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其他禮

2020-12-25 童哥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接著前面談,成年禮在我國古代稱冠禮,儀式十分隆重。古代漢族的冠禮 一般在20歲,相當於現代的18周歲。行冠禮之後,方可結婚。古代女子行「笄禮」, 年滿15歲時舉行。

我國少數民族的成年禮是多種樣的,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1.人體標誌型。其中一部分帶有身體毀飾的特點。例如,在40年以前,我國的黎、高山、傣、基諾、獨龍、德昂、布朗等族民間有紋身習俗,施於即將進入成年的男或女。傣族只限於男子, 伊斯蘭民族在南海12歲時根據教規行割禮,是符合衛生要求的. 布朗族男女及傣族姑娘,至15歲或14歲時染齒成黑色,方可進入男女社交場所,獲得戀愛與結婚的權利。

紋身習俗

2.意志考驗型。主要針對男性。我國臺灣高山族部分支系的少年會所中,有一系列艱苦的訓練和考驗活動,諸如禁睡。禁飲食、束縛、耐力長跑等。訓練合格者方可升入成年會所,屆時有隆重儀札。瑤族過去的成年禮稱為「度戒」,15歲以後舉行,儀式前一個月要獨居、吃素、每日沐浴。在儀式上要上刀梯、踩火磚、翻高臺,沒經過訓練,或沒有頑強的意志與毅力,是很難達到要求的。

3.服飾標誌性。在少數民族中流行較普遍。例如,納西族姑娘年滿13歲時舉行「穿裙子禮」,男孩年滿13歲時行「穿褲禮」;基諾族男滿16歲時行成年禮;朝鮮族有「三加禮」,儀式中為年屆成人者3次更冠;彝族有換裙禮;藏族有戴「巴珠」(衛藏地區婦女的髮飾)禮;瑤族有換帽禮;土家族有戴天頭禮;柯爾克孜族有戴耳環禮等。服飾、髮型的改變主要是針對女性而言。

柯爾克孜族有戴耳環禮

我們再談談婚禮,婚禮的舉行是一個人建立家庭、獨立於世發展家族的起點。我國少數民族的婚禮儀式和婚姻文化五光十色,充滿情趣。共同的特點是都十分重視和非常隆重。婚禮之前的主要活動程序大致有:戀愛、說媒、問名(合八 字)、訂婚、送彩禮、定佳期(確定舉行婚禮的吉日)。1,婚禮的程序大致是迎()親、典禮、歡宴、鬧洞房。三次婚禮才完婚。西雙版納布朗族一般要舉行3次婚禮才算完婚。第一次婚禮是在男女雙方定情之後舉行。男方的親友帶上禮品,把新娘迎接到男家,請女方親友便飯後,由長者主持「拴線」儀式,把一縷縷白線纏在一對新人的手腕上。有些地方的。

婚禮習俗

婚禮在村寨的「神柱」前舉行,祭畢寨神,到佛寺拜佛,爾後才能回家。此次婚禮之後,新郎到新娘家同居,夜來朝去,仍在自家勞動,雖可生兒育女,但男子並非女家成員。第二次婚禮在頭胎生育之後,要殺豬辦席宴客。第三次婚禮最隆重,只在夫妻感情很融洽的家庭舉行,男女兩家都要辦喜宴,請眾鄉親同樂。新娘在前往新郎家的途中,要一路痛哭,深表對父母的依戀,否則'父母會傷心。新娘一到新郎家,便舉行莊嚴的婚慶典禮,除「拴線」外,有盛宴和專門的歌手歡歌祝賀。第三次婚禮後,新娘長往新郎家。這種婚禮有明顯的從妻居婚姻殘餘。

少數民族婚禮

2.哭嫁。有哭嫁習俗的民族不少,這不是對婚姻的不滿,表層顯象是依戀父母親人,深層潛意是反抗從夫居的遺留。比較典型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3天,甚至半個月和一兩個月前就開始哭嫁。有些地方是新娘的女友一起陪哭,邊哭邊唱。舊社會哭:唱的重要內容是控訴包辦婚姻;新社會強調的是對父母、兄弟、姊妹及鄉親的親情。長輩在陪哭中要勸慰和告誡新娘,過門以後要與夫家人和睦相處、勤儉持家、敬老愛幼等;同輩人在陪哭中強調友情,希望新娘常回娘家來團聚。民間以為會哭嫁是有德才的表現,因而女孩自十一二歲起便要學習哭嫁。

哭嫁

3.傣族的拴線婚儀。婚禮一般在女方家舉行。主要儀式是拴線,按傣語直譯應為「拴魂」,即把新郎和新娘的魂拴在一起,使他們永遠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新娘家竹樓上的堂屋上方位置擺一小桌,桌面上鋪芭蕉葉,桌上放一公一母兩隻熟雞,以錐體形芭蕉罩分別扣住雞。桌上還擺著紅布、白布、芭蕉、鹽巴、一杯酒、盛糯米飯的芭蕉葉盒、裝白線的盒等。主婚人端坐上席,兩旁是眾親友圍桌而坐。新郎新娘跪於主婚人面前。儀式開始,主婚人先致賀,眾人伸出右手搭於桌邊,低頭恭聽。

致辭畢,一對新人各從飯盒中捏一小坨糯米飯,在酒杯中蘸一蘸,再點祭雞、鹽巴等物。每人連續點祭3次。點祭畢,將飯坨放在桌上。主婚人從芭蕉葉盒中取一 根較長的白線,從左到右,繞過新郎新娘的肩,把線的兩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他倆的靈魂拴在一起了。 主婚人再取兩根較短的白線,分別拴在新婚夫婦的手腕上。接著,在座的老人都拿起白線,依次為一對新人拴上,並祝福他們婚後美滿和諧,生的兒子會犁田能蓋房,生的女兒會織布能插秧等等。為新婚夫婦拴白線,是取其純潔和白頭借老的寓意。

傣族婚禮

我們再說說喪葬禮喪葬禮可簡稱喪禮或葬禮,是人結束生命歷程之後,由親屬、鄰裡、友好或死者生前所在單位等舉行的哀悼、紀念或評價其一生的儀式。

小編認為在各項人生儀禮中,葬禮中表現的迷信色彩堪稱最濃厚,因而表現的形式、內容也最複雜多樣。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民族節日
    民族意識是一個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文化現象,或稱文化過程。民族意識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審美情趣。 等方面。許多民族的民族意識之形成與鞏固,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這一點在民族節日文化中亦有大量突出表現。在一些全民族共同信奉某種宗教的民族中,宗教感情與宗教意識往往轉化為共同的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飲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原始人類的飲食文化起源於利用火來燒烤食物,懂得熟食。人類不同於動物的飲食方法是飲食文化。飲食文化包涵以下諸方面的內容:吃什麼及怎樣吃;使用什麼炊具、餐具及汲水和儲存水的器具;喝什麼及怎樣喝;使用什麼樣的酒具、茶具;日常飲食;禮儀活動飲食;飲食禁忌;飲食嗜好等,各民族的飲食是由本民族所從事的主要生產部門決定的。同時,也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族首飾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貴州省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姑娘,一身銀飾重達二十多斤,其脖頸上的項圈層層疊疊,直逼嘴鼻,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美。銀飾的圖案,大都與苗族居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有關,或花鳥蟲魚,或山川明,尤其喜愛牛角造型配龍鳳和蝴蝶紋飾。瑤族銀飾品的款式亦十分豐富,據稱有六十餘種,只是工藝水平略遜色於苗族。許多少數民族的銀飾工藝品是近代才有的,如雲南的阿昌、景頗等民族所佩戴的銀飾品,主要是從漢族地區和鄰國緬甸買來,自己不會生產。哈尼族、彝族姑娘衣袖、包頭、腰帶上佩飾的銀泡,早期雖為自己製作,但工藝相對簡單。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間代表作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談談敘事長詩吧。敘事長詩是民間長詩的一種,是區別於史詩(一般都是長詩)和抒情長詩來說的。我國少數民族的敘事長詩主,要有兩個題材,一是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重大事件,二是愛情和婚姻。反映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敘事長詩有:蒙古族的《嘎達梅林》、苗族的《張秀眉之歌》、土族的《祁家延西》等。
  •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它的分類及特點
    例如:勞動工具、取火裝置、武器、運輸工具和搬運設備、住宅和其他建築、食品和飲料、器皿、用具和家具、服裝、靴鞋、頭飾和其他裝飾品。又如,栽培植物和家畜,以及染身、肢體毀傷、紋身、髮型、各種化妝品和香料等,也屬物質文化之列。精神文化是存在於任何人類種群集體記憶中的信息,可以通過童話和傳統相傳,並可用一定的行為規範表現出來。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對它開發利用
    稍說複雜點,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哲學觀、文化觀來調查研究節日文化的起源、發展、現實表現、發展趨勢以及內在規律,依據研究成果制定政策,指導工作,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節日文化的繁榮,為社會主義雙文明建設服務。節日文化研究是多種學科研究不可缺少的重t要內容民族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綜合表現和縮影,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他的發展趨勢
    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六月六、中元節、中秋節、重陽、冬至、除夕等漢族傳統節日,在長期的共同社會生活中,早已被蒙古、壯、彝、朝鮮、布依、滿、世家、白、畲、仫佬、侗、羌、達斡爾、赫哲等十多個至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所接受,成為多民族都過的節日。尤其是春節,已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撲鼻的異味
    苗族諺語家菜沒有野菜香,漢族諺語飲食文化的民族間交流有賴於民族接觸,在民族接觸中只有友好往來。才能促使飲食文化的交流。在敵對情緒中對異族飲食多持懷疑態度,而偏見則生發出對異族食物的鄙視。異族之間的婚姻締結與朋友往來是飲食文化交流的基本環境。這些往來伴隨著飲食,伴隨著相互信任。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按照縱向統計的方法,筆者依照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節日文化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書海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風情大全》知識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族節日大全》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商業文化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有關資料統計,我國56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藝術性
    這種布涼鞋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該鞋以布料手工縫製,造型亦很別致,鞋的後跟有鞋幫,鞋面形式多樣,以條帶形式為主,鞋面、鞋後跟部位繡有花卉紋樣,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少數民族刺繡一絲不苟的態度,表現了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 。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裝材料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少數民族的服裝材料,常見的有棉布、麻布、絲綢、毛皮等。這些材料的來源與加工,在許多民族中還保持著傳統的家庭手工生產方式,與現代化的工廠流水線作業形成鮮明對照,不失為我們研究古代紡織技術和程序的「活化石」。棉麻絲一植物纖維布料的生產南方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過自種棉花、紡紗織布、印染製衣的歷史,有的甚至將這一傳統保持到今天。但其具體製作過程,歷代史籍多語焉不詳,讓人不得要領。
  • 昆明華邑酒店—雲南民族特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
    洲際酒店集團是全世界知名的酒店集團昆明華邑酒店及度假村是洲際酒店集團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細膩需求及中國顧客全新的消費觀念,極力打造全新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的設計、裝修、服務 、格局等都是注重融入雲南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加國際管理文化各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高級定製設計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高級定製設計觀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與製作正是一種高級定製設計觀的體現。民族服飾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從服裝的紗線原料到裝飾材料都採用天然材質,如棉的舒適、麻的結實、環保植物染色等,這些都對身體無害,相反有些還具有藥用保健功能。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若不是文化旅遊中作為民俗來表演,再把它們挖掘出來,恐怕是難得一見的。變化較少的是真正流傳於民間的民族舞蹈,它們又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關於舞蹈的分類,要看依據什麼原則來劃分。按歷史階段,就只能按某個舞產生的時間來分,若按其存在的時間,必然重複,有許多舞蹈產生在古代社會,但至今仍活著。按歷史劃分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依照古代民族與現代民族的籠統概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以方便勞作為基礎的服裝造型
    雲南少數民族短衣是較長衣方便,有利於活動的款式。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男女上衣都較短,不像北方少數民族需要長大衣袍來禦寒保暖。同時從研究中發現這樣的下擺造型為麻慄坡彝族特有,這應該也是他們與其他民族服飾進行區分的特點。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其他交通運輸方式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談談筏船吧。從進化的角度看,筏是船的前身,船是筏的發展。常見的是木筏和竹筏,是由數根竹木連排而成。有些竹筏的兩頭微微翹起,更為輕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