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古典服裝是平面直線剪裁,以通袖線(水平)和前後中心線(豎直)為軸線的「十」字型平面結構為其固有的原始結構狀態。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服裝形制寬大,追求服裝的整體性而不求剪裁精確,將大量功夫用在縫紉與裝飾上有關。對裁剪技術及技術的傳承方式的手藝人化,使得裁剪技術沒有能夠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
而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藝方式使得人成為技藝唯一的活的記載者, 隨著掌握這些技藝的人的去世,技藝也在一點點消失。而某種技藝所製造的物質產品就成為了記憶留存的唯一載體。本書的研究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通過對保留有傳統技藝的物質載體一服裝實物標本進行科學、 系統的結構信息採集與記錄,做一點保存信息的工作,留下可靠的技術數據,從而彌補傳統服裝結構信息沒有文獻詳盡記載的空白,達到對傳統技藝保護的目的。從記載著歷代出土服裝結構信息的文獻分析過渡到清末民初袍服實物研究,進而對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進行梳理,也是從服裝剪裁結構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傳統文化的詮釋和認識,是一項開拓性工作,對傳承與弘揚中國服飾傳統文化遺產有著特殊的意義。
小編以清末民初的袍服實物結構研究為實證,這是因為首先,清末民初緊緊承接著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這些實物上面還留有上個朝代的古老氣息,同時也是最容易得到的實物標本;其次,它們在結構上還沒有根本脫離古典華服的平面體系;最後,由於處在西風東漸的特殊歷史時期,女裝結構已經處於西化的萌動期。因而這個歷史時期的服裝實物在結構上既有傳統的穩定性,又有特殊時代的變革性。服裝發展的連續性、技藝的一脈傳承、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的穩定不變,使它們成為窺探歷史服裝剪裁結構的一扇最方便、最直接的窗口。但是,對於古代服裝實物來說,由於紡織面料的特殊性,難以像玉器、青銅、陶瓷等古代實用藝術品一樣能夠穿越時空以完好面貌出土和保存。只有當基葬的密封性非常好,氣候、地理、人為等複雜條件非常適宜的時候,紡織品服裝才能幸運地再見天日。
因而,古代服裝實物是非常稀少珍貴的文物。並且,由於對保存條件的要求較高,很難零距離地接觸。這就需要結合考古人員的工作,對不同墓葬出土服裝的相關信息和散落的各類考古文獻進行綜合研究。對於無法接觸到的古代服裝來說,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就是通過各種文獻,尤其是考古文獻去獲得結構上的零星信息。將這些散落在各種文獻中的零星信息整理並分析,就可對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的傳承秘密進行研究,並建立它的技術證據。目前為止,現有研究都是從紡織技術、服裝史、圖案紋樣、裝飾藝術等角度來研究傳統服裝,而並沒有針對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的專門研究。在紡織服裝史方面,黃能馥、陳娟娟的《中華歷代服飾藝術》、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著作對古代服裝結構略有提及,但缺乏實物標本的考據研究。
在考古學方面,有關墓葬的發掘報告,博物館專著以及文博界、紡織服裝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發表的諸多文章中只散見對服裝結構的直觀描寫。其它的專門研究文獻,包括北京服裝學院的碩士學位論文《東周楚服結構風格研究》內容涉及到的服裝結構仍未脫離考古文獻對結構的直觀描述,由於不能直接接觸實物,而不能獲取考據數據。臺灣師傅楊成貴先生所著《中國服裝製作全書》中對一些傳統服裝剪裁和製作技術的介紹非常詳細,但並不是針對中國傳統服裝結構的專門著述,只是民間技藝的經驗總結,不能真實地反映和記錄古典華服結構考據面貌。因此,對古典華服作考據的深人研究,事實上是做了實證研究的補白工作。
小編採用考古文獻分析和實物考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運用了較多的對比和歸納。如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裝結構的對比,各個歷史時期服裝結構特點的歸納總結,等等。首先,藉助相關考古文獻和歷史文獻,以及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對出土實物進行研究的客觀記錄。在研究過程中,考慮到出土服裝眾多,結構考據信息不全等因素,必須結合選取保存完整、信息豐富的典型服裝考古報告來討論。主要按照歷史的順序,按照先秦兩漢、宋元、明清的順序行文。這樣的歷史劃分首先考慮到各個朝代所擁有的出土服裝數量的多少和是否具有典型性進行文獻歸納得出的。出土紡織品服飾屬於先秦兩漢時期的墓葬在中原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並且先秦兩漢時期的服裝有著較近的傳承關係,因而將其劃分在一節中。
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紡織品服裝豐富,而且二者分別是漢民族和少數民族政權相交替的歷史階段,這樣劃分有助於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看待大中華服裝結構的發展變化。其次,從服裝標本研究的角度,選取清末民初時期私人收藏的典型袍服實物,進行全方位深層的結構數據的採集與整理記錄,在此基礎上對古典華服結構的傳承性進行分析研究。兩個角度的研究可以相互補充,互相參考,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整理出中國傳統服裝剪裁結構的基本特點,探究這種結構得以產生和發展演變的社會文化根源。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