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復旦大學教授為你揭秘→

2020-12-16 澎湃新聞

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復旦大學教授為你揭秘→

2020-12-15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10日

「大隱·五角場」人文講壇第五講

在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1樓舉辦

本次講座是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郭永秉老師帶來講述《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

郭永秉老師講座現場照片

說到漢字就不得不提

它的歷史淵源

READING

一、漢字的歷史

漢字的歷史至少有三四千年。其實漢字並不是最早的文字類型,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比漢字出現得早。但是漢字有一個特點——連續性,它是獨一無二、沒有中斷的。從甲骨文時代到今天,漢字的系統沒有中斷,沒有被其他文字影響過,是一個完整連續下來的序列。而且漢字和漢語是互相匹配對應的,是最適合漢語的一種文字書寫系統。新文化運動以來,不斷有學者提出要廢除漢字,用拼音或者拉丁文字來取代,最後都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漢字還是最適合漢語書寫的文字體系。

漢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存在

使用漢字的好處也不勝枚舉

READING

二、使用漢字的好處

古代文人階層使用的是文言文,就是大家熟悉的古文。總體來說古文系統沒有本質性的變化,因為它的物質載體是漢字。漢字是非常適合文言這種書面系統的記錄的。如果我們是一種標音文字,像西方的拼音文字,實際上不能形成這樣穩定的書面語系統,就是文言系統。西方很多語言都是用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記錄的是口語,口語稍微一變,拼式就會發生變化,所以西方人可能幾百年前的文獻就已經無法讀懂。但是我們現在依然能看懂明清小說,甚至更早的一些文獻。

《施氏食獅史》用的全部是「shi」這個音節。「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石室是一個地方或者住的房子,一個喜歡吟詩的讀書人姓施,非常嗜好吃獅子,所以誓言要吃十個獅子。如果用拼音來記這樣一段話,沒有人讀得懂,但是我們用漢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意思。這就是漢字記錄漢語的一個重要好處。

從古代的甲骨文演變至今

漢字也一直在變化

其中的「密碼」你都破解了嗎?

READING

三、漢字解碼的方法

漢字解碼的方法有四個:一是看圖說話;二是與後代漢字縱向聯繫,找出其後來的位置;三是分析字形結構,找出讀解的途徑;四是靠文句內容卡死。

上圖表示的是車輪,古代的車就是從草原西北傳到中原華夏的。車輪也是內蒙巖畫中常常表現的東西。

READING

四、秦始皇時期的文字

古漢字分界線是在秦始皇統一前和統一後兩個時代。秦始皇統一六國用秦文字代替當時的六國文字,對後來漢字影響至關重要,結束了古文字的時代。

他用什麼統一六國文字?實際上就是當時的隸書。所謂的隸書就是徒隸佐書,是當時官府裡的文書小隸,每天要處理文件、處理檔案的文字。

漢代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是現在研究古文字最重要的一部書,是溝通古今文字的橋梁。因為它保存了一套從秦代流傳下來的比較完整的一萬字的小篆系統。

READING

五、古文字釋定的原則

古文字釋定有兩個原則,一個是分析字形,還有一個是分析文例。比如用梅花代表未釋讀的字。我們沒有辦法認定這是什麼字,可能是紅花、紅色,也可能是黑花、黑色。如果縮小範圍,又可以是紅旗、藍旗、黃旗,但是藍花、藍色也要能通,就這樣一步步縮小範圍。

21世紀以來,因為材料的發現越來越多,古文字面臨非常多的機遇和挑戰。戰國楚墓裡面發現的戰國文字對於我們了解和釋讀古文字有非常大的意義,推動我們大規模識字。但是識字以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古文字資料認識古人的思想、思維和古代歷史,要一代代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講座結束後,郭永秉老師還和現場讀者進行了互動,一起探討中國古漢字。

郭永秉老師為讀者籤售

據悉,在接下來的每個月,「大隱·五角場人文講壇」將陸續邀請張曉虹、段懷清、江曉原、葉舒憲、胡曉明等知名嘉賓帶來不同主題的文化講座。

資料:魅力五角場

原標題:《古漢字是怎樣被認出來的?復旦大學教授為你揭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官方回應: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已被停職?都是謠言
    官方回應: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已被停職?都是謠言!在復旦大學,就有這樣一位老師,因為獨特的課堂風格和學生喜歡。她的課經常是滿的,叫做「網紅教授」,這個有趣的老師叫陳果。這位老師陳果出生於81歲的80後,從到她一直在復旦大學讀書,從本科生到博士,現在她是一名哲學博士。老師有什麼魅力讓那麼多學生喜歡他?除了長相好身材好外,陳果老師在學習期間還擔任哲學系學生會主席。她也是內部論壇中的風雲人物,被稱為「北區三寶」之一。她還利用業餘時間做兼職模特,知道她的人叫她「模特姐姐」。
  •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復旦大學一百年(圖)
    胡錦濤發賀信  胡錦濤在賀信中說,在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復旦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著名學府,為黨和人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民族振興和國家教育科學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復旦大學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復旦大學歷史教授:垓下古戰場應在安徽靈璧縣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鄒逸麟稱——  「垓下」應該在靈璧  本報訊 昨日,來安徽大學做學術報告的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首席教授鄒逸麟告訴記者,「垓下古戰場應該在靈璧縣」。固鎮和靈璧競相爭奪垓下,被質疑為「打著項羽牌搞旅遊開發」。陪同鄒逸麟的一位教授補充說:「鄒教授無意捲入二者紛爭,這只是學術研究。」本報見習記者 李嘉樹
  • 復旦大學: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幼稚園的政治:民主需要高素養的選民嗎、改變世界的分子……」 以上內容來自復旦大學的「似是而非」課程,因為課程內容比較新奇,選課人數超過1000人,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學生。將課程取名為「似是而非」,任課教師們並非想博眼球,「反偽科學」才是主要的初衷。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 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大學的這位教授被浙江諸葛村的菜館老闆娘笑了:老師又胖了!
    復旦大學的這位教授被浙江諸葛村的菜館老闆娘笑了:老師又胖了!在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導杜曉帆看來,如何去化解現有鄉村保護體系所遭遇的現實困境?怎樣才能讓村落中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變化中煥發出活力,制定出一套符合現實狀況、可操作性強、又具有前瞻性的鄉村遺產保護方式,是文化遺產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杜曉帆真正開始關注鄉村,始於2004年的初夏。
  • 追憶著名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鍾揚——那個為人類尋覓種子的人,那個為未來保存希望的人
    就只做個普通教授又怎樣呢?」       不久後,鍾揚被復旦大學聘為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2001年,他又放棄了副院長的職務,到西藏大學擔任一名普通教授。他說:「研究生物的人當然應該去西藏,青藏高原有2000種特有植物,一顆種子可以造福千萬蒼生。那是每個植物學家都應該去的地方。」
  • 蔣青雲: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系主任、教授
    蔣青雲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系主任、教授蔣青雲先生現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香港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國市場學會常務理事曾任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工商經濟學院副院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和義大利Bocconi大學訪問教授。蔣青雲先生研究專長主要集中於營銷渠道管理、網絡營銷、市場營銷理論和企業戰略管理領域。近年來,致力於營銷渠道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渠道關係治理、渠道關係管理和渠道關係學習等方面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並主持完成多項研究項目,在學術界和企業界具有影響。
  • ...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鍾揚,上海,紅樹林,西藏,援藏...
    原標題:中國夢·申城美丨燃儘自己生命播下未來種子追記英年早逝的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10月11日,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作出《關於開展向鍾揚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13日下午,復旦校黨委舉行學習鍾揚同志先進事跡大會,號召全校黨員、幹部和師生向鍾揚同志學習。
  • 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 復旦大學教授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他是國內研究日本文化的資深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著作頗豐,將宏大的千年日本文明史娓娓道來;他喜愛旅行,尤其注重用自己的足跡去考證古籍史料;他熱愛美食,早年是研究梁實秋的學者,後來自己出版數本關於和食的起源和發展的著作,洋洋灑灑的數十萬字裡,呈現了大和民族獨特的生活美學。
  • 復旦大學物理學院5名青年教授發表CNS主刊論文
    12篇CNS主要刊物的論文,後來幾年,老牌院校每年不發表CNS主要刊物的論文,就連對外宣傳都做不到,打破8年的歷史記錄,發表了CNS的本雜誌論文,一直到2018年復旦大學發表了CNS雜誌8篇論文,領先於華東五校。
  • 當初因為念錯兩個字,被學生恥笑的復旦教授陳果,後來怎樣?
    我們今天要來講的這位主人公就是與漢字有關,因為她是復旦大學這樣一個高校的教師。但是她因為當年讀錯了兩個漢字,所以被人們嘲笑。因為在大家的眼裡,復旦大學是中國知名的高校是985院校。當中的老師更是佼佼者,不應該在課堂當中出現這樣的失誤。
  • 《中國文學史》著者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6月7日凌晨,著名文學史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首席教授章培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山醫院逝世,享年77歲。    章培恆1934年生於浙江紹興,195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其後一輩子留校任教。
  • 復旦大學教授嶽斌:我國鹽場未受輻射汙染
    記者就此對復旦大學專家進行了採訪。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嶽斌表示:「日本核電站附近海水受到的輻射劑量到底有多大,我們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福島核洩漏對我國海水沒有影響。」 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周志俊認為,居民大可不必「談核色變」,攝入過量的碘對人體有害無益,不僅短期內會出現腸部不適和過敏現象及甲狀腺疾病,嚴重的甚至會致命。
  • 復旦女神教授陳果,被「炮轟」,到底做錯了什麼?
    因為一則講課的視頻,復旦陳果在網絡上爆紅,視頻中的她,灑脫的大波浪,鮮豔的大紅唇,一手插兜,一手拿著粉筆在黑板上板書,一眼看去,就頗有一股與眾不同、率性而為的味道。有這麼一位老師,一個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都與眾不同的老師站上了講臺,不再單一的向學生們灌輸知識,而更像朋友一樣和學生們暢聊詩詞歌賦,人生理想,教導學生們要與黑暗和解,與自己和解,為原本死板的課堂帶來一抹亮色。
  • 復旦光華樓落成 教授辦公室比校長的還大[圖]
    復旦大學新的人文勝景、姐妹雙塔樓「光華樓」上午在細雨中撩開面紗——教授辦公室比校長的還大。    東方網5月27日消息:今天上午10時,復旦大學姐妹雙塔樓——「光華樓」落成典禮在濛濛細雨中舉行。「雙峰日出」,成為復旦校園又一處人文勝景,成為復旦新的象徵。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雙塔樓的名字就叫「光華樓」。作為上海市的重大工程,光華樓2002年底奠基,今年9月新學期交付使用。復旦大學副校長張一華介紹說:「每位入駐新樓的教授,都將有一個單獨的辦公室。房間都朝南,面向光華樓前的廣場,環境一流。」光華樓全部作為教師辦公和科研之用,行政人員仍留在老的行政樓內。
  •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復旦大學今迎百年校慶
    「力學如為山九仞高須加一簣,行仁若法海十分滿尚納千流」———剛剛開學的日子,幾名新生正在復旦大學「任重書院」宿舍門口,邊誦讀邊琢磨這副對聯的斷句,年輕的面孔上流露出一絲凝重。20年代唱響的復旦校歌,特意宣揚「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這成了復旦人持之以恆的學術追求。  按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教授的說法,當年在經濟窘迫、危機四伏的社會環境裡,復旦養成了一種不卑不亢的平民氣質和務實態度,著眼為社會服務,培養富有職業精神、服務意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