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火炮部隊在陸軍作戰體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常規的作戰方式就有炮兵轟完步兵衝的說法。強大火炮的作用就體現在對敵人的提前打擊和震懾上。在以往的戰鬥經驗中, 我軍意識到了自己火力不足的缺點,決心發展國產的強大火炮體系。二戰後期,我軍的火炮裝備大多為繳獲而來,研發製造還得益於蘇聯的支援指導。此後我軍先後發展了60mm,80mm迫擊炮;105mm,122mm,152mm榴彈炮等,不過這些依然比不上號稱「戰爭之神」的203毫米巨炮。
在冷戰的背景下,美國和蘇聯同時將火炮口徑升級到了203毫米,美國當時研製的M110型榴彈炮就擁有203mm口徑,並被北約眾多國家大範圍使用。而蘇聯也相應的研製出了203毫米的2A4型重炮。這種情況下,我國得益於和西方國家的技術交流,在1988年研製出了屬於中國的203mm巨炮。這種FGT-203毫米牽引火炮一經問世就被冠以「亞洲第一炮」之稱,其射程可達40-50公裡,彈藥配重21千克左右,射速2-3發每分鐘,性能成為了當時的世界最強。
事實上,中國能造出這種強大的火炮系統得益於和英國以及西班牙軍工的聯合。不到兩年時間就拿到了世界第一的成績。雖然FGT-203火炮的身管較短,但得益於較晚的研發,使得FGT-203火炮擁有更強大的彈藥和發射能力。要知道,美國當時研製的M110型最大射程只有29千米,而俄羅斯後續研製的2S7型的最遠射程也僅有47千米。在射程上,我們的火炮已經佔了先機。其次,FGT-203火炮的射速相比美俄的火炮還要快。美制M110射速每分鐘不到兩發,而我國的FGT-203火炮能達到2-3發的射速,這意味著同一時間的落彈量不同,造成的威力差距就會變大。
要知道,203mm口徑的重炮將幾十公斤炮彈打出去是相當不易的,最初蘇聯在試射這種火炮時,會提前5秒提醒士兵做好防護,不然就會被巨大的轟鳴震癱。而這種火炮數十噸的數量則需要至少配備7名士兵照顧一門炮,才能讓其轉移安置。火炮移動系統採用了重型坦克式的履帶底盤,在必要時期,為了搬運沉重的炮彈,還需要為士兵配備運送炮彈的小推車,可見其能發揮出的威力。若常規的戰壕坑道被203mm炮彈命中,大部分會蕩然無存,威力堪比飛彈。
正是如此,這種炮被稱為「戰爭之神」。不過其缺點還是相當明顯的,強大的威力就意味著機動性能的相對差勁。25噸的全炮重量加上長達17米的車炮總長,在戰場的部署和移動上都不如152mm的榴彈炮,在實力強硬的同時也容易遭到敵人的打擊。155毫米炮的發展讓這種大傢伙的存在逐漸尷尬,我軍選擇武器肯定要使用適用於部隊的,並不是數據越強大就必須選擇,哪怕是最大口徑的傢伙,能發揮的優勢也蕩然無存了。(文/白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