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包纏式著裝形制相對貫頭式服飾出現得較晚,在人們開始學會紡紗織布後,棉、麻、絲質織物開始普及,這時包纏式服飾才開始流行,服裝在穿著的過程中更講究技巧,更具美觀。從服裝的演變來看,對襟衣為貫頭式服裝形制,對襟式服裝也就早於包纏衣形制。經研究推測來看,包纏式服裝應該是在對襟衣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人們將其中一邊衣襟加長,越過前中心線,疊蓋住另一邊衣襟然後纏繞於身,最後在腋下系合。我國傳統漢服的著衣形式就以這種包纏式為典型,它常常斜襟、交領圍裹於身。斜襟,顧名思義與對襟相比較它的門襟是不對稱的,偏離中心斜向一邊;而交領則主要是指漢服中的直線型領襟,當它在對襟基礎上將襟加長包裹身體後,其直領交叉,領口呈V形效果。
傳統漢服有些還將包纏層次增加,形成特殊效果。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一。種曲裾深衣,它將衣襟加長,一圈一圈包纏圍裹於身,由於加長的衣襟為三角形造型,其越包纏越窄,因此衣襟的鑲邊花紋條也就層層迭現,最後呈現「續衽鉤邊」的效果,「續衽」為加長衣襟,「鉤邊」代表延長了的三角襟它似鳥喙的三角狀。國外古羅馬時期的「託加」也是包纏式服裝的典範,它常常用一整塊布從人體一側肩部向另一側腋下繞過,由於布料寬大形成了很多自然垂下的褶皺,這些褶皺在明暗的作用下使整個人充滿雕塑般的立體感。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研究中可以看到,服飾的包纏式造型運用非常普遍,但相對傳統漢服的包纏式形式,少數民族服飾對包纏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實用性改良。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也常有斜襟服飾。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斜襟常為圓領,它的斜襟加長部分一般不纏繞身體,而是直接疊蓋於另一邊門襟,然後在腋下進行系扣,我們因此也常稱其為「大襟」。圓領斜襟的出現主要是受到服飾材料、人的生理特點及生活勞作習慣影響而被改良的。第一,由於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各方麵條件和工藝局限,使得他們用作服裝的布料不會特別柔軟,脖頸會因為穿著交領式服裝與粗糙布料直接接觸後被摩擦而產生不舒適感,因此將直線交領依脖頸弧度擴改成圓領會使穿著更舒適,並常常沿領口加一小立領,兼具裝飾和擋風之用。第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身材相對較為矮小、脖短,圓領式服裝形制能最大限度地露出他們的脖頸,使人顯得更為修長,更好看。第三,由於沒有包纏圍裹於身體的束縛,這有利於穿著時與服裝保,持一定的人體內部空隙,便於勞作活動。
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向來就不斷相互影響和融合,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圓領斜襟類服裝在中國傳統漢族服飾中也常被運用。如宋代的雞心領袍服,包括之後唐朝時期用立領相配的圓領袍衫等。而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也出現有交領斜襟形制。如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地區的傣族有一種交領式短上衣,其造型為連袖式,領口與門襟呈直線,並在領襟上拼接彩繡布片,穿著時左右襟交叉,在腋下系扣。除了包纏式的上衣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的下裝一筒裙也是包纏式形制的代表。簡裙,也有稱為「統裙」,其形制就如「簡」狀,從上到下呈直簡式圍裹形式。雲南傣族婦女就以長簡裙為主要穿著裝束,裙形展開後為長方形,裙長一般從腰至腳面,寬則以一圈臀圍為參考,穿著時包纏於身,用腰帶系之。當婦女們穿著簡裙走路時跨步較小,給人以輕盈、婀娜感。傣族中居住在雲南新平、元江一帶的傣雅支系,也稱為「花腰傣」所穿裹的筒裙比較有特色。
婦女們一般要穿3條簡裙,每條筒裙一條比一條短,下沿都有精美刺繡花邊,穿著時並不是水平圍裹,都讓其有一定傾斜,讓下沿花邊具有很強的層次感,這和中國傳統曲裾深衣中的「續衽鉤邊」如出一轍。除了雲南少數民族中的傣族婦女喜歡穿著筒裙外,還有阿昌族、德昂族、景頗族、基諾族等,這些民族的婦女的下裝也以簡裙為主。阿昌族喜歡在簡裙上用五彩線織成方稜狀幾何紋,並配綁腿保護小腿。德昂族簡裙則在裙上、裙下位置裝飾寬窄織錦條紋,以黑、紅為主。佤族婦女簡裙的最大特點在其腰帶,一般用彩珠串制。拉祜族筒裙一般在裙上裝飾拼鑲紅、白、藍條布。布朗族簡裙其織錦上的條紋裝飾一般出現在裙子上、中部,裙下擺不作裝飾。景頗族婦女簡裙相對較短,一般及膝,織錦圖案裝飾在裙子的中、下部位。上部一般不做裝飾。
雲南少數民族中的圍腰也具有包纏式形制,圍腰和簡裙的穿著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簡裙一般是將布圍纏於腰臀至少一圈的形制,長寬度較大,為裙狀;而圍腰則不完全整圈圍纏於身,一般只圍裹於前下半身,長寬度小。而腰帶,則為長帶狀,雖有寬窄之分,但整體上就是一根帶子,一般在腰上圍纏多圈。圍裙常常圍裹於上衣、裙或褲外,在它們的上沿一般有縫帶,兼具腰帶之功能一系綁衣服,可謂是腰帶的一種變形轉換。圍裙有長方形的,也有在長方形基礎上加上一擋片,以便罩住前胸,形似肚兜造型的,穿著時既要用帶掛於肩脖上,又要繫於腰,當圍腰以肚兜造型來穿戴時它就更像衣服,有時在肚兜圍腰之外還要圍纏腰帶,可謂五花大綁。 圍裙下擺樣式很多,通常有直線形、弧形、三角形等,它們都被精美裝飾,色彩豔麗,一方面增加了服裝穿著層次,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服裝視覺層次。
纏巾包帕除了在身體上的包纏外,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包纏也出現在頭部,它早於帽的佩戴,我們通常叫作「纏巾包帕」,顧名思義,巾為帶狀,長度長,所以為「纏」,而帕呈方形,為「戴」,主要用來蓋住頭髮。在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很難看到沒有在頭部纏巾包帕的人,不論男女,它是一種傳統古老的服飾形式,具有很多好處。首先,雲南少數民族多居住於山地,溫差大,早晚寒冷,纏巾包帕可以防受寒;其次,這是在早期所形成的以分辨族群支系的一種方式;再次,在勞作時也可以防止頭髮的幹擾,以此帶來方便和清爽;最後,纏巾包帕可以使人顯得高大修長,也是一種對頭部美的裝飾行為。如雲南的彝族,男子成年後在頭部都要用黑色頭巾包纏頭,在正前方還要裹出一錐尖,他們稱其為「英雄結」,彝語又稱「卓貼」,象徵天神的庇護,神聖不可侵犯。
錐尖在正前方的額上可以偏左也可以偏右,據說代表著彝族祖先們的不同支系。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的未婚彝族女子也鍾愛一種頭帕, 她們稱其為「俄香」,有四角,形如正方形,四周用五彩色線間隔繡出色塊,色塊排列成長條,遠看有種美麗編織紋效果,戴時先將頭髮盤頂,並在其中加方形墊板,將方帕角朝上放置,讓前、左、右三角分別向內卷折,後部一個角則搭於後頸,然後用紅線纏系。婚後女子戴黑色八角帕,稱為「俄爾」,戴時遮住前額。雲南德宏地區的景頗族婦女也多裹頭巾,巾不是很長,以頭圍頭部-圈的長度為參考,頭髮盤頂後用頭巾包裹,卷遮住高聳的髮髻,其高度一般在 12釐米左右,織錦多用紅底配黃綠紋。雲南瑤族女性的頭巾常包三塊,其形有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條帶狀,並在其上裝飾紅纓垂飾。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