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中,《三國演義》說的是逐鹿天下,《西遊記》講的是官官相護,《紅樓夢》說的是豪門齷齪,而《水滸傳》講的,其實就是江湖。
江湖,它到底是什麼呢?是長江,漢江,錢塘江,還是西湖,平湖,洞庭湖?
其實都不是,這「江湖」最早的定義來自於莊子,「大宗師」篇幅中有「相濡與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千古名言,從此人人皆知有一座江湖,在那裡宛如世外桃源般美好,只是誰都不知道它在何處。
江湖在哪裡?
江湖,其實並沒有世人想像中的那麼神秘,它並不是一個脫離我們社會獨立的存在,而是一種漂泊不定,四海為家惡生活狀態,而處於這種狀態之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江湖人」。
至於為何被稱為江湖,大致有如下的原因。
第一,這種生活狀態居無所定,就像是江水湖水一樣的四處流動。
第二,江湖的水流錯綜複雜,縱橫交錯,雜亂而兇險,正如江湖人的生活。
第三,水流千遭歸大海——這是天下所有江水湖水的規則,而江湖中也只有它的一套行事準則,絕對不允許違背。
江湖準則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社會的基礎單位是家庭和宗族,而維繫的規則就是父子君臣夫妻兄弟等「三綱五常」,而江湖自然也有一套自己的組織結構,它的基礎單位就是幫派。
這個幫派少到三五個人——比如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就是幫派的雛形,然後他們在此基礎上又招兵買馬,最後甚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是核心卻是那三人。
而大的幫派如梁山,多達一百零八將,或者金庸古龍等大師筆下的如少林華山武當崑崙青龍會等江湖幫派,這麼多人的組織自然要有它的一套規則,這個規則不同於正常社會的「律法和條例」,而是各有不同,但是其核心準則卻無一例外,都是一個「義」字,或者說是義氣。
「義」字當先
這個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江湖幫派不同於家庭,這裡面成員並無任何血緣關係,換句話說,就算是結拜了也都是「結義兄弟」,要維繫靠的就是這個「義」。
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一旦沒有了義氣,馬上就變成了一盤散沙,因此對那些為兄弟,為組織兩肋插刀的人,都會被各種組織大力吹捧,一些著名的甚至會成為所有幫派的偶像。
比如三國中的關羽關二爺,就是因為對結拜大哥劉備的忠誠,哪怕曹操對他極為看重,高官厚祿都毫不動心,帶著兩位嫂嫂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千裡走單騎,被千古傳為美談,哪怕是古惑仔裡面都是拜的他。
再比如水滸之中的武松武二哥,同樣也是把兄弟義氣看的比天還重,不管是對宋江還是施恩,都是受人點水之恩,願灑熱血相報,雖然是小說虛擬人物,但也在民間廣為流傳,某種程度都成為了山東乃至全中國文化的部分象徵。
而梁山的一百零八好漢之中,那些具有號召力的比如晁蓋,柴進,宋江等人,無一不是「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交江湖好漢」的人物,尤其是文不成武不就又沒有貴族出身的宋江,能夠將一百多人牢牢團結在一起,靠的就是這個「義氣」。
紅塵說
所以這江湖看似神秘,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也許我們身邊的販夫走卒,街頭閒漢,只要胸有熱血,做事豪爽,那就可以說是一個江湖人,而這樣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個江湖。
甚至更廣義的說,只要喜歡《水滸》,《天龍八部》,《陸小鳳》,《楚留香》等江湖小說和其中江湖熱血男兒的人,也都算得上半個江湖人了,比如寫文的紅塵君,再比如看文的諸位兄弟。
讓我們舉杯,為了江湖,喝完這一壺,讓我們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