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說,每一件服飾組件的出現,在其背後都有一一個有趣而動人的故事,正是藉此,民族文化傳統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才以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從而使今天的人們有可能從服飾藝術人手去探知每個民族文化的奧秘。
「民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它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及行為方式。具體社會生活中的人,由於彼此間的生活地域環境、人種歸屬、語言文字、服飾藝術、經濟生活及文化心理素質的不同或相同,而被確定為不同的民族或相同的民族。這也就是說,人首先肯定是民族的。是民族就必定會有生活風俗習慣,不桐的民族有相同的生活風俗習慣,但更多的是有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相同的民族因為生活地域不同等方面的因素,也會形成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這實際上表明,人其實又是民俗的。不過「民族」這個概念絕對不同於「民俗」這個概念,儘管二者有較密切的關係。
服飾民俗是構成民族個性特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某一民族的服飾民俗與其他民族的不同,才強化了該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區別。同樣,也正是因為某一地區的服飾民俗同其他地區的服飾民俗不同,才強化了同一民族不同人群的區域性差別。總之,民俗包括服飾民俗是一種比較獨特的行為方式習慣,它們一旦形成和固定,往往會作為傳統向後世傳承。服飾民俗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給人們提供了一套服飾消費方面的行為規範。這套行為規範告誡人們在穿著服飾時,只許按照某種方式進行,而不許按照另外的方式進行,前者是常規,後者是禁忌。
中國服飾藝術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各具民族特點、地方特點的服飾民俗,這些民俗不僅影響人們的服飾生活行為,甚至還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服飾民俗日積月累,作為日常的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已經成了民間道德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服飾藝術都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一般來說,凡是一個民族在服飾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屬於自己而其他民族並不具備的習慣做法,都具備-定的服飾民俗特徵。中國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服飾藝術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從表徵上看,就體現為服飾形制、服飾用色、服飾工藝、服飾飾佩及服飾組件等與其他民族的不同。決定一個民族或一 個群體的民俗形成的原因往往是非常複雜的,它完全是社會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起作用,引導服飾民俗生發的最終心理機制都離不開趨利避害、趨美避醜,儘管有時採取某種民俗服飾行為的動因是非理性的,而且實際結果也可能是與願望背道而馳的,但其宗旨卻是求利求美的。
在中國服飾藝術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以民俗為出發點形成了一系列專屬於各個民族的「服飾常規」和「服飾禁忌」,這些服飾常規和服飾禁忌發揮作用極多的時候,是在中國服飾藝術發展的古典時期。中國服飾藝術發展到現代時期以後,由於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個性自由的充分舒張、審美與實用需求的增長,加之西方現代生活理念在中國的傳播,從而使一部分服飾常規和服飾民俗失去了效用,很多人在實際的服飾生活中突破了這些常規和禁忌的限制;
然而,另有一部分服飾常規和服飾禁忌,即便到了當代社會也同樣在發揮著原有的效用。一般而言,服飾常規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很難周全概括、一覽無餘,它基本上成為了各民族服飾藝術的主體,事實上本書探討的大部分服飾內容都是屬於服飾常規的部分。服飾禁忌比服飾常規相對要少,它成為了各民族服飾藝術的另外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服飾禁忌的最早出自民間,同人們原初的鬼魂神靈信仰有關,它流露出較強的原始崇拜遺蹟,它將超出人力所限的許多一時不可知解的偶然現象同人們的服飾消費生活聯繫了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信仰逐漸成為人們自發的約定俗成。後來又隨著其影響的擴大,其中許多方面由民間流人了主流社會,從而被官方認可,最終成為了衣規服制的一部分。 服飾禁忌儘管也是一種服飾民俗,但它又有些不同於一般的服飾民俗。假如拋開衣規服制對二者起作用的哪些部分不計,則服飾民俗並非是必須遵守的,而服飾禁忌則不能不有所顧及,因為它似乎直接關係到人們的吉兇福禍。至少相信服飾禁忌的人們是這樣認為的。服飾禁忌在具體的服飾消費生活中總是具體地體現在某些方面。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服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