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孫中山在《建國方略》提出要建設「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理想社會。對於他的觀點我深表折服。尤其是「人盡其才」,對社會的進步、對於人的成長與幸福意義重大。
我們敬仰古今中外各類名人、偉人的成就。他們的成功各有各的不同,但相同之處,除了刻苦的毅力,執著的追求、艱巨的付出,還有就是他們在某些方面天賦異稟,他們用一生的學習和實踐在將這些天賦揮灑得淋漓盡致。
尤其是在文藝界,有沒有天賦顯得尤為重要。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了解了被人們譽為「中國梵谷」的農民畫家熊慶華。
我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他的畫。於是,我在網上搜索欣賞了他的不少畫作。網友評論:「他的畫充滿了鄉土氣息,而畫風像凡高一樣有誇張的變形,有強烈的視覺衝擊,讓人看著有一種心酸,又充滿希望。」
有人說他就像黃山峭壁的石頭縫裡歪歪扭扭地生長出來的一棵參天松樹。
他從小就被美術老師認為是很有繪畫天賦的人。當他第一次看到梵谷的畫時,就震撼了,並深深喜歡上這樣一種現代主義的創作技巧。農村生活的困頓,周遭人群的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熱諷,磨滅不了他對畫畫的狂愛和不懈的追求。沒人指導,他自己摸索、自己領悟,在創作的寂寞中一路狂奔。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作品被社會認可。
賣了作品,有了錢,他要了卻一個心願就是到美術學院的畫室去看看別的畫家是怎麼作畫的。看了以後,他堅定了信心,自己雖然是個」野生「的畫家,但所走的路是和學院派是殊途同歸的。
我又想起了初中時候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傷仲永》(宋 ·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家中世代為農的方仲永五歲時,還不曾認識筆墨紙硯,就會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詫異,就向鄰居借取給他。仲永競能寫詩題名。此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宗親為主旨,傳給全鄉的秀才看。從此,只要指定事物,方仲永就能立刻成詩。詩的文採和道理都值得欣賞。但可惜的是,因為他出了名,人們漸漸地厚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求仲永寫詩之後,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應酬,沒有讓他學習。方仲永十二三歲時,王安石見到了他。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了。再過七年後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王安石感嘆道: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生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都還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跟上去。他的天資如此好,如此有才華,但因為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是天資聰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普通人恐怕都難。想想,真為天下的仲永們感到惋惜,也為那些吊兒郎當的青少年感到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