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顧客在便利店吃便當
攝影 | 樓金靖
清晨6點,曾棋接過顧客遞過來的飯糰,轉身放進微波爐,並把加熱時間調至2分鐘。「您的飯糰好了,小心燙。歡迎下次光臨。」按照便利店的標準話術流程,曾棋微笑著囑咐完夜班時間的最後一名顧客,結束了一整晚的工作。
下班之前,曾棋脫下工作服,換上了自己的格子襯衫和灰色夾克。望著剛蒙蒙亮的天空,他攏了攏自己的薄外套,逆著上班的人流踏上了回家的路。「上完夜班我一般會回去補個覺,下午會和同事們一起打打籃球或者撞球。」曾棋高高瘦瘦的,看起來的確有些籃球運動員的氣質。
如果你常去便利店買東西,一定會注意到像曾棋這樣的年輕面孔在普通店員中越來越常見了。十年前,在店裡忙碌的大多是年齡在「阿姨」級別的店員,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來繼承這個「衣缽」。
曾棋,23歲,店齡2年
喜歡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兩年前,23歲的曾棋剛加入店鋪時還略顯青澀。上夜班的時候,他總是保持著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晚上下來實在疲憊得不行。「其實根本沒有出現過像電影劇情裡那種鬧事啊、搶劫啊之類的事情。」曾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好像想太多了。」
今年年初,曾棋得到了晉升,開始擔任武林商圈一家店鋪的店長。店鋪附近開著不少KTV、酒吧,周末夜晚是這裡人流量最大的時候。午夜時分,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會準時亮起,精心裝扮的年輕人們三三兩兩地到來,然後消失在不同的店門之後。接近凌晨兩三點,他們會再次出現,這個時間是曾棋最忙碌的時候,顧客們魚貫而入,有的會買一瓶水或一個飯糰來解酒,有的乾脆坐在店裡的休息區等車來接。原來冷清的店鋪即刻熱鬧起來。
深夜光顧便利店的顧客
曾棋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加熱、結帳、補貨,手頭上的工作不會出任何一絲差錯。「有的時候會碰到一些喝醉的客人,這個時候就要用餘光多注意他們一些,如果他們不小心碰傷自己或者弄壞貨物,都不好是不是?」兩年下來,他總結出了不少經驗。
上大學的時候,曾棋學的是機械設計,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門藝術類專業,但它其實屬於理工科。他既會畫圖,也會做生產,畢業後曾在工廠做過一段時間「專業對口」的工作。但這並不是他的興趣所在,用他的話來說,那份工作太「沉悶」了。
「你知道的,工廠裡都是冷冰冰的機器,一天下來可能連和別人說上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沒想到看似內向的曾棋很享受社交,「我喜歡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在便利店工作,我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
當被問到在便利店工作會不會很辛苦,曾棋不以為然。「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累。以前我在工廠也需要熬夜加班,長期的伏案畫圖讓肩頸酸痛一直得不到緩解。」曾棋說,「現在這份工作是排班制的,下班後的時間完全屬於自己,倒是沒什麼壓力。」
大部分年輕白領的工作都很忙,即使是下班時間他們也忙著回復工作信息。於是,劃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成為了曾棋職業選擇的第一訴求,而有著嚴格規定工作時間的店員崗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公司有規定,員工每周必須有兩天休息日,無論是店員還是店長都一樣。」浙江羅森百貨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馬劍透露,「普通店員按照三班制工作時間進行輪班,每位員工輪到上夜班的次數視店鋪運營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一周會輪到兩至三次,無特殊情況不會要求加班。」
在羅森,近年來員工年齡層次的確存在年輕化的趨勢,馬劍說:「包括在公司內部,我們的員工平均年齡在26-27歲。」隨著作業系統不斷換代升級、電子支付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店員的工作內容不再以體力勞動或機械化的操作為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年輕人成為了這一崗位的「香餑餑」。
基層員工的平均學歷水平也在提升。馬劍表示,現在有不少擁有本科學歷的年輕人願意從便利店的基層工作做起,「現在的年輕人哪有傳說中的那麼好高騖遠,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大有人在」。
雖然曾棋的父母一開始並不支持他的選擇,在老人的觀念中,在「小超市」打工是一份既不穩定也不「體面」的工作。但曾棋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父母的看法,「他們看到我在杭州過得很好,事業也在發展,就不再反對了。」
而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過去人們對服務業「不受尊重」「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漸消解,這或許也成為了年輕人願意選擇店員這一職業的原因之一。
店員清理貨櫃
林瑞環,30歲,店齡1年
把服務做好很不簡單
如果沒有去便利店上班,林瑞環可能會成為被要求畫出「五彩斑斕的黑」的乙方。
從高中起,林瑞環就很喜歡漫畫,本想學習原畫的他大學時誤打誤撞進了視覺傳達專業,因此畢業後他並沒有選擇從事和專業相關的職業,而是去一家貿易公司做起了銷售經理。一段時間之後,林瑞環發現這份工作並不符合他預期的職業規劃,而且無法系統地學習到行業知識,就萌生了跳槽的念頭。
大概一年前,林瑞環開始在濱江的一家便利店上班。起初他並沒有對這份工作抱太大期待,只是想著積攢一些運營經驗,但令他感到驚喜的是,這份工作居然給了他機會把愛好結合進來。「便利店經常會推出和二次元IP聯名的商品,比如說柯南、火影忍者、銀魂、蠟筆小新,這些商品一般是限時銷售的,很快就會被賣完。」說起和動漫相關的商品,林瑞環顯得有些興奮。
「比如說最近我們就有集點送路飛金屬徽章的活動,有的地方還有航海王主題的限定門店,這個在二次元愛好者中間熱度還挺大的。」談及年輕人都愛逛便利店的原因,林瑞環認為獨家的聯名商品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就像我們小時候會為了收集一套七龍珠的卡片而『承包』校門口小店的所有乾脆麵,現在的消費者為了集點兌換限量卡通獎品而進店消費,其實本質是一樣的。」
究竟什麼樣的人會被這樣的商品吸引呢?「獨身、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喜歡用好東西,家裡沒人做飯的年輕人。」上海聯華羅森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晟這樣描述。
其實,除了限時限量的聯名商品,各家便利店品牌都會不定期推出獨家「秘密武器」來保持年輕消費者的黏性。比如羅森的冰皮月餅、全家的巧克力冰沙、7-eleven的咖啡,都是年輕消費者爭相追捧的商品。每次新品上市,都會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股熱潮,便利店似乎成為了當下年輕人消費的「風向標」。
「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是年輕人的特點,可能上一輩人就不太能理解。」林瑞環覺得,年齡是自己從事這份工作的最大優勢,「因為年齡相近,大家關注的信息和喜好其實都差不多。比如說我對二次元很了解,顧客來詢問商品的時候,我就可以給他們詳細介紹這個商品的價值。」
有不少朋友追問過林瑞環一個問題:「為什麼去做店員這種看似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的工作,而不是用大學四年學到的技能來養活自己呢?」對此,林瑞環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能提供優質的服務絕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更何況運營一家店鋪涉及到的知識點,其實不比畫畫要少。
一年多下來,林瑞環把店鋪中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做了個遍,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明確了自己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繼續努力晉升,爭取進入公司本部,在市場營銷方面尋求更多的可能。
店員為顧客買單
馬皆伶,35歲,店齡9個月
創業之路從頭開始
和林瑞環不同,馬皆伶是來創業的。
馬皆伶是師範院校日語專業的畢業生,在成為一名便利店店員以前,她就已經是一家創業公司的老闆了。幾年前,她和朋友在北方抓住商機,把地暖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也已經是個可以穩定運營的小企業。然而經過再三思量,今年3月她還是選擇回到杭州,一切從零開始。
南方對地暖的需求量不大,馬皆伶想要重新創業就必然要轉行。「地暖公司那邊我已經不承擔任何運營、管理的工作了,只作為投資人的身份參與。」雖然已經成功創業了一次,她對這次的選擇還是顯得很謹慎,「其實在便利店行業我算是個新人,為了之後自己開店少走點彎路,我覺得還是應該從基層做起,先積累積累經驗。」
有意思的是,馬皆伶豐富的個人履歷曾經差點「嚇退」公司的HR。人事部本來打算拒絕她的應聘申請,「她的簡歷太漂亮了,從專業的角度考慮我們一開始認為她的穩定性可能沒那麼強。」除了考取教師資格證,掌握日語這一小語種技能,馬皆伶還具備在生意場上獨當一面的能力,她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然而,馬皆伶用實際行動向HR證明了自己的腳踏實地。花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她就從普通店員晉升到了店長。馬皆伶的店鋪在蕭山機場附近,面積比一般門店要大,工作量也成倍增長,夜班往往需要兩個店員同時在崗。「雖然我們店的人員配置要稍微多一些,但也會有人手不夠的情況出現。」馬皆伶說,「忙不過來的時候自己也要頂上,總不能一直給員工增加排班吧。」
算起來,馬皆伶入職至今也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我的目標一直很明確,就是加盟一家屬於自己的店,這樣我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積攢了足夠的行業經驗之後,馬皆伶的計劃是水到渠成的事「資金啊、門店位置啊,各方面自然早就在籌備了。快了,這個目標很快就會實現了。」
馬皆伶很看好便利店的發展前景,她了解到雖然目前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在杭州的競爭很激烈,本土便利店也在崛起,但杭州老城區的便利店數量並不飽和,再加上濱江區和錢江新城還處在發展階段,24小時便利店還存在很大的紅利空間。
對於未來的工作和生活,35歲的馬皆伶有著很美好的期待,等自己的店鋪走上正軌,她要開始著手考慮個人問題了,她說:「還是想在杭州有個家。」
店員清點貨架上的貨物
記者觀察
互相成就
1997年,7-eleven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為顧客碎片化的消費需求提供了新的解決之道。3年之後,受到外資啟發,以快客、物美、快迪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品牌開始崛起,一時間,街頭各種顏色的招牌爭相鬥豔。美中不足的是,除了門店、陳設與日系便利店相似,它們出售的商品與傳統夫妻店大體上並無二致。
伴隨著市場參與者的增加,2010年前後,本土便利店經歷了一段緩慢的發展期,這給之後日系便利店擴大市場佔有率創造了良好的機會。
店員為顧客買單
2011年,全家便利店進駐浙江,在中山北路開設了杭州首家全年不休、24小時營業的日系便利店,打破了本土便利店壟斷杭城市場的格局。其後,羅森、7-eleven也相繼入駐杭城。截至2019年4月,三大日系便利店巨頭一共在杭州開設330家門店,數量僅次於北上廣深4座一線城市。
近年來,在以杭州為代表的一二線城市,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電商開始涉足便利店行業,挑戰傳統的商業模式,包括無人店、新零售商店在內的創新型便利店引發了新一輪的行業變革,給老牌便利店帶來了不小衝擊。
店員加熱鮮食
為了留住年輕消費者,日系便利店和本土品牌都開始轉變策略,以謀求更長遠的發展。緊跟潮流文化進行跨界聯名,加速更新自有品牌商品,以社交媒體作為營銷主陣地,招聘年輕員工引入新觀念……便利店被賦予除消費場景以外的更多意義。
可以說,便利店和年輕員工之間正在互相成就著。在年輕人把夢想交付給便利店的同時,便利店也在倚靠這群年輕人保持著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