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的區別,中華民族向來就是由多民族匯聚而成,從古至今、從南到北、從高原到海洋、從叢林到平原,56個民族各自發展又相互影響,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在少數民族人群中,雖有現代西方服飾的流行,但整體上他們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的使用率和重視度遠遠在漢族之上。
對於中國漢服,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它應該是漢族的服飾。從西周制定《周禮》開始,中國傳統漢服形制就被嚴格規範,還安排有專掌管服制實施的「司服」。中國傳統漢服以儒家思想為內涵,通過服飾上的「禮」以迎合統治的「禮」。如孔子日:「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也在儒家文化作為統治的主體思想之下,性是被禁銅的,因此中國傳統漢服常採用較為寬鬆而不凸顯身材的形式,一般用整塊布披掛包纏於人體,寬腰、敞袖、交領、長大是其主要特徵,這和西方服裝強調合人體曲線結構有本質區別。東方注重服裝穿著的情感和禮儀表達,而西方則是注重人的穿著效果,它們一個強化人穿衣後的整體抽象狀態,一個則強化人作為主體的穿衣作用。
傳統漢服講究上衣下裳制,和現今人們概念中的衣裳不同,衣裳相分離。衣,一般為襦衣、袍服,袖子寬大,連袖式結構與衣身相連,多為交領,右邊腋下系扣;裳,為圍裳,裙結構形式,圍穿在衣外,最後用腰帶在腰間系綁。漢服中的腰帶系扣形式和寬衣形式是相配套的,而不同的體型在這樣寬鬆的空隙之下要想達到一定程度的合體、 穩重,腰帶對其靈活調節就發揮了強大作用。另外,傳統禮服中對衣裳顏色也有規定。如歷代皇帝冕服就採用了玄衣縹裳的色彩搭配,玄,為黑色,縹為淺紅色,分別象徵天和地,代表著對天地的尊敬崇拜。少數民族服飾也遵從上下分離式,但常常是上衣下褲形制較多,上衣交領,也有對襟式,或襟上配領,連袖結構,但一般為窄衣窄袖,下多著褲子,也有裙裝配褲,或褲外圍裙,褲管相對寬鬆,有些民族還流行包纏綁腿,使褲口呈燈籠形。
漢服常常在右邊進行系扣,謂之右衽。北方少數民族常常在左邊進行系扣,謂之左衽。這些服飾特點與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習俗有很大關聯。服裝窄小合體,包括褲子的穿著形制,它們常為勞作、騎射等活動帶來方便,同時也防蚊蟲叮咬,功能性很強。如果說漢服更象徵統治階級的「禮」規,那麼少數民族服飾則更顯實用性和人性化。由於沒有太多傳統禮教的束縛,少數民族服飾展現的是生存需求和人性本能。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更具功能性,如與防寒設計相關的立領、翻領、皮毛衣帽、革靴等;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則更具有裝飾色彩,尤其是女性服飾,常以五彩刺繡裝飾來盡情展現美麗,展現對生殖、繁衍的崇拜,以及通過服飾區分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他們生存的地域環境相對惡劣,使得少數民族群眾向來就更具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精神。在服飾中他們常常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和追求,對生活充滿希望。
服飾是人生存的一種必需品,具有保暖、防護傷害、裝飾審美的基本功能;同時人因為有了社會,服飾又成為政權、等級的象徵。少數民族服飾重視服飾的基本功能和原始圖騰象徵,傳統漢服則重視其政治統治的象徵意義。歷史上漢民族聚集區經歷了更多戰爭的破壞和政權更替,而少數民族聚集區地處偏遠,外界幹擾較少,由於生活環境艱苦,人們更多地關心生存和繁衍,他們將更多的希望寄託於自然的神和英雄,而不是真實的人和政權,雖原始,但真實而自然。因此少數民族服飾更具人文色彩,具有自然原始的裝飾感,同時也反映出他們的勤勞,我們常常通過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設計製作效果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勤勞、美麗和智慧。中國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歸根結底都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現今,人們常常從仍被運用著的少數民族服飾中探索中國傳統服飾特點,雖少數民族服飾具有各種風格,形式繁多,但它與傳統漢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演變伴隨著政權的不停更換,少數民族政權也參與了中國歷史的演變。戰爭促使人們遷移、雜居,這為民族間不斷融合奠定了基礎,漢族與少數民族向來就沒有停止過相互的借鑑和影響。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就提出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方針,使得窄衣窄袖、下身著褲裝的胡服傳播於中原。再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縛褲」,其褲管寬大,穿著後遠看似裙,但是為了勞作方便,人們常常又在膝蓋處以繩系之,既滿足了遊牧民族原有的穿褲習慣,又尊重了上衣下裳之禮,成為民族服飾融合的典範。因此,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是相互影響的,他們從服飾的款式、色彩、材質甚至製作工藝中進行相互的借鑑,為打造中華民族服飾各盡其力,並且也影響著今天的現代服飾設計。如剛才所提到的「縛褲」,雖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在今天人們所流行穿著的裙褲中,仍可以看到它的形式的延續。
其實時尚潮流就是這樣一種規律,在不斷革新中又反覆循環之前流行的元素,而且能成為這種被反覆運用的元素,它一定是具有典型特點的。縱觀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那些能成為經典並被沿傳下來的服飾都是少數民族服飾與漢服融合後的結果。除了剛才提到的「縛褲」外,像在現代被許多前衛年輕人,甚至中年人推崇的「低襠褲」也是民族服飾融合的形式。中國傳統漢服禮儀中是沒有褲裝一說的, 它只是屬於下層勞動人民,而且那個時候所謂的褲更多的是包腿的褲腿,只有褲管沒有褲襠,或者說褲襠很低,但是,隨著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入,少數民族中的褲子形式和漢族勞動人民的褲子進行結合,因此低襠褲就出現,並被穿著至今,成為當下時尚的代名詞之一。
不論是漢服,還是少數民族服飾,它們都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形成產生了積極影響,中華文化正是在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下豐富起來的,兩者的關聯性不可忽視。我們重視這樣的關聯性,其實也是在為現代服飾的設計運用提供參考,現代服飾雖然已經沒有太多具體的民族界限,但中國本土化傳統元素和西方或者外族異域文化的融合仍然是現代服飾設計中的熱點,我們要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設計觀延續下去,讓現代服飾的革新演變在成為歷史「過去式」後也能成為經典,讓中國傳統文化永遠留在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