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開放天空」最早是由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55年提出,對象是蘇聯,由於兩國對峙話題不了了之。而到了1989年,老布希在渥太華再次提出開放天空,蘇聯已經岌岌可危,對峙日益消減,冷戰後期各方開啟裁軍進程,開放天空對於監督裁軍情況具有重要的,尤其是對於西歐與東歐各國,其毋需花費大量資金投入衛星監視工作之中,這是當時的時代背景。
開放天空是裁軍談判中的一個部分,達成協議,又經過三輪談判,1990年2月第一輪渥太華談判,1990年4月第二輪布達佩斯談判,由於美蘇分歧較大各執己見,並沒有達成協議。而到1991年9月,第三輪維也納談判,美國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資本去主導談判,海灣戰爭勝利,蘇聯內部崩潰,華約解散,兩德統一,開放天空成為東西歐共同尋求的方向,最終達成「開放天空」協議,但區別於作為美蘇兩個陣營之間的協議,此時的協議成為國家之間的協議。
籤訂
1992年3月21日,歐安會成員國在芬蘭赫爾辛基正式籤署協議,協議要求必須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但仍然需要各國內部批准後生效。美國於1993年批准協議,俄羅斯則在1997年才批准,條約在2002年1月1日生效。
開放天空條約覆蓋範圍從加拿大的溫哥華東延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範圍廣闊。而每年的飛行次數則是根據國土面積進行配額,自此美國開始互飛以觀測軍控。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條約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隨著衛星技術的發展,對於大國而言天空已然赤裸,但互飛仍然體現彼此之間之間的軍事互信以及特定的監督作用。
當下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各國之間也是有所矛盾,例如飛行範圍的具體界定,美國指出俄羅斯偵察飛機使用數字傳感器替代膠片機違反協議公平。諸如此類不曾斷絕,因為很難百分百做到協定要求,退群謀理由並不難,嚷嚷退群是為了施壓,果真退群不過是推倒重來,美國這一屆政府在不破不立的方向上態度堅決。
很多會關心美國退出這個協定,是不是和中國有關?本文認為,退協議更多針對的還是美國自身利益和俄羅斯,從歷史背景來看,對於中國而言,開放天空條約和我們直接關係並不大,本來就不參與不損失不受益,是這樣一個狀態。退群受影響的主要是此前協約國,如果說是想拉中國加個同性質的群,那也得是個全新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