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是小編近幾年刷的次數比較多的幾部劇,劇中有很多「坑」,正是因為這些「坑」讓小編越發著迷。
今天咱們就先說說這部劇的結尾的坑,在結尾的時候,梅長蘇完成了自己的夙願,翻案重審,還赤焰軍以及祁王清白。就在這幾近完美的時刻突然邊關告急,狼煙四起。
面對這一突發狀況,朝堂之內以蕭景琰為代表的的新生力量在積極備戰,籌謀退敵之策,而老一代的軍候們則想著和談,一時間朝堂原本平靜的水面激起了陣陣漣漪。甚至以成為太子的蕭景琰都準備再次出徵了。最終梅宗主力挽狂瀾,服下冰續丹重整北境防線。
然而,大渝、北燕、南楚等國又為什麼會如此齊心,同時向大梁發動戰爭呢?最近也看到很多觀點,有人說是夏江的暗探也有人說是各國諜報人員發現大梁內部混亂,國力下降是以發動戰爭。在這裡,小編認為,這些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真正的背後推手,應該是梅長蘇。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請聽我給大家編~哦,不,是解釋,我們拿出一些證據來說明。
第一,此時的大梁雖然因為黨政六部尚書中戶部、禮部、吏部還有軍方的慶國公、寧國侯還有夏江夏首尊因為黨爭折掉了,表面上看的確是大梁朝堂損失了一大批文武官員,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呢?小編認為,這不但不是削弱,而是一種力量增強。幾部尚書中,新上位的如沈追、蔡荃無論是為人還是能力都遠超前兩位。
而寧國侯謝玉的倒臺造成的結果是巡防營交由蕭景琰掌管。而蕭景琰一接手巡防營就說到了巡防營有些毛病需要改一改了。接下來雖然沒有演他如何整頓,但是蕭景琰在琅琊榜中治軍能力還是數得上的。所以綜合比較下來,雖然經歷了叛亂、黨爭但是大梁的綜合實力應該是從明強暗弱逐步變成了明弱暗強。此時其實並不是一個合適的進攻時機。
第二,從梅長蘇的角度來看,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林殊的這個事實。在他已經知道自己最終的結局時,在他還有能力決定自己結局的時候,他又怎麼會不想回到那個他應該去的地方?他又怎會接受自己病死於病榻之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我想,此時的他更希望的是金戈鐵馬,馬革裹屍吧。
第三,從整個琅琊榜的人際關係來看,所有的人物關係網就像是一個一個的圓環,江左盟赤焰舊部形成一個圓環,琅琊山琅琊閣形成一個圓環,郡主蒙大統領形成一個圓環,言豫津、蕭景睿等年輕俊傑是一個圓環,沈追蔡荃又是一個圓環,而將這些圓環結合在一起的連接點正是梅長蘇。如果梅長蘇不在了,這些圓環的銜接點也將消失,而這些圓環緊密結合才是大梁真正的實力,一旦分散開,大梁就成了明弱暗也弱了。
第四,梅長蘇對於大梁安危也勢必會讓他在自己無法陪伴蕭景琰前,為大梁重新培養一代新人。畢竟赤焰軍舊部即便是重回朝堂,他們也都是三四十歲的人了,冤案持續十三年,就算最年輕的士兵都已經二三十歲了沒更何況有軍職的人呢?而從結果來看,重整北境防線,長林軍的成立,長林王府亦是兩代忠魂成為了林府這座百年帥府的接班人。
從上面幾點,小編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這場舉世之戰的始作俑者定然是梅宗主,他在策劃翻案的同時埋下了這場大戰的種子,而懸鏡司暗裝、各國暗探甚至是各國的王室都只是梅宗主手中的棋子而已。
而梅宗主這麼做的目的,小編認為無非也是這麼幾點:一,趁著自己還有能力,為梁國削弱周邊敵國給蕭景琰恢復國力創造條件;二,為自己選擇一個自己理想的結局;三,為大梁同時也是為林殊培養接班人,產物長林王蕭庭生,長林軍;四,為蕭景琰攢夠聲望為以後鋪路;五,趁自己活著調動這些人際關係網,以鼎盛之力提前面對未來的隱患。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眾國伐梁的一些看法,僅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