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2020-12-12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說,每一件服飾組件的出現,在其背後都有一一個有趣而動人的故事,正是藉此,民族文化傳統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才以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從而使今天的人們有可能從服飾藝術人手去探知每個民族文化的奧秘。

民族的服飾

民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它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具體社會生活中的人,由於彼此間的生活地域環境、人種歸屬、語言文字、服飾藝術、經濟生活及文化心理素質的不同或相同,而被確定為不同的民族或相同的民族。這也就是說,人首先肯定是民族的。是民族就必定會有生活風俗習慣,不桐的民族有相同的生活風俗習慣,但更多的是有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相同的民族因為生活地域不同等方面的因素,也會形成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這實際上表明,人其實又是民俗的。不過「民族」這個概念絕對不同於「民俗」這個概念,儘管二者有較密切的關係。

服飾藝術

服飾民俗是構成民族個性特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某一民族的服飾民俗與其他民族的不同,才強化了該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區別。同樣,也正是因為某一地區的服飾民俗同其他地區的服飾民俗不同,才強化了同一民族不同人群的區域性差別。總之,民俗包括服飾民俗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行為方式習慣,它們一旦形成和固定,往往會作為傳統向後世傳承。服飾民俗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給人們提供了一套服飾消費方面的行為規範。這套行為規範告誡人們在穿著服飾時,只許按照某種方式進行,而不許按照另外的方式進行,前者是常規,後者是禁忌。

中國服飾藝術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各具民族特點、地方特點的服飾民俗,這些民俗不僅影響人們的服飾生活行為,甚至還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服飾民俗日積月累,作為日常的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已經成了民間道德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服飾藝術都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一般來說,凡是一個民族在服飾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屬於自己而其他民族並不具備的習慣做法,都具備-定的服飾民俗特徵。中國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服飾藝術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從表徵上看,就體現為服飾形制、服飾用色、服飾工藝、服飾飾佩及服飾組件等與其他民族的不同。決定一個民族或一 個群體的民俗形成的原因往往是非常複雜的,它完全是社會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起作用,引導服飾民俗生發的最終心理機制都離不開趨利避害、趨美避醜,儘管有時採取某種民俗服飾行為的動因是非理性的,而且實際結果也可能是與願望背道而馳的,但其宗旨卻是求利求美的。

服飾工藝

在中國服飾藝術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以民俗為出發點形成了一系列專屬於各個民族的「服飾常規」「服飾禁忌」,這些服飾常規和服飾禁忌發揮作用極多的時候,是在中國服飾藝術發展的古典時期。中國服飾藝術發展到現代時期以後,由於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個性自由的充分舒張、審美與實用需求的增長,加之西方現代生活理念在中國的傳播,從而使一部分服飾常規和服飾民俗失去了效用,很多人在實際的服飾生活中突破了這些常規和禁忌的限制;

服飾常規

然而,另有一部分服飾常規和服飾禁忌,即便到了當代社會也同樣在發揮著原有的效用。一般而言,服飾常規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很難周全概括、一覽無餘,它基本上成為了各民族服飾藝術的主體,事實上本書探討的大部分服飾內容都是屬於服飾常規的部分。服飾禁忌比服飾常規相對要少,它成為了各民族服飾藝術的另外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服飾禁忌的最早出自民間,同人們原初的鬼魂神靈信仰有關,它流露出較強的原始崇拜遺蹟,它將超出人力所限的許多一時不可知解的偶然現象同人們的服飾消費生活聯繫了起來。

服飾藝術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信仰逐漸成為人們自發的約定俗成。後來又隨著其影響的擴大,其中許多方面由民間流人了主流社會,從而被官方認可,最終成為了衣規服制的一部分。 服飾禁忌儘管也是一種服飾民俗,但它又有些不同於一般的服飾民俗。假如拋開衣規服制對二者起作用的哪些部分不計,則服飾民俗並非是必須遵守的,而服飾禁忌則不能不有所顧及,因為它似乎直接關係到人們的吉兇福禍。至少相信服飾禁忌的人們是這樣認為的。服飾禁忌在具體的服飾消費生活中總是具體地體現在某些方面。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對傳統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將有利於現代服飾設計的思路開拓,豐富其運用,使設計變得更有特色,也有利於民族間文化交流與和平發展。當今穿傳統漢服的人很少,但穿少數民族服飾、保留少數民族風俗的地區和人還相對較多,因為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相對地形險惡,生活環境封閉,被侵犯、被破壞的力度小,同時它相對於漢文化保存得更完整而真實。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與民俗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法國的山狄夫在《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民俗的三種分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民俗就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民間生活風俗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性別角色禁忌。青少年裝按照這些宗教儀規要求,為了標誌其宗教的特定身份、彰顯宗教教義,對正宗的信徒來說,一般他們都有本宗教所定製的服飾行為方式,出家歸教者必須嚴格按照要求來穿著這類特定的服飾,必須放棄世俗的服飾生活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服裝結構研究包括了服裝結構及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原理,它既需要對現代服裝的結構進行研究,也需要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結構進行研究,而現有的苗族服飾研究成果無法滿足這門新興學科發展的需要。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衣冠文化的物質層面從古代經近代到現代,中國服飾始終處在時急時緩的變化之中,我們要考察這其中變與不變、漸變與突變的規律及其文化背景,勢必要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加以剖析和研究,這裡首先要涉及到服飾與文化的關係。「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為動詞,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注意、敬神等多種意義,含有通過人的努力擺脫自然狀態的意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不過,也不是一蹴而成的。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論,服飾的內外交流
    不過我們可以發現,交流一般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經濟、宗教方面的交流,也有文化、生活、風俗等方面的交流。實際上服飾藝術有時往往是藉助於其他交流,在經意或不經意當中來實現不同風格的服飾藝術間的交流的。一系列以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為先導的雙向多向往來,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服飾藝術交流的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傳統服飾藝術向現代形態的發展。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12月13日,觀眾在拍攝展出的傳統服飾。當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開展,共展出約100件各式傳統服飾。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民族服飾傳統面料講一講對傳統圖案的研究與運用,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圖案,是表達意境與人心靈情感最細膩和最豐富的形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道士服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武帝時一些方士就曾「衣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明代服飾文化明代不但皇帝崇道,諸王也有崇道者,有的因此而被廢。例如世宗時的遼王就是一例:遼廢,王憲飾喜方術,性淫虐,時世宗奉玄。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宋代服飾以古樸自然為尚的審美特徵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起伏迴旋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它的位置與構成
    封建王朝服飾我們可以既定的定義範圍內尋找服飾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位置,首先從廣義上看,文化幾乎是包羅萬象的,說透徹一些,凡是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都屬於廣義的文化這,也是中國古代服飾最突出的文化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