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能做到一品大員這一級別,用現在的話來說,幾乎就是皇帝朋友圈裡「互相點讚」的人了。刺殺這樣的人,一定會引起皇帝震怒。
在古代,哪些官員可以被稱為一品大員呢?
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司空、司徒、司馬等等官員;武官有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從一品)、將軍、都統、提督等等在京軍職。
清朝大貪官和珅,就是領侍衛內大臣,負責調度皇帝的警衛侍從,級別為正一品;而電視劇裡常常與和珅作對的紀曉嵐,官職則是協辦大學士,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級別才為從一品。
如果一個人想要刺殺一品大員,就要按照和珅、紀曉嵐這樣級別的人行刺。可以想像,刺殺一品大員有多難!
難,從來不代表不會發生;在中國,自古不缺少為民請命的人。
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被刺殺的一品大員,當是滿清皇室最後一位有氣節的男人——宗社黨領袖、禁衛軍協都統良弼。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布中華民國成立。
此時,延續了近300年的滿清王朝,仍然沒結束統治。對於中華民國的成立,滿清皇室內部在各種外部勢力的施壓下,逐漸分為兩派:一派主和,也就是皇帝退位讓與民國;一派主戰,與革命黨死拼。
1月12日,良弼等人成立「君主立憲維持會」,也就是宗社黨,組織一支忠於滿清皇室的「敢死隊」,決定與革命黨人決一死戰。
然而,僅僅過了半個月(1月26日),良弼遭同盟會殺手彭家珍刺殺,兩天後,重傷不治身亡。臨終前,良弼發出哀嘆: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的遺言,無疑是在肯定革命黨的「正確」,同時否定滿清統治「氣數已盡」。那麼,氣數已盡的滿清,又是如何處理良弼這位「一品大員」的被刺呢?
當時的滿清皇室,主持人乃是末代皇太后隆裕。她被慈禧雪藏宮中幾十年,從未接觸過政事,一上臺,就遇到關乎「滿清命運」的大決戰,她拿不出一丁點兒主意。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她始終搖擺不定,她的智囊團提不出一個有效提議。
就在隆裕太后左右搖擺之際,良弼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到紫禁城。
通常,帝國的一品大員遇刺身亡,而且死的還是拱衛京畿的禁衛軍都統,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怎麼也得發一份慰問電才對。
儘管良弼只是皇帝的打工仔,打工仔沒了,皇帝大不了換一個就行。可是,良弼遇刺的消息,完全沒有引起隆裕等皇室高層的悲痛。他的死,並沒有阻止隆裕太后的決定,在他死後半個月,宣統皇帝頒布退位詔書,大清滅亡。
良弼的家屬既沒有得到任何撫恤,兇手彭家珍因當場炸死,皇室也沒有繼續追究刺殺者的責任。
於是,這位一品大員的死,就這麼不了了之。
清朝中晚期,發生過多起刺殺一品大員的案例,最有名的,當屬「刺馬案」——
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一案。刺馬案引起慈禧太后震怒,她親自下懿旨調查事件真相,可是,調查了一年半之後,仍未果。最後,慈禧太后不得不「遺憾」地下令,處死刺客張汶祥,此事亦不了了之。
為何如此多的刺殺事件,清室都不調查個水落石出呢?
慈禧明白,敢如此明目張胆地刺殺朝廷親命一品大員、而且還得逞的人,其背後的勢力,定然不可小覷。這股勢力,甚至可以和皇室對抗,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後果必定不堪設想。
比如說,良弼遇刺案,背後的真兇是革命黨人;刺馬案,背後的真兇極有可能是湘軍首領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
如果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發生這樣的案子,清廷定有能力將其查個水落石出。可惜,清廷連自己都難顧,又何及這些一品大員?說到底,他們不過是一群高級打工仔罷了,能查出來最好,查不出來,清廷亦無損失。
以上,是在封建王朝國力衰退時期;若是在國力鼎盛時期,比如說漢武帝時期,南越國王在背地裡說了一個漢大臣安國少季的壞話(莫須有),就引得他率2000人跨數千裡將其滅國……
故而,一品大員的臉面,就是皇帝的臉面,皇帝有能力管的時候,一定會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