、清時期西北民居建築的一個縮影。
河口古碼頭入口
建築形式頗有寧夏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的韻味。
古樹、黃土高坡,西北黃土高原的古樸蒼涼呈現在遊客眼前。
河口古碼頭觀景平臺
「隴上花開,相約河口」。
河口古鎮,地處蘭州市西固區黃河北岸。「河口」者,莊浪河匯入黃河之口岸,因瀕臨莊浪河與黃河交匯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清代以後,因古鎮上的大部分居民姓張,這裡就被稱作張家河灣,亦稱張家河口。同治元年始,在此建成「莊河堡」。今天你若來到河口古鎮,徜徉在寧靜的村街小巷或是黃河古渡口,那些厚重的大門、古樸的磚瓦、精緻的木雕、靜默的船和樹,它們不僅是眼裡的風景,更是一段又一段銘刻著西部乃至中華滄桑的歷史對白。
汛期的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湟水河和大通河在上遊交匯,水面最寬處達3公裡,所以,河口又有著「三江口」的美譽。這個古稱「莊河堡」的地方,千百年來繁衍著黃河兒女,生生不息。
一列火車正在蘭新線鐵路由西向東駛過黃河大橋
河口古鎮東西長21.5公裡,南北寬10.5公裡,全境呈葫蘆形狀。距市中心47公裡處,國道312、109線、蘭海高速公路、蘭新鐵路穿鄉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煙雨濛濛,大河浩蕩
河口古鎮南面黃河,北倚丹霞,是黃河上遊著名的古渡口之一,自然條件優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孕育了無數的仁人志士。
河口黃河特大橋
河口黃河特大橋是黃河蘭州段又一標誌性大橋。11月8日,河口黃河特大橋是近年來完成的一座經典大橋,為全國八度以上地震區及甘肅省內跨度最大的斜拉橋,主跨達360米,將成為「百裡黃河風情線」延伸段又一景觀。
河口碼頭廣場
當時的渡口也是西北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人們的各種生活、生產用品,大到煤炭、木材、羊皮、中藥材,小到糧食、油渣、麻杆子等均可以在碼頭市場買到。當時河口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這個水路碼頭,據說當時河口約有65%的人從事水路運輸行當,光是羊皮筏子就有兩百多個。
多年以前,河口是黃河「黃金水道」的重要港口,西北各地的長途運輸多要途經此處,在河口古碼頭卸貨、裝貨,運輸各類貨物。如今,河口村古碼頭早已不復存在。
「文昌閣」,品味河口
據悉,西固區將以河口古鎮、華夏文化展示中心、盤古大峽谷、達川觀光農業公園等優勢突出的4大景區為核心,與省內各大旅行社對接,策劃包裝精品旅遊線路,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推開,還會特別推出古鎮、水舞秀、丹霞為主線的旅遊線路,吸引更多人走進蘭州、走進古鎮。
遊覽結束
青山巍巍,黃水滔滔,復興的古鎮在古渡口的濛濛細雨中顯得寧靜安詳。它的過去、現在、未來,盡在時代的風雲轉換中。但日月常在,流水永恆,大家會記得它的一切,沉淪與繁榮昌盛……
河口古鎮導遊圖
青山依舊,黃河流水晝夜川流不息,昔日聞名於世的河口古渡舊跡,早已經被時光湮沒。她的興盛,衰落,敗落甚至蹤跡全無,皆是時代文明的更替所帶來的結果,在歷史的今天我們追溯她昔日的燦爛文化,勾勒她的繁華盛景,然後從內心深處依依不捨地佔有著她的落寞和精彩。希望有一天可以重新看見河口古鎮的盛景。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