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
它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到遠東最值得看的第一站」。
它曾是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上的範例。
它就是濟南老火車站。
在建築界,凡提起鐵路站點設計,沒有人不曉得濟南站。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歷史上曾有兩個濟南站:一個是1904年建成的膠濟鐵路濟南站,另一個就是1911年建成的津浦鐵路濟南站。它們共同見證了濟南這座享譽中外的「泉城」在中國近代史中的滄桑歲月。
濟南老火車站就是指「津浦鐵路濟南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建築。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上唯一的哥德式建築群落,登上清華、同濟的建築類教科書,並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是我國一處享譽世界的著名地標。
法國是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發源地。那伸向藍天的高大鐘樓便體現了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理念,但設計者又把與他們信仰中的上帝相銜接的尖頂改換成了羅馬式的圓頂,並把圓頂下的牆面裝飾上四個圓形大時鐘,用以替代只可用聽覺感知的教堂鐘聲,既增添了視覺觀賞性,又為旅客提供了方便。
歐洲歷史上流行最廣、最具民俗性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在濟南老火車站這座小小建築中也有多處體現:鐘樓立面的螺旋長窗、售票廳門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頂瓦面下簷開出的三角形和半圓形上下交錯的小天窗等,既為建築物增添了曲線美,又增加了室內的光亮度。牆角參差的方形花崗巖石塊、門外高高的基座臺階、窗前種植的墨綠松柏、棕褐圍欄都使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車站既有玲瓏剔透感,又有厚重堅實的恆久性。
老濟南站背面全景
內部大廳
內部大廳
內部屋頂
典型的哥德式設計風格
鐘樓底座
老濟南火車站的西部是一排三層(包括屋頂層在內)的輔助用房,閣樓山牆舒緩的曲形線條連綿起伏,與候車大廳的穹頂和拱窗互為呼應,從整體上散發出一種穩重而流暢的氣息。
1989年,在對濟南老火車站是保留老站進行改造,還是徹底推倒另起爐灶的問題上,高層人士和專家學者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在1990年代,追求現代化建設、排斥資本主義是一種嚴重的思潮,當時執政者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一位不願具名的當年濟南火車站擴建專家組成員告訴記者。這指的是老火車站被當年的濟南市副市長評價為「看到它就想起中國人民受欺壓的歷史,那高聳的綠頂子(鐘樓頂)…就像希特勒軍隊的鋼盔」而下令拆除。
1992年3月方案最終敲定。當年7月1日8時5分,老站鐘樓上精準的機械鐘永遠停止了轉動,伴隨著濟南人走過80個春秋的老車站退出了歷史舞臺。
建築拆除時遭到市民和學者的強烈反對,當時在全國的學術界可謂罵聲一片,痛斥當局者「沒有文化」。1992年7月1日8時5分,濟南老火車站的鐘聲永遠停止了。由於建築實在堅固,本計劃一月拆完的火車站竟拆了半年,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毫無特色的新火車站,中國最有特色的火車站就這樣永遠消失了。
濟南老火車站拆除後不久,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大浪淘沙》中的男主角于洋出差到濟南,火車開進濟南站,同行的人請他下車,他向車窗外看了看說:「慌什麼,還沒到濟南呢,那車站很漂亮,有一個德國人建的鐘樓。」《大浪淘沙》在濟南取景,自然少不了大明湖、千佛山、第一樓和老濟南站。當同行的人告訴他這就是濟南站,老車站已拆掉時,他驚訝不已,坐在車上半天說不出話來。
攝影師荊強當年拍下了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時的瞬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過來者,所以感觸太深。歷史扭曲了人的靈魂,總有一天會後悔,濟南老火車站也一樣。」荊強說,他當年看著工人舉起錘子砸向老火車站牆壁時,含著淚按下快門!
網友設計的老火車站T恤衫勾起人們對老濟南站的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濟南站遠沒有老濟南站的美感
21年後,政府果然後悔了。2013年要復建老火車站的消息傳出,在國內引起極大反響,山東省建築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直言,是「一蠢再蠢」。畢竟做到完全還原已不可能,只能做出一個拙劣的贗品。
「濟南老火車站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建築本身。建築的靈魂、最核心的因素是歷史載體。濟南老火車站見證了清政府的滅亡到民國的轉變、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軍管鐵路,再到新政權建立以後的這段歷史,它是一段可以觸摸的『立體的歷史。」
「復建最大的意義是警示後人,我們曾經以一種錯誤態度對待了我們的歷史,這就是我們的恥辱碑。」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拆了真的建個假的是什麼意思呢?復建也不過就是個贗品,可能唯一的價值就是給後人留點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