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遊記:花蓮—太魯閣—花蓮 臺灣紀行 (六) 走世界(總137期)

2021-01-15 羽舒走天涯

        2019年8月27日,帶著貴貴從威海回到了北京。順利參加了小學一年級新生培訓。貴貴非常嚮往新的校園生活,第一天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跟每個老師笑著打招呼。

     整個暑假老媽都帶著貴兒在威海度過,我偶爾出個一周兩周差,拍了片子帶回威海剪輯。小傢伙就每天到我工作室在我身邊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兒:看書、畫畫、寫字、聽廣播、看動畫片、上網課、做手工。。。挺忙乎。有時,我趕工緊,母親帶他下樓踢球,他會念叨著要來給我送飯。真是個小暖男。

     如今,終於上小學了,我和老媽都鬆了口氣,但又不知前方會有些什麼樣的挑戰,總之,相信孩子,支持他,鼓勵他,讓他積極和樂觀地前行吧。就像貴貴自己用作曲軟體自創的這首樂曲,明麗又充滿了未知,他給這支曲子取名《上學第一天》。


花蓮—太魯閣—花蓮   臺灣紀行  (六) 走世界(總137期) 


張凱/文



      2015年11月份的臺灣自由行,因計劃不周,只得在「夜遊」阿里山之後宿半山腰的路邊小鎮——隙頂。而這些遺憾,在驚險刺激的太魯閣之行後得以補償。      中午,我們在隙頂小鎮的山區小道乘坐全天唯一的一班公車回嘉義,然後坐火車到花蓮。花蓮的民宿是個三層樓小公寓,七八間房。我們訂的是個兒童套房,小孩睡覺的床鋪靠近天花板,上去有幾級木臺階,下來是滑溜溜梯——孫孫那個興奮啊,一個勁兒爬上滑下,直把臥室當成遊樂場。      民宿在一條僻靜的街道,附近沒見著餐館。我提議找餐館不如找超市,買些麵包牛奶方便麵水果,反正也是晚上了,簡單點好。母子倆留在房間,女兒休息,每次自助出遊她都挑大梁,夠累的;孫孫也可以在他的「遊樂場」玩個夠。出門時我拿了張民宿的名片,萬一迷路了這可是用得著的東西。                街燈很暗,才七八點鐘,街上已沒什麼行人,我朝遠處店鋪模樣的燈光信步而去。果然有超市,且不止一家。食品很豐富,很新鮮。我東挑西挑的,還不忘「貨比三家」 ,女兒他們等得不耐煩,加之也不放心我,找了來,不想卻錯過了。還是孫孫那一聲清脆嘹亮的 「外婆!」 ……集結號一般將祖孫仨匯攏。孫孫見到大包小包好吃的,高興得又蹦又跳。                 和幾位同在小公寓落腳的「鄰居」相約,包一輛小麵包車去太魯閣。途經「清水斷崖」, 好心的麵包車司機停下車等著,讓我們去參觀遊覽。雖說是世界級景點,配套設施卻十分簡約質樸。一條碎石子路通往一個小小的木質亭子,有木樓梯通海灘,樓梯幾乎直上直下,這就是所謂的觀景臺了。放眼望去,只見刀削般的巖石呈90度角屹立在藍色的大海邊,這大自然的傑作真像是一幅國畫。兩孔鐵路隧道從巖石中穿過,仿佛將火車吞進肚裡似的。一條公路在斷崖邊蜿蜒,這就是著名的蘇花公路了。記得多年前女兒接了個任務,將一部臺灣來的關於蘇花公路紀錄片臺式解說詞改成大陸的語言習慣,我曾幫著她分行斷句(一行十四個字),好給電視畫面上字幕,現在實地看到了這條公路,別有一番感觸。 可時隔幾年,我只記得小小的觀景臺上,遊客顯得格外擁擠。

      三年多過去,印象最深的是那條天然半拉子溶洞似的棧道,這就是燕子口。棧道很窄,光線很差,得戴頭盔乘坐摩託車才能過去。女兒抱著孫孫,但不能兩人同戴一頂安全帽,記得最小號的頭盔戴小傢伙頭上幾乎遮住整個小臉蛋,於是在他的抗議下,摘下頭盔。好在也沒出現什麼險情,沒有「交警」 ,你願意搏命,沒人管。在一個兩歲四個月孩子的眼中,滴水的巖石棧道、鋸齒形直插雲天的山峰、潺潺流水聲的山溪水,就是他心中最神奇的童話世界。  

       回程司機建議有一段山路值得徒步走一走,於是,我們把嬰兒推車留在了車上,出發了。剛開始乖孫兒扭著小屁股意氣風發地奮力攀登著,可還沒等我誇讚,就不行了,要求「抱抱」,無奈他媽媽只好一直背到目的地……要知道,這可是太魯閣峽谷的山道啊,要不怎麼會說「為母則剛」呢。 在遊客中心看了部描述當地土著生活的紀錄片,在陳列室觀賞了他們的服飾、生活與勞動的用具。孫孫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看著他明亮美麗的眼神,我在想:儘管因為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即使是轉瞬即逝的印象,也是最為原初的知識,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回到花蓮取行李,匆匆趕往下一站——九份。已定好那裡的民宿。簡直來不及認識花蓮的全貌,好在有半年後的跟團遊作補充: 2016年六月初,我們再次來到花蓮。臺灣中東部的花蓮依山傍海,盛產各種石材,據說當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破冰之旅見面禮,一對1.9米高的紅寶石花瓶就產自花蓮,現擺放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地陪么哥把我們帶去寶石商店,囑咐道:「好東西不要捨不得錢,多少買幾件,花蓮聚居著不少國民黨老兵,民進黨上臺有可能把給他們的津貼一刀切,就算是捐款做點好事……。」各色產品眾多,非常漂亮,相信是貨真價實的,不過價格不菲。女兒挑了件打折玉石項鍊,碧綠碧綠,折合人民幣1500元。       在花蓮改乘一段火車回臺北。我惦記著當地特產新鮮出爐的蔴薯,不顧還有八分鐘就開車,拿上我的車票(和女兒外孫各拿各的,事後證明這樣做是多麼英明)直奔約500米開外的那家名店,來不及細挑,零錢塞給店家,拿上東西回頭就跑。登上列車兩三分鐘車就開了,忙將蔴薯遞給孫孫,女兒說,太危險了,差點兒趕掉了車。這也算是旅途花絮吧,今後不會再有。還記得檢票口倆鐵路員工朝我上下打量,微笑著說,快點啊,3號站臺,車要開了。他們的友善寫在臉上。而我覺得自己在旅途中的偶爾的「出軌」更增添了幾分刺激和樂趣。 唉,這個老頑童。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老媽遊記:九份/基隆/野柳 臺灣紀行 (七)看世界(總138期)
    老媽幫我帶了一周貴貴,接送他上下學,督促他完成作業,我一回家,貴貴一氣兒喊了十幾個「媽媽」。老媽鬆了口氣說,「你終於回來了,再不回來,我都要頂不住了。」辛苦74歲老媽了,每次出差回來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激。好在每次出遠門回來,貴貴都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很多。我不在時,老媽總會跟他說,「外婆老了,弄不動你了,你什麼都自己管好自己啊。」其實,孩子越大就越需要獨立空間,我常離開一段也好。
  • 臺灣映像之七——花蓮奇谷太魯閣
    面積4628.57141平方公裡,人口341032人(2009年),是臺灣最後一個被漢人移居的地方之一。古稱「奇萊」,花蓮縣還是臺灣面積第一大縣。經濟主要以工業、商業和運輸業為主。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裡,南北長達142公裡,為臺灣僅次於臺東的第二「長」縣。花蓮縣是臺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境內原住民以臺灣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廣。舉世聞名的太魯閣峽谷(太魯閣國家公園)就是位於該縣秀林鄉境內。
  • 花蓮遊記|太魯閣+賞鯨豚之旅
    星期五晚上到了花蓮,這裡的天黑的很早,由於我們還沒吃晚飯,於是在民宿做了短暫的休息,聽取主人介紹後出來市區逛逛。花蓮市很小,我們住在觀光客很少來的偏僻地方,邊走邊吃逛到市中心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星期六早上起了個大早,今天預定旅程是太魯閣+七星潭+市區。去太魯閣的話直接去花蓮火車站旁邊的客運站搭車就行,我們搭的是8點的那一班,車直接從市區到太魯閣的各個景點。搭車的時間比想像中要長,中途遠遠的瞥見七星潭,不由得對下午的旅程充滿期待。由於太魯閣的各條步道會隨季節開放,所以要去的話最好提前在網上查好信息。我們在砂卡噹步道下車,開始第一段遊覽。
  • 寶島行腳:花蓮太魯閣景區(圖)
    臺灣旅遊的賣點是「小而美」,一般人的印象中沒有大山大水。要論大,就推花蓮太魯閣景區,這裡是世界最大的大理石峽谷,高山、深谷、斷崖、急流……多年前記者首到太魯閣時,就驚訝海島上深藏如此的雄奇險峻。  如何到太魯閣   太魯閣的主要風景點都在花蓮,從臺北到花蓮火車車程兩小時,出站後步行就能抵達遊客中心和客運中心。到客運中心搭公共運輸車,半個多小時就能抵達景區。可惜景區各景點都需要搭車,如果到單一景點,比如只走綠水步道,可搭客運到綠水站下車。如果想從入口處每個景點都不錯過,一站一站等公車就不現實。
  • ZIJUN In 臺灣-臺東.花蓮.太魯閣.宜蘭
    Part 1-臺東至花蓮海線-#來臺灣,花東線怎能錯過#做過一些臺灣攻略的朋友都知道,臺東到花蓮這一路的景色是非常美的,分為山線和海線,山線是花東縱谷,而海線就是順著海岸線一直開,途徑很多小景點,兩條線各有千秋,但是大部分的包車師傅還是推薦海線,覺得海線更加漂亮
  • 走進臺灣 之十三 花蓮與太魯閣公園
    穿越太魯閣大峽谷的中橫公路橋梁隧道特別多,難度和長度堪稱世界第一。而貫通陝西秦嶺的西漢公路修通,屈居第二。這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都是中國人幹出來的,都是咱們中國人的驕傲。有些路段是硬生生在山崖邊鑿出來的,走在路上兩岸呈現U字形,兩邊是高聳入雲的大理巖山峰對峙,中間是溪流切入的深深的峽谷,三面是山石,只在靠峽谷一面,開鑿了一些石窗,這條路不比蜀道容易。
  • 【帶著多拉走世界】第二次去臺灣之花蓮
    它的主人是我一個超級會玩且相當能寫的媽媽朋友,最難得的是還有個萌翻了的娃和技藝出眾的跟拍攝影師,於是看他們的遊記,就像看精美的旅行畫冊一般。大伙兒就跟隨酷酷的多拉一家,走進臺灣的娃遊世界吧。我們【娃遊達人群】的達人招募也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中。繼上周的「美國親子遊」分享會後,達人群本周的分享主題是「東南亞春節遊」。有意入群請查看文後提示,敲門共商娃遊大計哦。
  • 灣仔遊記 | 花蓮,臺灣東海岸線踩水吸氧指南
    臺灣遊記系列終於要開更啦!,是一座有著很多徒步棧道的天然氧吧。我們去的時候花蓮暴雨山滑,因此只在入口附近逛了逛。也正因為北部常常下雨,太魯閣景區內部設置了一個博物館式的展館,具體介紹了臺灣中央山脈的分布、特點、植被、動物的分布,很適合對臺灣地貌進行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 臺灣花蓮,臺灣最大的一個縣,卻是最後一個漢人移居的地方
    臺灣花蓮一般指花蓮縣,是臺灣最後一個被漢人移居的地方之一。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聚集的高山族人數也是最多的。花蓮旅遊景點眾多,自然資源豐富,是出了名的旅遊勝地。花蓮是個隨時讓人置身事外的世界,它的寧靜,它的平和,它的輕鬆,總會讓人駐足漫遊。
  • DAY3 遊臺灣花蓮七星潭/清水斷崖/太魯閣
    臺灣 友人提議我們去 花蓮 的網紅早餐店【廟口紅茶】廟口紅茶作為一家開店50年的 花蓮 老店,喝的都是回憶!早餐到宵夜都可以來吃來喝。店址位在 花蓮 市 成功 街、 仁愛 街轉角,旁邊就是 花蓮 城隍廟,《廟口紅茶》也因此而得名。
  • 臺灣環島 | 九份 花蓮 墾丁
    (清水斷崖、太魯閣公園、七星潭)第三天:花蓮一日遊               六十三石(看金針花海)、東大門夜市第四天:花蓮-墾丁 (海岸線)               途徑多良火車站第五天:墾丁一日遊            (船帆石、鵝鑾鼻公園、龍磐公園、阿嘉的家)
  • 走馬觀花的自駕臺灣行(花蓮)
    Ps:不是旅遊攻略,只是旅遊遊記這次選擇的路線是:高雄——墾丁——臺東——花蓮——臺北總以為太魯閣就是個圈起來的大公園,網上說只需要兩個小時即可。可到了人家公園管理處,詢問行程路線時,才發現,沒車想要2小時玩轉太魯閣,我只能對你呵呵一笑。即使有車,2小時,也不夠你逛完所有景點。總共16個景點,要想走完,恐怕需要些時日。而且太魯閣的景色,遠超出原先想像的樣子。
  • 臺灣寫真:花蓮的山風海濤
    有故事的太魯閣沿中部橫貫公路(中橫公路)進入太魯閣景區,抬眼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俯視則見清澈的溪流衝刷著大理石河床。資料圖:臺灣花蓮太魯閣景區的山月村旅店的員工為遊客表演舞蹈。 面朝大海賞鯨發呆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唐玉書介紹,縣政府今年推出「雙太三山」深度遊,「雙太」就是太魯閣、太平洋。花蓮縣面向太平洋,海岸線一百多公裡,是臺灣觀賞鯨豚的好地方。
  • 臺灣 | 帶著安全帽跑完全程!獨一無二的花蓮太魯閣峽谷馬拉!
    而這六百多場比賽之中,不得不提一場比賽:它的風景絕無僅有,它的中籤率極其低下,它的體驗非同尋常。它就是寶島甚至當世都赫赫有名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臺灣太魯閣峽谷橫跨花蓮、南投及臺中,三面環山,一面緊挨太洋,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巖峽谷景觀聞名,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
  • 花蓮,山與海之歌
    出發前,刷到一篇遊記印象深刻,《一眼臺北,一輩子花蓮》。它讓我棄墾丁也不舍花蓮。綿亙的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加上花東海岸線太平洋的藍藍海風,那篇遊記沒騙人,花蓮的山,延綿起伏,層次飽滿;花蓮的雲,自由寫意,柔軟細膩。
  • 臺灣花蓮
    花蓮是臺灣最後一個被漢人移居的地方之一。古稱「奇萊」,為臺灣面積第一大縣。花蓮東邊以海岸山脈濱臨太平洋,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南端與臺東縣的池上鄉與長濱鄉交壤,北邊以大濁水溪與宜蘭縣南澳鄉接鄰。花蓮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裡,南北卻長達142公裡,是臺灣僅次於臺東的第二"長"縣。 花蓮還是臺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境內原住民以臺灣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廣。
  • 臺灣情書第三封:花蓮情書!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們整段行程就花蓮的交通讓我最為頭疼,花蓮雖然很美,但是花蓮的公共運輸很不發達,無論你是要去太魯閣、還是七星潭、亦或者清水斷崖都是比較難走的,或者即使可以走,也是一天只能去其中一兩個地方,為了能去更多的地方,所以花蓮這段我們不得不包車走了。我們到達花蓮的這天,還是颱風籠罩的天氣,風浪很大,所有的出海賞鯨漁船都取消了,我們比較期待的賞鯨不得不從我們的行程剔除,著實讓人有點遺憾。
  • 【看見臺灣—花蓮篇】如果再去臺灣,首選花蓮
    小花以前是那種出發前要看無數遊記攻略,訂好每天的住宿和交通才敢出發的人,不然心裡會發慌。 萬一沒房間了怎麼辦,萬一沒車了怎麼辦,萬一…… 事實證明以前真的是想太多了。 臺灣的捷運和臺鐵還算方便,一張悠遊卡就能玩轉臺灣。
  • 大C遊世界 臺灣花蓮哪些地方值得玩?
    清同治年間,以其諧音改稱花蓮。清光緒四年建立城邑,稱為新港街。臺灣光復後,於1946年設花蓮市,並成為花蓮縣縣治所在地。該市原為阿美人的聚居區,清鹹豐元年,臺北人黃阿風先後募得2000餘人,由海路至該市豐川附近定居,從事墾殖。清同治年間在大力開發後山時,從宜蘭蘇澳至這裡的道路開通,路寬5尺,全長205裡。此後,來這裡定居的拓墾者日漸增多。
  • 臺灣花蓮太魯閣景區落石 致大陸遊客1死2傷
    據新華社臺北9月20日電 臺灣花蓮太魯閣公園燕子口步道19日下午傳出落石砸中陸客意外,一對母女及一名男子被砸中,3歲女童送醫後宣告不治。  據臺灣媒體報導,31歲的李姓婦女與3歲的女兒從浙江隨團赴臺旅遊,19日下午4時許行經太魯閣公園燕子口步道,突然一陣落石掉落砸中這對母女,3歲女童遭落石重擊頭部當場陷入昏迷,李婦受輕傷。母女當場倒地、血流不止,走在後面的一名男子受到輕傷。  事發後,臺灣導遊立即打電話報案,救護人員隨後將女童送往花蓮醫院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