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蕭景琰有情有義,但不是沒腦子,這麼多年我們誤會他了

2020-12-09 紫依談心

文/紫依

題記:憶當年鮮衣怒馬往來不敗,願來生與子同袍仗劍天涯。

蕭景琰,其實是我遲遲無法落筆的人物。

看完《琅琊榜》,我們總為梅長蘇發愁,有時候也為蕭景琰。這樣一位看似智商經常不在線,做事衝動莽撞,不得聖心,被放逐十幾年的靖王,我確實不知該如何客觀去評價他。

他的性格中有非常難能可貴的一面,但卻是被這個社會生存法則所不能容的。

他是對梅長蘇而言最為重要的人,卻又是最經常誤解他,批判他,精神上虐他的人。

他一個年齡30+的郡王,戰功赫赫,卻未封親王;沒事就被皇上甩臉色,動不動被太子和譽王冷嘲熱諷,就連掖幽庭的奴才都不把他放在眼裡的皇子。

在遇到梅長蘇之前,也許蕭景琰的這輩子估計就這樣度過了。

也許是在某一次與梁王的據理力爭中,梁王一個不高興,太子和譽王一個慫恿,他就被下手遠遠打發了也許是在某一次徵戰沙場的時候,他不幸壯烈犧牲了也許是太子順利登基後,被人一個看不順眼把他派去鎮守邊關,常年不得回京了總之,他的結局大抵不過是肉眼可見的毫無勝算,無力回天,自生自滅。

如果這部劇的結局是如此,那真是又喪又真實。

可《琅琊榜》明明就是相反的,它的精髓要義就在於逆襲。

「得麒麟才子,可得天下」,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只不過當所有人都把視線關注在梅長蘇身上時,卻極少有人在意,靖王成長速度之驚人。

從他下定決心,要踏上奪嫡之路開始,他就在慢慢完成自我蛻變。

他早已今非昔比。

你們真的誤解他了,請容我細細說來。

12年的放逐,是被迫,也是他自願的

曾經的蕭景琰,對未來最大的期盼,應該就是在皇長兄祁王蕭景禹的帶領下,與好友林殊上陣殺敵,衛國戍土。

他的人生目標也許就是,將來做一個建功立業的將軍,馳騁戰場,為國效力,聽命於皇長兄;然後能夠依舊過著,每天吃著母妃親手做的點心,時時聽著皇長兄的教誨,沒事與好兄弟林殊打鬧比武的平靜日子。

只不過一夕之間,一切都變了樣。

12年前天翻地覆、風雨飄搖,自從他從東海歸來的那一天起,他整個人生軌跡就徹底地改變了。

世事無常,一朝驚變,帶著喜悅、順利班師回朝的蕭景琰,大概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何朝夕之間,一切就變了模樣。

他以為,那位白衣少年,還在家裡等著他帶回來的鴿子蛋;

曾經,他也是梁王寵愛的皇子之一,還是皇長兄最疼愛的小弟。

因為他從小就是在蜜罐裡泡著長大的,有人疼有人愛,有人遮風擋雨,又一切平安順遂;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蕭景琰的前半生,會那樣恣意妄為,顯得沒腦子。

「我十七歲啦,父皇恩準我開府建衙」,他的聲音裡洋溢著驕傲和歡欣。

那時,與他一起參觀郡王府的,便是好兄弟林殊。

他許諾,我的就是你的,以後這裡你可以常來。

可12年後,那一句「我三十一歲了,還未封親王」,看似波瀾不驚的神色裡,流淌著的,卻是無底的落寞。

「當年的真相,除了靖王殿下質問過幾次真相之外,滿朝皆避而不談」

我可以想像,當年一無所知的他,不顧自己的未來前途,絲毫不懂得避嫌,完全不清楚該如何自保,反而敢於冒天下之大;不停在皇宮之中質詢父皇真相,在大殿之上求父皇明查,在母親宮中痛哭流涕,在被抄沒的林府前失聲痛哭。

結局顯而易見,他的不妥協、他的固執、他的憤怒,讓他被放逐,受盡冷遇,以至於戰功赫赫、軍功累累,卻恩賞全無,不得聖心。

這一切不就是因為父子之間扎的這根最深的刺嗎?

不就是靖王寧折不彎,不肯低頭認錯的緣故嗎?

他不明白,一向疼愛自己和祁王兄的父皇,為何會龍顏大怒大開殺戒。

這場風波之後,金陵城中再也不見那個驕傲張揚的明亮少年林殊;

而與他一同消失的,還有那個鮮衣怒馬的紅衣少年蕭景琰。

十多年的四處徵戰,是皇上的冷落和疏離,更是他對自己的放逐。

面對父皇的苛責和忽視,面對太子和譽王的咄咄逼人,還有宮裡人拜高踩低的嘴臉,他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

他奔波在邊防和戰場,幹著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是他沒有翻身的機會嗎?

他有,只不過他不願意做而已。

13年的放逐,是被迫,更是他自願的。

因為見證了親朋死於,皇宮的陰詭狡詐權謀之中,所以,他固執地要求自己保有正直,毫無來由地厭惡結黨營私,並且以此作為自己的底線。

儘管他知道,只要他一低頭,或者多迎合幾句,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情形。

因此,他寧可自己多年來游離於朝堂之外,道不同不相為謀;

畢竟比起朝堂上不可避免的勾心鬥角和暗箭傷人,他更喜歡沙場上的生死情誼,將士間的袍澤之情。

正如後來靖王得勢,皇上交代的政務越來越多,情勢悄然發生變化;

可靖王府裡的士兵們,打滿雞血般地,討論到深夜還不肯離去。

按戰英的說法,以前將士們頂多是抱怨一下冬天糧草不夠,被子不夠暖;可如今,卻是鬥志昂揚地討論戰區布防,軍事戰略,今時不同往日。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風骨,以情義為先

「蕭景琰,你有情有義,可你為什麼就沒腦子!」

一句梅長蘇情急之下的話語,卻成了許多人眼中對蕭景琰的蓋棺定論。

這一刻我是悲哀的,其實他最讓人敬佩就是這一點啊。

他不知道在自己形勢一片大好之時,冒險去救衛崢,弊大於利嗎?

他知道,他懂。

可是他還是要去做,因為他堅持、他守護的東西,不管多大的利益都不能讓他動搖;更何況帝位,從來都不是蕭景琰最想要的。

就像言候在答應梅長蘇實施救衛崢計劃之時所言:

明知是陷阱,是虎狼之穴,還要去做;利弊得失這麼明顯,卻仍然要救,愚蠢至極,但是卻又太有膽魄。的,也只不過是無愧於心而已。

梅長蘇勸說時,問他,為了一個逆案的副將值嗎?

他毫不猶疑地說:「如果我死後見到林殊,他問我為什麼不救他的副將,我能回答說不值得嗎?」

字字錐心!

所有的利弊得失在他眼中看來,抵不過袍澤之情,更抵不過對至交故友的良心交待。

縱使他知道這就是夏江設計的陷阱,知道往前一步便是萬劫不復,他也會毫不猶疑地跨出去。

「救了衛崢,賠了梅長蘇,蕭景琰也不算贏」

可能看到營救衛崢那一集時,有人會說他沒有政治頭腦,太魯莽、太不顧大局;

還有人會說,這是電視劇太理想化,現實完全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更有人因為他中了離間之計,誤會梅長蘇,氣得直跺腳。

可是,這就是蕭景琰啊!

他本身就不是一個政客,更無意於皇位。

他曾跟梅長蘇表明立場過:「如果連血戰沙場的將士都不懂得尊重,我蕭景琰絕不與你為伍!」

他的底線、任何時候都不曾變過。

情義,從來都在利益得失之前。

哪怕面對一個投靠自己、有著「麒麟之才」稱呼、太子和譽王爭先籠絡的謀士,他都敢直言不諱地表態:「我生平最不喜歡的,就是你們這種步步心機的謀士。你在我這裡,將來也不會得到重用。」

夠膽,夠直率,若非梅長蘇,應該沒人可以忍受。

因為他懂,所以他說,你就做你自己,那些陰險狡詐的事,就交給我來做。

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風骨,始終是蕭景琰最大的人格魅力。

蕭景琰這樣一個「生硬」之人,是一個因為執著,而無法像水一樣變換自己形狀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跟刑部蔡荃很像。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便是他的另一表現。

在處境艱難之時,他一定要說逆耳的忠言以明心志在地位蒸蒸日上、前途大好之時,他執意要救衛崢,一切代價在身處太子高位、離皇帝寶座只有一步之遙時,他孤注一擲,與父皇撕破臉,也要保住梅長蘇見過黑暗、陰謀和血腥,知道奪嫡之路的瘋狂和殘忍,他依然守著內心自己相信的東西。

這樣一個理想化的人格,在現實生活中幾乎很難找到。

在「聰明人」看來是傻是笨沒錯,可仔細想來,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自願背負翻案的使命,踏上奪嫡的兇險之路

在他憤懣不甘,被放逐12年之後,有一天,突然有個麒麟才子跟他說,我想選你,靖王殿下。

一開始這樣的投誠顯得有些可笑,一是蕭景琰根本沒有奪嫡的想法;二是按他的牌面,根本跟帝位毫無關聯。

可是,他還是下定決心,要踏上奪嫡的兇險之路。

並且在某一次入宮見靜妃時,跟她說,我決定了。

你決定了?決定了。很好,無須顧忌我,你我母子二人本就同心同力。

靖王為什麼會突然選擇走上這條路?

原因很簡單,他並不希望太子和譽王,這兩個曾經在赤焰案裡推波助瀾的人登上帝位;

而且,有了帝位,他才可以去查那件內心一直懷疑的逆案真相。

也許恰恰是因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與其永遠自甘放逐,把悲痛藏於心底,不如勇敢探尋內心正義的答案,走上這必由之路。

他背負的,是好友的殷切希望,是皇長兄和好兄弟林殊期待的大梁盛世,是他從小就嚮往的政治清明。

只是,沒有了他們,蕭景琰必須自己努力奔跑,孤獨地走上這條不歸路。

赤焰之後,世間再無林殊,蕭景琰也再無至交好友。

梅長蘇常說,我的身邊還有你們這些人,可以說說話,可景琰有什麼?他什麼都沒有。

從他下定決心的那一刻開始,他就開始改變自己,磨掉稜角,選擇相信,試著按照蘇先生的規划走,哪怕他並不理解,也不同意。

他過去,一激即怒,一怒就被抓住痛腳狠狠打擊;到衛崢一案,面對夏江和譽王的連環下套,父皇的怒目而視,他據理力爭,辯得他們啞口無言。

真是好口才。

我想他確實準備好了,他也明白,屬於自己的戰場在哪裡。

也許在政治上,他是稚嫩的,還需要再磨鍊的,可我們卻看到蕭景琰一次次地成長。

而他最精彩的部分,便是夏江放手一搏,指認梅長蘇即是林殊的朝堂辯論,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雙眼。

夏江以一句「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慫恿梁王動手處置了梅長蘇。

可他依然不管不顧,不怕觸怒父皇,拿過那杯毒酒,親手倒掉。

「此事本就是夏江與我之間的恩怨,兒臣實在不願意連累他人」

而在此之前,讓梁王徹底相信梅長蘇不過一介布衣,便是他一句「夏江一句話,便令我們父子反目,朝中局勢混亂,卻只有夏江一人得到安定而已。最好是再聽他的話,把遠在獻州的獻王接回來,扶上太子之位」

蕭景琰簡單的利弊分析,就直接告訴梁王:你要是相信夏江,便是中了離間之計;而這一切的後果,不過只有夏江一人獲益而已,對你來說,不划算。

更何況,他這麼做的目的,可能還是跟黨爭有關係,想把廢掉的太子扶上馬。

如此顯而易見的陰謀用心,父皇要是相信了,那就是任人拿捏了。

靖王的智商完全在線,口才也十分了得。哪怕他已經完全確認梅長蘇的身份,他也懂得隱忍下來,克制情緒,一切等到回母妃宮中再發洩。

難道大家沒有看到蕭景琰的完美蛻變嗎?

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衝動易怒,不知所謂,任人誣陷的靖王,而是知進退,懂權謀,明分寸的太子。

結語

對於蕭景琰,我除了敬佩,還有痛惜。

我總覺得,自從赤焰案後,他便再也沒有為自己活過。

他與靜妃一樣,忍辱負重,只為赤焰的亡魂而活,為內心堅守的信念而活,為他們曾經嚮往的政治理想而活。

梅長蘇把扶靖王上位,看他大婚,監國,看他為舊案重審視為己任,果然是過慧易夭;

而蕭景琰又何嘗不是?

他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選擇一條更加艱辛的道路,一個人背負所有。

靖王在12年的大落大起中,信念至純、初心不改、矢志不移,這風骨無人能及。

在他與梅長蘇相交的那段時間裡,他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逐漸擁有一個政治家該有的樣子。

當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靜妃的宮中的路上時,內心一定思慮萬千。

我想,這應該是小殊希望景琰成為的樣子吧~

儘管,他進宮門後,第一句話便是,你早就知道了?

靜妃點點頭。

然後便是他哭到變形,不敢抬頭的場景,「我就快要認出他了」。

看到這裡,我想小殊應該可以放心地休息了,你的景琰,不再害怕,他也會成為你堅實的依靠。

靖王的性格,逐漸由外露的忠直耿介轉變為內斂的堅韌,這就是肉眼可見的成長。

我是紫依,歡迎關注我,一起分享深度劇評和八卦

你可能還想看

《琅琊榜》除了靖王,所有人都知道梅長蘇是林殊,我們不告訴他

《琅琊榜》認出梅長蘇是林殊的人,都是什麼順序?第一位存在爭議

《琅琊榜》詳解靜妃的二三事,這個愛屋及烏的女子,是團戰的高手

梅長蘇第一個高光時刻:替霓凰郡主阻擾比武招親,順救祁王遺腹子

《琅琊榜》曾經盛極一時的赤焰軍林燮,為什麼一定會被梁王處理?

相關焦點

  • 《琅琊榜》,爭鬥與權力不死不休,權謀與情義相互成全
    靖王蕭景琰這個角色讓王凱在打了多年醬油以後終於出人頭地,正義凜然的靖王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少年時期,蕭景琰與蘇哲是好朋友,後來發生了梅嶺戰役,全部的人都堅定不移地認為蘇家叛國,但是蕭景琰對好友堅信不疑,依舊固執地相信蘇家滿門忠良,甚至不惜因此和皇帝關係冷淡,一直是個不受寵的郡王。蕭景琰雖然有情有義,卻總是缺根筋,他過於有原則。
  • 琅琊榜最有內涵的經典臺詞:第1最霸氣,第2辣眼睛,第3老司機才懂
    該劇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鬥爭。梅長蘇在國讎家恨、兄弟情義的漩渦中見招拆招、遊刃有餘,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琅琊榜裡面其實是有很多經典臺詞的,梅長蘇說的很多話都已成為經典。
  • 琅琊榜:蕭景琰當皇帝後情形如何?這段空白劇情,他幹了兩件大事
    歷來評價帝王,無非是文治、武功、後事安排這麼三項來看。那麼,從琅琊榜劇情給出的信息來看,景琰陛下算得上是個傑出的皇帝。先說文治,大梁朝局維持了近五十年的清平之治。而考慮到蕭歆的體弱多病和性情溫平,他任期內的改革和整治應該不多,大都是武靖朝留下的底子。所以蕭景琰的文治應該是相當不錯的,雖然說到了孫子輩又出了外戚搞掉親王、邊緣宗室造反這種大亂子,但這賴不了武靖爺。
  • 靖王蕭景琰做了這幾件事,引發的後果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琅琊榜》結尾後的五十年左右,除藺晨外,《琅琊榜》中的風雲人物大多只存活在人物的回憶中,一波波的回憶殺賺足了觀眾唏噓的眼淚。今天,我們不談其他,只結合兩部的劇情,簡單總結一下靖王蕭景琰當皇帝時的幾大改革措施,並分析利弊。
  • 《琅琊榜》第一眼就認出林殊的不是蒙摯,也不是太皇太后,而是他
    《琅琊榜》中都說林殊的容顏大改,蕭景睿和言豫津就不用說了,畢竟都是孩子,可一品軍候謝玉面對面,盯著他打量了許久也沒有認出化名蘇哲的梅長蘇,竟然就是林殊。讓人奇怪的是,蒙大統領竟然一眼認出了林殊,而相比和林殊更親近的霓凰郡主和靖王蕭景琰卻並沒有在第一眼認出。
  • 《琅琊榜》梅長蘇的結局悲慘,令觀眾落淚,但對他而言卻是最好的歸宿
    關於《琅琊榜》,如果說放到現在,有什麼國產古裝權謀劇可以跟它的口碑去匹敵,答案應該是昭然若揭的,那就是暫時還沒有。 《琅琊榜》在陣容上面有胡歌,王凱,劉濤等強大的主演陣容;在劇情上面,它是架空時空的一部劇,因為沒有具體的歷史背景為依託,使得劇情可以更好地進行發揮,不需要考慮到歷史因素,而且改編自同名小說
  • 《琅琊榜》3大穿幫細節,看了6遍才發現,靖王可能不是靜妃親生的
    打開《琅琊榜》,彈幕上總會立刻出現一連串「2刷、3刷......6刷、7刷...N刷」的字眼,在電視臺沒有不斷重播,不像《還珠格格》一樣霸屏十幾年的情況下,《琅琊榜》還能收穫這麼多的鐵粉,這和它超越一般古裝偶像劇,擁有燒腦的劇情、人物形象豐滿
  • 海晏傑作琅琊榜,星文再現典藏版
    說起來《琅琊榜》,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這部小說在十五年前就已經出版過一次,引起了出版界的轟動。這部小說成就了海晏這位新星,然我們記住了這位年輕漂亮的女作家。讓我們驚訝於她的想像力,這麼年輕的美女作家,居然能寫出這麼經典大氣的作品。
  • 獨孤天下裡面有情有義的不僅僅是太師,還有他!
    獨孤天下裡面有情有義的不僅僅是太師,還有他李澄一個在我們周圍很難的的男子今天就帶大家來說一說,獨孤天下裡面的李澄這個角色。其實李澄這個角色特別的悲劇。李澄也是用情很深的一個人,一見鍾情,李澄特別歡喜父親給自己定下的親事,他特別喜歡獨孤伽羅,喜歡她年紀小不懂事,喜歡她活潑好動,有啥說啥。後因為曼陀不知足,不滿足自己的婚事,而從中搞破壞,讓李澄誤會伽羅,結果導致了和伽羅的感情出現了裂縫,產生了誤會,後後曼陀設計失敗,竟成了李澄的繼母,和伽羅的婚事自然也就作廢了。
  • 琅琊榜:梁帝九位皇子成謎,謝玉的立場深藏不露,背後有哪些隱情
    在電視劇《琅琊榜》裡面,大梁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血雨腥風:林燮、言闕輔助蕭選登基即位,血洗滑族勢力;謝玉、夏江勾結謀害赤焰軍,在梅嶺擊殺七萬將士全軍覆沒;梅長蘇重返金陵,開啟復仇之路,輔佐靖王蕭景琰在朝堂之上攪弄風雲。
  • 千萬別讓某地人念: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你會笑到岔氣!
    畢竟,強者從來不介意用自己的特色,博人一樂,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粵語文化,充滿自信~嗯,是時候讓大家知道粵語的真相了。01超越方言,成為語言四川話,湖南話,上海話,河南話......每個地區的語言,都有不同的特色,我們一般將某個地區通用的語言,稱之為方言。而粵語,已經超越方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你沒看錯,是語言,不是方言),在海外,它被稱之為唐話。
  • 蕭景琰做了幾年皇帝?歷史原型僅在位兩年就被殺害!年僅47歲!
    我們知道,在《琅琊榜》第一部中靖王蕭景琰最後當上了皇帝,而第二部,就是以他曾經親口命名的長林軍的故事為主線展開的。蕭景琰做了幾年皇帝?歷史上蕭景琰是個怎樣的皇帝?蕭景琰原型是個怎樣的皇帝《琅琊榜》中的靖王蕭景琰是梁帝蕭選的第七子,據悉劇中的梁帝原型人物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梁武帝蕭衍,那個曾經痴迷佛教的最長壽皇帝。所以蕭景琰追溯到真實的歷史上,他的原型人物很有可能是蕭衍的第七個兒子,也是梁武帝之後名正言順的第二個皇帝梁元帝蕭繹。
  • 《琅琊榜》從結果看,是誰策劃了圍攻大梁
    琅琊榜是小編近幾年刷的次數比較多的幾部劇,劇中有很多「坑」,正是因為這些「坑」讓小編越發著迷。今天咱們就先說說這部劇的結尾的坑,在結尾的時候,梅長蘇完成了自己的夙願,翻案重審,還赤焰軍以及祁王清白。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請聽我給大家編~哦,不,是解釋,我們拿出一些證據來說明。第一,此時的大梁雖然因為黨政六部尚書中戶部、禮部、吏部還有軍方的慶國公、寧國侯還有夏江夏首尊因為黨爭折掉了,表面上看的確是大梁朝堂損失了一大批文武官員,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呢?小編認為,這不但不是削弱,而是一種力量增強。
  • 《琅琊榜》中蒙摯才是劇中最心機的人,不要再叫他萌大統領了
    自古以來有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能夠在皇帝身邊伺候時間長的,肯定是有自己的本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有「大本事」的蒙大統領——蒙摯。在這部劇中不缺心機的人。之前我們講的高湛、靜妃、甚至蒞陽長公主,這幾位都是老油條了。
  • 《琅琊榜2》無字牌位是在祭奠哪些人?黃曉明說出了四層含義
    《琅琊榜2》昨晚又更新了兩集。孫淳、黃曉明和劉昊然祭奠無字牌位的這場戲令人眼眶溼潤。那些曾經鮮活的面孔仿佛再次浮現在眼前。黃曉明解讀了這無字牌位的內涵,雖然他說得比較隱晦,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讀出四層含義。
  • 《琅琊榜》:靖王妃到底有多心機?這件事上她的態度並不簡單!
    靖王蕭景琰的靖王妃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女子,她是中書令柳澄的孫女,外表溫柔嫻靜,雖然戲份不多,但是整體感覺卻很驚豔和出彩,連高深莫測的靜妃都對她欣賞有加。那麼,靖王妃到底是《琅琊榜》中一個怎樣厲害的角色呢?
  • 《琅琊榜》裡捉摸不透的地方:靖王的年齡、梅長蘇的玉蟬
    在電視劇開頭,就會看到一則有關麒麟才子的琅琊閣斷言,兩大實力多嫡選手你追我趕,紛紛想把梅長蘇納入麾下,奈何梅長蘇心有所屬,選擇了被放逐多年的靖王蕭景琰,蕭景琰30幾歲還未封親王,蕭景琰母親靜嬪僅僅是次妃,而且是醫女出身。當蕭景琰得知梅長蘇的選擇時,自然是十分驚訝,而且一點也不自信,他自嘲地說到:我三十一歲了,還未封親王。我母親在後宮,只是次嬪。
  • 《琅琊榜》那個熠熠生輝的時代,戛然而止,都是因為一個人一顆心
    《琅琊榜》講的是「麒麟才子」梅長蘇以病弱之身,來到京城,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的故事。昭雪冤案的梅長蘇十二年的願望,他為了給赤焰軍正名,給祁王,林家洗清冤屈,運籌帷幄,把大梁朝堂攪得天翻地覆。《琅琊榜》作者海宴曾經說,蕭景禹是她最早構思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十二年前的那個事情展開的,蕭景禹是一代賢王。就像譽王所說,世上再無第二個蕭景禹,哪怕是蕭景琰最得勢時,也是望其項背。
  • 看完琅琊榜覺得自己的數學好差,靖王31歲,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要說劇情精緻,演員走心,《琅琊榜》絕對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最近各種小鮮肉的IP劇橫行,小編表示不怎麼感冒,於是再次刷了一遍《琅琊榜》,沒想到這一刷就出事兒了,直接把學了幾十年的算術都給顛覆了!《琅琊榜》一開始,江左梅郎梅長蘇就閃亮登場,救下了天泉山莊的卓青遙,後來,又因為受到「麒麟才子」的盛名拖累,不得已,在太子和譽王的壓力之下來到了金陵城,不過面對如日中天,鬥得如火如荼的太子譽王,梅長蘇竟然一個都沒選,偏偏就看中了被放逐多年的靖王蕭景琰,讓靖王十分迷茫。當時,靖王曾經自嘲到「我三十一歲了,還未封親王」。
  • 琅琊榜:靖王妃的可怕之處,溫柔賢惠的閨中女子,也可以殺伐果斷的...
    導讀:《琅琊榜》中的靖王妃,也就是蕭景琰的妻子,並不是一個戲份重的角色。但是這樣一部神劇中,哪怕寥寥幾筆的人物,也都不是簡單角色。靖王妃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