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牌自行車見證一位業餘作者的改革開放40年

2020-12-15 鮮果健康

現在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了,有時在公路上行走十裡八裡都難得見到騎自行車的。有些年輕人恐怕從來就沒騎過自行車。而我,卻一直喜歡自行車,它至今還是我的主要代步工具。

在我家裡,現在還有一輛伴隨了我40年的老式「永久牌」自行車,看上去雖然十分陳舊,但骨架還算完好,而且還能騎。因為太過陳舊,放在家裡既不雅觀又佔地方,所以兒女們多次勸我將它當廢品賣了,可我卻一直無動於衷,就是捨不得賣。他們哪裡知道,這輛普普通通的自行車有著不一般的身世,它是我們過去艱難歲月的見證,是今昔對比的好教材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乃是一種奢侈品,農村很少有人家買得起。像我們這個30多家農戶的窮生產隊,就沒有一輛自行車。

那時候,雖然買一輛名牌自行車也不超過200元,但像我這樣的「教書匠」,每月工資才二十幾元,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緊巴巴的,買自行車?想都不敢想。再說了,即便想買,還得要有票證,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哪裡去弄到這樣的票證啊。

從家裡到任教的學校要走3公裡土路,就靠兩條腿,每天兩個來回,春夏秋冬,風雨無阻。從1970年到1978年,跑了整整9年,總路程不下3萬公裡,還不包括隔三差五登門上戶進行家訪。因此當地人都稱我是「最會跑的老師」。說不清是褒還是貶,我只知道,不跑又怎麼辦呢?沒辦法呀!

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序幕,我們教師和其它行業一樣,工資待遇有了較大改善。欣喜之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買輛自行車——這些年來跑得太苦了。可那時物資供應的緊張狀態還未徹底改變,想買輛心儀的自行車並不那麼容易。思來想去,找到了一位有點名望的親戚,花170元在南京買到了這輛在當時頗有名氣的上海產「永久牌」自行車。自行車託運到家,全家人像過年似的欣喜,埭上人聞訊也紛紛過來看新鮮。那種熱鬧場面,遠遠超過現在人家買了高檔小汽車。它成了我們家裡最貴重的財產,也成了我最珍愛的物品。每天將它擦得一塵不染,除了往返學校和出遠門,一般都捨不得騎。

幾年自行車騎下來,既練成了騎車的技能,也騎出了一身好筋骨。那幾年,每到寒暑假,我都會選上一個晴好天,用這輛自行車,讓兩個孩子前頭一個後頭一個坐上去,帶著他們去靖城、上泰興去遊玩,一趟來回幾十公裡,可並不覺得累,孩子們雖然搖搖逛逛,一路顛簸,但感覺特別快活開心。那種土法漫遊,其愉悅之情,決不亞於我們今天千裡迢迢去名勝景點的旅遊。所以提起這事,兒子女兒都還記憶猶新。

這些年來城鄉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我們農村,走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的泥土小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硬質道路,各式各樣的小汽車進入了平常百姓家,就連我們這個偏遠傳統村落也是家家都有小汽車,擁有兩輛三輛的也不在少數。曾經風光一時的自行車漸漸退出了歷史。如今,騎自行車倒反成了不合時宜的行為。

我之所以至今還習慣騎自行車,並非我買不起小汽車,也不是捨不得買。其主要原因是出於懷舊,騎了幾十年自行車,跟自行車結下了不解之緣,對自行車有著特殊的感情。此外,像我們這般歲數的人,也不太適宜再去學開汽車。

我的「永久牌」自行車雖然經歷了40年風風雨雨,也說不清修修補補了多少次,除了骨架和鋼圈以外,大部分零配件都更換過,但其原貌還在。退休這些年來,我經常騎著它外出觀光遊覽、走親訪友、社會調查等等,南到長江邊,北到界河,東到西來,西到新橋,走遍了靖江所有城鄉。

相關焦點

  • 這輛永久牌13型自行車 花費他半年工資和一張「自行車票」
    10月25日,黎志均把這輛購置於1967年的永久牌自行車捐贈給「改革開放見證四川四十年」展覽。放下腳架,他摸了摸擦得鋥亮的自行車龍頭,對記者說道。黎志均今年75歲,滿頭白髮,精神矍鑠。10月25日下午,他花費1個半小時,從成都黃田壩騎著自己心愛的自行車來到紅星路二段70號,要把這輛購置於1967年的自行車捐贈給「改革開放見證四川四十年」展覽。這輛老夥計已陪伴他度過了51個年頭,一人一車,故事滿滿。
  • 實測永久牌郵政自行車 巨量圖
    上世紀八十年代,自行車成了最時尚的代步工具,中國大地上騎著自行車穿梭往來的人流成了街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潮流湧起,這個泱泱大國也被稱作」自行車的王國」。上一代人對自行車的感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一個「永久牌」牽扯了多少人曾經的渴望和記憶。自行車,記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大變化,也承載了整整一代人對往事的回憶。
  • 曾經,一輛(二八大扛)永久牌13型自行車一票難求,如今……
    和新書一起來到現場的,還有永久13型自行車、51型載重車、亞運會賽車及新品種車,收藏家收藏的各時期永久自行車頭牌商標、自行車購車券等珍貴物件。自行車對於一代國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上世紀八十年代,誰擁有一部永久牌13型自行車,相當於現在擁有一輛高檔轎車,相當「扎臺型」。「三大件」、一票難求、二八大槓……這些標籤和自行車一起,見證著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
  • 881幅圖片見證江蘇改革印記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在寧開展
    中國江蘇網9月29日訊(記者 曹桂翎)時光流動,見證芳華。881幅圖片見證江蘇40年改革印記。近千件反映人民生活變遷的老物件、老用品帶你穿越時光,重拾記憶。今天上午,江蘇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在南京國展中心開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逐步富裕起來的歷史變化。
  • 80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賣180塊,放到如今是多少錢呢?
    如果真的以一兩個月的工資就能購買到一輛自行車,那似乎也並不是特別的難以實現。如果比對當年工資水平的話,這輛永久牌自行車又價值幾何呢?按照當年的平均工人薪資水平來算,當年普通的工人,即使是擁有10年工齡的老工人,他們想要買一輛自行車也要攢整整兩年的錢。
  • 上海老品牌:永久自行車
    ,它記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各時期的「永久」商標1957年工藝美術設計家張雪父先生設計了家喻戶曉的「永久牌」標識,沿用至今。以漢字「永久」二字設計,簡潔直觀、極易識別,其構思之精妙堪稱中國設計史上的經典,對「永久」品牌的傳播和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
  • 從民航空乘制服演變見證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從民航空乘制服演變見證改革開放40年)
  • 【記憶】一部自行車,可曾讓你記起那段青蔥歲月?
    自行車在你的印象中,是不是坐在父親自行車的後座去上學?……自行車曾佔據上海的大街小巷,是人們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TA記載了太多的故事,見證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變化。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是當時很多小青年的夢想。
  • 南航空乘制服演變 見證改革開放40年
    圖:南航各代空乘制服合影,從民航空乘制服演變見證改革開放40年 曾健 攝   民航資源網2018年9月26日消息:「想不到以前的空乘制服是這樣的?」在今天舉行的南航2018年第三季度公眾開放日活動上,參與的市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開放日的空乘制服演變展示環節中,當身著不同歷史時期制服的南航空乘依次走來時,仿佛讓前來參觀的30餘位市民和媒體記者走進了時光隧道穿越回過去,通過南航空乘制服演變這個縮影,感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民航的發展變化。
  • 80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價值180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自行車在我國的歷史並不久遠,很多人喜歡把自行車稱為「洋車」,洋車不僅是洋人發明,它在中國一經出現就引發社會轟動。權貴之人都想騎著「永久牌」自行車拉風,騎著它,似乎就是街上最靚的仔、最拉風的存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人力、馬力已在眾人心中根深蒂固,圓輪車雖歷史久遠,依靠機械行駛的圓輪車卻在科技落後的上世紀顯得彌足珍貴。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價值180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自行車可以成為「傳家寶」?是冷幽默還是多心酸?
  • 改革開放40年 鐵路見證焦作的「快」與「變」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 鐵路見證焦作的「快」與「變」從原來夏天降暑只能靠風扇、開窗戶的「綠皮車」,到有空調、乘坐舒適的「和諧號」;從窗口買票的「一票難求」,到網上訂票隨到隨取;從手工貼車次的紙板票,到實名制磁質車票;從春運時節的擁擠不堪,到城際鐵路的「公交化運營」
  • 40個瞬間看株洲改革開放40年
    前言 改革開放如一聲春雷,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徵程;改革開放如奔湧的大潮,推動時代進步的巨輪,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 滴水見太陽,讓我們跟隨光影,穿越時光,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座日新月異的新城。  數據是枯燥的, 讓我們用二十組對比圖片 感受這四十年的時代脈動。
  • 【改革開放40年】陳金章一家見證乾州古城騰飛
    「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報導——《大潮頌》。改革開放前乾州古城居民所居住的家。紅網時刻記者 彭婷 湘西報導時光荏苒,見證芳華。轉眼之間,改革開放已有40年。作為祖輩幾代人一直生活在乾州,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巨變的陳金章來說,家庭的變遷,便是乾州變化的一個縮影。初見陳金章老人,是在湘西乾州古城東門街上一間頗有年月的小院裡,院內蘭草滿園、清雅脫俗,陳老雖已七十有餘,但是精神矍鑠,身板硬朗。他說:「我們一家人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往事如煙,那年月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 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這些關鍵詞見證改革開放40年巨變
    風雲激蕩見證滄桑巨變,春華秋實喜看碩果盈枝。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上,回望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從理論的接續創新到實踐的不斷向前,從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戰略到深刻改變生活的小細節,從物質上逐漸富足到精神上愈發自信……中華民族在復興徵程上刻印下一個又一個「關鍵詞」。
  • 小照片見證改革開放大變化
    改革開放40年,小小的一張照片不僅定格了40年前的那一瞬間,同時也成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21日上午,記者走進陽江豔芳照相館,看到桌面上陳列著幾部老舊的攝影設備,小型的膠片相機、大型的座樓機,無一不充滿了濃濃的年代感。57歲的司徒亮是豔芳照相館的掌門人,他告訴記者,他十七歲就跟著父親在豔芳學習攝影技術了,從1978年正式進入豔芳工作,至今已達40餘年。
  • 改革開放40年 | 列車餐車窗口見證鐵路變化
    改革開放40年 | 列車餐車窗口見證鐵路變化 2018-11-23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民航空乘制服變化見證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
    21世紀初的第二代制服(曾健、劉藝 攝)國際在線消息(駐廣州記者 韓希):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下簡稱「南航」)26日在廣州舉行2018年第三季度公眾開放日活動,展示了40年來民航空乘制服的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巨大變化。
  • 禁止自行車上火車 莫成「永久牌」
    原標題:禁止自行車上火車 莫成「永久牌」  如今,帶自行車乘火車出遊,到了目的地後再騎行遊玩是不少驢友青睞的旅行方式。不過,媒體11日報導,繼上海、成都等鐵路局禁止攜自行車上火車後,銀川火車站也實施了這個辦法。   雖然說,這個新規定的實施,涉及群體的範圍並不大,但是,對於服務部門來說,不應該因為需求群體小,就漠視了這種訴求。
  • 【改革開放40年】廣州:北京路老字號一條街 厚植改革 其命惟新
    【改革開放40年】廣州:北京路老字號一條街 厚植改革 其命惟新金羊網  作者:張英姿 陳琦鈿 鄧毅富  2018-11-19 廣州北京路北段的老字號一條街,有近20家老字號入駐,
  • 80年代,購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多少錢?放到現在值多少錢?
    上個世紀80年代,想買一輛永久自行車,還是需要花費很多月的工資的,如果想用省下來的錢購買的話,可能要存一兩年的錢,才能夠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上個世紀80年代永久牌自行車多少錢在上個世紀80年代,能夠擁有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是相當牛的事情,也是每家每戶必備的交通工具,可以說是一家人幸福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