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大法王寺位於太室山南麓,背依玉柱峰,下託臥龍嶺,群山環拱,峰巒迭翠,溪水長流,古柏、叢林、群峰、寶塔構成了秀美靚麗的自然景觀,可謂「深山藏古寺,風光美如畫」,一派「世外桃源」之景象,被譽為「嵩山第一勝地」。
法王寺始建於東漢年間,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佔地面積64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500平方米。每年的嵩門待月,就是在該寺地藏殿月臺觀看。
攝影家劉客白從2010年接觸攝影至今,每年往返嵩山大法王寺的次數不下10次,拍下了數萬張照片。
相傳法王寺建於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魏明帝青龍年間改為護國寺。西晉時於寺前增建法華寺。隋初造舍利塔,改名舍利寺。唐太宗貞觀年間,敕命補修佛像,賜予莊園,改為功德寺。玄宗開元年間,改稱御容寺。代宗大曆年間,重修殿堂樓閣,改名文殊師利廣德法王寺。仁宗慶曆年間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稱『嵩山大法王寺』。
1987年,重修古寺,恢復寺院面積六萬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復雕塑神像四十七尊。佛教活動和旅遊事業蓬勃發展,大法王寺已成為旅遊觀光的一個亮點。2001年6月法王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法王寺的寺內甬道兩側,有兩株千年以上的銀杏樹,均高30米,周長5米。深秋時節,滿枝黃葉,累累碩果,山風掠過,落葉撒金,銀果落地,將寺院點綴得古樸清幽。
法王寺周圍現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簷式唐塔1座,單層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法王寺塔位於法王寺後山坡上,15級方形磚塔,高約40米,周長28米,塔體壁厚2.13米,黃泥砌縫,外塗白灰。
法王寺東有峽,形若半圓形的大門,位於嵩山頂端,為「嵩門」。每當仲秋佳節,天氣晴朗時,皓月從嵩門升起,在法王寺大殿月臺上觀賞皓月初生的良景,可以看到皎潔豐滿的明月,置於嵩門之中,如銀鏡鑲嵌山峽,謂之「嵩門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
在古剎林立的嵩山,大法王寺被譽為「嵩山第一勝地」是當之無愧的。晶瑩寶塔、碑刻造像、殿堂樓閣、文物典籍等佛教文化的精粹,已經成為偉大的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大法王寺同全國其它名寺古剎一樣,既是陶冶人們情操的著名幽境勝地,又是重要的歷史文物。現有山門、未來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西方聖人殿、臥佛殿七進院落。寺後山坡,有建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的四角拋物線15層正方形舍利塔,還有唐代磚塔3座。2001年6月法王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連結嵩門待月傳說
「環天下皆山,惟嵩高當天地之中。佔名山皆寺,惟法王據形勢之最佳。「嵩山八景」的第一勝景「嵩門待月」也在此地。
法王寺東有兩座山峰,相對聳峙,形狀如門,每當中秋節,一輪圓月在此升起,月輝好似水銀瀉地,給碧綠的群山坡上銀裝。這就是著名的「嵩門待月」勝景。
嵩門待月傳說
這麼奇妙的美景是怎樣形成的呢?這還得從嵩參說起。法王寺一帶,盛產一種珍貴的藥材嵩參。在古代,它是供奉朝廷的一種御藥。相傳,這裡的嵩參,是一對童男童女培育出來的。在五代時期的嵩山南麓的穎河邊,有一個財主叫魏緒班,他是靠出賣人參發家的。他每年都給朝廷獻上100棵娃娃參。為了養肥娃娃參,他每年還暗地買來一對童男童女,鎖進深宅大院裡,專做育參奴僕。三年過後,把這對童男童女害死,用他們的肉湯養育人參。就這樣,每隔三年害死兩個人。
後來,魏緒班又買來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好漢,女的叫毛妮。魏緒班哄騙他倆說,三年頭上,農曆八月中秋節把人參收完,就送他倆回家去。第三年中秋節快來的時候,中秋節到了。這天晚上,月亮剛剛升起,廚媽就給他倆送飯來了。兩個孩子吃飯時,廚媽淚珠不斷地流,好漢和毛妮就詢問根由,廚媽就把魏緒班如何殺人育參的事全部說了出來,勸他倆趕快逃走。
好漢與毛妮逃走後二人相依為命,立誓把人參育滿中嶽嵩山,讓所有的人都能嘗到人參。好漢和毛妮就一個住在嵩山南坡,一個住在嵩山北洞,每年中秋節月夜,在玉柱峰下相會。他們的勤勞、恩愛、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派來天神,一劍把玉柱峰刺出個圓形門洞,讓月亮等候在圓門洞後邊,待好漢和毛妮相會的時候,月亮就從圓門洞裡徐徐升起,為好漢和毛妮照明引路。
後來,武則天登嵩山封嶽神時,把「嵩門待月」列為中嶽八大景之一。古人亦稱頌大法王寺為「嵩山第一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