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崗位被形容成"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崗位便是"宰相"。
宰相其實並非一個官名,可能這一點有許多人有誤解,宰相在古代,通俗來說指的是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大臣。
而宰相一詞出自《韓非子·顯學》,"宰"乃是主宰之意,而"相"為相禮之人,有輔佐的意思。
而從具體官名來看,在古代有很多官名對應著"宰相",比如:
相國、丞相,在漢朝被稱之為大司徒,到了唐代,尚書令、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這些官職都被稱之為宰相,而到了明、清,我們熟悉的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大臣都被稱之為宰相。
說起宰相,可能都會想起垂釣渭水姜子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斷案如神"的狄仁傑,當然肯定還少不了那"富可敵國"的和珅。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官制和品階
古代君王為了千秋萬代,首先要做到便是將權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這便是所謂的集權中央。為了能集權中央,古代君王制定了各種管制,其目的就是不能讓某一兩個大臣一家獨大。
夏、商、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戰國時期則是"軍功爵制度",後又有"養士"之風;到了秦"闢田"和軍功則成了選官的依據。
漢文帝開始實行察舉制度;到了曹魏時期,曹丕發明了"九品中正制"。而從隋朝開始試運行"科舉制",
這一制度到唐太宗李世明和女皇帝武則天手上發揚光大,而科舉制一直被使用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一直使用了1000多年。
這些制度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有了人才之後,如果管理他們,並利用他們去管理整個國家,這便使得朝廷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
當然這套體系除了管理人才、管理國家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那便是要有利於君王的中央集權。
而秦漢時期,便誕生了三公九卿制。
秦代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
而漢朝的三公九卿則變成了:司徒、司空、司馬和太常、中大夫令、大行令、太農令、大鴻臚、大司農、光祿勳
這些官名,官名變了,但實際的指責還是都差不多。
而到了隋唐,特別是唐以後,三省六部制逐漸成熟,甚至"六部"一直被沿用到清朝。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而六部則是指:吏、禮、兵、戶、刑、工。這些部門各司其職,管理著整個國家。從秦到清的各種變化,其中有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君王要集權。
而在秦漢,三公中的丞相便是宰相,到了唐,
宰相一下子多了起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長官都可稱之為宰相。
再來說說品階,品階大體上來說是從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開始的。那古代又有哪些品階呢?我們以唐朝來舉例:
先說三省六部分別是什麼品階,通常來說唐朝的宰相們,也是九三省的長官們都為正二品,而到了李世民之後,為了進一步集權,開始用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有時候甚至從三品都可以被稱之宰相。
比如我們熟悉的狄仁傑,天授二年九月狄仁傑拜相,他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官品正三品。都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唐朝的宰相僅僅三品,那唐朝就沒有一品和二品官嗎?他們又是誰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親王(爵位)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
驃騎大將軍(武散官)
嗣王
、郡王、國公(爵位)
正二品
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這個職務唐太宗李世明沒登基前擔任過,所以後來不設此職。
特進(文散官)
輔國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郡公(爵)
上柱國(勳)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
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衛上將軍、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護
光祿大夫(文散官)
鎮軍大將軍(武散官)
開國縣公(爵)
柱國(勳)
這些官職,要麼有職無權,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是死後追封。
總之,這只是一些虛職,比如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場景,某某人因有蓋世奇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太子太師之類的,其實他們不需要去教導太子,只是一個榮譽性的官職。
清朝的官制和品階
清朝中央官制主要由中樞部、佐理部、帝室部組成。
佐理部由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國子監、欽天監組成。這個部門負責監察、督查、起草詔書、審理特殊案件、
曆法
、學堂等。
帝室部主要有宗人府、內務府、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太醫院。這個部門主要是為皇室服務的。
中樞部由內閣,軍機處和六部組成。中樞部毫無疑問,便是清朝管理國家的機器。
清朝,君王並沒有像唐朝的君王那麼吝嗇。在品階上分為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從,稱為"九品十八階"。而清朝的君王,並沒有像唐朝的君王那麼吝嗇。他們雖然也授予一些虛職和皇室人員一品官階,但朝廷實權大員也都是一品官階。
正一品:太師、太保、太傅、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大臣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尚書、總督(加尚書銜)、左右都御使、將軍、巡撫、都統、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帥、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總督左右侍郎、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布政使、副將
著名的和珅便是正一品,其官職為:領班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等十二個職務。其中領班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為正一品,而總管內務府大臣為正二品。所以說,在清朝宰相都是正一品。
鴻雁說
總體來說,不論官職如何設置,也不管宰相到底是一品還是三品,歷代君王們只有一個目的,中央集權。
君王們想要自己的基業"千秋萬代",把核心權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儘量分散大臣的權利,儘量做到不讓某一兩個人獨大便是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