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河西走廊之行

2021-01-18 影像濱海

我一直堅信這一年的十一之行不會取消。但當十一到來之際所有準備工作都顯得異常倉促。屬於不同尋常的一年的非常規的行程。


最終線路為單人單車從天津出發,跨越太行山、呂梁山、進黃土高原、過黃河、穿越河西走廊至敦煌,再由內蒙穿過巴丹吉林沙漠地帶經八達嶺回到華北平原。


回津以來,數次提筆,數次放下。無數次想放棄卻又無法捨棄。最終磕磕絆絆勉強完成,雖頗感倉促,也算有始有終罷。


Day1 雨中出發(本日無圖)


早上醒來,天空昏暗,烏雲低垂。強勁的陣風將路邊小樹吹得東倒西歪。廚房裡掛在牆上的屜布掉在地上,顯然是晚上大風灌進了廚房將其吹落。吃完早飯,最後檢查一遍裝備,裝車。此時下起雨來,氛圍頓時顯得有點悲涼。加上心裡還惦記著工作中的事,有點頭昏腦漲。0820,正式出發。向市區方向車輛不多,很快進了津濱高速,但隨即雨勢加大。0837,轉入S51薊汕高速向南,天空更加昏暗。雨並非瓢潑之勢,但雨水混合了車輛高速駛過路面揚起的細密水霧,導致能見度急劇下降,加上路面積水反光如同一層水膜,讓一年沒怎麼跑高速的我頓感神經緊繃。絲毫沒有「逃課」的快感。0852,轉入G18榮烏高速,3分鐘後趕到蘆北口服務區,伸展下筋骨,舒緩下緊繃的神經。0906繼續上路。
0933,經過G18王慶坨互通,五分鐘後跨津冀界。雨情數次反覆。一路都是雙向四車道,單側的兩車道路況一般且充斥重型卡車,不好走。
1123,轉入G4京港澳高速,路面瞬間寬了一倍,車也少很多,緊繃感稍放鬆。
1145,進保定服務區,停車吃飯,午睡。醒來時雨已停,風依然很大,體感溫度很冷。1335駛離。1445,又開始下雨,前方遠處蒙蒙雲霧中赫然出現連綿山脈。嗯?這就要開始翻越太行山了?1513,進東高家莊隧道,617米,1514駛出。1618,大南山隧道,5520米,1624駛離,隨即進入團霧中。緊接著大段下坡,但視覺坡度不大,如不注意很容易超速,需要適當降檔行駛。一路雲層很低,蓋住兩旁山頂。一路都是斷斷續續的雨,弄得心情比較壓抑。與前幾次穿越太行山相比,此次京昆高速穿越太行山的路線相對容易,沒有大段劇烈爬升。但隨海拔升高,發動機在某個區間似有力不從心之感,需要降檔加速。
太原,西臨呂梁,東臨太行,為群山環抱,汾河穿城。這裡歷史悠遠,也是頗具實力的重工業及能源工業基地。晚上在汾河邊,兩岸燈火通明,流光溢彩。想起2013年獨自徒步大朝臺後到太原,特地停留一天參觀山西省博物院,留下極深印象。「我站在汾河岸邊...」當時唱的那個調怎麼也想不起來了。早起醒來,陰。0840從酒店出發,正趕上太原市區早高峰的尾巴。主要路口都有不止一名交警,因此交通秩序尚好。0857,到達繞城高速楊家峪收費站,沒想到在這堵了幾分鐘。0902上高速。這一段是繞城高速和G55大廣高速併線。0941,到達清徐服務區。下車舒展筋骨,順便到超市裡轉轉。《雍正王朝》裡唐老師飾演的雍正在諾敏案發後嘆息到「杏花村的酒,清徐的醋...」,因此一直有這麼個印象。只是傳說中的水塔陳醋不見蹤影,只見到一個叫東湖的牌子。看著滿櫃檯的陳醋到底還是沒買。只是後來想到如果開車用來提神,陳醋應該是比咖啡及無糖巧克力管用。1006繼續趕路。上午的路程先是霧霾,中間短暫出了一陣太陽,進入呂梁山區後便開始大霧瀰漫。由於一直在長距離爬坡,車輛顯得有些吃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還是在燒乙醇汽油的緣故,且在這個條件下乙醇汽油燒得很快,油表剩餘裡程明顯不準。
1105,駛入薛公嶺隧道,2130米。出來即遇到大霧。1110,到達吳城服務區,進站休息、午飯、加滿油。92號汽油¥5.47/升。1206離開,汽車動力顯著提升,油耗也下去了。1249,雅溝隧道。出來後發現周邊山體上開始出現窯洞。1252,進入隧道群,先後過溼婆溝隧道,閆家條隧道,廟梁隧道,八盤山隧道。
1305,下高速,轉入307國道。上了國道才有了真正自駕的感覺,山路蜿蜒起伏,下坡時三擋不加油可以放到近70公裡的時速。頓感駕駛之樂趣。1320,到達軍渡黃河大橋。軍渡,黃河古渡口,為晉中前往陝西之要衝。以黃河為界,軍渡這一側為山西,對岸為陝西吳堡縣。但相對於吳堡,軍渡這邊的環境實在談不上好,和對岸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停下來起飛無人機,但始終沒有找到太好的角度。這一段黃河除了兩岸多人工建築顯得比較亂,河面相隔不遠,307國道、G20青銀高速、太中銀鐵路三座橋跨河而過。不過,這裡兩岸山體植被還都不錯,完全看不出原來黃土高原的樣子。

黃河在中央,右手邊為軍渡,左手邊為吳堡縣

黃河公路橋

太中銀鐵路黃河大橋


1541,轉入242國道。劉家灣附近,看河谷裡好大一個城市,瞄了眼地圖,是呂梁。1604,進米脂界。十里舖附近做石器的特別多,少部分是牌樓,大部分還是給墳地準備的。米脂縣基本沿著無定河沿岸分布,東岸為主城區,西岸為火車站。
天還早,開車奔向楊家溝。1947年,這裡曾經作為中共中央的臨時駐地。到的時候天已擦黑,錯過了開放時間。但其實目的並不是參觀這裡,而是走到黃土高原深處看看能不能拍到一些東西。無論是軍渡還是吳堡都已是人聲鼎沸,在國道和高速附近想找到點原生態的黃土高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楊家溝地處黃土高原深處,從國道轉入一條叫「楊官路」的小道,行駛十公裡後鑽入一條更窄也更崎嶇的小道,坡度瞬間變大,車輛也頓時少了起來。走到最後,路越走越窄,越來越是那個味了。終於在天還亮的時候到達楊家溝。

‍楊家溝遺址現狀‍‍‍

天公不作美,霧氣很重,飛起來只能看到遠處朦朦朧朧的山梁,但無一例外都不是黃土裸露的狀態,植被生長相當旺盛。飛了兩個起落,拍到了黃土坡上典型的窯洞院落。

天已近黑,趕快啟程返回。走了另一條路,更窄,不足兩車寬,對向來車錯車時一般需要靠山體的這輛車儘量貼邊。黃土谷裡不時有小片的玉米地和獨戶亮著燈的窯洞,似乎還保留著多年前的生活形態。經過路邊小塊田地時的農家肥味兒,還有玉米杆作燃料的煙塵味,對小時候在農村老家待過的我來說並不陌生,頗感親切。對於農業而言,黃土高原顯得過於貧瘠,水資源也是問題。在這裡做扶貧相當不容易,不返貧更是挑戰。相對而言,集中外遷可能更為可行的路。
很多人聽到米脂第一反應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也許是我待的時間太短,對此沒什麼切身感受。倒是百度了一下這裡出過的人物,李繼遷,李自成,在歷史上都是名聲顯赫,而近現代的杜聿明,其才能在同僚中也是得到肯定的。由此來說,這裡也算是人傑地靈。據說貂蟬也是米脂人,不過貂蟬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尚且沒定論。倒是真沒看到什麼「米脂婆姨」。畢竟時代早已不同了,美女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大城市還是要佔絕對優勢的。這天途中一直想搞清楚黃土高原和呂梁山的分界線在哪裡。G20高速從呂梁市區旁經過,狹長的山谷裡是繁華的城市,規模超出我之前的想像。繼續西行,不知什麼時候離開的呂梁山區。因地形上太過相似或者本身並非涇渭分明,從山區到黃土高原區域的過渡也是漸變而來。加上這些年黃土高原上植被覆蓋率的提升,身在其中,基本上無法從顏色上分辨出二者的區別。直至到達黃河東岸的軍渡,才赫然發現自己已深入黃土高原很遠了。

前一晚米脂下了大半夜的雨,早晨起來空氣有些溼冷,好在雖然還是陰天,卻不是濃雲密布,天邊開始放亮。


今天預計會有將近800公裡車程,基本是自己耐力的上線。為了儘量不趕夜路,還是選擇儘早跑路,0815就啟程。


今天要先回到G20青銀高速上。好在離開縣城不遠即可在十里舖轉入G6521榆蘭高速,離出發不過五分鐘時間。幾分鐘後隨即一頭扎進黃土高原中的連綿隧道群。


0820,轉入G20青銀高速,在黃土高原間快速前進。一路一直有一條鐵路伴行,即太中銀線。太中銀線東起太原,西達包蘭線中衛地區迎水橋編組站(支線至銀川站),跨越山西省中西部、陝西省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北部地區,橫穿23個縣市區,三跨黃河,為國鐵Ⅰ級客貨兩用鐵路,是國家「十一五」鐵路建設重點項目,又一條溝通西北和華北的重要鐵路幹線。


前半段基本沿著G20在大理河河谷,後半段轉向西北。地形崎嶇,速度被限制在100公裡每小時。


黃土高原的居民傳統上開山為窯洞居住,窯洞多在臨河或者有平坦河谷的黃土坡上。一路不時能看到兩邊的黃土溝壑中的窯洞,有的至今依然有居民居住。相對而言這裡土地過於貧瘠且交通不便,除了種地更沒其他產業,屬於是傳統的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但另一方面,這種貧瘠使這裡得以在軍閥混戰的年代脫離各路軍閥的覬覦和窺視,加上複雜的地形,極度落後的交通,使黃土高原成為中國的紅色力量可以落腳和施展的廣闊天地,也孕育出延安這樣的革命聖地。


一路陰晴不定。


0939附近,連續經過兩個坡度分別為4.5%和5%的長距離下坡後,視野豁然開朗,地形變得平坦起來。由此即離開了黃土高原地區,進入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此區域地形以丘陵為主,但要比黃土高原平坦得多,植被為典型乾旱半乾旱草原植被。
0945,靖邊東停車區,陰。說是停車區,但實際上有公廁,有加油站,有餐廳,有專人維護,跟服務區沒什麼區別了。0958離開。1115,至定邊服務區,天空放晴,陽光曬在皮膚上生疼。但西邊雲層依然濃密。服務區裡人聲鼎沸,停滿了來自駕的車輛,以陝甘牌照居多,北京牌照也不少,而且好像是組了車隊的。停車休息吃飯,發現秦皇島海洋生產的紅燒豬肉罐頭質量大大退步,不但沒了紅燒肉的香味,反而吃出了肉腥味。無奈開了盒牛肉罐頭。想睡一會,但外面聲音實在太吵也沒睡著。1244乾脆啟程繼續跑路。
1257,進入寧夏境內,隨即轉入G2012定武高速。
1316,沙海綠洲停車區。與之前靖邊東停車區相比,這裡是真正的簡易停車區,只是一個簡單的停車港灣,旁邊有個小土坡,上面有個觀景亭和一個簡易公廁。起飛看了看毛烏素沙地概況。1342前進。

西北這些年的荒漠化治理很見成效,很多沙地甚至沙漠已經不是那麼名副其實了。

1350,到達望峰臺停車區,同樣一個簡陋停車區,與沙海綠洲停車區很類似。遠處一個烽火臺遺址孤零零地矗立在植被稀疏的草原上。1404離開。

1411,進入馬兒莊服務區加油,豔陽,毒日。92汽油¥5.42元/升。1418離開。
總體而言,G2012定武高速的設施不是太完備,要注意一下油料。但車不多,很好跑。
1504,轉入G6京藏高速。前方赫然一座大山。路況比定武高速好不少,但車也多,行駛起來速度不高。
1525,到達天湖服務區,自駕車尤為多。稍微歇了會,吃了根冰棍,1547離開。1627,到達興仁服務區。中午沒睡好,此時困意上湧,乾脆睡了一會兒。1659離開。


1847,轉入G30連霍高速。G6轉入G30的岔口是一個人字形,設計得不是特別友好,我看到導航上的分叉提示圖形突然有預感這裡拐彎會非常劇烈,於是下意識把進匝道的速度快速降下來,一進匝道果然如此。1909,前方山谷後面突然閃現出數棟高樓燈火通明,一派大都市景象。一天裡第二次跨過黃河,蘭州到了!1911,到達蘭州站下高速。此站也是一個公安檢查站,車輛進入站區需要搖下車窗拍照。不過由於站區離市區過近,集中湧來的車流將路口堵死,直到1929才離開站區。夜宿蘭州大學對面。晚飯是蘭州牛肉麵,這回應該是正宗的了。


早起,天陰。酒店前臺服務員已穿上了棉衣。考慮了一下,還是老老實實穿上了秋褲,畢竟年紀不饒人。


0855,出發。


出城之前一段路朝南,看到城南的幾個高地制高點,想起讀蘭州戰役的資料,忽然意識到那不就是皋蘭山麼。從地勢上看,只要佔領了營盤嶺這幾個制高點,炮火可以居高臨下覆蓋到城區每一寸土地。果然如鎖匙一般。


城內,城區交通秩序井然,可變車道應用很多。


0930,到達G30連霍高速蘭州北站,上高速。一路大下坡。中間還碰到一家人,雙車道的高速,把車停在了超車道上。一家人有的在搬東西,有的在修車,就是沒有一個人站到路基外避險,而紅三角就放在了車尾部不到4米的地方,還蓋著什麼東西,眼神稍不好根本看不見。車輛至此紛紛緊急減速避讓。


一路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時不時會看到幾個破舊的小廟。


1025,到達龍泉停車區。所謂停車區,其實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服務區了。困意襲來,補了會兒覺。1117駛離。


1154,到達天祝站下高速。縣城建築明顯帶有藏地色彩。從這裡轉入312國道。


1225,至打柴溝鎮,吃飯。天陰。看看周邊的山,沒有發現長城。再查了資料,遂沿312國道直奔12公裡外的安門村。1308到達。此時天已放晴,陽光強烈。


不遠山體上發現長城遺址,夯土城牆沿山嶺線蜿蜒。費勁走到近前飛起無人機,發現最近的烽火臺距離自己水平距離也有1公裡多,加上上坡會更遠。估計一個來回要1個多小時,會影響後面的行程,就直接航拍解決。

然而就從停車點走了半個小時左右,一開始也喘的不行。一方面是很久沒有背包徒步穿越,另一方面這一年多沒怎麼鍛鍊,體能下降很快。但適應了以後好了很多。站在古長城邊,極目遠眺,天邊的雲層與雪山頂擦肩而過。



廣義上的長城最早從戰國時期即由各國修建,於秦代基本連成一體,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古代邊防和預警體系。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阻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長驅直入的劫掠,更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烽燧將邊情向中原帝國的心臟進行及時預警。秦漢時期長城多就地取材以沙石、土料壘砌而成,兩千年歲月後只有斷續的殘破城牆和烽燧,無言地講述著曾經的金戈鐵馬。

1402返回停車點,向附近的烏鞘嶺前進。


烏鞘嶺,越過這裡就正式進入了河西走廊。兩千年前,霍去病領軍正是從這裡進入河西走廊,由此河西五郡併入漢帝國版圖。而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也都曾經過烏鞘嶺。


即使從古人的角度,這裡也並非難以跨越之地。與周邊的山嶺相比,兩條較為平緩的山谷將將烏鞘嶺切分,入口分別為安門村和永豐村。大隊人馬從此通過只需克服海拔的影響。也正因如此,安門附近便成為漢帝國西北防禦體系的重要關口,至今仍可見數段夯土城牆的長城遺址及多個烽火臺遺蹟。


沒有選擇走G30,直接走了312國道(x202),意味著繞開了相對容易的烏鞘嶺隧道,選擇了翻山而過(這也就是古人翻越烏鞘嶺的路)。隨著海拔升高,車輛動力響應開始下降,哪怕降檔行駛也只能慢速爬升。有點擔心老夥計會不會開鍋,不過最終平安通過。畢竟,之前即使自駕跑的再遠,海拔也沒有超過2600的。

1414,到達烏鞘嶺埡口的一個平臺。埡口路邊,赫然立著一塊巨石,上書三個大字「烏鞘嶺」。平臺本身似乎為一個電站,外面的停車場可以停車休息。旁邊還有一個小喇嘛廟只有一間屋,裡面傳來悠揚的誦經聲。旁邊的山體上修建了人行步道。此處寒風凜冽,海拔2945米。爬到了半山腰,海拔超過三千米,呼吸又開始急促。放出無人機,一直在提示強風。不敢飛過高,最後總計無人機上升到的海拔高度應該在3300左右。

1445,繼續出發。越過烏鞘嶺埡口開始漫長的下降,大部分時間是掛4擋不給油,時不時要降到3擋才不至於車速過快。


1511,到達312國道黑松驛服務區。這裡很多貨車加水位,重型貨車經過此前的長距離下坡,制動系統過熱,冷卻水澆上去就會開鍋,損耗很快,因此必須每隔一段就要加冷水。


一路秋意,國道兩側是金黃的樹葉。


1530,到達古浪鎮。1535到達古浪戰役紀念館。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部西渡黃河,開始了悲壯的西徵。寧夏戰役任務取消後,以原紅四方面軍部隊為主體的過河部隊統稱西路軍,向陌生的河西走廊進發。在青馬、寧馬兩支西北軍閥的圍追堵截下,歷經古浪、高臺、倪家營子等血戰,西路軍表現出極強的組織性和戰鬥力,但終因地域陌生、缺少群眾基礎、地形不利、補給匱乏、敵我力量過於懸殊而最終失敗。過河部隊共兩萬餘人,其中7000餘人犧牲,6000餘人被俘後遭青馬和寧馬殘忍殺害,4500餘人經多方營救返回延安,3000多人在隊伍被打散後回到家鄉,1000餘人流落西北各地,僅有400餘人經星星峽到達新疆。那是一段過於悲壯而血腥的徵程,而由於涉及到四方面軍歷史和人物的評價等一系列問題,很長時間內西路軍的河西血戰在黨內軍內都頗為敏感,也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直至20世紀80年代後才各種史料才逐漸公開,西路軍的英勇悲壯得以為更多的普通群眾所知。


看展的時候一直在想,這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在彈盡糧絕、饑寒交迫、外援無望的絕境之中還有如此強大的信念、嚴格的紀律和堪稱恐怖的戰鬥力?且不說河西走廊惡劣貧瘠的自然環境即使在今天依然艱辛,這些年輕的戰士們使用著原始的裝備甚至沒有裝備,怎樣的大無畏和樂觀主義精神才能克服肉體上的傷痛數千裡長途跋涉,不斷用雙腿與敵人的殘暴騎兵周旋?


我知道精神和信念有多大力量—雖然不是無限的,我有這種經歷。但面對西路軍的事跡我依然深深被震撼。那是一群面對絕境中的絕境依然沒有放棄信仰,並為之一往無前的戰士。

河西走廊中,西路軍現存的戰鬥遺址、遺蹟有多處。其中位於古浪的古浪戰役紀念館和位於高臺的西路軍紀念館為有翔實史料的紀念館。古浪戰役紀念館雖然名頭是古浪戰役,展覽中其實包含西路軍整個歷史,包括起源、戰鬥歷程、結局及後來的歷史這些方面的全部內容,走馬觀花的參觀遠不足以消化。

紀念館中的油畫水準也相當高。在這幅《親緣》和它背後的故事前駐足良久。

1717,我已經是館裡最後一個參觀者。工作人員很禮貌地告訴我要下班閉館了。於是後面基本是囫圇吞棗,還要查很多資料。回到場館外,向紀念碑和其後的烈士合葬墓鞠躬致意。


天空一直很陰沉,仿佛也在哀悼先烈。


1730,到達G30古浪站進高速。


1753,到達武威南服務區,1800離開。


1812,轉入G3017金武高速,隨即到達武威市區。天陰。


一路看到不少土坯房,少數還有居民。周圍以種植業衛生。





據天氣預報,武威溫度在1-16℃之間。

早起收拾完畢,直接來到武威城區的雷臺漢墓。雷臺漢墓本身並不如老山漢墓或者滿城漢墓名聲在外,但由此出土的馬踏飛燕則是大名鼎鼎。當然正品已經在蘭州博物館,在這裡的只能是現代仿品。

正面看銅奔馬的表情,怎麼說呢?有點中二。

雷臺漢墓的主體是1號和2號漢墓,而雷臺觀其實就是建立在漢墓封土堆上的道觀。基本上是漢墓+明觀,換句話說是明代的腦袋加漢代的底盤的奇特組合。

既然來了還是要鑽一下漢墓的。由於墓道內過於狹窄,即使有通風系統空氣流通依然不暢,1號漢墓需要遊客分批進入。

1、2號墓基本上以漢磚砌成墓道和墓室,從墓道到前室以及前後室之間的通道高不足1米2,只容得成年人低頭蹲著通過。為保證安全,墓室裡已經用鋼梁結構做了加固。墓室內面積狹小且通風不暢,且始終有一股難以言書的腐朽味道,如同「死亡的氣息」。墓室裡部分漢磚也沒逃過某些遊客「到此一遊」的惡習,只是有些納悶你寫哪不好非要寫在墳地,而且是別人墳地的墳包裡,這不是咒自己留在這麼。


雷臺漢墓景區內,漢文化陳列館在整修中沒有開放。


雷臺漢墓景區位於武威市區,車輛可以開進景區停車場,但停車費是另收的,和門票沒關係。


1041從景區離開,到中石油加油站加油。92汽油¥5.45/L。隨即出發。


1105,到達G3017金武高速武威北收費站,1109轉入G30連霍高速。


1143,到達永昌服務區,吃飯休息。服務區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吃完飯困意襲來直接午睡,1315離開。


繼續趕路,視野之中,左手邊是連綿的祁連山,右手邊則是北武當山,兩山之中,恰似狹長走廊一般。


1316,從永昌收費站下高速。


1320來到位於永昌縣城的西路軍永昌戰役指揮部舊址,遺憾的是舊址在關閉中。隨即離開繼續趕往山丹軍馬一場。沒有選擇繼續上高速,而是走國道轉縣道。


1350,由312國道轉入194縣道。穿行於村落間。


1412,縣道前方拉起一根繩子,封路了。問旁邊歇著的老爺子,回答說前面在伐樹(路邊的行道樹)因此封路;又問什麼時候可以走,老爺子笑著說不好估計。只得後退,不遠處轉入一條更窄的路,導航自動切換提示可以走通,遂前進試試看。1417,轉入Z058,卻見這條公路等級比194縣道要好很多,有不少載重貨車選擇此路。而這條路的前方將會再次匯入194縣道。很有可能把伐樹這段避開,因此繼續前進。


1430,到達新城子鎮,從這裡再次切入194縣道。


1940,路邊赫然一個牌子「工農紅軍西路軍大沽政治部舊址」,於是直接下Z058過去看看情況。大沽政治部舊址只是村裡的幾間舊屋,院門上鎖,院外有碑文。隔著窗戶看屋裡面只有倆花圈。應該是此處做過西路軍政治部,但後來幾十年一直住人,因此保存的並不完好。在此起飛,周圍的農田裡,幾部大型農機正在收穫,形成一個個特別的線條。無人機在此階段好像下視出了點問題,降不下來,最終使用運動檔強行下降,幾乎是摔在了地上。

風大,氣溫低,空氣非常乾燥。


1518,來到分叉路,下194縣道,路牌前面指向軍馬場四分場,有門。

1527,再次轉入194縣道,但隨即轉入502縣道,進入四分場大門。道路狀況瞬間變差,在大車的長期碾壓下這裡的路面已遍布彈坑,早已不是搓板路可以形容,由此向前大約7公裡,路況令人髮指。大部分時間只能以2檔配合20公裡左右時速前進,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是掛在1檔前移。車輛劇烈顛簸,讓人十分心疼車況。不可能避開彈坑,只能選擇軋過深一點的還是淺一點的。


1546,終於在一個加油站處轉向南,道路狀況瞬間變回正常。除了途徑一個煤礦時,礦區前的道路被人為加了水泥減速帶,而且減速帶頂端還被植入了一整條鐵軌,非常缺德。速度稍快一點就會託底,金屬和金屬的碰撞聲讓人肉疼。


越向前,一種融合了新疆的遼闊和川西的色彩的感覺越強烈。遠處的祁連山頂白雪皚皚赫然可見。


自駕車輛開始多了起來。


一路移動信號基本滿格。


1626,到達軍馬場一分場。


軍馬場的軍事使命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部隊裡除極少數特殊需要外,早已不見軍馬的身影。但這裡依然是優質的草場,就在快進入軍馬場的兩三公裡處,道路兩側是大片細密的馬草,風吹草動,如同湧起波浪一般,在夕陽下格外美好。


山丹軍馬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現在軍馬場早已轉型為旅遊小鎮,不乏客棧、營地、賓館。但另一方面,圈起來的景區裡已不允許自駕車輛進入,只能乘坐景區大巴到達幾個指定的地點——當然騎馬可以走到更原生態的地方,但也要花錢的。


這裡巧遇了來自北京的一對兒小夫妻。我們同一車到達第一個停留點,發現彼此都拿出了無人機,還都是一個型號,這是飛友嘛,很自然聊了起來。由於涉及到避免無人機空中相撞,因此暫時劃分了空域並隨時通報彼此的飛行數據。聊天中得知我們此行路程基本一致,於是更加親切起來,又說起鑽漢墓的趣事。


發源於祁連山的一條河衝擊出一個河口三角洲,形成一道道徑流,從這裡注入西大河水庫。從無人機屏幕上看去,如此飛行感覺極好。

不過後來我們弄了個烏龍,把回景區門口的車誤認成了到祁連山觀景平臺的車,被直接拉回了景區門口。我們都不太甘心,又去問景區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很熱心,不忍心我們大老遠來一趟只玩了一半,又幫我們單獨聯繫了一輛工作用的小巴,讓我們最終到達了能夠看到祁連山全景的湖邊觀景臺。恰好趕上落日從雲層中鑽出,陽光照耀祁連山雪峰的壯觀景象,毫不猶豫再次起飛。

回軍馬賓館路上,太陽落到祁連山後。


和這對兒伴侶告別。他們將趕往山丹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住下。我們彼此留了聯繫方式,約定後面在張掖或者嘉峪關再見。


夜裡醒來好幾次,總共只睡了四個小時左右。後來乾脆起來給某app刷分。早起,停在院子裡的車的車窗已結霜,足見昨夜氣溫低到冰點。


0834,收拾好東西上車出發,邊走邊觀察。


0841,到達那片極好的草場,停在路邊的停車港灣裡,飛起無人機。大片牧草細膩,風吹過如同波浪一般。遠處巍峨的祁連山,仔細注視發現蘭新高鐵從山腳下穿過,令人尤為感嘆。

路遇一對來自貴州的老夫妻,老爺子剛剛退休不久,之前是中鐵某設計院的工程師,互相交換了情報,一起吐槽了進軍馬場的那段爛路。隨後我降飛機降落,和老爺子告別,繼續邊觀察邊前進,如果遇到好的景色就停下來起飛。

0938,走走停停,拐上了502縣道——只是不用再去走那段爛路了。


0942,到達二分場,道路非常平整,環境也整潔,相比四分場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隨後進入一條導航上稱的「無名道路」。說是無名,但路況極佳。除了不封閉,與高速公路相比毫不遜色,跑得相當舒服。


1001,無名道路上,潘家坡村附近停車。右手邊河谷中,河水衝擊而成的大片河灘清晰可見,河灘旁邊遍布農田及村舍,加之樹木高大,黃葉紛飛,美得很西北。起飛拍攝。

天又開始多雲了。


另外提到一點,可能是在使用非乙醇汽油+長時間跑在經濟航速+一直在柔和地小坡度下降的共同作用下,這臺10年車齡的老車竟然跑出了百公裡3.5升的油耗,讓我驚掉下巴。要知道在內蒙,我也最多跑到過4.6左右的百公裡油耗,還是在前兩年。


1020,轉入一條不知名的村路,過花寨子村,隨後轉入210縣道。相對而言210縣道的路況不如之前的「無名道路」好,但經過了昨天的爛路,這都不叫事了。


1026,地圖上出現了一個向右後方的劇烈胳膊肘彎,路變得更加狹窄,將將能夠兩臺車錯車的寬度。路口牌樓上寫著「焉支勝景」,嗯,路對了。直接一腳油門,由此上山。


但高興沒持續多久,前方的路再次變爛,這次和前一天520縣道的爛不是一個爛法。今天面對的爛路是被各種車輛輪番碾壓過的土路。由於在這種路上吃過虧因此沒敢輕舉妄動,直到跟我同向的車超過我,我看到它們在遠處高高度上再次出現時才放下心,但依然很小心,不想重蹈幾年前的覆轍。更不想把路堵死。


但驚喜還不止於此。經過煎熬的幾百米再次轉入水泥路,但輕鬆了還不到一分鐘,眼前道路戛然而止,路旁立著一個路標,上寫「焉支山」三個字,箭頭指向旁邊另一條土路。嘆了口氣,繼續前進。


這時候,車裡音響仿佛配合著這個氛圍,自動跳到了貝7第二樂章,就是尼古拉斯凱奇《先知》裡面他開車走在回家的路上,陪家人共同迎接太陽吞沒地球的那段配樂。


1043,在水泥路上通過保護區鐵門。


1050,到達景區停車場,進場收費10塊,停車時間不限。天氣晴好。


到達售票處之前,先有專職消防員給我發了森林防火需知,中心思想就一點:放火就坐牢。


買了門票進了景區,原本只是想找兩個點位航拍一下,但看景區圖發現想簡單了。如果直接走上去再走下來,基本兩個多小時也就過去了,這還不算起飛拍照的時間。於是還是聽從了景區的建議,直接坐觀光車到達景區最高點之一的玉皇觀。然後沿步道走下山,尋機起飛。


玉皇觀香火旺盛,道觀內傳來悠揚的做功課的聲音。但這裡遊人不少,顯然這並不是個適合起飛的地方。於是問門口賣香燭的道姑,道姑很詳細地告訴了我路線的情況,而沒有向我推銷香燭。我雙手合十鞠躬謝過,開始沿步道向山頂的佛教鐘山寺前進。按照道姑提供的信息,中山寺比玉皇觀的海拔要高一些。景區步道,或由木板拼成,或由水泥鋪就,兩側是茂密高大的松林,幾乎把天空遮住。在這種情況下也是不能起飛的。


一開始起步時有點喘,後面走得倒是越來越順,畢竟之前那麼多年也徒步過一些地方,經驗技能還沒有全丟。


走了不長時間,穿出松林,見到鐘山寺,規模不大,香火很盛。但這裡平臺比玉皇觀還要小得多,周圍還那麼多高大松木。就算飛起來,信號是不是會出問題也是個事,最終還是沒有起飛,開始沿著步道樓梯下降。


嗯,我們背過包走過山的,都不怎麼待見景區裡的階梯,尤其是下山的樓梯。快速跑到谷底。谷底流水潺潺,步道便伴著溪流一路向下。屁股有點累,畢竟多年沒這麼運動過了。試著打開無人機,但GPS信號一直不穩定,這樣也不敢起飛,因為無法自穩定位的話,稍不注意降落的時候就會撞到樹,這就真成了陰溝裡翻船了。無奈收起飛機剛想下撤,回過頭來嚇一跳怎麼好多人看著我——的無人機。於是趕緊向下撤。


走了沒多久,山谷稍稍變寬,人也少了。再次打開無人機,GPS信號正常,於是馬上起飛。終於不再只緣身在此山中,在空中看到了焉支山。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騎兵1萬,出隴西(即臨洮),渡臨津關(青海循化黃河渡口),越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即民樂縣扁都口)入河西走廊,迅速佔領匈奴的祁連城(民樂縣永固城),與渾邪王戰於焉支山。匈奴敗走,霍去病乘勝過焉支山千餘裡,俘渾邪王太子和相國、都尉,獲休屠王及匈奴祭天金人。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不過相對於景區,焉支山是一個更廣闊的地域概念。景區只呈現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從鐘山寺下山的路上,遇一大石碑,上刻有「陳昌浩遊擊區」字樣。當年西路軍失敗,陳昌浩曾率部到此藉助天險與敵周旋。

鐘山寺為景區最高點,但並不是山的最高點。同向更高位置的道路被封閉,為消防專用道。


下山時一路與溪流相伴,如果不是腳下的步道,真以為是那些年在小五臺的東溝裡下行。


由於中午沒正經吃飯,走下山後腿有點哆嗦。


1400,回到景區停車場.


1420,離開焉支山,向張掖前進。再次經過兩段爛路,回到210縣道上。

1446,轉入Z073。

1504,經過位奇鎮。

1511,道路筆直向前,遠方合黎山腳下,一座縣城顯現出來,那就是山丹。


1520,到達山丹。


1527,轉入312國道。


1535,轉入G30連霍高速。


1606,到達張掖服務區。困意襲來,乾脆睡了一會兒。畢竟這一天睡眠本身就嚴重不足。1714離開。


1723,由張掖收費站下高速,1733到達張掖住地。


張掖有夜市,匯集西北各類小吃。其遊人如織,或走馬觀花,或大快朵頤,熙熙攘攘,好不熱鬧。晚飯於此解決,然一份小吃不飽,兩份便吃撐,終歸無福消受更多。




早起,天大晴。


從容吃完早飯,0910出發,設定好導航,向黑水國遺址進發。

黑水國遺址離張掖很近,走312國道12公裡左右就到了。但沒想到的是導航提示要轉下國道的位置壓根就沒有路口,直接轉就掉路基下去了。有點納悶,找了個安全地方停車,取出無人機升空查看,在國道南側發現了一個疑似遺址的方形,但北側遺址卻沒有蹤跡。拿出手機導航翻找,結合之前掌握的黑水國遺址分為南北兩城,分列312國道南北兩側的信息,終於在屏幕上找到了「南城」和「北城「,就是它!於是直接先向比較近的南城遺址出發。

拐下國道,走過一條顛簸的未鋪裝的砂石路。終於來到南城遺址。旁邊立有保護文物的石碑,寫明南城遺址為黑水國遺址(明)。停車,爬上殘缺的城牆頂部,整個南城遺址清晰可見。而且我並不是獨自到訪,早已有另外三人帶著一臺無人機來此。


建於明代的黑水國城牆以夯土構成。千年後城內繁華早已隨風而逝,只留下風沙和碎磚瓦,城內格局及房屋地基依稀可見。

鑽進城角的墩臺到烽火臺上,如同穿越歷史。


時間安排緊張,完成拍攝和觀察後,隨即向北城進發。相對而言,到北城遺址的路比到南城遺址的路更令人髮指。這不是砂石路面,而是被各種重型車碾壓過的前鋪裝路面,比砂石路更讓人髮指。只敢2擋低速前進,很多時候只能1擋緩慢前進。而最後一段路乾脆就是農田的田埂,高德竟然也能把它收錄進來讓人驚嘆。


北城遺址被大片農田包圍,停車就直接停在農田邊。遺址旁邊的碑上寫著「黑水國遺址(漢)」。

相比南城遺址,北城遺址在年代上才可能是小月氏建立的黑水國城舊址。遺址城牆還在,但爬上城牆頂,發現城內大半已被風沙掩埋,餘下的則大半被栽上了一行行的樹。整個遺址除了城牆以及一個角的墩臺,地表上其他遺蹟已蕩然無存。


時鐘已過正午,之前是沒有想到在這裡耗了這麼長時間。


早晨過來的路上,之前遇到的那個北京哥們兒微信過來,強烈建議我取消原定的去冰溝丹霞碰運氣的計劃,直接進一個叫「木星谷」的地方。我知道他肯定是親身體驗過才會這樣說,而且這樣也說明那邊對航拍沒有限制,正是我最需要的。於是在黑水國遺址出來後,毫不猶豫直接殺向木星谷。


1223,回到312國道。

1237,過沙井子鎮。

1245,過小河。

1249,經臨澤鎮進入丹霞大道。丹霞大道也通往名聲在外的張掖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


1309,轉入213省道。省道正在施工,旁邊還並行修著一條新路。整個省道被切割得一塌糊塗,顛簸不止。整整20分鐘的路,走得像過了幾個小時一樣。


1315,從遊客中心再次轉入213省道,路況愈加差勁。

1337,轉入209縣道。

1344,終於到達木星谷遊客接待中心。


進去諮詢買票,得知景區可以開車進入,且可以航拍,這個非常讓人興奮。畢竟丹霞在地面和在空中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沒想到的是賣票的老太太一句:「一定注意無人機電量,最近總有航拍的丟飛機。三塊電池帶好了"讓我驚訝不已,心想這老太太挺懂行的還。同時給自駕者配備的還有一張典型地貌景觀的建議拍照地點,很是貼心。


從遊客中心出來,景區門口並不在附近,而是還有大約30公裡的路要跑。為此售票處特意給自駕者提供了路線示意圖,指示還比較清楚。先從省道走4公裡到一個不起眼的路口右拐到一條僻靜的山區公路,路況尚可,但進去不久手機便已信號全無。接著跑上15公裡,右拐進土路,前面9公裡是未鋪裝的野路。這段路的某些地段明顯被履帶軋過,顛得異常厲害。即使稍微平坦的路面也是坑坑窪窪,車輛一過捲起沖天塵土。同樣一路基本沒有信號。

1455,9公裡的顛簸後上了個大坡,終於來到了木星谷景區門口——是平坦的水泥地面,略鬆了口氣。但一進景區口便知道高興早了,景區內部的道路也同樣是未鋪裝的野路,比前面那9公裡還多了大坡度的上下。

景區在每個拍攝點修建了觀景平臺和步道,可將車停在平臺上。人員下車只允許在觀景平臺和棧道上走,決不允許越雷池一步,有工作人員在隨時監督,這是為了防止破壞珍貴的丹霞地貌,我非常理解並特別支持。和乘坐大巴的隨行工作人員聊天,得知當天景區中已損失三架無人機並且搜尋未果。在這裡飛行雖然磁場未見異常,卻經常發生遙控器和手機連接失效的情況。而詭異的是從這裡出去,後面的行程中,在玉門關那天以後便再也沒有出現這個連接錯誤,回到天津以及去煙臺出差時飛無人機也未再出現這個狀況。

不過通常來說,只要保持無人機及遙控器之間無障礙物,這裡飛行還是比較安全的。


另,景區內同樣基本無手機信號。


從景區口入景區,整體道路呈Y字形。景區規劃的六個觀景點就在Y字中心及兩個分叉上。觀景點之間乘車距離並不遠,但若步行還是要耗費不少時間的。而從進景區至出景區,行路、拍攝、休息的時間加起來至少需要2小時。


大巴車帶著散客至此,有親子團也有老年攝影團。頭一次親眼見到所有老人下車拿起長槍短炮,「團長」口令「光圈xx,快門xx,白平衡自動,感光度200」,隨即響起一片咔咔咔的快門聲。

1647,回到景區口,隨即又開始在山谷中的破路中顛簸。


1712,回到213省道。行駛不遠,再次進入施工區域的搓板路。


1735,進中石油加油站。92#汽油¥5.45/L。


1742,七彩丹霞景區附近。頭頂上飛過直升機。


1751,脫離213省道的爛路,回到丹霞大道。然之前顛簸大半天,上了坦途卻反而有些眩暈感。


1812,至張掖丹霞站,上G30連霍高速。困意襲來,唱歌提神。但唱到幾乎缺氧,反而更困。邊掐大腿邊咬舌頭,1836,至高臺服務區。停車熄火,閉眼即睡著,十五分鐘後醒來,精神了很多。1855離開繼續趕路。


2039,至酒泉服務區。2045離開。


2110,至達嘉峪關市。2021,到大唐美食城,與那對兒來自北京的小兩口匯合,聊天吃飯,相談甚歡。他們倆一路也很辛苦,每天最正經的一頓飯就是賓館的早飯,其他時間基本都在路上奔波——輪流開車,輪流休息,輪流飛行,輪流拍照,午飯也在車上不停車解決,基本是人歇車不歇。所以雖然比較累,但一天下來跑的路會比我長不少。他們臉上洋溢的笑,那種發自內心的彼此陪伴的幸福感,卻是這一路最打動我的一幕。


說不羨慕那是假的。




早起,且陰且冷。


嘉峪關市,以嘉峪關得名。以嘉峪關關城為中心,長城向南延伸至討賴河河谷,在河谷絕壁之上立墩臺一座,為「天下第一墩」,也是明帝國長城體系的起點;向北則延伸至黑山北坡,為懸臂長城。長城牆體外配有壕溝,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嚴密扼守西北向內地進軍之路。現存明長城的夯土牆體已部分由於道路及建設需求消失,但大部分依然保留完整,也被特別規劃出保護地帶。


嘉峪關景區即由天下第一墩、嘉峪關關城以及懸臂長城三部分構成。在任意一個景區都可以買到三個景區的通票,110元的價格也還算公道。三個景區均已安裝刷臉設備並且已聯網,一個景區註冊購票後到其他兩個景區只需刷臉即可進入。


0853,到達天下第一墩景區。景區口距離第一墩墩臺尚有近兩公裡距離,不允許自駕車進入,只可乘坐景區電瓶車或者步行前往。電瓶車票則要單獨購買。由於估算時間出現了差錯,加上不想坐電瓶車,遂步行前往。踏上路途,墩臺在望,卻有望山跑死馬之感。關鍵是到了墩臺,還得再原路走回來。體力消耗不說,關鍵耽誤了大把時間。如果再選擇一次則必然選擇掏錢坐車。

百度了一下,「長城第一墩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北距關城7.5公裡,墩臺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由於地質變化,討賴河河岸風化,部分墩體已隨河岸崩塌,目前只留下北側的部分。

討賴河,發源於祁連山。河水將大地劈開,形成深深的河谷,河岸如刀削般垂直於地面。河水清澈,在陽光下顯出寶石般的湛藍。

第一墩附近的河岸上建有一個小型的影視基地,內有蒙古包若干。有一座吊橋架設於討賴河上,通往對岸貌似客棧的地方。
大約1000開始回撤,1030左右回到第一墩景區門口,向懸臂長城進發。1054,到達懸臂長城景區。停車場免費,但幾乎滿坑滿谷。停車拿出飛機剛起飛拍下全景,旁邊工作人員看到便過來制止說附近不能航拍。遺憾降落收起。

原本並未打算攀登懸臂長城。第一是時間,第二是很多年不爬山了。但降落後還是不太甘心,遂安慰自己來都來了,門票也是通票,於是一狠心一跺腳刷臉進了景區開始爬長城。
懸臂長城的上山道就是長城本身。而下山道則是從最高的烽火臺沿山勢修建的一條簡易步行道。雖簡易,卻也有臺階和護欄,安全性還是沒問題的。這樣的好處是上下山的人各行其道,不會衝突——懸臂長城不比北京附近的八達嶺和居庸關長城,城牆本身很窄,只能允許兩人並行。對懸臂長城的印象主要有二:其一是部分路段坡度很大,臺階高度比較高,爬起來很費勁。其二是烽火臺的入口其實很小,加上內部的臺階,稍高一點的個頭就要當心不要碰頭或者碰背後的背包。至於景色,怎麼說呢,本來其實也不是去看景的。


從後面的統計數據來看,從山腳到最高的烽火臺耗時約18分鐘,回到山腳用時約10分鐘。上下山都是各種臺階,很費膝蓋,也很費腳。
下山後這個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暗壁長城與懸臂長城一字之差,有什麼關係?百度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懸臂長城是1987年後重修的,原先的懸臂長城建於明代,同樣是前面提到的肅州兵備道李涵所築。由於是就地取材,採用土石結構,幾百年後已只剩一小段。現有懸臂長城是名副其實的新「古董」,不過也談不上造假,算是一種復原吧。而暗臂長城,則是指從嘉峪關關城向南直至懸臂長城腳下的一段。所以這個牌子後面的才是真古董。1205,到達關城景區附近。發現由於遊客過多,附近道路已實行了臨時交通管制,導航的道路根本無法通行。景區停車場裡早已車滿為患,遂停在附近一堆飯店前,下車步行前往。1217,到達景區售票處附近。人流如織,熙熙攘攘,有工作人員提示進景區戴口罩。十一到這樣熱鬧的景區來,於我還是頭一次。

漢服已成風氣,景區中不難遇到。與大漠黃沙關城交相輝映,倒是別有一番風趣。漢服本身對穿著者要求不比時裝低,想出效果,主要還得看人。嘉峪關關城本身其實可說的不多。景區內設施較完備,整潔且井井有條,無雜亂商鋪及攤位礙眼。倒是出口外有一條幾百米的步行街,各種紀念品及特色產品攤位及商店集中其間,可謂深諳遊客結束景區遊覽後留心尋找紀念品的心理。商品裡不乏冰箱貼明信片之類的東西,尤其以大大小小的駱駝玩偶居多,挺可愛的。考慮到後備箱實在沒空間了,只買了些冰箱貼一類的小件留作紀念。
1418,結束嘉峪關關城之旅,開啟下一站,老君廟。老君廟,位於玉門老城區以南。1939年,在緊鄰老君廟的臺地上打出了中國人的第一口油井,稱之為老一井,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玉門由此成為中國民族石油工業的起點。建國後大慶石油會戰,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軍中,從玉門走出的王進喜1205隊、馬德仁1202隊等更成為一把把會戰尖刀,成為全國石油工業的榜樣。作為一個中國石油工人,去拜一拜中國石油工業的根,理所應當。1440,進入215省道。車向西北,左右皆山,中為走廊。目力所及,黃沙連天。G30、蘭新高鐵、312國道三條運輸大動脈在右手邊幾乎與215國道平行向西延伸,左手邊則是蘭新鐵路不時有重載列車通過。與道路平行向西,亦有高大巍峨的高壓輸電網。初到老君廟停車場,看著導航上的老一井但就是沒法開進去,地圖上的道路屬於廠區,禁止外車入內。下車周邊轉轉,首先看到的是下面這個碑,說明沒來錯地方。碑文作者康世恩,在侯勇主演康洪雷導演反映大慶石油會戰的電視劇《奠基者》中,康世恩由曾經扮演過「藍軍司令朱海鵬」(《突出重圍》)的鄭小寧出演,是一名精通業務、政治過硬、威信很高的會戰領導者。

溜邊走到停車場邊,發現別有洞天。停車場修在河谷臺地之上,緊靠著陡峭的崖壁,而一條小路通向崖壁上一條右數百級臺階構成的梯道,直通向谷底那片顯得有些突兀的樹林。河谷對面的崖壁上,中石油的施工車輛來來往往,顯然還在打井採油。想到報導中玉門油田早已步入老年期,著實讓人有些驚訝。這種驚訝倒不是不相信這裡是否能打出油來,而是成本問題。

近處的梯道和谷底的樹林。走下梯道,發現樹林掩映中就是重建的老君廟。

步行繞道老君廟正門,老一井的遺蹟就在此地。中國民族石油工業由此起步。對於中國的石油工人來說,這裡無異於聖地。

老君廟早已成為廢墟,現在的老君廟基本是在原址上新建而成。印象裡資料中老一井的位置就在老君廟南15米處,基本上可以對上號。

老一井原址位於玉門老城區。與河西走廊那麼多風景名勝比起來這裡著實算不上什麼景區,且位置偏僻,可看的東西也很少。不過有點意外的是我並不是唯一的外來拜訪者。比如之前在452鄉道上從後視鏡遠遠看到一輛粗獷的越野車在後面一直同路,到這裡後不多時竟然發現那輛車也過來了,車上貼著國家地理的標誌,乘員只有司機一人,竟然還是個姑娘,顯然也是過來參觀的。
十月初,玉門已秋意盎然。老一井旁遍地落葉,安靜從容。參觀者以中老年居多,不知是否是退休的石油人,紛紛拍照打卡留念。

西河壩窯洞群,最早為清末淘金者在此淘金時在河谷峭壁上挖掘用於居住的洞子。20世紀30年代末玉門油田開始開發後,大批工人和科技人員來此。當時玉門還是一片荒涼,條件非常艱苦。這些中國的民族石油工業的先驅們便暫時居住於淘金者廢棄的窯洞中。著名的鐵人王進喜就曾經在此居住。

可以清晰看到窯洞內部壘砌的土炕。

老一井出油後,原油的煉化成為接下來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當年就在老一井一河之隔、西河壩窯洞群旁邊建起了西河煉油廠。玉門油田和西河煉廠的生產即使在抗戰的艱難歲月中也未曾中斷,從1939年出油到1949年,玉門油田年均生產原油8萬噸,為大後方的原油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

老君廟旁為赤金河,又名石油河。有意思的是石油河這個名稱來源很早,清同治年間即有此名。

上世紀末玉門油田進入資源衰竭期。開採難度逐年加大,成本高企。而老君廟區域作為玉門油田最早開發的區域更為艱難。然而這次來看這裡並沒有停下開發的步伐。在新技術的應用下,老君廟衝斷帶的原油再次有了開採價值,玉門油田最早開發的這片區域依然在為國家能源安全做著貢獻。再次路經玉門老城區,得以細緻一些觀察。老城區位於石油河東側河岸臺地,規模不大卻設施齊全,頂峰時期擁有13萬人口,而今居民不足兩萬人。由於玉門油田開發的進程,資源的衰竭,開採難度的加大,對於一個以石油開採煉化為中心的資源型城市尤為致命。老城區逐漸衰敗,居民多遷出,大片頗具年代色彩的居民樓空空蕩蕩無人居住,一樓樓門和窗戶甚至為磚頭所阻塞。街上行人稀落,多以中老年為主。秋風吹過捲起落葉,整個城市顯得尤為蕭瑟。據這幾年的調查節目,玉門老城區不乏報價幾百人民幣乃至不到200元人民幣一平米的住房依然無人問津。而玉門油田的新生活區已於2002年起搬遷至距老城70公裡外的新城區。1807,至赤金鎮。這裡特產為韭菜,也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1916,至布隆吉服務區。此處當真為大漠驛站。天昏暗,將黑。晚飯,休息,2011離開。
2211,至敦煌城區,於黨河岸邊入住。黨河兩岸流光溢彩,頗具唐漢之風。儘管時值十一尾聲,市區賓館房間依然緊俏,不得已定了間「一星級」賓館,頗有老招待所之風,好在正好是河景房。
當晚正值火星為天空最亮,遂嘗試以70-200拍攝。不過到底不是專門的天文鏡,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另,晚上出來買東西,河邊回微信時不注意被一電線桿的斜拉鋼索絆了一下,左腿迎面骨處皮膚受損。回賓館以酒精消毒,後面幾天都無法沾水。
來到敦煌,莫高窟不是我的目標,況且是在這樣的人潮洶湧的旅遊旺季。「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才是這次真正的目的地。以敦煌城區為原點,玉門關在西北方向,陽關遺址在西南方向。好在其間有道路相連,不至於從敦煌城區折返。0851,進中石油加油站,92號汽油¥5.45/L,加滿。0857駛離。0922,轉入Z305,手機信號幾無。由此目力所及均為荒漠,土質與之前建國的那些沙漠還不同,呈現一種灰色。加上風起塵飛揚,天空也呈現灰色,整個視野內是灰濛濛一片無邊無際。很難想像古代那些西出玉門關的人穿越這片寸草不生、了無生機的生命禁區的心緒,是否以聽天由命者居多。0956,到達玉門關售票處大門。然而這裡工作人員卻解釋此處並不賣票,可直接開車到玉門關景區門口買票。景區離售票處大門亦有10公裡距離。在此處借用一下廁所,遂上車繼續前進。1010,到達玉門關景區。詢問售票處工作人員後得知此處禁飛,只得遺憾將無人機放在車裡。進室外景區前必經過玉門關歷史陳列館。其中有玉門關相關的各種史料。由此也得知玉門關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關城,而是一個龐大的邊防體系。有意思的是博物館前臺小姐姐這裡也是漢服打扮。

出陳列館,面前又是荒涼大漠及關城。室外廣播喇叭中循環播放著一首極具西域特色的音樂,而曲子開頭悠揚悲愴的羌笛聲恰是許鏡清《雲宮迅音》(西遊記片頭曲)的旋律。趁著景區有信號趕緊搖一搖,顯示此曲名《玉門關》。
室外景點主要有三個,包括當谷燧、大方盤城、小方盤城三個遺址。其中小方盤城遺址就位於玉門關陳列館外,而另外兩個則要坐上景區的觀光大巴在大漠中顛簸10-20分鐘不等才能到達,司機會在每個打卡點留20分鐘左右的時間,然後發車向下一個點出發或者返回景區門口。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景區內基本無手機信號,如果不慎走失或者遺落在半路,在這片荒漠中是非常危險的,無水,無信號,無人煙,很可能也找不準方向。這裡地形怎麼說呢?如果不考慮文物的話,特別適合建核試驗場。所以一定不要嘗試脫離大巴車,更不要嘗試自己走到當谷燧和大方盤城——對於一般的遊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存玉門關遺址主要為漢代所築,材料上多就地取材,以泥土、砂石、蘆葦層疊壘砌,歷經兩千年而不倒。但由於氣候乾燥風化作用嚴重,長城牆體和烽燧畢竟都已脆弱,於是文物部門在牆體外設置了圍欄和感應器阻止遊人過於靠近損壞文物。若遊人過於靠近,附近廣播喇叭就會響起尖利的警告聲予以驅離。


當谷燧之所以如此出名還斯坦因(就是那個從莫高窟以考古為名帶走了大批經卷的英籍匈牙利人)有關。斯坦因在探險中由此發掘出大量漢簡。


大方盤城遺址在三個遺址中是最大的,保存也相當完整。原用途應為倉庫。

不過在這裡發現有人偷飛無人機。向管理人員反映,未果。

也許是離景區門口近的緣故,這裡反倒是最顯人群熙攘的。同樣發現有人明目張胆飛無人機。

百度了一下,資料上說小方盤城南有鹽鹼沼澤,北臨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和疏勒河故道。長城每隔5裡或10裡築有一座方形烽火臺。在東西長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小方盤城西側向南直達陽關。小方盤城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佔地約600多平方米。城垣為近似正方形,殘高近10米。城牆上寬3米,東西牆下寬4米,西北牆下寬4米9,開西、北兩門。城頂四周有走道約1米寬,設有內外女牆。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不足1米的馬道,靠東牆向南轉上可直達頂部。

1255,再次穿過玉門關歷史陳列館,回到玉門關景區售票處。


出景區,向門口工作人員諮詢具體的禁飛政策。工作人員表示原則上禁飛,且附近有部隊基地比較敏感。但也承認景區沒有執法權,如果遊客執意要飛他們也沒法強行阻止,但如果部隊追究起來,飛手責任自負。


回到車上肚子空空。開啟了第二罐豬肉罐頭,這回味兒對了。吃完後眯了一會,1347出發進入303省道,目標陽關。景區4G信號滿滿,走出不遠又基本為0。

1355,通過玉門關售票處大門。


1400,至一路邊停車港灣。下車,起飛。


飛行中再次出現遙控器和手機連接問題,好在最終平安降落。


1414,繼續趕路。部分路段路牌提示浮沙路面,小心行事。


1440,下303省道。路邊不遠處一片磚房,特別像曬葡萄乾的晾房,隨後入一村名龍勒村。一條村道穿村而過,兩側樹木遮天,瓜果飄香,眾多葡萄大棚位列兩旁。路邊有水渠,不知是否為井水汩汩流淌。村民多在此開設農家樂。若非時間緊張,這裡實可以待一晚上。


1446,到達陽關景區停車場。


剛剛停車,景區就給我個大禮,無人機禁飛。也好,省得糾結了。

陽關景區主要由博物館和戶外遺址區構成。進景區首先就是陽關博物館,有導遊帶隊講解。博物館主體建築有濃鬱的漢代風格。

導遊講得不算簡略,但速度過快,大部分人估計是左耳進右耳出。後面還有個角色扮演的「關長」煞有介事地發通關文牒,我對此興味索然,直接走到室外。

戶外遺址區面積很大,若直接走到烽燧需要很長時間,因此直接買票乘景區電瓶車到達烽燧遺址旁。烽燧同玉門關一樣,也被圍欄圈住利於文保。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歷史上的陽關(特別是漢代陽關)的確切位置在史學界和考古界仍有爭議。

歷史上陽關始建於漢武帝時期。漢帝國為抵抗匈奴,經營西域,在收復河西走廊後「列四郡、據兩關」,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興建相應的關城體系。陽關和玉門關一南一北扼守住河西走廊,成為邊疆一線。直至唐代,陽關仍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玄奘法師回國即由絲路南道經陽關返回長安。唐代後,隨著氣候變化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陽關被廢棄,只見於史書。

烽燧遺址前,一小女孩站立觀瞧。其母立其後,忽對其女言:「我出一道題,你背誦一下《送元二使安西》」。小姑娘估計是想到出來旅遊也逃不開功課,頓時齜牙咧嘴,生無可戀。

景區由博物館外到烽燧遺址,可選乘電瓶車、馬車或者騎馬,但不建議步行。倒不是容易迷路,這裡地形很明朗——主要是時間限制,沒必要。


1624,返回景區停車場。開車返程,再次路過綠樹成蔭瓜果飄香之龍勒村。


1635,上303省道。


1653,轉入215國道。


1710附近,見10點鐘方向遠方高空中赫然一巨大光柱。心裡忽然想起了什麼,於是附近一停車區停車,起飛試圖驗證。

無人機鏡頭下,監視屏幕裡,遠方戈壁上,無數反射鏡組成了巨大的圓形陣列。陣列中央為一個高大的塔形建築。反射陣列將陽光反射到塔頂端附近,數百個反射鏡匯聚能量於一點,在地面遠遠望去猶如神跡。


這是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傑作——熔鹽塔式光熱電站。1.2萬面反射鏡(學名定日鏡)可將陽光反射至集熱塔頂部,將集熱劑(通常是二元硝酸鹽)加熱至近千攝氏度高溫。被加熱的熔鹽與水相遇產生高溫高壓水蒸氣,推動蒸汽輪機發電。由於發電用水循環使用,熔鹽塔式光熱電站算得上是真正零排放的電站。


拍此片時飛機距離起飛點的水平距離以超過1400米。為了保險起見沒敢繼續向前飛。據說如果無人機不小心誤入了陣列的光柱中,會被高熱直接擊落。

回到敦煌市區,天色尚早。那雙身經百戰的登山鞋經過這幾天的折磨已面目全非,於是乾脆到路邊戶外店買了雙沙漠靴。狠心扔掉了舊鞋。採購一批乾果。按照在新疆時的辦法委託老闆快遞發出,走得會比我快。

早起,陰,寒風。


再次吃了前一天早晨的那家豆漿油條大包子,胃暖。


0815,從酒店出發,看了眼黨河兩岸,就此告別敦煌,開始返程。


由於這次沒有走甘南或進疆的準備,也不想走回頭路,因此回程之路選擇北線,橫穿內蒙進河北,經張家口回津。而這樣就必須走一段回頭路,從酒泉附近北上至京新高速。總路程長度沒問題,唯一有點尷尬的是在這一路可選擇過夜的落腳點很少,中段只有額濟納旗首府達來呼布鎮是稍微正式點的城鎮,而那裡是著名的胡楊林景區所在地,每逢十一都是人潮洶湧,實在不想去那擠。而再向前走稍大一點的城市只有近700公裡外的巴彥淖爾市,那樣的話從敦煌算起要近1400公裡路程,我單人單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一天之內到達的。


只有選擇額濟納旗落腳,邊走邊看吧。


我曾經數十次徒步穿越和露營,從五星級賓館到偏遠鄉村裡的大車店都照住不誤,現在後備箱裡帳篷睡袋防潮墊齊全,實在不行就算在服務區睡車裡也能對付一宿。但現在年紀大了,不想跟自己過不去了,能有舒適的賓館住最好。


0822,轉入215國道。


0831,由敦煌北收費站上G3011柳格高速。


0920,到達瓜州服務區。天氣大晴。0938離開。


1000,轉入G30連霍高速,不遠處疏勒河隨行。


1029,進布隆吉服務區。風大,體感寒冷。1033離開。


1050,轉215國道開始由河西走廊穿越茫茫戈壁荒野到內蒙高原的行程。4G信號很快消失,大多數時間只有2G信號。


走額濟納旗的人大多數會路過鼎新鎮,那裡是中國空軍最重要的戰術訓練基地,距離不遠就是東風航天城,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於08年走過一回因此這次並沒有選擇這條知名度頗高的路而是走215國道,這樣也可以避開鼎新附近檢查站可能的擁堵。


215國道在分段施工,時不時會改道慢行。施工車輛及過路的重載貨車狠毒偶。


1136,路邊一石子不知是被什麼彈起,突然崩到前風擋上,風擋上立時一坑。而怪就怪在旁邊此時並無車輛經過。前方安全地帶停車檢查,發現是風擋玻璃內部裂紋,表面倒是沒什麼問題。風擋上此傷由於並不礙事,也沒有修,至今依然保留,也算此次行程的一個留念。


車行半路,大段道路已全無手機信號,這在這麼多次自駕,特別是走國道的經驗中還是第一次。


1143,行至音凹峽中石化加油站,這是從河西走廊至京新高速這條狹窄通道的中間點。油表顯示尚有大半箱油。但鑑於此地實在過於荒蕪,為安全起見還是加滿。92號汽油¥5.45元/L。加油站區無廁所,往來加油車輛乘員只得找犄角旮旯解決內需。


1153,繼續趕路。


1304,到達馬鬃山,215國道河西—內蒙連接段的終點。


1313,由馬鬃山南收費站進G7京新高速。


馬鬃山鎮,甘肅唯一的邊境管理區,與蒙古國接壤。215國道一路不時有路牌提醒與前方邊境口岸的距離。


1315,到達馬鬃山服務區午飯、休息。移動信號尚可,聯通則完全無信號。此段視野開闊,路況極好,正因如此稍有不慎便會超速。駕駛室內,開車之時經常有想把方向盤拔出來的衝動——可惜方向盤不是塞斯納的操縱杆,把它拉出來汽車也起飛不了。


汽車不能起飛,無人機是可以的。一望無際的荒漠中,京新高速如黑龍般蜿蜒。

1512,遠處赫然一個長徵5號火箭模樣的東西。有點吃驚,心想這裡離東風航天城還好遠呢,況且胖5一般在海南發射,怎麼會跑到這來?駛近觀察,原來是一矗立在路中間的長徵五號火箭模型。
1521,路旁指示牌上赫然提醒「前方118公裡為無人區」。應當意味著不僅是無居民,連服務區都不會有。之前看到網上資料京新高速中有大段的無人區,可加油的補給站很少,應當就是這附近了。1538,路遇邊檢站。所有車輛由主路下檢查站,所有人拿身份證刷臉。1544離開。1546,進黑鷹山服務區。停車,休息。1623離開。路遇強烈橫風。一路地形如火星一般,極適合在此拍《火星救援》一類的片子。

服務區以北,遠方為海拔不高但地形起伏非常劇烈的山地。由山地至高速公路的平坦區域布滿了水流的痕跡,那是曾經泛濫的河流的遺存。

服務區以南地形與此類似,都是連綿的黑色山頭和山脈間的衝積扇。

1737,前方路牌上提示「前方90km為軍事禁區」,禁止停留,禁止拍照。

1840,進一停車區。路邊有胡楊林,時值落日,停車起飛拍照。

額濟納旗以胡楊林聞名,其最著名的胡楊景區位於達來呼布鎮邊上,每年深秋吸引遊人無數。08年時曾跟隨隊伍穿出巴丹吉林沙漠後至此,在四號橋附近露營。那天一直小雨,胡楊樹邊的沙地被陰溼。我和一位當攝影記者的兄弟一起擠在帳篷中生火熬果珍暖身。轉天起來拉開帳篷,發現這位兄弟也正好從牧高笛的藍紫色帳篷外帳中探出頭來。這個瞬間印象過於深刻以致現在還深深刻在腦海中。
而這次,額濟納畢竟只是一個過路的地方,不打算再去景區。這落日下的胡楊林,算是了了一個小小的心結。

停車區裡不止我一個人在飛,和另一個飛手互相友好地打了聲招呼分配了空域。
1905,進額濟納旗服務區,天全黑。吃了頓熱飯,1931離開。進城伊始,路邊便不斷有人舉牌攬客,都是家庭旅館一類。繼續向前,縣城夜景與十幾年前變化很大,基本認不出來了。
時值旅遊旺季,雖已是十一正式假期最後一天,但遊客卻依然絡繹不絕,直接結果是縣城的賓館價格直線上升。雖然之前已經接到了老朋友的預警,實地一看還是有點驚掉下巴。特別便宜的也有,青年旅社裡的多人間的床位,但還是那句話,不想跟自己過不去。於是硬著頭皮找到一家「快捷賓館」,說是賓館其實比招待所不如,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但即使這樣也是人滿為患,不少來自駕的大爺大媽居住於此。好容易拿下個雙人間,除了兩張單人床和一個破桌子啥都沒有,跟個號子差不多了。夜間很冷,窗戶有點漏風。穿著抓絨蓋著招待所的棉被還被凍醒了兩回。





Day11 從巴丹吉林到陰山 


早起,大晴。感覺天亮的晚了很多。


賓館裡條件不佳,旁邊的德克士倒是窗明几淨環境不錯,很早就開張了。就在裡面吃了早點。這時候嘴角已乾燥開裂,而口腔內也上火有潰瘍,一吃東西嘴從外疼到裡。


0745,從賓館出發。


0751,進中石油加油站。92號汽油¥5.44/L,加滿。


0805,到達G7京新高速額旗站,上高速。


0811,至一胡楊觀景臺,毫不猶豫停車起飛拍照。

在河西走廊的時候總感覺天昏地暗的,到內蒙才真正有了碧空如洗。

0848,至一沙漠觀景臺停車區。此段為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視野中沙海茫茫,形如波浪,無邊無際。沙山雖不比音德日圖海附近的沙山高大巍峨,卻也令人印象深刻。

0933,進雅幹服務區,起飛。周圍地形已由連綿沙丘轉為荒原。0950駛離。

1050,至哈爾蘇海服務區。困意襲來,入睡。1135駛離。
此段有312省道及鐵路相隨。與京新高速相比,312省道在茫茫荒漠顯得更加孤獨,偶爾出現的加油站讓這裡頗有拍公路片的潛質。


陽光強烈,地表空氣受熱蒸騰,光線折射使得遠處戈壁上如同有大片湖泊一般。
1205,至呼和包斯格服務區,休息,午飯。起飛拍照。



1646,至納林湖服務區。一路左手邊有連綿山脈如一堵高牆,山體多彩,於陽光下閃耀。一開始以為這是大青山,查了一下發現原來是陰山,「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陰山。也就是說這裡曾經是歷史上中原帝國和北方遊牧民族對抗的第一線。

1826,至臨河站下高速,遇嚴重擁堵。1844才駛離站區。


Day12 歸心似箭—張家口附近的行程(本日無圖)

早起,晴。


0430,0530,0620各醒一次,但總體說睡得還不錯,比在額旗好太多。


0825,從酒店出發。


0841,至中石油加油站,92號汽油¥5.44/L,加滿。0844離開。


9856,至臨河收費站上高速,此段為G6及G7共線。收費站ETC故障。


0924,道路限速100,天氣由多雲轉陰。


0958,西小召服務區。1008離開。


1027,過烏拉特前旗。


1109,至白彥花服務區。困意襲來,入睡。1201離開。


1225,見包頭市區,於此左手邊遠處大山為大青山無疑。


1232,高速路左手邊遠處高臺,一坦克立於其上,但看不清幾對負重輪。


1234,看清了,6對負重輪。


1236,至包頭服務區,午飯。依然從嘴裡疼到嘴外。


1503,經呼和浩特。


1525,進榆林服務區,1541離開。


1551,進山區段高速。


1612,福生莊隧道,1565米。


1621,過卓資縣。


1704,過集寧。


1756,連續大下坡。


1802,進河北界。


1806,路邊山嶺上有夯土質地的長城城牆與敵樓遺蹟。天已入夜,連續長下坡,單側雙車道的路上重型卡車不斷,頗為刺激。


1817,至懷安服務區,放水。車裡田連元《包公案》正講到包拯和包興路入住黑寺,倆書生用鎮尺和凳子大戰土匪後被展昭解救。喘口氣,稍微平復一下緊張的情緒。


1900,至張家口南收費站下高速。


夜宿張家口。






Day13 八達嶺的死亡路段—終於到家(本日無圖)


早起,陰,風大,空氣清凜。停車場裡,黃葉落於車窗。


0843,從酒店出發。


0857,從張家口收費站上高速。一路有層林盡染之感。


0935,至下花園服務區,遠遠望見雞鳴山。此處也已換為乙醇汽油,E10價格為¥5.48/L。風力過大,無法起飛。0939繼續趕路。


1006,至官廳服務區,風更大。猶豫一下還是沒有拿出飛機。1012離開。


前方天際陰雲密布。


1014,過官廳水庫。


1027,過京冀界。前方大堵。進京車輛被導入檢查站逐車檢查。1041離開康莊檢查站站區。


1045,前方限速變為60。根據經驗,應該到了G6/G7八達嶺段「臭名昭著」的「死亡路段」。此段是華北平原通往內蒙的要道,也是距離最短的一條路,因此吸引大量車輛由此通行。然而此段高差大,坡度大,距離長,轉彎非常急,在建成之初的若干年經常有大小車輛在此因剎車失靈或剎車不及而翻覆,造成大量傷亡事故。在這裡空擋滑行想都不要想。大多數時候只能掛2擋,還要斷續踩剎車減速,時不時還要降至1擋。一路上避險車道一個接一個,警示牌就沒有斷過。


之前若干次無論是出塞還是入塞,我都刻意避開了這段。倒不是因為技術原因,更多的是這裡一旦發生事故,哪怕是輕微事故,都容易造成長距離擁堵。


1115,正式駛出山區段。長舒一口氣。


1123,至百葛服務區,吃飯,午睡。服務區裡滿坑滿谷,車位緊張,人聲嘈雜。由於已至六環邊緣,乾脆徹底絕了拿出飛機的念頭。


1203,至六環。


1244,路邊見103國道指示牌。103國道的最東段就是津塘公路,路過我家。如果換個時間我會毫不猶豫下高速從國道走,要比跑高速有意思的多。但這次時間和體力所限想早點到家,還是老老實實從高速走吧。


1255,下六環至京津高速。橫風突然加大,車身不穩。


1308,至永樂店服務區。嗯?這麼快就要進天津了?1315離開,隨即進天津市武清區。


1349,轉入S51寧靜高速。天色灰黃。


1407,轉入津濱高速。打開車窗呼吸家鄉味道。


1418,至津濱高速濱海站,到達塘沽城區。


1428,到家。





1、全程5887公裡


2、途徑省份包括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北京


3、全程燃料費用1865元。由於混合使用了E10和92號燃料,無法分別統計。平均公裡燃料成本為0.317元/公裡,為歷次最低。


4、河西走廊總體來說自然環境不是太好,但歷史遺蹟非常多。無論是漢匈之戰,還是絲綢之路,亦或是西路軍的徵戰,每一個主題在這裡想要吃透都需要不短的時間。


5、回津後不知是醉氧還是神經衰弱,總是丟三落四。回家當天就把自己鎖在了家門外。


6、行程碼上列表太長,後面去深圳出差進場館的時候安檢員好一頓仔細查看。






Tips:


1、米脂縣目前隸屬於綏德縣,所以米脂婆姨其實就是綏德婆姨。


2、高德導航在G30青銀高速上出現了大量的漏報,漏掉了很多處於工作狀態的門架。


3、京新高速內蒙段大段無人區,一定注意燃料。







----THE END----


塘沽天空下2020

塘沽地區日偏食目擊報告

待到疫情散去,把酒言歡可好?#我們的塘沽#


2019紀錄 之 塘沽紀事


邊關萬裡獨行記—「右勾拳」行動日誌

計劃外旅行

塘沽天空下的105個瞬間

濱海新區博物館參觀印象

一個外行看熱鬧—國家海洋博物館初探


濱海記憶——憶解放市場

濱海記憶——大院情深

濱海記憶——昔日于家堡


塘沽夜空中的100秒

2018紀錄 之 家在塘沽


140秒,從塘沽灣飛到渤海灣

五分鐘看懂海門大橋是如何過船的

濱海故事——開海之後

從冰河到花海——這個春天裡的一些片段

春節特別策劃——沿海河上空飛躍塘沽

月全食目擊報告

冰封中的塘沽——冰河以及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

2017圖文故事—塘沽這一年

在秋日裡的白天和黑夜,俯瞰色彩斑斕的塘沽在這個夏天裡俯瞰塘沽

菜鳥出海記之 塘沽大叔在南海

濱海故事——援非記之塘沽大夫在非洲

濱海故事——朗讀者

用上帝視角看塘沽是什麼感覺?

濱海故事——波蘭大叔再遊塘沽

濱海故事——母校

塘沽海上日出觀測指南(東疆修正版)

濱海故事——我的野外調查

鏡頭裡的塘沽——2016的那些瞬間

一個塘沽人在北京炎黃藝術館展出的塘沽印象

尋海鮮記  附:霧霾的周末還可以幹什麼

記憶2015—這一年,塘沽的那些片段

紀錄2014.濱海

來自海濱小城——那個叫塘沽的地方

塘沽,我鍾愛的熱土(一)

波蘭一家人的塘沽之旅——關於海風和中國海鮮的故事


濱海需要我們共同記錄,請發送照片和文字到郵箱281680173@qq.com,然後再做個自我介紹,影像濱海會將圖文和作者一同介紹給每位閱讀者。


**搜索微信公眾號 imagebh 關注影像濱海 我們一起記錄歷史和家園**




相關焦點

  • 胡愈之與《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的影響力 《西行漫記》出版後,復社的印數量雖然不是很大,可不到幾個月時間,就轟動了國內甚至國外華僑所在地。後來胡愈之為抗日戰爭籌集資金到海外活動,在那裡見到了無數《西行漫記》的重印本和翻印本。作者斯諾本人也見到了自己作品在海內外的巨大反響。
  • 從《西行漫記》尋找「紅色精神」
    伴隨著這一人類壯舉,出現了一大批記敘描寫長徵的書籍,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就是代表和經典。胡愈之在《西行漫記》中文重譯本序中說,「它是忠實描繪中國紅色區域的第一本著作」。
  •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09日 22:06:18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被毛澤東稱之為外國人報導中國革命最成功的著作。
  • 《西行漫記》是一次成功的外宣
    1936年10月底,他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將令人大開眼界的故事,講述給新聞界,出版了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這本書通過斯諾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導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則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 長徵:無與倫比的遠徵——《西行漫記》讀後
    他以自己經歷為線索,用具體豐富的事實材料,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鬥爭、對中國紅軍及其英勇奮戰的業績、對中國紅色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對中國領袖人物及其各自的經歷作了全面綜合報導,寫成了《西行漫記》一書。自1937年英文本問世、1938年中譯本出版至今,在全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西行的另一種漫記
    2014年到2017年,肖雲儒3次隨「絲綢之路萬裡行」採風團採風,共計30個國家,總行程8萬裡。第一次去時他已72歲。作為報紙副刊編輯,我深知這條大魚必須抓住,於是約他寫稿。因為是師友,對我的索稿,肖老師無法拒絕。看著肖老師的文章,我不由想到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
  • 紅旗下的中國——埃德加·斯諾與他的《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的艱難出版很快,上海《密勒氏評論報》《大美國晚報》和北平《民主》雜誌等英文報刊,就發表了斯諾對毛澤東的訪問記和多篇蘇區特寫報導。這些報導很快轟動了中國知識界,更讓國民黨當局惶恐不安。由於當時所處的環境,中譯本沒有用《紅星照耀中國》的原名,而是用了《西行漫記》作為掩護。《西行漫記》發行後,一時轟動了世界。在倫敦上市僅數周就賣出了十幾萬冊,同樣的,在大西洋彼岸剛上市,就立即登上了美國「非小說讀物」暢銷書的榜首。而後,這部著作又相繼被譯成法、德、意、俄、西、葡、日等十幾種語言文字出版,風靡全球。
  • 四老玩童,西行漫記
    長安似蒸籠,避暑西域行。同車四玩童,歲加二五零。外出圖清靜,遠離嘮叨聲。一路笑聲伴,敘舊談女人。千裡高速路,晚歇民和城。次日到門源,菜花節日濃。北依祁連山,西起永安鎮。河西走廊郡,古城江南韻。丹霞景觀奇,侏羅紀地層。風蝕雨淋變,色彩斑斕呈。奇巖怪石秀,鬼斧又神工。
  • 從《西行漫記》中彭德懷身世說起
    1936年7月,由北平幾經輾轉後深入陝北蘇區的埃德加·斯諾,曾是「在中國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記》中,特地以大量篇幅穿插介紹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眾多黨和紅軍領導人的生平身世
  • 西行漫記之一
    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2006年10月赴英國曼徹斯特教育培訓考察漫記
  • 《西行漫記》經久不衰主要在於其高度的歷史真實性
    《西行漫記》經久不衰主要在於其高度的歷史真實性 發表時間:2011-02-25   來源:  1938年夏,周恩來和鄧穎超在武漢會見美國著名進步記者和作家、《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
  • 學習「四史」精神,朗讀《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中譯本時,由於當抗日戰爭已經開始,考慮到聯合統一戰線等情況,書名改為《西行漫記》。《西行漫記》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因為讀了《西行漫記》,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 漢籍西傳的「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第三章則單獨選取中國經典蒙學讀物《三字經》,通過對拉丁文、英文、俄文、德文等不同語種《三字經》的西譯動因、延伸拓展、版本流傳、功能作用等的分析,對西方傳教士為翻譯《三字經》作出的貢獻予以肯定,對被西方人視為「小型百科全書」「兒童百科全書」的《三字經》西譯本在溝通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予以高度評價。
  • 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從《西行漫記》談起
    《西行漫記》[美]埃德加·斯諾著 董樂山譯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西行漫記》來加以說明。  《西行漫記》(英文原名《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根據他1936年在我國西北部抗日根據地延安等地採訪紅軍將士後撰寫的一部紀實作品集。作品在歐美的報刊上連載後引起了強烈反響,《時代》周刊評價說:「斯諾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一樣,是震驚世界的成就。」
  • 司俊傑‖「絲路情懷 翰墨同心」西行漫記之二
    「絲路情懷 翰墨同心」--蘭州市政協書畫院絲路文化考察交流採風活動【西行漫記之一河西走廊的繁榮富庶,只屬於漢唐文明的過往。沒有支柱產業,攀上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談何容易?靠「窮山惡水」賺來遊客錢包裡的銀子,何嘗不是當地人「靠山吃山」的本事。失望—同情—敬佩,三起三落的情緒顛簸,像暈車後的身體症狀。
  • 《西行漫記》出版僅幾月轟動海內外 發行8萬多冊
    在新中國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內外(特別是西方)廣大讀者真實介紹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和未來將要建立的新中國的書,恐怕就是著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先生採寫的《西行漫記》了。該書不僅發行面廣,而且影響很大。   國內有一批進步青年讀了這本書,十分嚮往延安的自由民主。
  • 陝西衛視發起"新西行漫記—重走斯諾之路"活動
    斯諾1937年寫作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後改名為《西行漫記》),此書最早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介紹中國的革命運動。(資料圖)他們的名著《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是西方媒體向世界報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真實情況的第一名著,也是西方輿論界研究紅色中國的入門書。陝西衛視發起「新西行漫記——重走斯諾之路」活動2013年恰逢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紀念習仲勳誕辰100周年,同時也是紀念斯諾到達延安77周年。
  • 【西行漫記】豪氣猶存!英雄佩刀尋夢英倫
    > 【西行漫記
  • 西行漫記之三
    名門貴胄之家整日歌舞宴飲,馳馬引弓,交通出行,過著腦滿腸肥的日子。 看了駱駝城、許三灣魏晉墓出土的壁畫磚畫像,藝術家們被白描畫法的表現力所感染,白粉塗底,丹砂或墨筆勾線,造型簡潔準確,生動活潑。阮籍喜歡飲酒作詩,也喜歡自駕遊,動輒趕著牛車無目的地到處漫走,走到路的盡頭,牛便停下來,他知道無路可走,於是坐地大哭。車上備一把鐵鍬,交待侍者,要是走到半途歿了,便就地掩埋。他一生有「三哭」:第一哭是哭他的母親,因為他是母親養大的孤兒;第二哭是哭一位還沒出嫁就死去的鄰家才女,這位才女讓他聯想到自己的落寞;第三哭就是哭自己窮途末路。
  • 【西行漫記】當T9遇上他 不是故事就是事故
    【西行漫記】當T9遇上他 不是故事就是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