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2020-12-12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古典服裝是平面直線剪裁,以通袖線(水平)和前後中心線(豎直)為軸線的「」字型平面結構為其固有的原始結構狀態。這種平面「」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服裝形制寬大,追求服裝的整體性而不求剪裁精確,將大量功夫用在縫紉與裝飾上有關。對裁剪技術及技術的傳承方式的手藝人化,使得裁剪技術沒有能夠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

中國古典服裝

而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藝方式使得人成為技藝唯一的活的記載者, 隨著掌握這些技藝的人的去世,技藝也在一點點消失。而某種技藝所製造的物質產品就成為了記憶留存的唯一載體。本書的研究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通過對保留有傳統技藝的物質載體一服裝實物標本進行科學、 系統的結構信息採集與記錄,做一點保存信息的工作,留下可靠的技術數據,從而彌補傳統服裝結構信息沒有文獻詳盡記載的空白,達到對傳統技藝保護的目的。從記載著歷代出土服裝結構信息的文獻分析過渡到清末民初袍服實物研究,進而對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進行梳理,也是從服裝剪裁結構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傳統文化的詮釋和認識,是一項開拓性工作,對傳承與弘揚中國服飾傳統文化遺產有著特殊的意義。

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

小編以清末民初的袍服實物結構研究為實證,這是因為首先,清末民初緊緊承接著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這些實物上面還留有上個朝代的古老氣息,同時也是最容易得到的實物標本;其次,它們在結構上還沒有根本脫離古典華服的平面體系;最後,由於處在西風東漸的特殊歷史時期,女裝結構已經處於西化的萌動期。因而這個歷史時期的服裝實物在結構上既有傳統的穩定性,又有特殊時代的變革性。服裝發展的連續性、技藝的一脈傳承、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的穩定不變,使它們成為窺探歷史服裝剪裁結構的一扇最方便、最直接的窗口。但是,對於古代服裝實物來說,由於紡織面料的特殊性,難以像玉器、青銅、陶瓷等古代實用藝術品一樣能夠穿越時空以完好面貌出土和保存。只有當基葬的密封性非常好,氣候、地理、人為等複雜條件非常適宜的時候,紡織品服裝才能幸運地再見天日。

清末民初的袍服

因而,古代服裝實物是非常稀少珍貴的文物。並且,由於對保存條件的要求較高,很難零距離地接觸。這就需要結合考古人員的工作,對不同墓葬出土服裝的相關信息和散落的各類考古文獻進行綜合研究。對於無法接觸到的古代服裝來說,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就是通過各種文獻,尤其是考古文獻去獲得結構上的零星信息。將這些散落在各種文獻中的零星信息整理並分析,就可對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的傳承秘密進行研究,並建立它的技術證據。目前為止,現有研究都是從紡織技術、服裝史、圖案紋樣、裝飾藝術等角度來研究傳統服裝,而並沒有針對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的專門研究。在紡織服裝史方面,黃能馥、陳娟娟的《中華歷代服飾藝術》、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著作對古代服裝結構略有提及,但缺乏實物標本的考據研究。

古代服裝

在考古學方面,有關墓葬的發掘報告,博物館專著以及文博界、紡織服裝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發表的諸多文章中只散見對服裝結構的直觀描寫。其它的專門研究文獻,包括北京服裝學院的碩士學位論文《東周楚服結構風格研究》內容涉及到的服裝結構仍未脫離考古文獻對結構的直觀描述,由於不能直接接觸實物,而不能獲取考據數據。臺灣師傅楊成貴先生所著《中國服裝製作全書》中對一些傳統服裝剪裁和製作技術的介紹非常詳細,但並不是針對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的專門著述,只是民間技藝的經驗總結,不能真實地反映和記錄古典華服結構考據面貌。因此,對古典華服作考據的深人研究,事實上是做了實證研究的補白工作。

紡織服裝

小編採用考古文獻分析和實物考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運用了較多的對比和歸納。如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裝結構的對比,各個歷史時期服裝結構特點的歸納總結,等等。首先,藉助相關考古文獻和歷史文獻,以及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對出土實物進行研究的客觀記錄。在研究過程中,考慮到出土服裝眾多,結構考據信息不全等因素,必須結合選取保存完整、信息豐富的典型服裝考古報告來討論。主要按照歷史的順序,按照先秦兩漢、宋元、明清的順序行文。這樣的歷史劃分首先考慮到各個朝代所擁有的出土服裝數量的多少和是否具有典型性進行文獻歸納得出的。出土紡織品服飾屬於先秦兩漢時期的墓葬在中原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並且先秦兩漢時期的服裝有著較近的傳承關係,因而將其劃分在一節中。

先秦兩漢時期

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紡織品服裝豐富,而且二者分別是漢民族和少數民族政權相交替的歷史階段,這樣劃分有助於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看待大中華服裝結構的發展變化。其次,從服裝標本研究的角度,選取清末民初時期私人收藏的典型袍服實物,進行全方位深層的結構數據的採集與整理記錄,在此基礎上對古典華服結構的傳承性進行分析研究。兩個角度的研究可以相互補充,互相參考,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整理出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的基本特點,探究這種結構得以產生和發展演變的社會文化根源。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保持紡織面料的原生態,是中國古人對物的愛護,對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色彩絢麗、紋飾形象生動、款式豐富、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古典衣規服制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規服製作為中國古典時期服飾藝術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徵,它直接影響中國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質料、飾佩、工藝等的設計組配、安排使用等長達數千年之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及改良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無論是長袖還是短袖袍服,通過測量和結構復原的考據和我國歷史袍服結構形制對照,可得一個基本結論,即它們保持著傳統固有的「十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服飾的內外交流
    中國服飾藝術在經歷古典時期及現代時期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其內外交流幾乎一直沒有中斷過,而且幾次發展上的質的飛躍,差不多都是出現在交流最有力度的時期。根據中國服飾藝術發展的客觀實績來看,中國服飾藝術的內外交流,實際上因為所處的歷史時期的不同,而表現為這樣兩種歷史態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仍舊和中國傳統服飾美學觀念形成對照的是,西方人仿佛是「最懂得欣賞人體美的人,他們絲毫也沒有自卑感,並且勇氣十足地宣布,人為萬物之主。他們從不為他們的身體感到羞恥」。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美學觀念,不同的服飾時尚。加之滿清極為封閉的治國政策,使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難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他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在巴黎時裝界掀起了一股「東方風」,如惠英森常用裝飾有日本傳統花卉圖案的絲綢來製作服裝;三宅一生創作寬鬆褶皺衣;高田賢三將嬉皮士風格與日本傳統風格結合;川保久玲將日本傳統美學融合到幾何輪廓服中;山本耀司則強調服裝的自然內涵,主張用披掛式和包纏式的自然不對稱方法來設計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性別角色禁忌。在中國古典時期,人們普遍信奉「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禮教信條,因此男女的生理性區別及社會性區別,實際上最直接地體現在服飾藝術生活上。所謂男為「鬚眉」女為「巾幗」。 男子同女子的性別角色區分法定地同服飾消費及社會責任連在了一起。也正因此,過去花木蘭替父從軍時只能女扮男裝。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大工業生產之前,傳統服飾一直都採用量體裁衣的手工過程來完成,如手工測量、手工縫製與手工裝飾等。但自從大工業生產被廣泛實行後,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的服飾設計與製作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衝擊。服裝在工廠裡通過機器進行大規模批量生產,它為服裝的製作節約了許多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人們有更多的時間來考慮服裝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設計應用,從而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同時,通過工業化新科技技術的推動,也使之前人工製作不容易達到的服裝效果變得輕鬆簡便,至此服裝商業化發展起來。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民族服裝外輪廓的借鑑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裝的造型是構成服裝的要素之它與面料、色彩並駕齊驅,成為服裝設計的重要因素。服裝的造型是構成服裝的要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文化中,服裝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廓形,如古埃及的丘尼克(緊身連衣裙)、古希臘的希頓(連衣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前言中國風風靡全球,巴黎時裝周也經常出現中國元素,很多人以為中國風就是東方特有元素的堆砌,結果設計出來的服裝誇張,卻沒有給人帶來東方古典文化的詩意。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只有中國元素的堆砌,而不考慮與全球時尚相結合,不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設計的服裝不叫中國「風」服飾,應該叫中國古代混合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對比與統一相互依存,這樣的美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和中國傳統陰陽觀相切合。萬事萬物存在陰陽,也就存在對比,對比的事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統一,這又正反映出萬事萬物的關聯性。從整體上看,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款式相對簡單,它與其圖案、色彩的複雜裝飾性形成對比。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服飾文化講堂走進南非
    新華社開普敦4月1日電(記者高原)「千年之約」——中國服飾的古典與時尚專題講座1日在南非開普敦大學舉行。中國服裝設計師楚豔介紹中國時尚服裝的歷史淵源和最新發展,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楚豔通過各種圖片展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特點及變化過程,從古代服飾到禮制文化,從傳統美學到華夏文明,從服飾的演變到東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從絲綢之路的絢麗多彩到中國的開放包容等,內容豐富多彩,講解細緻生動。  楚豔還就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深化國際文化交流的前景等問題同與會者進行了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