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2020-12-15 王福星

隋朝末年,瓦崗軍異軍突起。瓦崗軍有兩員大將,一個名叫秦瓊,另一個名叫徐世績。秦瓊,字叔寶。徐世績,字懋功,隋唐演義類小說裡面的徐茂公,正史原型人物就是他。

武德二年,徐世績投奔大唐王朝。李淵賜徐世績姓李,並且載入天子族譜,徐世績因此成了李世績。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用徐茂公稱呼李世績。

徐茂公在正史上,是勇猛無比、足智多謀的全能型將領。徐茂公初來乍到,李淵就給了他萊國公爵位。徐茂公立功之後,李淵給了徐茂公極高的禮遇。

圖為歐陽修雕像,拍攝於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沙溪鎮歐陽修中學。

歐陽修修撰的《新唐書》記載說:「平建德,俘世充,乃振旅還,秦王為上將,勣為下將,皆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廟。

在李世民是第一功臣的情況下,徐茂公得到了第二功臣的榮譽。李淵給徐茂公如此崇高的禮遇,可謂是皇恩浩蕩了。

秦叔寶投奔大唐的時候,唐軍被尉遲敬德打的是落荒而逃,整個山西都丟了。當時的大唐,地盤只有山西和陝西。丟了山西,就是丟了半壁江山。關鍵時刻,秦叔寶「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

《新唐書》記載,李淵收到捷報之後,下詔獎勵秦叔寶曰:「如果朕的肉可以吃,朕就割一塊肉給愛卿吃,何況是賜愛卿美女金錢呢?。(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

唐高祖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和秦叔寶,在李淵一朝都得到了極高的禮遇,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爭鬥的時候,徐茂公和秦叔寶都保持中立。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徐茂公根本就沒有出力。李世民取得勝利之後,逼李淵下詔讓十二衛府兵停止與天策府兵的戰鬥。秦叔寶作為雙方都信得過的人,拿著李淵的詔書,去當和事佬,制止了雙方的戰鬥。

秦叔寶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功勞可以忽略不計。《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沒有秦叔寶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記載。《舊唐書》則是一筆帶過曰:「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

玄武門的消極表現,讓秦叔寶和徐茂公,失去了李世民的聖眷。秦叔寶在貞觀朝,一直都是靠邊站的角色。秦叔寶去世於貞觀十二年,最高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

秦叔寶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在貞觀朝,也是不受待見的角色。李世民打仗,會派徐茂公領兵。打了勝仗之後,徐茂公就得回太原。唐朝貴京官,徐茂公在太原待了十六年。由此可見,徐茂公也是靠邊站。

貞觀十七年初,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秦叔寶敬陪末座,排在第二十四位。徐茂公比秦叔寶好一點,排在倒數第二的位置。瓦崗兄弟二人組的聖眷之衰,由此可見一斑。

徐茂公的命運轉折點,出現在貞觀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之後。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貶,晉王李治成了新太子。徐茂公一直擔任晉王府長史的職位,是李治的老師。

唐朝的禮制,太子的老師是太傅、太保、太師、少傅、少保、少師。親王的老師,是王府長史。徐茂公長期擔任晉王府長史,是李治如假包換的老師。學生當了太子,老師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

李世民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即位之初,徐茂公就「拜并州都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如果沒有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機遇,徐茂公的人生,就可能像秦叔寶一樣,當個正三品官階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并州了卻一生。

李治剛剛被冊封為太子,徐茂公就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職務。徐茂公還被李世民「授詹事,兼左衛率,俄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朝的禮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如假包換的宰相。李世民任命徐茂公為宰相之後,還對他說:「吾兒方位東宮,公舊長史,以宮事相委,勿以資屈為嫌也。

把李世民的話翻譯一下,就是說:「我兒子剛剛當太子,愛卿是他的老師。東宮的事情,就拜託愛卿了。此事讓愛卿屈才了,希望愛卿不要介意。

自古以來,教太子讀書,都是很有前途的事情。太子一旦稱帝,他的老師就是宰相人選的主要來源。太子的老師,就算是當不了宰相,也是新皇帝的重臣。

徐茂公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作為李治的老師,在李治稱帝之後,馬上就「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遂為尚書左僕射。

李治覺得,老師在凌煙閣排名倒數第二,實在是不公平。李治下詔,打開凌煙閣大門,單獨把徐茂公的畫像掛進凌煙閣。李治還下詔,加封徐茂公為司空。

唐朝的禮制,宰相、十二衛大將軍、御史大夫直屬於皇帝,官階都是正三品。二品特進、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司空、司徒、太尉,都是榮譽職位。

徐茂公在唐高宗稱帝之後,先是被加封為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接著又被加封為一品司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是李治的老師。

唐高宗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大家別以為開府儀同三司和司空的榮譽職位很容易得到,那是非常難得的大唐榮耀。大唐軍神李靖,戰功在徐茂公之上,活著的時候,也就是二品特進職位,死了才被追封為一品司徒。

徐茂公的軍功和資歷,比李靖略遜一籌。若是沒有唐高宗老師的身份加持,頂多能混到特進的職位。秦叔寶到死也就官拜三品,李靖到死也就官拜二品。徐茂公能官拜一品,都是因為他教出一個好徒弟。

跟徐茂公相比,程咬金就有點時運不濟。李世民讓程咬金擔任過蔣王府長史。蔣王李惲是李世民不成器的兒子,程咬金非但沒有沾徒弟的光,還差點被蔣王連累了。

程咬金活著的時候,得到了從二品鎮軍大將軍榮譽職位。程咬金去世之後,被追封為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我敢斷言,如果是蔣王被立為太子,程咬金肯定能官拜一品。由此可見,教出一個好徒弟,是多麼的重要。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二十四史》。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版權公司籤約,委託版權公司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未經授權轉載者,版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

相關焦點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但在唐朝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掌握實權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麼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還能是些什麼官啊,難道比宰相還大?您別說,還真有,今天請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這事裡面的門道有點深,簡單來說,皇帝為了永葆權力讓正三品成為實權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員供起來成為無實權的虛職。然而,官員們也不傻,於是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一、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先說說,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 戰功赫赫的秦叔寶,為何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倒數第一?
    秦叔寶在民間有著很高的知名度,除了演義小說以及影視劇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門神,畢竟每年過年時節很多地方都會有貼門神的傳統,自然也就讓秦叔寶的名字家喻戶曉了,可以說在唐朝開國名將中,秦叔寶的名聲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當然戰功也是非常顯赫的,要不然怎麼能夠登上李世民的「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 如果把天庭的官職分為9品,楊戩、孫悟空、哪吒分別是幾品官?
    在古代各個朝代,對於官職等級的劃分都有所不同,而道教神話中天庭的官職體系雖然與凡間有相通之處,但由於神祇眾多,職能各有不同,官員等級更加複雜,不能和凡間對號入座,筆者根據自己的了解,來講天庭的官職劃分為9品,來跟大家一一講述像楊戩、孫悟空、哪吒這些著名神話人物大概是幾品官。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以唐朝來舉例:  先說三省六部分別是什麼品階,通常來說唐朝的宰相們,也是九三省的長官們都為正二品,而到了李世民之後,為了進一步集權,開始用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有時候甚至從三品都可以被稱之宰相。  比如我們熟悉的狄仁傑,天授二年九月狄仁傑拜相,他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官品正三品。
  • 程咬金、秦叔寶等,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後八位功臣簡述
    官拜右衛大將軍、封潞國公,後來又當上了兵部尚書,參與朝政。再後來又立下了許多戰功被封為陳國公。 他戰功卓越,曾跟隨李靖學習兵法,參與滅亡東突厥,大破吐谷渾。貞觀十三年,率領大軍滅掉了高昌國,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最後因為捲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被坐罪處死。18、郯國公張公瑾唐朝的將領張公瑾,早期在王世充手下做洧州長史。
  • 狄仁傑官銜僅是三品——唐朝一品官是虛職,二品官沒人敢當!
    宰相的職位相當於現代的總理,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可身為宰相的狄仁傑官銜卻只是正三品,比起清朝動不動一、二品大員來說,顯得有點小氣。其實,唐朝的官階制度較為複雜,且政治因素居多,一二品官職更像是爵位有名無實。唐代官階分為九品,有職官,勳官與爵官之分。職官是實際官職,代表手中掌握行政權力。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二千石待遇,即秦漢時期官秩最高級別官員,大致相當於後世的「一品」(或者超品,這裡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對照。秦漢秩石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居其職而有其祿」,官秩改變而祿秩也隨之變化,官員出仕沒有固定的品級,這也是中華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
  • 有一個官職,雖然官居二品但卻比一品官都厲害,對此都羨慕不已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官大一級壓死人」,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越是大官兒,手中的權力也就越大,對下級的管控力也就越強。無獨有偶,今天,便為大家舉一個「反例」。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
  • 尉遲恭和程咬金的後人都在朝廷上當大官,為什麼秦叔寶的後代卻官職...
    而在這些人之中,尉遲恭和程咬金以及秦叔寶就是他們之中最有名的名將。這三個人的出身並不完全相同,秦叔寶和程咬金都是瓦崗的舊將,而尉遲恭原先在定楊可汗手下做事,不過最後他們都成為了唐朝的名將。這段歷史不僅為很多人稱道,將其影視劇化的也不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看看。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除了皇上王爺之外,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像我們熟知的劉墉、和珅、李鴻章等等都是清朝的正一品官,這是位極人臣的官職。正一品下面是從一品,和正一品只差半級,頂戴也都是紅的。再往下就是二品官了,二品也分正和從,高一點的是正二品。正二品和從一品只差半級,但是可別小看這笑笑的半級,這兩個級別的官員待遇可是差遠了。
  • 解讀:古代的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副國級!
    古代二品官又分正二品和從二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官品,分別是官制中九品十八級的第三級和第四級。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於總工會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
  • 古代幾品官有上早朝的資格?即使是三品大員也未必有上朝的資格!
    首先說明,上早朝的人號稱是「文武百官」,實際上只是個代表,真實的上朝人數可沒有這麼多,以明朝為例,也就是幾十個人而已,上朝的人從大學士到六部官員,各種品級都有,大學士和六部尚書都是一品、二品的大員,稱之為政界要人吧,往下面就是六部郎中,這就是三品了。
  • 「從一品」相比「正二品」差距有多大?說了你可能不信!
    一品到九品,每一品又分為正、從兩個級別。從一品跟正二品這兩個官階,在品級上,僅僅相差一個級別。看起來似乎很接近,但在講究官場規矩的清朝,這背後又有很大的差距。官員如果要擔任某個職位,一定要先確認品級,才可以被任用。這是當時通行的規矩。而且官員升職、任職的資格、地位,包括由此帶來的服飾,禮節的差異。
  • 從「四品」升「三品」
    成熟、完善、系統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清朝時期的品級,類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依次對應現今的「正國級」到「副股級」。 只是,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或者文獻典籍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朝廷大員」或者「封疆大吏」的說法。
  • 李世民登基後,為何秦瓊一病就是12年?你看看李靖和李勣的遭遇
    所支持的諸侯無一例外都沒能成就大業。 隨著戰爭的推進,李世民帶領將士討伐王世充,更是直接任命秦瓊為急先鋒,帶領精銳部隊打頭陣,在秦瓊帶領下,程咬金等人所到之處無人能擋,讓敵人聽了他們名字便小腿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