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接著前面談,成年禮在我國古代稱冠禮,儀式十分隆重。古代漢族的冠禮 一般在20歲,相當於現代的18周歲。行冠禮之後,方可結婚。古代女子行「笄禮」, 年滿15歲時舉行。
我國少數民族的成年禮是多種樣的,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1.人體標誌型。其中一部分帶有身體毀飾的特點。例如,在40年以前,我國的黎、高山、傣、基諾、獨龍、德昂、布朗等族民間有紋身習俗,施於即將進入成年的男或女。傣族只限於男子, 伊斯蘭民族在南海12歲時根據教規行割禮,是符合衛生要求的. 布朗族男女及傣族姑娘,至15歲或14歲時染齒成黑色,方可進入男女社交場所,獲得戀愛與結婚的權利。
2.意志考驗型。主要針對男性。我國臺灣高山族部分支系的少年會所中,有一系列艱苦的訓練和考驗活動,諸如禁睡。禁飲食、束縛、耐力長跑等。訓練合格者方可升入成年會所,屆時有隆重儀札。瑤族過去的成年禮稱為「度戒」,15歲以後舉行,儀式前一個月要獨居、吃素、每日沐浴。在儀式上要上刀梯、踩火磚、翻高臺,沒經過訓練,或沒有頑強的意志與毅力,是很難達到要求的。
3.服飾標誌性。在少數民族中流行較普遍。例如,納西族姑娘年滿13歲時舉行「穿裙子禮」,男孩年滿13歲時行「穿褲禮」;基諾族男滿16歲時行成年禮;朝鮮族有「三加禮」,儀式中為年屆成人者3次更冠;彝族有換裙禮;藏族有戴「巴珠」(衛藏地區婦女的髮飾)禮;瑤族有換帽禮;土家族有戴天頭禮;柯爾克孜族有戴耳環禮等。服飾、髮型的改變主要是針對女性而言。
我們再談談婚禮,婚禮的舉行是一個人建立家庭、獨立於世發展家族的起點。我國少數民族的婚禮儀式和婚姻文化五光十色,充滿情趣。共同的特點是都十分重視和非常隆重。婚禮之前的主要活動程序大致有:戀愛、說媒、問名(合八 字)、訂婚、送彩禮、定佳期(確定舉行婚禮的吉日)。1,婚禮的程序大致是迎(送)親、典禮、歡宴、鬧洞房。三次婚禮才完婚。西雙版納布朗族一般要舉行3次婚禮才算完婚。第一次婚禮是在男女雙方定情之後舉行。男方的親友帶上禮品,把新娘迎接到男家,請女方親友便飯後,由長者主持「拴線」儀式,把一縷縷白線纏在一對新人的手腕上。有些地方的。
婚禮在村寨的「神柱」前舉行,祭畢寨神,到佛寺拜佛,爾後才能回家。此次婚禮之後,新郎到新娘家同居,夜來朝去,仍在自家勞動,雖可生兒育女,但男子並非女家成員。第二次婚禮在頭胎生育之後,要殺豬辦席宴客。第三次婚禮最隆重,只在夫妻感情很融洽的家庭舉行,男女兩家都要辦喜宴,請眾鄉親同樂。新娘在前往新郎家的途中,要一路痛哭,深表對父母的依戀,否則'父母會傷心。新娘一到新郎家,便舉行莊嚴的婚慶典禮,除「拴線」外,有盛宴和專門的歌手歡歌祝賀。第三次婚禮後,新娘長往新郎家。這種婚禮有明顯的從妻居婚姻殘餘。
2.哭嫁。有哭嫁習俗的民族不少,這不是對婚姻的不滿,表層顯象是依戀父母親人,深層潛意是反抗從夫居的遺留。比較典型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3天,甚至半個月和一兩個月前就開始哭嫁。有些地方是新娘的女友一起陪哭,邊哭邊唱。舊社會哭:唱的重要內容是控訴包辦婚姻;新社會強調的是對父母、兄弟、姊妹及鄉親的親情。長輩在陪哭中要勸慰和告誡新娘,過門以後要與夫家人和睦相處、勤儉持家、敬老愛幼等;同輩人在陪哭中強調友情,希望新娘常回娘家來團聚。民間以為會哭嫁是有德才的表現,因而女孩自十一二歲起便要學習哭嫁。
3.傣族的拴線婚儀。婚禮一般在女方家舉行。主要儀式是拴線,按傣語直譯應為「拴魂」,即把新郎和新娘的魂拴在一起,使他們永遠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新娘家竹樓上的堂屋上方位置擺一小桌,桌面上鋪芭蕉葉,桌上放一公一母兩隻熟雞,以錐體形芭蕉罩分別扣住雞。桌上還擺著紅布、白布、芭蕉、鹽巴、一杯酒、盛糯米飯的芭蕉葉盒、裝白線的盒等。主婚人端坐上席,兩旁是眾親友圍桌而坐。新郎新娘跪於主婚人面前。儀式開始,主婚人先致賀,眾人伸出右手搭於桌邊,低頭恭聽。
致辭畢,一對新人各從飯盒中捏一小坨糯米飯,在酒杯中蘸一蘸,再點祭雞、鹽巴等物。每人連續點祭3次。點祭畢,將飯坨放在桌上。主婚人從芭蕉葉盒中取一 根較長的白線,從左到右,繞過新郎新娘的肩,把線的兩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他倆的靈魂拴在一起了。 主婚人再取兩根較短的白線,分別拴在新婚夫婦的手腕上。接著,在座的老人都拿起白線,依次為一對新人拴上,並祝福他們婚後美滿和諧,生的兒子會犁田能蓋房,生的女兒會織布能插秧等等。為新婚夫婦拴白線,是取其純潔和白頭借老的寓意。
我們再說說喪葬禮喪葬禮可簡稱喪禮或葬禮,是人結束生命歷程之後,由親屬、鄰裡、友好或死者生前所在單位等舉行的哀悼、紀念或評價其一生的儀式。
小編認為在各項人生儀禮中,葬禮中表現的迷信色彩堪稱最濃厚,因而表現的形式、內容也最複雜多樣。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