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四十六歲進士及第高興得大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後直接瘋瘋癲癲了,從前看不起他的老嶽丈也將他捧為至寶。
清朝的官吏晉升制度分九品,從九品到一品,每品分正、從,比如正九品,從九品,也就是「九品十八級」,加上輔國公、王公、爵伯等超品官員。清朝科考進士又分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三個檔,進士及第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一個讀書人數十年寒窗奮發苦讀,如果能高中狀元,確實能加快升級步伐。1936年清朝入關後,科舉制度就變得更加完善了,一般狀元可以授翰林院修撰級的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個七品官,而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還需要考核再授官,很多都是縣令級的九品官。從九品往上升到正一品,可謂十八級打怪,道路阻且長,而且要看緣分。在清朝,想升到正一品大員那到底有多難呢?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清朝的官職晉升制度有「九品十八級」,在體系上又分地域體系和職能體系,地域體系很好理解就是京官和地方官,智能體系又分文官和武官。文官正一品就是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加上大學士兼直省總督,武官一品就是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加上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基本是是一種榮譽職位,沒有實權,殿閣大學士非常重要,相當皇帝核心集體機要處理秘書,清朝設內三院六閣:弘文院、國史院、秘書院,每院設一位大學士,1658年順治十五年時,大學士兼任殿閣,有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將中和殿大學士改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這些全是正一品。
殿閣大學士一般是6個人有時是4個人擔任,這些一品重臣位置,非常稀缺,也很少有流動,能夠從從一品升任到正一品那是相當困難。清朝跟明朝一樣沒有宰相職位只有宰輔,內閣大學士中誰最厲害,誰話語權最大,就成為了宰輔,所以宰輔一定是內閣大學士。如果內閣大學士有身兼軍機大臣那就相當於宰相了。而大學士一般從六部尚書,左都御史等中挑選。
而武官的一品職位就更少了,僅4個位置,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不言而喻,都是負責皇帝安全保衛,出行工作,皇帝的安全至關重要,所以這兩個位置都是正一品。伊犁將軍、綏遠將軍這些也是赫赫軍功才能爬上來,基本都是文能治國,武能定乾坤的厲害角色。正一品武官是少之又少。
當然滿清王公貴族升任正一品很容易,而對於漢人來說簡直難上加難。從歷代中舉中進士的資料來看,大把四五十歲的人還在參加科考,清代平均進士年齡在34歲左右,而一個運氣好的讀書生官運亨通一路升到尚書也基本50多了,歲月留給他的時間越來越少,基本沒有機會升到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