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
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巖嶂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34;,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遊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
在前往嵩山之前,就了解了登太室山的道路,登山共有三條道路,一條自嵩景區售票處——嵩嶽寺塔——大法王寺——峻極峰。第二條嵩陽景區售票處——嵩陽書院——太室山廣場——老母洞——觀音閣——峻極宮——中嶽行宮——峻極峰。第三條自盧涯瀑布——一線天——峻極峰。2018年5月11晚入住嵩陽書院附近的賓館後,在賓館附近的「快活林」餐館晚餐時,就向老闆說出了我想先去大法王寺、嵩嶽寺塔,之後再從第二條道路登山,自第三條道路下山的想法,目的是儘量把所有景點看完,不留遺憾。老闆十分熱情,告訴我早晨可以直接先乘車去大法王寺、嵩嶽寺塔,然後從老母洞附近直接從小路登山。
12日早晨5點半左右起床,到嵩陽書院附近,不一會兒,就有司機開車主動詢問是否需要汽車,和司機談了想先去法王寺,嵩嶽寺塔後從老母洞上山的想法後,司機很爽快告訴我沒有問題,當然,前提是需要把車費商量好。
大約6點,司機開車直接從嵩陽景區入口的公路進入景區,前往大法王寺。6點20分左右,從大法王寺最高處的側門進入,由上而下開始遊玩。
大法王寺位於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院東西北三面群山環抱,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嵩山大法王寺為九華山外地藏菩薩第二道場。
大雄寶殿。殿門楹聯:釋迦弘開慈航普度三千界;如來廣照佛日長輝億萬年。
大法王寺——地藏殿。從大雄寶殿往後,就是地藏殿。之後又返回,從上往下行走。
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寺內樹齡2000年的銀杏樹。
回望大雄寶殿。
殿門楹聯:笑口相逢到此都念恩怨;肚皮倦大個中收盡乾坤。
天王殿。殿內兩邊威武站立「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手中寶劍,能使人增長善根;西方光目天王,手臂纏一條龍,善於觀察;北方多聞天王,右手持傘,能多聞。四大天王護佑四方人民。
幽靜。從右側門回望大雄寶殿。
未來佛殿。殿柱楹聯:開創釋迦喬達摩;繼承佛陀阿逸多。未來佛名「阿逸多」,佛教講他將於釋迦摩尼涅槃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從「兜率天宮」降生,在龍華樹下成佛,成為娑婆世界教主,化導眾生。
殿內正中佛龕內供毗盧佛像,梵語名叫毗盧遮那佛,為釋迦牟尼的法身像,代表了佛的絕對真理。
雄偉。回望未來佛殿。
法王寺創建於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最早的寺院是洛陽白馬寺),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七年,距今已1900多年。早晨,已經有晨練武術的學生們在寺門口開始練功了。在乘車前往法王寺的途中,公路上成群結隊的練習武術的學生們在晨跑。
大法王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最早的寺院,是漢明帝專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譯經傳教而敕建的。法王寺四周峰巒疊翠,迂迴交織,北依玉柱峰,左有桂輪峰,右是臥龍嶺,寺在中間猶如一位歷史老人端坐在羅圈椅上。寺院四周林木茂密,濃綠蔥鬱,寺後古塔聳立,寺東有嵩山八大景之一的「嵩門待月」景觀。人們稱法王寺為「嵩山第一勝地」、「御容仙園」。
之後,乘車前往嵩嶽寺塔,6點32分,進入寺塔。
嵩嶽寺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改建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閒居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嵩嶽寺。
嵩嶽寺山門。
嵩嶽寺內的嵩嶽寺塔。嵩嶽寺塔為青磚、黃泥砌築的15層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總高37.045米。
此塔為北魏所建,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中國現存最古的磚塔。該塔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歷經多次地震、風雨侵襲仍不傾不斜,巍然矗立。
嵩嶽寺塔也是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嵩嶽寺塔用糯米汁拌黃泥做漿,小青磚壘砌,這種選材及用料在世界上是首創,也是獨創。
由於進入時間早,整個嵩嶽寺塔內就只有我們二人。拍照了解了寺塔的基本概況後,乘車前往登山地點。由於道路問題,司機說老母洞目前開車送不到,可將我們送到一條小道上,讓我們順路上山,就可以到達觀音洞。司機開車,從一個顯示前往山莊的小路上進入,不一會就到達目的地,前方已經沒有路了,汽車停靠地點的右側就是一個山莊,由於只考慮爬山的事情,山莊的名字也沒有留意。
6點45分左右,順著羊腸小道開始爬山。
山路彎彎。順著羊腸小道一路爬行,就怕走錯了道路,但好在道路十分清晰,明顯有人走路踏出的痕跡,走不一會,出現上下兩條小路,我們順右手方向的路繼續走,感覺就是太室山主峰的方向。
回眸,風光無限好。
嵩山樂善洞。楹聯:背依玉柱嵩月西下;俯看山城紫氣東來。
7點25分,到達嵩山樂善洞(觀音閣),十分高興選擇的路線十分正確。
這時,就進入爬嵩山的正路了。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不一會兒就感覺微微出汗了。
大約12分鐘後,7點37分,就到達峻極宮了。
峻極宮位於嵩山太室山玉柱峰下,當地百姓稱為「石船」,因宮後有石如船故名。宮內供奉無極老母雕像。
石船。
順峻極宮繼續爬行,就到達聚仙亭,聚仙亭內,三個年輕人靠著亭子的欄杆在睡覺,我們的腳步聲驚醒了他們,一打聽,三個學生昨天晚上就爬到山頂了,早晨看完日出後開始下山。看著他們疲倦的樣子,也感到學生的不容易。
嵩陽運動。在距今5億年前嵩山發生了三次著名的地殼運動,時間分別在距今25億年、18億年和8億年,地質學家分別將這三次運動命名為「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和「少林運動」。
第一山。字跡有點模糊,感覺如果修繕一下更好。
過聚仙亭繼續爬行,8點02分,鐫刻在石壁上的兩個大字「神嶽」映入眼帘。
繼續行走,看到「定心石」三字。
山崖下的中嶽行宮。
宮門楹聯:登峰何必全歸李; 築室無妨小似廬。(上聯意指高處何必全是姓「李」呢?只差沒說我武則天也可以。下聯意思是:安身立命小點也無所謂。)
外柱楹聯: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
過中嶽行宮後繼續爬行。
美麗的太室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到達十八隅。
順著陡峭的臺階繼續爬行,8點30分左右,到達上面的亭子,開始吃早點,補充能量,並做適當的休息。
太室山及遠處的少室山。古人呂守曾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從太室山上遠眺登封市以及遠處的少室山。
無限風光在險峰。天是那樣湛藍,山是那樣雄偉挺拔……
繼續爬行1個小時後,就到達建於大周天冊萬歲年間的「登封壇」。
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則天登嵩山,改嵩山為神嶽,封中嶽大帝為天中王,配有天靈妃。武后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極峰建築登封壇,次年,又登嵩山峻極峰,加封中嶽。封天中王為天中皇帝,天靈妃為天中皇后。並在峻極峰的東南邊立碑,名曰:&34;,碑文的內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為了紀念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下令改嵩陽縣為&34;,改陽城縣為&34;,寓意她登嵩山封中嶽已經大功告成,並改當年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
到了公元700年,武則天再次攜群臣在嵩山峻極峰投金簡一通,內容為:&34;1982年5月,登封一農民撿到武則天當年投下的金簡,武曌金簡為研究武則天封嵩山提供了&34;。金簡現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院。
擁抱藍天。
此時登上山頂的還有兩個女學生,互相幫助,拍合影。
《嵩山雲》明 ·傅梅
天中嶽色秀芙蓉,縹緲奇雲繞漢封。朝暮城頭常自見,飛來海外幾千峰。
登上了太室山最高峰——峻極峰。距離登封壇幾十米,就是太室山主峰海拔1491.73米的峻極峰。因乾隆皇帝曾遊歷此峰並在此賦詩立碑,因此又名「御碑峰」。從開始徒步沿小路上山算起,共用時3個小時,到達峻極峰。
清乾隆皇帝登極峰後賦詩一首:
嵩山好景幾千秋,雲雨自飛水自流。遠觀南海三千裡,近望西湖八百州。萬裡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繡球。好景一時觀不盡,天生有份再來遊。
站在最高峰,擁抱大自然。
此時的峻極峰,湛藍的天空中幾縷長長的白雲,景色十分迷人,山風吹來,還略感有點涼意。
極目遠眺,腳下峰壑開綻,凌嶒(líng céng高峻突兀貌)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在拍照,留影后,帶著爬到最高峰的自豪感,大約10點,開始從峻極峰旁邊的另外一條路開始下山。
遠眺峻極峰。
秀美嵩山景色。
過「三極聖母宮」。
「三極聖母宮」前的煉丹爐。
西流泉。
嵩山景色。
嵩山國家基準氣候站,1955年建成。
回眸下山的臺階,深感建設者的艱辛。
繼續下山,路過修建在嵩山72峰之一「青童峰」下的青童觀。
12點12分,行走2個小時左右,到達「一線天」。一線天是嵩山太室山的代表景觀之一,是一條寬不足1米,高約百米,長約170米的懸崖縫隙。在此休息一會,午餐之後大約12點30分左右,繼續下山。
一線天兩側光滑陡峭,如同刀劈,仰首望天,纖纖一線,幾乎縫合,驚魂動魄。傳說這是一條神仙聚會的通道,神仙行走其間,都要銜枚塞鈴,斂氣息聲。所以人們把此景叫做「一線飛天驚仙翁」。
從大石下穿過。
山上滾落疊摞的大石。
連續經過2座吊橋,就到達盧崖瀑布了。
瀑布水很小,淅淅瀝瀝的,沒有瀑布的樣子,只能通過崖壁上被水衝刷留下的黑黑的印跡,依稀感覺到瀑布的壯觀。
從山下仰望盧崖瀑布。盧崖瀑布為嵩山古八景之一,因唐玄宗年間有個被封為諫議大夫的盧鴻一,不願做官來此隱居,廣招天下才子講學,故稱此崖為盧崖。盧崖瀑布由此得名。
《盧巖觀瀑》明·李元
絕壑何年掛玉龍,洗心我一問盧鴻。半簾秋雨落天上,十丈白蓮開雪中。潁水風高吹不斷,嵩山月近照全空。縣官更有泉亭約,應許山靈識醉翁。
盧崖瀑布峽谷中刻有「龍」「娘娘床」的大石。
橋上小憩。
13點40分左右,下山到達迎駕橋,也就是盧崖瀑布的出口。至此,自早晨6點45分左右,從羊腸小道開始爬山算起,上山、下山共計用時7個小時,遊覽完太室山。一到盧崖瀑布的出口,便有司機上前詢問下一個目的地,我們告訴司機準備前往嵩陽書院、中嶽廟,商量好車費後,於是便乘坐汽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以範仲淹《和人遊嵩山十二題其四·自峻極中院步登太室》的詩結束此次嵩山太室山之旅吧。
白雲隨人來,翩翩疾如馬。
洪崖與浮丘,襟袂安足把。
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