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2020-12-09 一品鏟史官

這事裡面的門道有點深,簡單來說,皇帝為了永葆權力讓正三品成為實權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員供起來成為無實權的虛職。

然而,官員們也不傻,於是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

一、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

先說說,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從兩漢開始,皇帝們就發現,宰相們擁有的權力太大了,嚴重影響到了皇帝的權威。於是漢武帝設置了中朝以分權,讓大將軍大司馬成為實際的決策者;到了東漢,光武帝將實際政務權力改到尚書臺,而將三公設置成為虛銜。

所以,皇權削弱相權的方式就是,高位者虛職化,而低階官職實權化。這樣,擁有實權的官職因為其地位威望不夠,不得不更加聽從皇帝的指令,不敢造次;而位高者雖然有與皇帝抗衡的資本,卻無實際參政決策的權力。

事實上,唐朝之所以讓正三品的官員們成為了宰相,也是相同的操作,其根本目的,就是避免相權影響到了皇權。

不僅如此,唐朝皇帝們還有個獨特的發明-集體宰相制度。

怎麼做到的呢?

隋唐時,三省六部製成形,而三省就是中央決策機構,中書省提想法,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也就是說,得三省長官都通過的事,才能夠施行。而唐朝皇帝們還保留了一點良心,門下省是可以封駁的,簡單說就是門下省如果不同意皇帝的意見,可以審核不通過。

如此,三省長官也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而唐朝皇帝們也就完成了集體宰相制的轉變。而三省本身也不是單獨領導的:

中書省最高長官中書令2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

門下省最高長官侍中2人,正三品;(代宗大力年間升為正二品)

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左右僕射各1人,正三品或從二品(還有個尚書令,稍後說道);

這就是唐朝的宰相班子,大家平時看到的狄仁傑(內史)、房玄齡(尚書右僕射)等人,看似牛逼哄哄的,其實其職官也就是三品或從二品而已。

那麼,為了能夠讓一些沒有掛這些官職的官員能夠加入決策層,皇帝還經常臨時任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官職加入宰相的群體。到了中後期,不管什麼官職,沒有同中書門下的官銜都不算是宰相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正三品官職決策了政務,正一品和正二品的都是些啥官,他們在幹啥?

二、正一品正二品都是啥官?

根據職官表記載,唐朝的官階大約有30個品級,其中高於正三品的共有四個品級: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還有親王爵位也是納入一品之中的;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還有爵位中的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特進、輔國大將軍、開國郡公、上柱國,尚書令;

從二品: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太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開國縣公、柱國;

似乎都很陌生是吧?的確,因為這些官職分為這樣幾類:

第一類,爵位和勳官。這一類官職很好理解,那就是一般人都撈不到,必須要在開國時期或者跟皇家沾親帶故,有特殊貢獻的這幾種人才能撈得到。比如上面的各種王、各種公,柱國上柱國都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散官。唐朝發明了職官和散官,其區別就是職官管事,散官不管事。也就是說散官屬於只享受響應品級的待遇和地位,但是不參與相關的政務。比如上面的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光祿大夫等都屬於文散官;上面掛大將軍名號的都是武散官。

第三類,一般死人才能撈得到。部分對國家有過特殊貢獻的官員去世後,為了以示尊崇,皇帝都會追封一個比較高的官職,一般就從上面的官職中選擇了。

第四類,有實權,但沒人做。主要是天策上將和尚書令(尚書省長官),這兩個官職在唐朝基本只屬於一個人-李世民。因此他做了皇帝以後,便下令不再設這兩個官職了,天策府解散,尚書省以尚書令的下屬左右僕射為長官。有唐一朝,後來僅有郭子儀象徵性的做了一段時間的尚書令。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了,一品和二品官都在幹啥了:享受津貼、養老、或者已經仙逝,總之就是,基本不管事,也不能管事。

一品和二品都不管事了,那自然就輪到三品宰相們管事了。

三、掛羊頭的宰相們

當然了,地位和權力一般是對等的,等到三品宰相們拿到了權力之後,自然也會想要相應的地位,而皇帝也需要賞賜一些官職給那些忠心幹事、有特殊貢獻的。

但是,我們剛剛提到,從制度上來說,這些一品二品大官都是不管事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怎麼辦呢?

好辦!加官!

既然一個不管事,一個沒地位,那麼同時擁有兩個官職,不就齊活了嗎?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裡,唐朝的那些宰相們除了擔任三省長官或者同中書門下的官職以外,一般都還掛著一品二品的官職。

比如太宗朝長期擔任尚書左僕射的房玄齡,就加正一品司徒;而長孫無忌,後來加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也變成了正一品。

唐玄宗時楊國忠,尚書左丞相,加司徒銜,正一品;唐代宗時中書令李輔國,加司徒,正一品;唐德宗時中書令李晟,加太尉,正一品;唐憲宗時同平章事杜佑,加司徒,正一品。

這樣的例子很多,也就是說,唐朝的政事堂之上,很多時候也不是一群正三品的官員在吆五喝六,而是一群掛著一品二品加官的三品宰相們,在實際主宰者大唐帝國的政務。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但在唐朝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掌握實權的宰相只有正三品!那麼很多人就會奇怪了,那既然宰相都只是正三品,那一品和二品的那還能是些什麼官啊,難道比宰相還大?您別說,還真有,今天請聽小祁為您細細道來。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 相比而言,唐朝裡面僅僅次於皇帝的皇族親王才是正一品,郡王也只是從一品而已。由此可知,唐朝的官員等級設置何等森嚴。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唐朝的三品官,已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職?
    唐代的品級有別於清代,它沒有泛濫的那麼厲害。借用《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給欲晉升吳六一為二品九門提督的康熙時所說的一句話:「三品官,多如牛毛,在這個京城你扔塊石頭,都能砸中個紅頂子」,在清代,三品官在京城都不算是高官,試想連順天府尹這一知府之職都是正三品官,三品算高嗎?
  • 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只是這個級別的?比宰相更高級別的官是什麼官?
    歡迎來到小天講古今,有人問,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唐朝的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都是官位的合稱。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本來是宮裡的職位,隋朝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開始由官職轉為和尚書一樣的行政職務,成了朝官。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說起宰相,可能都會想起垂釣渭水姜子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斷案如神"的狄仁傑,當然肯定還少不了那"富可敵國"的和珅。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秦漢九卿有不同稱謂,這裡以漢制為例);地方郡守、郡尉(東漢末各州刺史、州牧也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西漢)、諸中郎將、光祿大夫、侍中、諸校尉(東漢):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間,還有一個真二千石的級別,對應官職不明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秦叔寶投奔大唐的時候,唐軍被尉遲敬德打的是落荒而逃,整個山西都丟了。當時的大唐,地盤只有山西和陝西。丟了山西,就是丟了半壁江山。關鍵時刻,秦叔寶「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新唐書》記載,李淵收到捷報之後,下詔獎勵秦叔寶曰:「如果朕的肉可以吃,朕就割一塊肉給愛卿吃,何況是賜愛卿美女金錢呢?。
  • 古代一品大員有的盡然是虛職。
    如今的古裝電視劇越來越多,在眾多的官員中一品官是古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官職。自三國魏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從有一品官員起,大多數朝代的一品大臣都是京官,清代地方最大的總督也只有正二品官銜。古代宰相雖是百官之首,但宰相的的品級卻不是最高的正一品!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常看清宮劇或者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清朝大家官員是由和嚴格的等級劃分的,一共九品十八級。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除了皇上王爺之外,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像我們熟知的劉墉、和珅、李鴻章等等都是清朝的正一品官,這是位極人臣的官職。
  • 「從一品」和「正二品」,只差一品,但差距大到你不敢相信!
    酒品就是從1到9品,但是這兩個評級又有正副之分,所以就有了18級。雖然每個等級之間看著只是差了一級,所以我們認為他們之間的權利也就是差了一個級別而已,但是古代卻對這個方面十分有講究,我們看到的只是權利少了一個,差距也是不大,但是對他們來說卻是十分有問題,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 「從一品」相比「正二品」差距有多大?說了你可能不信!
    一品到九品,每一品又分為正、從兩個級別。從一品跟正二品這兩個官階,在品級上,僅僅相差一個級別。看起來似乎很接近,但在講究官場規矩的清朝,這背後又有很大的差距。官員如果要擔任某個職位,一定要先確認品級,才可以被任用。這是當時通行的規矩。而且官員升職、任職的資格、地位,包括由此帶來的服飾,禮節的差異。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比如,一品官員又可以劃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很顯然,正一品官員一定比從一品官員的等級要高,那他們分別擔任哪些職位呢?這裡要提前說一下清朝所有官員的簡單分類,首先,按照官職性質來劃分,可以分為文官和武官;按照工作的地理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京官和地方官。
  • 狄仁傑官銜僅是三品——唐朝一品官是虛職,二品官沒人敢當!
    狄仁傑是唐朝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他公正嚴明、斷案如神,同時也是清廉不阿、整肅朝綱的一朝宰相。宰相的職位相當於現代的總理,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可身為宰相的狄仁傑官銜卻只是正三品,比起清朝動不動一、二品大員來說,顯得有點小氣。
  • 清朝正一品最高嗎?錯,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從漢朝以來,歷代王朝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清朝入關以後,也沿用了這個制度。在九品十八級制度裡,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低於從九品的官職,被稱為「未入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吧。那麼,正一品真的是最高級別官職嗎?並不是。
  • 正二品袁崇煥為啥那麼大膽斬正一品的毛文龍?
    對於正二品的袁崇煥大膽殺了正一品的毛文龍,歷來有各種說法。多數依據是兩部史書《明史》、《明季北略》,但兩部史書的說法不同,人們閱讀時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分成了擁袁派、擁毛派。兩派對袁崇煥殺毛文龍的理由卻是一致的:矯詔!
  • 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有什麼來歷?這個封號有多大的權力?
    秦漢及之前,官員之妻妾,一般都以女子的姓氏稱呼為某夫人,如曹操的卞夫人、杜夫人等等。如果是正妻,還可以直接以丈夫的姓名、爵位、諡號等稱呼為某某夫人,比如漢獻帝退位後,其皇后就被稱為山陽公夫人。只有特別重要的女子,才會得到朝廷特別封贈的尊號,比如劉邦就追贈自己的母親為昭靈夫人。
  • 在清朝,京官「正一品」和地方官「正一品」哪個地位高?
    在清朝,京官「正一品」和地方官「正一品」哪個地位高?在我國古代,正一品官階就是俗話說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級別,是所有官員中官階最高的。當然這個官階自然也是最難的,很多人為朝廷殫精竭慮一輩子也跟這個沾不上邊。
  • 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要會看頂戴上的「小珠子」!
    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要會看頂戴上的「小珠子」!清宮劇演的不少,大部分人只是看的雲裡霧裡,對於歷史上清朝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上有何區別,能夠了解到的很少。其實,在等級森嚴的清代管制中,正一品和正二品區分的主要方式還是頂子上的「小珠子」。談到清代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有何區別,還是繞不開頂戴上的「小珠子」。那麼,具體該怎樣看正一品和正二品頂戴上的「小珠子」?清代正一品大員,清初的明朝降將洪承疇在降清後,在清廷中擔任正一品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