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比登天還難

2020-12-21 騰訊網

孟郊四十六歲進士及第高興得大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後直接瘋瘋癲癲了,從前看不起他的老嶽丈也將他捧為至寶。

清朝的官吏晉升制度分九品,從九品到一品,每品分正、從,比如正九品,從九品,也就是「九品十八級」,加上輔國公、王公、爵伯等超品官員。清朝科考進士又分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三個檔,進士及第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一個讀書人數十年寒窗奮發苦讀,如果能高中狀元,確實能加快升級步伐。1936年清朝入關後,科舉制度就變得更加完善了,一般狀元可以授翰林院修撰級的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個七品官,而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還需要考核再授官,很多都是縣令級的九品官。從九品往上升到正一品,可謂十八級打怪,道路阻且長,而且要看緣分。在清朝,想升到正一品大員那到底有多難呢?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清朝的官職晉升制度有「九品十八級」,在體系上又分地域體系和職能體系,地域體系很好理解就是京官和地方官,智能體系又分文官和武官。文官正一品就是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加上大學士兼直省總督,武官一品就是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加上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基本是是一種榮譽職位,沒有實權,殿閣大學士非常重要,相當皇帝核心集體機要處理秘書,清朝設內三院六閣:弘文院、國史院、秘書院,每院設一位大學士,1658年順治十五年時,大學士兼任殿閣,有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將中和殿大學士改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這些全是正一品。

殿閣大學士一般是6個人有時是4個人擔任,這些一品重臣位置,非常稀缺,也很少有流動,能夠從從一品升任到正一品那是相當困難。清朝跟明朝一樣沒有宰相職位只有宰輔,內閣大學士中誰最厲害,誰話語權最大,就成為了宰輔,所以宰輔一定是內閣大學士。如果內閣大學士有身兼軍機大臣那就相當於宰相了。而大學士一般從六部尚書,左都御史等中挑選。

而武官的一品職位就更少了,僅4個位置,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不言而喻,都是負責皇帝安全保衛,出行工作,皇帝的安全至關重要,所以這兩個位置都是正一品。伊犁將軍、綏遠將軍這些也是赫赫軍功才能爬上來,基本都是文能治國,武能定乾坤的厲害角色。正一品武官是少之又少。

當然滿清王公貴族升任正一品很容易,而對於漢人來說簡直難上加難。從歷代中舉中進士的資料來看,大把四五十歲的人還在參加科考,清代平均進士年齡在34歲左右,而一個運氣好的讀書生官運亨通一路升到尚書也基本50多了,歲月留給他的時間越來越少,基本沒有機會升到正一品。

相關焦點

  • 在清朝想要升到一品大員有多難?(文官篇)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做官位居一品基本是所有當官人的夢想,更別說封侯拜相了,可是你們知道嗎,想要升到一品,這難度基本上與現在公務員當上國家領導一樣,那麼今天小編就以一個第三人稱,來給大家講述一下在清朝想要升到一品有多難。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很難嗎?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科舉畫像01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其間難度超出你的想像。清朝尚書的官階為從一品,大學士為正一品,然而看似晉升近在咫尺的官階,正常晉升所需的時間可能遠不止十年。而兵部、刑部、工部尚書,成為大學士的機會更是渺茫,他們必須先晉升為吏部、戶部、禮部尚書,才有可能得到晉升。
  • 陳廷敬花20年,劉墉用了16年,從一品升到正一品有多難?
    對有些人來說,即使當上了從一品,也可能一輩子也升不到正一品,所謂一步之遙也不過如此,陳廷敬與劉墉都是花了將近二十多年時間才在從一品的位置上變為正一品,可見過程之艱難,而對於有些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比如和珅,從一品到正一品,不過用了四年時間。
  •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
    當官能做到一品大員這一級別,用現在的話來說,幾乎就是皇帝朋友圈裡「互相點讚」的人了。刺殺這樣的人,一定會引起皇帝震怒。在古代,哪些官員可以被稱為一品大員呢?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司空、司徒、司馬等等官員;武官有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從一品)、將軍、都統、提督等等在京軍職。清朝大貪官和珅,就是領侍衛內大臣,負責調度皇帝的警衛侍從,級別為正一品;而電視劇裡常常與和珅作對的紀曉嵐,官職則是協辦大學士,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團,級別才為從一品。
  • 「從一品」和「正二品」,只差一品,但差距大到你不敢相信!
    雖然我國古代是實行的封建制度,但是在這樣的封建制度之下,官員的等級也是劃分十分明白的,就像我們國家現在官員的制度一樣。清朝官員等級劃分成了這兩類,一個是九品,一個是18級。酒品就是從1到9品,但是這兩個評級又有正副之分,所以就有了18級。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在古代的時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天下那麼大,光靠皇帝的家族是肯定管理不過來的,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官員,一開始官員的劃分不是那麼的明確的,是採取分封制度的,由皇帝來分封,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塊,每個子孫都能夠領到一塊,然後封地上的皇族,在當地招收官員,從而管理國家,但是後來發現這裡面有很多的弊端,因此清朝當時仍然採用的是漢魏時期的
  • 古代一品大員的待遇,雙倍工資不算啥,另一個讓人羨慕!
    古代一品大員的待遇,雙倍工資不算啥,另一個讓人羨慕!在古代的時候,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希望能夠有所成就,都希望自己能夠當官,但是不同的官員,所能享受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清朝的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等,最高的是正一品,也就是傳說中的一品大員,要成為正一品的官員並不容易,據說清朝正一品的官員很少,大約只有15人,因此,正一品官員的待遇還是很好的,相信大家也都非常的好奇!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福利待遇?說出來你別不信
    每一品又分為正,副兩個等級,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的,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正科和副科嘛,雖然說都是科長,但是在職級上還是有分別的,正科才是一個科室的真正做主的人,副科就是要聽科長的話。從一品官員到九品官員,基本上構成了清政府的統治架構,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超品官銜,不過一般這種官銜只有蒙古王宮和非宗室被封伯爵之上的人才能夠享受得到。
  • 一品大員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說起古代的官職,我們經常說的就是幾品幾品的大員。在很多影視劇上我們經常看到七品縣令、一品朝廷大員等這樣的稱呼。對於這些官職,我們的感覺就是很多官員都有品級。其中級別最高的就是一品,很多人都覺得一品比較厲害。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說出來你別懷疑
    人們從一出生就註定了他所處的階級,基本上是伴隨一生的,除非你能遇到天大的機遇,才有機會提高自己的社會階級。由於社會階級差距極大,所以有了高考的存在,可以說高考是一次最公平的機會,留給底層階級孩子的一次躍遷。
  • 「從一品」相比「正二品」差距有多大?說了你可能不信!
    一品到九品,每一品又分為正、從兩個級別。從一品跟正二品這兩個官階,在品級上,僅僅相差一個級別。看起來似乎很接近,但在講究官場規矩的清朝,這背後又有很大的差距。官員如果要擔任某個職位,一定要先確認品級,才可以被任用。這是當時通行的規矩。而且官員升職、任職的資格、地位,包括由此帶來的服飾,禮節的差異。
  • 大清官員分九品十八級,想升到正一品,身體要好還得活得夠久
    除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一類虛職外,清朝官職一共分為九品,按照正常情況,每個人的晉升時間都不同,例如從一品升到正一品,陳廷敬花了20年的時間,劉墉則是16年。那麼,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到底是有多難?能讓這些學士不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費盡心思才能升上去。
  •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對等級和權利劃分是很重要的,因為,你不在不同的位置上就會有不一樣的權利,因為正一品官員可以獲得皇上的重視他們可以為國家政策有一定的決定權,這個是從一品官員是享受不了的
  • 古代一品大員有的盡然是虛職。
    如今的古裝電視劇越來越多,在眾多的官員中一品官是古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官職。自三國魏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從有一品官員起,大多數朝代的一品大臣都是京官,清代地方最大的總督也只有正二品官銜。古代宰相雖是百官之首,但宰相的的品級卻不是最高的正一品!
  • 在清朝,武官想晉升至正一品有多難,超乎正常人的想像
    文/王國棟印象當中,晚晴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皆是一品大員。這就給人一種假象:似乎清朝的一品大員特別的多,特別容易晉升。然而小編要告訴諸位的是,雖然以上人等均是因鎮壓農民起義而發家,但晉升一品大員都是以大學士的身份獲得的。說白了,他們都是一品文官。那麼,在清朝,武官有正一品的嗎?答案是有的,只是難度超乎正常人的想像。在清朝的官員品級體系當中,武職正一品只有兩個職務,即: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
  • 一品大員被判刑,行刑前對兒子說:你回去打包行李,我不會死
    然而,在處斬的判決下來之後,柏葰還自恃一品大員的身份,認為皇帝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就將自己推出清朝的權力核心之外。 然而,這一切都還不是結束。在進一步審理平齡案時,還查出了李鶴齡為羅鴻繹訂正關節,向副考官浦安代送條子的事情。這種事情涉及到主考官柏葰的家人撤換試卷一事,但柏葰聽之任之,將羅鴻繹的試卷取中,然後撤掉了劉成忠的試卷。 所以,已經被罰俸一年九個月並且被褫(chi)職的柏葰,又牽連到聽受囑託舞弊案當中。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俸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了你別不信
    大家從一降生就決定了他所處的階層,大部分是伴著一生的,除非是你可以碰到很大的機會,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社會階級。因為社會階級差別巨大,因此 出現了中高考的存在,可以說中高考是一次最公正的機遇,帶給最底層階層孩子的一次躍遷。因為清代是以八旗作為主導,其族人大部分為滿人與蒙古人後人,因此 在進關後,漢人的影響力可以說驟變。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崗位被形容成"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崗位便是"宰相"。  宰相其實並非一個官名,可能這一點有許多人有誤解,宰相在古代,通俗來說指的是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大臣。  而宰相一詞出自《韓非子·顯學》,"宰"乃是主宰之意,而"相"為相禮之人,有輔佐的意思。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他們究竟有多富,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成為了「士」,也就意味著坐到了高官的地位,因此也就享受著更高的統治階級和權力,有了相當大的權力的同時,還有著相當大的財力。在古代財力都是為權利而服務的。有財無權的人,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呂不韋富可敵國,還是要聽從當地政府的話,隨時上供錢財,可是有權的人卻能夠想方設法的獲得錢財。
  • 在清朝,京官「正一品」和地方官「正一品」哪個地位高?
    在清朝,京官「正一品」和地方官「正一品」哪個地位高?在我國古代,正一品官階就是俗話說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級別,是所有官員中官階最高的。當然這個官階自然也是最難的,很多人為朝廷殫精竭慮一輩子也跟這個沾不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