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的結構特點包纏式結構

2020-12-12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包纏式著裝形制相對貫頭式服飾出現得較晚,在人們開始學會紡紗織布後,棉、麻、絲質織物開始普及,這時包纏式服飾才開始流行,服裝在穿著的過程中更講究技巧,更具美觀。從服裝的演變來看,對襟衣為貫頭式服裝形制,對襟式服裝也就早於包纏衣形制。經研究推測來看,包纏式服裝應該是在對襟衣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人們將其中一邊衣襟加長,越過前中心線,疊蓋住另一邊衣襟然後纏繞於身,最後在腋下系合。我國傳統漢服的著衣形式就以這種包纏式為典型,它常常斜襟、交領圍裹於身。斜襟,顧名思義與對襟相比較它的門襟是不對稱的,偏離中心斜向一邊;而交領則主要是指漢服中的直線型領襟,當它在對襟基礎上將襟加長包裹身體後,其直領交叉,領口呈V形效果。

我國傳統漢服

傳統漢服有些還將包纏層次增加,形成特殊效果。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一。種曲裾深衣,它將衣襟加長,一圈一圈包纏圍裹於身,由於加長的衣襟為三角形造型,其越包纏越窄,因此衣襟的鑲邊花紋條也就層層迭現,最後呈現「續衽鉤邊」的效果,「續衽」為加長衣襟,「鉤邊」代表延長了的三角襟它似鳥喙的三角狀。國外古羅馬時期的「託加」也是包纏式服裝的典範,它常常用一整塊布從人體一側肩部向另一側腋下繞過,由於布料寬大形成了很多自然垂下的褶皺,這些褶皺在明暗的作用下使整個人充滿雕塑般的立體感。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

春秋戰國時期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也常有斜襟服飾。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斜襟常為圓領,它的斜襟加長部分一般不纏繞身體,而是直接疊蓋於另一邊門襟,然後在腋下進行系扣,我們因此也常稱其為「大襟」。圓領斜襟的出現主要是受到服飾材料、人的生理特點及生活勞作習慣影響而被改良的。第一,由於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各方麵條件和工藝局限,使得他們用作服裝的布料不會特別柔軟,脖頸會因為穿著交領式服裝與粗糙布料直接接觸後被摩擦而產生不舒適感,因此將直線交領依脖頸弧度擴改成圓領會使穿著更舒適,並常常沿領口加一小立領,兼具裝飾和擋風之用。第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身材相對較為矮小、脖短,圓領式服裝形制能最大限度地露出他們的脖頸,使人顯得更為修長,更好看。第三,由於沒有包纏圍裹於身體的束縛,這有利於穿著時與服裝保,持一定的人體內部空隙,便於勞作活動。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

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如宋代的雞心領袍服,包括之後唐朝時期用立領相配的圓領袍衫等。而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也出現有交領斜襟形制。如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地區的傣族有一種交領式短上衣,其造型為連袖式,領口與門襟呈直線,並在領襟上拼接彩繡布片,穿著時左右襟交叉,在腋下系扣。除了包纏式的上衣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下裝一筒裙也是包纏式形制的代表。簡裙,也有稱為「統裙」,其形制就如「簡」狀,從上到下呈直簡式圍裹形式。雲南傣族婦女就以長簡裙為主要穿著裝束,裙形展開後為長方形,裙長一般從腰至腳面,寬則以一圈臀圍為參考,穿著時包纏於身,用腰帶系之。當婦女們穿著簡裙走路時跨步較小,給人以輕盈、婀娜感。傣族中居住在雲南新平、元江一帶的傣雅支系,也稱為「花腰傣」所穿裹的筒裙比較有特色。

少數民族文化

婦女們一般要穿3條簡裙,每條筒裙一條比一條短,下沿都有精美刺繡花邊,穿著時並不是水平圍裹,都讓其有一定傾斜,讓下沿花邊具有很強的層次感,這和中國傳統曲裾深衣中的「續衽鉤邊」如出一轍。除了雲南少數民族中的傣族婦女喜歡穿著筒裙外,還有阿昌族、德昂族、景頗族、基諾族等,這些民族的婦女的下裝也以簡裙為主。阿昌族喜歡在簡裙上用五彩線織成方稜狀幾何紋,並配綁腿保護小腿。德昂族簡裙則在裙上、裙下位置裝飾寬窄織錦條紋,以黑、紅為主。佤族婦女簡裙的最大特點在其腰帶,一般用彩珠串制。拉祜族筒裙一般在裙上裝飾拼鑲紅、白、藍條布。布朗族簡裙其織錦上的條紋裝飾一般出現在裙子上、中部,裙下擺不作裝飾。景頗族婦女簡裙相對較短,一般及膝,織錦圖案裝飾在裙子的中、下部位。上部一般不做裝飾。

景頗族婦女

雲南少數民族中的圍腰也具有包纏式形制,圍腰和簡裙的穿著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簡裙一般是將布圍纏於腰臀至少一圈的形制,長寬度較大,為裙狀;而圍腰則不完全整圈圍纏於身,一般只圍裹於前下半身,長寬度小。而腰帶,則為長帶狀,雖有寬窄之分,但整體上就是一根帶子,一般在腰上圍纏多圈。圍裙常常圍裹於上衣、裙或褲外,在它們的上沿一般有縫帶,兼具腰帶之功能一系綁衣服,可謂是腰帶的一種變形轉換。圍裙有長方形的,也有在長方形基礎上加上一擋片,以便罩住前胸,形似肚兜造型的,穿著時既要用帶掛於肩脖上,又要繫於腰,當圍腰以肚兜造型來穿戴時它就更像衣服,有時在肚兜圍腰之外還要圍纏腰帶,可謂五花大綁。 圍裙下擺樣式很多,通常有直線形、弧形、三角形等,它們都被精美裝飾,色彩豔麗,一方面增加了服裝穿著層次,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服裝視覺層次。

雲南少數民族

纏巾包帕除了在身體上的包纏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包纏也出現在頭部,它早於帽的佩戴,我們通常叫作「纏巾包帕」,顧名思義,巾為帶狀,長度長,所以為「」,而帕呈方形,為「」,主要用來蓋住頭髮。在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很難看到沒有在頭部纏巾包帕的人,不論男女,它是一種傳統古老的服飾形式,具有很多好處。首先,雲南少數民族多居住於山地,溫差大,早晚寒冷,纏巾包帕可以防受寒;其次,這是在早期所形成的以分辨族群支系的一種方式;再次,在勞作時也可以防止頭髮的幹擾,以此帶來方便和清爽;最後,纏巾包帕可以使人顯得高大修長,也是一種對頭部美的裝飾行為。如雲南的彝族,男子成年後在頭部都要用黑色頭巾包纏頭,在正前方還要裹出一錐尖,他們稱其為「英雄結」,彝語又稱「卓貼」,象徵天神的庇護,神聖不可侵犯。

錐尖在正前方的額上可以偏左也可以偏右,據說代表著彝族祖先們的不同支系。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的未婚彝族女子也鍾愛一種頭帕, 她們稱其為「俄香」,有四角,形如正方形,四周用五彩色線間隔繡出色塊,色塊排列成長條,遠看有種美麗編織紋效果,戴時先將頭髮盤頂,並在其中加方形墊板,將方帕角朝上放置,讓前、左、右三角分別向內卷折,後部一個角則搭於後頸,然後用紅線纏系。婚後女子戴黑色八角帕,稱為「俄爾」,戴時遮住前額。雲南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婦女也多裹頭巾,巾不是很長,以頭圍頭部-圈的長度為參考,頭髮盤頂後用頭巾包裹,卷遮住高聳的髮髻,其高度一般在 12釐米左右,織錦多用紅底配黃綠紋。雲南瑤族女性的頭巾常包三塊,其形有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條帶狀,並在其上裝飾紅纓垂飾。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當今服飾結構造型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沿襲傳統古制的服飾結構從古至今,服裝結構形式往往以其穿著方式為基礎,也就是說穿著方式決定了服裝結構。縱觀中國服裝發展演變,傳統服裝形制一般總結為三種, 一種被稱為「披掛式」,一種被稱為「包纏式」,一種被稱「貫頭式」,這三種形式構成了當今服裝結構造型的基礎。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六合式服飾小編介紹服裝結構及著裝方式,主要以穿著順序來描述。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色彩絢麗、紋飾形象生動、款式豐富、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雖然「十"型平面結構和整體裁剪方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它的主體結構系統沒有根本改變,凝結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保持紡織面料的原生態,是中國古人對物的愛護,對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他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在巴黎時裝界掀起了一股「東方風」,如惠英森常用裝飾有日本傳統花卉圖案的絲綢來製作服裝;三宅一生創作寬鬆褶皺衣;高田賢三將嬉皮士風格與日本傳統風格結合;川保久玲將日本傳統美學融合到幾何輪廓服中;山本耀司則強調服裝的自然內涵,主張用披掛式和包纏式的自然不對稱方法來設計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民族服飾內部結構
    說說民族服裝的構造方法,對稱是民族傳統服裝使用較多的形式之一,主要指各種形式、圖案以一中線將兩邊的形式對應。對稱的形式通常有左右對稱、旋轉對稱、局部對稱等幾種形式。1.左右對稱人體的自然結構基本上是左右對稱,服裝大多也是左右對稱造型。傳統服裝有很多都是採用左右對稱的形式,民族服裝中對稱的形式也較多,衣服的對襟結構、褲裝都是對稱的具體表現。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之前我們就說過自然是「最具天賦的設計師」,世界萬物之美及各自功能的擁有都來自於大自然的安排。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其實提煉元素就是對元素的一個再整理過程,總結規律以此得到能代表服飾特點的元素,同時也是在全面深人對服飾探索後而獲得的讓人們意想不到或不曾注意的元素。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雲南少數民族就是這樣一個觀念, 他們除了在服飾上追求財富的「炫富」之美外,還常常追求多方位綜合裝飾之美,其特點就是在服飾上進行極致的裝飾,通過各種裝飾效果來「顯美",雖然有些形式讓人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這樣的「美」正是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體現。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特點首先是具有一種自然本真的氣質,從之前的分析可知,任何一個時期的藝術文化思潮都蘊含著從自然而來的源頭跡象,或為利用自然,或為融合自然,或為超越自然,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關於視覺藝術
    我們的繪畫藝術、產品設計藝術、服裝服飾藝術、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等都以視覺元素為基礎,以此傳達作品的藝術特點和作者的藝術內涵。藝術創造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視覺藝術表現,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就是一種視覺藝術,它充分利用視覺語言三要素來展現藝術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銀質服飾裝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具有聽覺藝術感受的設計理念,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那些垂綴在服飾上的銀飾除了帶來動感之美外,也帶來了聽覺之美。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具有打破常規的銀衣肌理之美,在服飾中,按照形、色、質三個基本構成要素,材質也是服飾構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是精湛的手工藝術,其中反映出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家人的濃厚之愛。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染人」。中國傳統「五色」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對傳統圖案結構的研究,我國民族服飾傳統圖案的結構方式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單獨紋樣、適合紋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