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中島樂章:古代日本的「唐人貿易」為何興盛於九州

2020-12-25 澎湃新聞

2016年4月以來,日本九州地區發生一連串地震,數十人遇難、上千人受災。許多媒體報導以近年廣受遊客歡迎的吉祥物「熊本熊」的家鄉來介紹九州,殊不知九州與中國的淵源由來更久、更深。

九州島位於日本西南部,是日本第三大島。由於靠近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這裡曾是日本參與海洋貿易、與鄰國進行政治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據點,長崎、福岡等城市都曾在這種交流中舉足輕重。

遣唐使和華商為何在九州聚集?作為朝貢貿易的貨物中轉站,九州獲得了怎樣的發展?16、17世紀東海倭寇與走私盛行,九州何以成為據點?鄭成功是「半個九州人」,他在日本人心目中形象如何?那些見證古代中日交流的遺蹟是否在這次地震中遭到破壞?圍繞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日本九州大學東亞海域史研究專家中島樂章先生。

中島樂章先生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早期主要研究徽州文書與明清時期的宗族社會,著有《徽州商人と明清中國》(《徽州商人與明清中國》,山川出版社,2009年)等。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向東亞海域史,主要關注16~17世紀東亞海洋貿易,包括華人海商的貿易網絡、九州地區的海洋貿易等。

中島樂章,九州大學東洋史研究室副教授。

九州:遣唐使與華商的集散地

澎湃新聞:

我們知道九州島的地理位置特殊,離中國大陸、朝鮮半島都很近。它在古代日本的對外交流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中島樂章:

九州可以說是中國和朝鮮文化流入日本的窗口。尤其博多,也就是現在的福岡市,是當時日本與大陸交流的一個重要據點。8世紀的時候,在福岡平野的南部設立了「太宰府」。它掌管著日本與中國(唐)以及朝鮮(新羅)的外交與貿易。7~8世紀期間,遣隋使和遣唐使從博多港出發航行前往中國。遣唐使中既有日本的僧侶也有留學生,他們的目的是學習中國的佛教和學術,並將其傳至日本。到了9~10世紀,新羅和唐的海商也開始來九州開展貿易。

宋元時期也有許多華人海商來到九州。與此同時,從日本前往中國的禪僧也在不斷增加。這個時期中日交流的主要航線是:從博多出發,經由肥前(今長崎縣和佐賀縣)北部的平戶、五島列島,跨越東海,到達寧波。然而,從12世紀左右開始,從福建出發,經由琉球或西南諸島,前往薩摩(今鹿兒島縣西部)或者肥後(今熊本縣)的航線也開始為海商們所利用。雖然明確記載這條路線的文獻史料很少,但是因為在西南諸島和薩摩地區出土了許多南宋時期的中國陶瓷器,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的海商曾將這條航線作為博多至寧波航線的副線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日本與朝鮮之間的交流則主要走的是從博多出發,經由平戶以及長崎縣的對馬島的這條航線。

九州地理位置及其與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交流路線等

澎湃新聞:

在九州的城市中,長崎與中國文化淵源頗深。能否介紹一下長崎的唐人貿易?

中島樂章:

1571年,肥前西部的大名大村氏在長崎開港,招來了葡萄牙人的商船。此後,每年都有大型葡萄牙商船從澳門出發前往長崎,出口中國的生絲和綢緞之類的商品,同時進口日本的白銀。之後,很多華人海商也開始驅船前往長崎開展貿易。到了17世紀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也開始在平戶設立商館,與華人海商一起合作,開展日本與明朝之間的中轉貿易。

然而到了17世紀30年代,江戶幕府開始實行「鎖國政策」,將海外貿易限定於長崎這一個港口,同時禁止葡萄牙及西班牙等國的商船來航。另外,荷蘭的商館也從平戶被移到了長崎的出島。

日本與來到長崎的華人海商之間開展的貿易被稱為「唐人貿易」。這些華人海商將中國生產的生絲和綢緞出口至日本,同時將日本生產的銀以及製造銅錢所需的原料——銅等商品帶回中國。尤其是在1684年清朝政府解除海禁之後,來長崎的華人海商開始急劇增加。不過,江戶幕府為了防止日本的銀和銅流至海外,在17世紀初期曾大幅度限制來長崎的華人商船的船隻數量以及交易額度,並且還制定了將海帶和海參之類的海產品代替銀和銅輸出海外的政策。到了17世紀末期,幕府設立了「唐人屋敷」作為來長崎開展貿易的華人海商的居留地。

通過江戶時期的唐人貿易,福建、浙江、江南等地的華人海商來到長崎,將中國的知識、文化、藝術、信仰和生活習慣傳至了日本。

長崎的崇福寺和媽祖堂

澎湃新聞:

九州最大的都市福岡,古稱「博多」。作為日本—明朝之間朝貢貿易的重要據點,能否談談博多港口在當時的盛況?

中島樂章:

博多海外貿易最繁榮的時期當屬12~13世紀。當時有許多南宋的華人海商來到博多開展貿易,甚至還形成了被稱為「唐房」的華人居留地。12世紀末期,榮西禪師(1141~1215)在居留博多的宋朝商人援助下,建立了日本最早的禪宗寺院——聖福寺。13世紀,實力強大的宋朝商人謝國明又在這裡建立了禪寺「承天寺」。直至今日,這兩所寺院依然存在。

然而,13世紀末期,元朝軍隊攻打九州,博多的很多建築也因戰亂而被燒毀。元軍撤退之後,雖然沒有重新設立「唐房」,但華人海商仍然來到博多開展貿易。14世紀上半期,在朝鮮近海曾發現從寧波前往博多途中沉沒的華人商船,船上有800萬枚以上的銅錢以及數量龐大的陶瓷器。

15世紀以降,博多成了室町幕府與明朝開展朝貢貿易的據點港口。遣明船從博多港出發,經由平戶和五島列島,前往寧波。當時日本的主要輸出品是黃金、日本刀和扇子之類的工藝品。另外,九州火山地帶出產的硫磺作為製造火藥的原料也是當時重要的輸出品之一。通過這樣的貿易,許多中國文物流入了博多。直至今日,在博多依然不斷有陶瓷器和銅錢被發掘。此外,博多商人還積極前往琉球(衝繩)和朝鮮開展貿易,推動連接東亞各地的貿易活動的發展。

然而,到16世紀中期,隨著日明朝貢貿易的終止,華人海商的走私貿易開始不斷擴張,海外貿易的據點逐漸移至平戶、長崎、薩摩等地。之前也曾經提到過,到了17世紀初期,日本的海外貿易被限定於長崎一港,由此,博多作為海外貿易港的使命便宣告終結。

江戶時期,大名黑田氏在博多的西面建立了福岡城,此後福岡作為城下町(以城郭為中心建立的都市)與作為商業都市的博多並存。到了明治時代,福岡與博多合併成為福岡市,一直延續到今天。

九州各縣和九州諸藩圖

澎湃新聞:

在今年4月九州地震中受到重創的熊本城,是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它的建造者——加藤清正除了是熊本城城主以外,也是17世紀東南亞海洋貿易中的一個重要的人物。能請您介紹一下嗎?

中島樂章:

加藤清正從年少時期便開始侍奉豐臣秀吉,因為屢立戰功而受封成為肥後(熊本縣)的大名。除了擁有出色的軍事能力,加藤清正在築城和興修土木方面也頗有建樹。

16世紀末期,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文祿之役時,加藤清正曾擔任先鋒,一直率軍攻打至鴨綠江。在朝鮮半島南部,至今仍留存著他作為侵略據點而建造的要塞遺蹟。

熊本城是加藤清正於17世紀初期建造而成。這次地震中毀損嚴重的天守閣(城堡的中心建築)是1960年重新修建的,因為在明治初年,熊本的大小天守閣均在火災中被燒毀。在這次的地震中,除了天守閣之外,加藤清正時代建造的建築也遭受了很大損壞。不過,雖然熊本城的石牆中近代修築的部分在地震中有多處發生塌陷,但當時加藤清正所建的石牆,因為建造時將巨大的石塊深埋地下,沒有受到太多損壞。

大多數被動員參加朝鮮侵略戰爭的大名都以在日本傳教的耶穌會士為中介,從澳門進口硝石和鉛等軍需用品。但是身為虔誠的佛教徒,加藤清正與耶穌會處於對立的位置,所以要想從澳門進口軍需品非常困難。因此,他專程派遣貿易船前往當時屬於西班牙領的呂宋島籌備軍需。17世紀初期,加藤清正獲得了江戶幕府的許可,開始向越南等地派遣貿易船(朱印船)。同時,他也非常鼓勵華人海商來肥後開展貿易。在肥後北部的貿易港口伊倉港,不僅有一個地名被命名為「唐人町」,還留有三處華人海商的墓。另外,在熊本市的中心同樣有一個地名叫做「唐人町」,很可能是因為原來這裡是華人的居留地。

熊本城天守閣和加藤清正

走私商人、倭寇與移民

澎湃新聞:

您在主編的《南蠻・紅毛・唐人》一書中將16~17世紀的東亞海域描繪成一個融合多民族、多國家的「紛爭與交易的時代」。中國海商與日本大名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中島樂章:

14世紀後期以降,明朝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嚴禁華人海商前往海外,並將海外貿易限定於朝貢貿易這一種形式。然而,到了16世紀中期,隨著石見銀山等銀礦的開採,日本成為了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之一。因此,許多華人海商不惜違反明朝的海禁政策,偷偷前往九州開展走私貿易,用中國的商品交換日本的白銀。

為了制止這種情況,明朝政府派兵搗毀了位於寧波近海雙嶼港的秘密交易據點,然而走私貿易卻因此開始向東南沿岸擴散。其結果就是,日本人與華人結為一體,形成了一支海上武裝集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倭寇。他們以九州作為據點,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開展走私貿易,並掠奪其他船隻。倭寇首領之中最為著名的無疑當屬王直。他聯合肥前的大名松浦氏,以平戶和五島列島等地作為據點,主導著東海的走私貿易。

16世紀60年代末期,明朝的海禁政策開始趨於緩和,但是依然嚴格禁止中國商船前往日本。但是為了獲得日本的白銀,前往九州開展走私貿易的華人海商不減反增。除了之前提到的肥後的加藤氏和肥前的松浦氏之外,薩摩的島津氏,豐後(今大分縣)的大友氏等實力雄厚的九州大名們,也競相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華人海商來自己的領內開展貿易。另外,除了上述伊倉和熊本兩地,九州各地的商埠和城下町至今還保留「唐人町」這樣的地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因為那裡曾是16世紀末期到17世紀前期來到九州的華人的居留地。

然而,隨著江戶幕府開始實行鎖國政策,華人海商的來航被限定於長崎一港,九州大名們開展的海外貿易也一併被禁止。不過在來到九州各地的華人海商之中,有不少人就這樣留在了日本。他們根據自己祖先的郡望,給自己取了「江夏」、「汾陽」、「河東」這樣的姓氏。

澎湃新聞:

那麼這些留在日本的華人海商是否有與當地人通婚?例如鄭成功的母親,據說就是九州平戶藩人。這種九州女子嫁給福建海商/海盜的情況普遍嗎?日本人如何看待鄭成功?

中島樂章: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雖然出生於福建泉州,但從年輕時候起便在平戶生活,之後與日本女子田川氏生育了鄭成功。除了鄭芝龍之外,也有關於其他來到日本的華人海商與日本女性結婚的史料記載。在長崎設有被稱為「唐通事」的翻譯官一職,專門負責擔任華人海商的翻譯工作。從世系上看,這些唐通事之中就有不少是江戶時代初期來到長崎和薩摩的華人與當地日本女性所生育的後代。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這一點,在日本也是廣為人知的。尤其在江戶時代,著名的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經寫過以鄭成功為主角的木偶戲(浄瑠璃),叫做「國性爺合戰」,之後又被改編成戲劇(歌舞伎),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裡的「國性爺」其實是「國姓爺」,也就是指鄭成功受到明朝皇室賜國姓「朱」一事。該戲劇講述的是「國性爺」,也就是鄭成功,在其父母鄭芝龍夫妻和吳三桂的協助下,與毀滅明朝的韃靼(清朝)作戰,最終攻陷南京,並成功扶持崇禎帝的遺孤登上帝位的故事。雖然故事內容荒唐無稽,但是鄭成功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可見一斑。

日本以鄭成功為主角的故事「國性爺合戰」繪本

「貿易霸主」的謝幕與遺蹟

澎湃新聞:

1853年黑船來航以後,日本逐漸對外開放,江戶附近的橫濱等地轉而成為主要貿易港口。這對九州地區是否造成了影響?

中島樂章:

黑船來航之後,1854年,下田和箱館(今函館)被開放為通商港口,為日本的鎖國政策畫上了休止符。1859年開始,橫濱、長崎、新潟、神戶、江戶、大阪各港依次向歐美諸國開放。九州長崎港內,除中國與荷蘭外,歐美諸國的貿易商船也開始來航,貿易量逐漸增加,但是橫濱的貿易量也在急劇上升,並超越長崎,逐漸奪取了日本海外貿易中心的地位。從開港後第6年——1865年全國貿易額的佔有率看,橫濱的佔有量高達總數的91.0%,而長崎只佔總額的7.2%。

不過從明治時代開始,九州北部開始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地帶。福岡縣與長崎縣不斷推進煤礦的開發。利用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的賠償金作為建設費,現代化的八幡制鐵所於1901年正式開業。

另外,長崎又漸漸重新發展成為日本與中國、朝鮮進行貿易的據點港口。尤其是在1923年,開通了長崎與上海之間的日華聯絡航線,兩港之間航程僅需26個小時,該航線成了中日之間的基礎航線。

在2015年,福岡縣、長崎縣、佐賀縣、鹿兒島縣內明治時代所建立的煤礦、制鐵所、造船所、工廠等,作為「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過,由於申遺時未曾說明這些設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存在強迫朝鮮人和中國人勞動的事實,一度在國際上引發爭議。最後,在日本政府承認這些事實的基礎上,這些設施正式被登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澎湃新聞:

九州地區留下了哪些與中日交流相關的歷史遺蹟?最近這次地震是否對它們造成了影響?

中島樂章:

九州地區與中日交流有關的歷史遺蹟主要集中在長崎市。

江戶時期的長崎有「三江幫」(江南、浙江、江西)、福州、漳泉(漳州泉州)這三個主要的貿易集團,他們都各自建立了華美的寺院。其中有一部分在1945年的原子彈爆炸中被焚毀,不過戰後又得到了重建。長崎郊外的悟真寺裡設有唐人墓地,保存著江戶時代以來許多華人家族的墓碑。此外,作為華人居留地的「唐人屋敷」裡還殘存著當時建造的土神堂、天后堂、福建會館等等。在「唐人屋敷」附近,還有明治時代長崎華僑與清政府協力建造的孔廟。除了長崎,佐賀縣的多久市裡也保存著江戶時代由當地大名所建的宏偉孔廟。時至今日,那裡每年還會舉行祭祀孔子的「釈菜儀禮」(釋奠禮)。

佐賀縣多久市的多久聖廟

除此之外,位於五島列島的福江市裡還留存著中國式的六角形水井和名為「明人堂」的祠堂,有民間傳說認為這些遺蹟與王直有關。另外,九州各地都殘存著16世紀末期~17世紀前期來日的華人墓碑。如前所述,熊本縣北部的伊倉港現存三處17世紀初期的華人墓,但是在這次的地震中有沒有受到影響就不得而知了。雖然這次地震災害主要集中在熊本縣,但萬幸的是據我個人所知尚未有相關遺蹟受損的報導。

另外,雖然與華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熊本市內的「唐人町」中,留存著許多傳統的古民居和老字號。對於這些老房子是否在地震中受到損壞表示擔憂。

「唐人屋敷」

熊本市內的老字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何日本這個地方美女最多?一半要歸功中國人
    日本做過全國人皮膚的「白度」調查,秋田人的「白度」遠遠甩全體國民一條街。一白遮三醜,皮膚好佔了太大優勢。據說,秋田是全日本化妝品賣得最差的地方。  最後說福岡美人。  福岡位於九州北部,是九州島最大的縣,也是九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面和朝鮮半島遙遙相對,是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
  • 古代夜市大比拼,為何宋朝的夜市最為興盛?
    夜市的出現和形成其實與我國古代社會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較大的關係。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的生產生活模式,顯然是到了晚上人們是有足夠富餘的時間的。再加上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人們開始利用夜間閒餘時間出來掙點外快,慢慢的夜市也就在人潮聚集之地開始慢慢形成。
  • 中國古代夜市,為何宋朝最為興盛?
    其實夜市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古代社會也有夜市。夜市起步於唐朝,到宋朝興起,又以宋朝最為興盛,這是為何呢?01夜間經濟的興盛,宋朝遠勝漢唐,明清也不能超越中國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24個封建王朝,論都市夜經濟的繁榮程度,不但之前的漢唐不能企及
  • 風風火火闖九州,九州卻在日本
    ▲古代大陸人到「九州」的主要路徑九州地區是日本列島最靠西的地方,古代,大陸人不管是從東南沿海直接渡海,還是經由朝鮮半島再跨海,最先登陸的都是九州的海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中國福建出發的偷渡船,也一般是抵達九州的某個人少的海灣,偷偷把人放上去。
  • 日本九州賞紫藤花休閒文化之旅
    推薦理由:1、九州被人們戲稱為現代化日本的鄉下,如果你想第二次到日本旅遊,那建議你到九州來。你將會看到現代化日本的另一面,體驗一個原汁原味的東瀛風情。九州島是日本自然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保護最好的地方之一。
  • 日本畫家筆下的東洋海絲貿易
    即使在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留長崎一港對外貿易的禁海時期,中國的「唐船」,荷蘭的「阿蘭陀船」,都是日本港口的重要風景,並在長崎港口逐漸形成了中國商館「唐館」和荷蘭商館「荷館」。 來往於日本港口的「唐船」 長崎,地處日本的九州西北部,原本是個小漁村,16世紀70年代,這一帶被葡萄牙籍的耶穌會傳教士所看中,他們發現此處的地理條件極佳,遂將之開闢成商埠。
  • 中國古代被稱為「九州」,那麼古代的「九州」究竟是指哪裡?
    但是在古代中國,還有一種稱呼古中國的叫法叫做「九州」,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這個就說明了早在先秦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古人對古中國就有這種稱呼了。到了戰國時期,「九州」一詞就已經意味著古中國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通常也會用「九州」這個詞來描繪中國。
  • 日本北九州,覆蓋著山地景觀,森林覆蓋茂密
    北九州位於日本的福岡縣,人口約100萬。該縣本身擁有豐富的歷史,保護該地區的遺產使其成為一個絕佳的參觀地點,同時體驗一些建築奇蹟以及節日是必須的。 北九州地區覆蓋著山地景觀,森林覆蓋茂密,一直延伸到東海之濱。
  • 在櫻島日本九州肉酒場,感受燒肉與酒的十二時辰
    興盛路新開了一家櫻島日本九州肉酒場,這是櫻島在珠江新城的第三家分店,不用去日本,就能品嘗九州地區的特色美食了!櫻島日本九州肉酒場主打炭燒烤串、以燒鳥(雞肉)為主,在門口就能看到燃燒的熊熊烈火,令人禁不住想入內一探究竟。店內裝飾非常有東瀛風情,有長桌、吧檯、榻榻米包間、掛著帷幔的四人餐桌等。雖然裝修高大上,但菜品是實惠且美味的。店內提供各式酒品,在這裡可以感受燒肉與酒的十二時辰。
  • 日本九州鹿兒島旅遊攻略
    新醬看動漫還是看日劇都會發現,很多來自九州鹿兒島的角色都意外的爺氣呢~~可能是海邊的開闊環境養育出那種豪爽的氣質吧~~
  • 為何古代中國被稱為九州?一起看看,你的家鄉在哪個州?
    但與此同時,中國還有著一個古風味十足的雅號,那就是「赤縣九州」,簡稱「九州」。最早關於天下被分為九州的記載,來源於《夏書·禹貢》一書,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後來關於九州的劃分和命名有調整和合併,但基本框架不變,最後欽定的九州分別是:涼州、并州、幽州、雍州、豫州、青州、益州、荊州、揚州。關於九州的劃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九州,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九宮格!在我們大中國的版圖上,橫著畫兩條線,再豎著畫兩條線,形成一個「井」字,就正好把中國劃分為九份,這就是「九州」。天子居中,八方朝貢。
  • 古代行政區域變遷,作為古代中國的代稱,九州是哪個九州?
    在最初的貴族政治時代,中國古代實際上沒有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戰國時期,中央集權興起,貴族政治被削減,地方行政區劃逐漸建立。漢語裡有幾個詞,專門指中國,比如華夏,神州,赤縣,等等。關於地域劃分,九州大概是最常用的一個。這個九州是指當時中國人認識的世界,也就是中國。九州是傳說中的行政區劃,到底是哪個州,至今仍有爭議。《尚書·龔宇》中的說法是現在的主流觀點。
  • 它是和中國淵源最深的日本城市,曾是日本唯一的對外開放港口
    夜幕下的長崎港長崎縣並不是位於日本最大的島嶼——本州島,而是位於九州島上,它管轄的範圍包括九州本島的部分和九州西北部海域的對馬島、壹岐島和五島列島等離島,這個地方是整個日本和東亞大陸突出部——朝鮮半島最近的地區,所以這裡在古代與大陸聯繫相對緊密,比如對馬島,這個島是夾在日本的朝鮮半島之間的,古代朝鮮和日本在這裡頻繁進行交鋒
  • 櫻之密語 邂逅春日裡的粉色九州
    日本人有著濃厚的櫻花情結,普普通通的小街道旁也會種著櫻花樹,賞櫻名所更是不勝枚舉。在九州,這些地方的櫻花一定要去看看,感受下身臨落櫻飛舞之中的美妙風景。鹿兒島市 日本最早的櫻花季若說九州在日本大陸的南端,那麼鹿兒島縣則又是九州的南大門。作為鹿兒島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鹿兒島市在日本古代也是南九州島的政治中心。
  • 去日本九州 領略國技相撲(圖)
    然而,在鄰國的日本卻有全年隻身著一塊兜襠布戰鬥著的人們。他們就是大相撲的力士們。在離中國最近的日本九州,我們也能看到世界聞名的日本國技相撲的比賽。從1957年開始,每年的11月都在九州舉行大相撲的比賽。1981年,大相撲來到了現在的場地——福岡國際中心的綜合大廳。這次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日本國技大相撲的魅力吧。
  • 大宰府,8-12世紀日本九州軍政中心是什麼樣子的?
    太宰府,這個城市的名稱相當奇怪,既然叫「府」,這是不是當地在古代的行政區劃呢?其實並不是,這裡實際上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行政機關,而且這個機構影響力已經不限於日本了,而是整個東亞。 太宰府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 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中,為何只有明朝倭寇最為猖獗?
    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中,為何只有明朝倭寇最為猖獗?說起日本,你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抗日戰爭,那時候我華夏大地深受其侵略,我華夏子女皆奮勇而起,和日寇殊死戰鬥,最終終於把那個像餓狼一般的民族趕出了中國,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英雄史詩。可是,還有這樣一個朝代,時常遭受日本侵略,和抗日戰爭時期一樣,我漢家兒女盡起雄兵,殺得他們落荒遠遁而逃。
  • 文藝復興時期紡織業興盛,為何唯獨佛羅倫斯的紡織業「登頂」?
    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紡織業在佛羅倫斯的多種手工業中異軍突起同時持續了長久的繁榮興盛?紡織工藝品又是怎樣贏得了歐洲人的鐘愛?答案也許就隱藏在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紡織業獨特的生產方式和高品質產出商品之中。一、文藝復興時期紡織業在佛羅倫斯究竟有多麼繁榮?
  • 品味九州丨景立方日本九州遊記
    日本旅行,少不了北海道的浪漫,箱根和熱海的悠然。那我們為什麼選擇九州呢?然而,擁有多樣紛呈現代建築資源和豐富地域歷史文化的九州是否被忽視了呢?與日本的本州島一樣,九州同樣蘊藏著漫長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
  • 馳騁偉大航路 《海之樂章》海上貿易詳解
    想要成為海上通商貿易的達人或是自由航行的旅人,新大陸清新的氣息是否已觸動了你敏銳的嗅覺?驚險的海戰、探險的奇緣、愜意的航程,都將任你包攬!它伴隨著海風迎面而來,在《海之樂章》世界裡,只要願意迎接挑戰,一切由您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