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品」和「正二品」,只差一品,但差距大到你不敢相信!

2020-12-21 歷史微微說

雖然我國古代是實行的封建制度,但是在這樣的封建制度之下,官員的等級也是劃分十分明白的,就像我們國家現在官員的制度一樣。清朝官員等級劃分成了這兩類,一個是九品,一個是18級。酒品就是從1到9品,但是這兩個評級又有正副之分,所以就有了18級。

雖然每個等級之間看著只是差了一級,所以我們認為他們之間的權利也就是差了一個級別而已,但是古代卻對這個方面十分有講究,我們看到的只是權利少了一個,差距也是不大,但是對他們來說卻是十分有問題,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不管官員是在哪個品級,就要實行哪個品級的制度,而且這個品級的官員不能使用別的品級的衣服和禮節。比如只有超過五級上的官員,才能穿指定的服飾和佩戴指定的珠寶,一品官員能佩戴紅寶石,二品官員能佩戴珊瑚,一旦越級,就會受到相應的處分。

雖然在清朝,從一品大員和正二品大員都可以兼任總督,但是如果從一品大員擔任了總督,那就不需要行禮,但是如果從一品大員擔任的總督,那還要兼職兵部尚書,這才能達到品級所對應的官職,但是如果正二品大員擔任,就只需要擔任總督就行,因為只有從一品大員總督,加上兵部尚書,才能是從一品大員的位置。

而且如果從一品大員和正二品大員同時擔任總督,那這個二品官員就要向從一品大員行禮,雖然他們的職位相同,但是卻在評級上有所不同。而且他們除了這樣的差距之外,所享受福利都是有差別的。所以大家現在看出差距來了吧,雖然兩個之間只差一品,但是所享受的待遇卻是不同的。

現在大家對這件事有所了解了嗎?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言論,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我們下期文章再見。

相關焦點

  • 從一品和正二品,明明只差一品,差距卻很大!
    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著嚴格的官員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等級不同所擁有的權力也就大不相同。就拿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來說吧。清朝的官員,等級可以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品級也從一品一直到九品不等,而且每一品的等級也有正和從之分。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正一品下面是從一品,和正一品只差半級,頂戴也都是紅的。再往下就是二品官了,二品也分正和從,高一點的是正二品。正二品和從一品只差半級,但是可別小看這笑笑的半級,這兩個級別的官員待遇可是差遠了。想要看到從一品和正二品之間的差距,最好的方法就是從這兩個品級的官員所擔任的職位來看。比如從一品和正二品都能擔任總督這一職位,但是如果是從一品的官員要做總督,他就必須要同時兼任兵部尚書或者是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因為只有這樣這個官員的地位才屬於一品官。而如果不兼任的話,這個總督就是正二品。
  • 「從一品」相比「正二品」差距有多大?說了你可能不信!
    一品到九品,每一品又分為正、從兩個級別。從一品跟正二品這兩個官階,在品級上,僅僅相差一個級別。看起來似乎很接近,但在講究官場規矩的清朝,這背後又有很大的差距。官員如果要擔任某個職位,一定要先確認品級,才可以被任用。這是當時通行的規矩。而且官員升職、任職的資格、地位,包括由此帶來的服飾,禮節的差異。
  • 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到了中後期,不管什麼官職,沒有同中書門下的官銜都不算是宰相了。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正三品官職決策了政務,正一品和正二品的都是些啥官,他們在幹啥?二、正一品正二品都是啥官?正二品:特進、輔國大將軍、開國郡公、上柱國,尚書令;從二品: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太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開國縣公、柱國;似乎都很陌生是吧?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但在唐朝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掌握實權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麼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還能是些什麼官啊,難道比宰相還大?您別說,還真有,今天請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
  •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對等級和權利劃分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不在不同的位置上就會有不一樣的權利,因為正一品官員可以獲得皇上的重視他們可以為國家政策有一定的決定權,這個是從一品官員是享受不了的
  • 古代的「正一品」和「從一品」一樣嗎?區別竟然這麼大!
    其實正就是正,從就是負的意思。南北朝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官階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一品最大,九品最小。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副一品。大家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其實七品不算小,七品是縣令,縣令下面還有主薄,遊擊等低等文武官員。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到司馬氏建晉時,終於形成了官場內「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士族完完全全壟斷了入仕道路,開始了中華歷史上長達四百年的門閥貴族政治時代。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魏孝文帝在推行的漢化改革中,首先將原有的九品中正制改為按數計品,即將原有上、中、下合計九品改稱一至九品,每品分正、從二級,正四品以下(含正四品),每一品再分上、下兩階,一共三十階。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要會看頂戴上的「小珠子」!
    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要會看頂戴上的「小珠子」!清宮劇演的不少,大部分人只是看的雲裡霧裡,對於歷史上清朝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上有何區別,能夠了解到的很少。其實,在等級森嚴的清代管制中,正一品和正二品區分的主要方式還是頂子上的「小珠子」。談到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還是繞不開頂戴上的「小珠子」。那麼,具體該怎樣看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上的「小珠子」?清代正一品大員,清初的明朝降將洪承疇在降清後,在清廷中擔任正一品官職。
  • 在古代,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比登天還難
    清朝的官吏晉升制度分九品,從九品到一品,每品分正、從,比如正九品,從九品,也就是「九品十八級」,加上輔國公、王公、爵伯等超品官員。1936年清朝入關後,科舉制度就變得更加完善了,一般狀元可以授翰林院修撰級的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個七品官,而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還需要考核再授官,很多都是縣令級的九品官。從九品往上升到正一品,可謂十八級打怪,道路阻且長,而且要看緣分。在清朝,想升到正一品大員那到底有多難呢?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正一品,這是古代多少文物群臣的終極目標。明清宮廷劇中,正一品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官職。其實,關於正一品的細節,估計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就性質而言,可分為文官正一品和武官正一品。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正二品袁崇煥為啥那麼大膽斬正一品的毛文龍?
    對於正二品的袁崇煥大膽殺了正一品的毛文龍,歷來有各種說法。多數依據是兩部史書《明史》、《明季北略》,但兩部史書的說法不同,人們閱讀時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分成了擁袁派、擁毛派。兩派對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理由卻是一致的:矯詔!
  • 陳廷敬花20年,劉墉用了16年,從一品升到正一品有多難?
    古代官職按照品級可以分為九品,每個品級分正和從兩個,也就是正一品到從九品,一共是九品十八級。隋唐時期,最大的官員只有正三品,一直到明清時期,一二品官員才逐漸對大臣開放,清朝正一品的官職主要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等。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其中,文官和武官中都會誕生正一品的官員,可地方官卻不會出現正一品,即便是最高的總督兼任兵部尚書也只是從一品,比較一般的總督還是正二品或是更低的官職。這裡穿插一下總督的意思,總督指的是統領一個省或是幾個省的最高行政、經濟以及軍事長官,相當於如今某個地區的省委書記。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都認為皇族擔一品官已經體現不出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專門設置了超品的等級,上至親王、下至輔國公,皆位列超品。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如果沒有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機遇,徐茂公的人生,就可能像秦叔寶一樣,當個正三品官階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并州了卻一生。李治剛剛被冊封為太子,徐茂公就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職務。徐茂公還被李世民「授詹事,兼左衛率,俄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的禮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如假包換的宰相。
  • 從一品總督和正二品巡撫,作為封疆大吏,誰的權力更大?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總督和巡撫的故事。首先,我們聊聊總督和巡撫出現的時間。這兩個官職出現於明朝,但屬於臨時性的官職。在明朝下轄的每個省份中,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才是真正的三駕馬車。但是到了明朝統治的後期,總督、巡撫兩個官職已經出現了逐步固定化的趨勢。但並沒有徹底形成,在清朝入關之後,總督和巡撫才逐漸成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而且管轄區和職權範圍也逐步固定。
  • 清朝正一品最高嗎?錯,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在九品十八級制度裡,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低於從九品的官職,被稱為「未入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吧。那麼,正一品真的是最高級別官職嗎?並不是。事實上,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它們被稱為「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