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生在牛村認牛命,只識畫牛不吹牛。」這是當代嶺南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濟榮的自嘲。他曾說,犛牛活在他的生命中最深切的記憶裡,一提筆,就會精神抖擻地跑到畫面中去。鋪開宣紙畫犛牛,這位「嶺南犛牛人」提筆就有了感覺,「牛的頭,牛的腳,牛的姿勢,一出筆怎麼畫都行,都合乎心中牛的形象。」
9月18日至10月23日,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和西藏犛牛博物館聯袂合作的西部縱情——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劉濟榮藏區題材作品展在西藏犛牛博物館展出。西藏犛牛博物館獲贈劉濟榮作品《奶香遍草原》,此幅作品將永久收藏。
圖為西藏犛牛博物館獲贈劉濟榮作品《奶香遍草原》。西藏犛牛博物館供圖,攝影:張超
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為了給人民大會堂西藏廳畫畫,全國挑選了4位畫家進藏採風,劉濟榮就是其中一個。從此他與西部,與藏地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採風之旅,劉濟榮共拍了99卷膠捲,畫了500多張速寫,犛牛就是其中一例。在劉濟榮看來,犛牛與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是融為一體的。運輸工具、擠牛奶、當肉吃,犛牛為藏族人民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一切方便。「藏族人民與犛牛的感情實在太深了,祖祖輩輩都是如此。我們當時去的時候,就住在牧場,與藏族人民、與犛牛零距離生活在一起,太了解犛牛的品質與習性了。」
雖然當時沒有專門畫過犛牛,但因為熟悉犛牛的品性,這對劉濟榮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81年,劉濟榮赴四川省阿壩州採風,這時他的藝術技巧已十分純熟。這次西部行,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以犛牛為觀察重點,進一步熟悉犛牛的外表結構與生活習性。住在放牧點,零距離觀察犛牛,劉濟榮創作激情很高,完成了100多張速寫,60多張國畫。
犛牛給予他的記憶「那麼鮮活、那麼牢固,以至於可以隨意提筆,犛牛就可以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宣紙上面。」就這樣,大批大批的創作便從犛牛、從牧場走出來照進了現實。
圖為9月18日西部縱情——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劉濟榮藏區題材作品展開幕後,嘉賓參觀作品展。西藏犛牛博物館供圖,攝影:張超
圖為西部縱情——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劉濟榮藏區題材作品展展出現場。攝影:王媛媛
在西藏犛牛博物館展廳裡,我們能看到,此次展出的劉濟榮藏區題材作品不僅僅是展現單個犛牛,更多的是將人物與犛牛統一在一個畫面上。對此,劉濟榮曾說:「牛是粗獷的、憨厚的、有力量的,而藏區的牧民,尤其是少女,則是溫順的、細膩的、優美的,兩者在審美風格上是有衝突的。但我想,這兩種相衝突的審美風格,如果結合在一起,一定會產生新的藝術效果。」
粗獷與細膩、力量與柔美,對立的風格碰撞在一起,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衝擊力。也難怪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曾高度評價此類創作:「把粗野倔強的犛牛與質樸的牧羊姑娘糅合在一個畫面中,造型優美,筆墨酣暢,把人物放在鮮明而又典型的生活場景中,使之筆墨清新,意境深邃。」
2016年12月15日,劉濟榮不幸因病逝世。家屬根據其生前意願,將其遺作捐獻給廣州藝術博物院。2017年,廣州藝術博物院接受其家屬捐贈的劉濟榮作品689件,包括素描、畫稿、創作草圖、創作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本次兩館聯袂合作將劉濟榮藏區題材部分作品展出,70餘幅構圖簡潔、用筆自由放鬆、水墨酣暢淋漓的作品,無不展現出藏地壯闊的自然景觀和自由恬靜的生活方式,寄託著藝術家對自由奔放、浪漫抒情生活的嚮往。希望觀眾能通過藝術家之筆,一同陶醉於這片淳樸浪漫的世外桃源之中。(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 部分內容參考《中國書畫家報》)
畫家簡介
劉濟榮,1931年生,廣東興寧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人事部 2002年授予「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他1954年考入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前身),師從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黎雄才,後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並擔任關山月的助教;1962年進中央美術學院在葉淺予、蔣兆和兩位人物畫大師的指導下深造。1965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西藏廳作畫。作為承先啟後的一代,劉濟榮教授 40多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從而深遠地影響著嶺南中國畫壇。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