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太室山也不能錯過,我們首先來到黃蓋峰下的中嶽廟。
早在秦朝時,太室山下就建有「太室祠」。西漢時改稱中嶽廟,東漢時在中嶽廟前的大路上樹立了太室闕。這兩根石柱狀的建築物依然保存在原地,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中的排名第一的建築類文物,極其珍貴。現在,在石闕外,建有房屋加以保護,不對遊客開放。
輝煌於唐宋時期的中嶽廟,現存建築主要是清代所建,有3條縱軸線,7進院落。沿著中軸線往裡走,我遇到了兩位個子不高的東漢石人,因為年代久遠,輪廓模糊,表情呆萌。不久,我又遇到四座北宋鐵人,卻是身材高大,面容威猛。
中嶽廟主殿峻極殿,供奉中嶽之神。在峻極殿兩邊,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排列著東嶽、南嶽、西嶽、北嶽四座嶽殿。在我看來,這個頗有整體觀的布局,顯示出中嶽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氣度。
在峻極殿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刻著《五嶽真形圖》,用五種神秘的圖案代表五嶽,至今無人能解釋其中的含義。原來中嶽廟還是一座重要的道教宮觀,據說這五嶽真形圖,是從前道士們進山修行時攜帶的護身符,具有驅蟲闢邪,逢兇化吉的效果。中嶽廟裡有這麼好的東西,強烈建議登山愛好者們備用。
那天,當我們來到太室山主峰峻極峰下的嵩陽書院,已近黃昏。當年武則天就是從這裡出發,攀登峻極峰,舉行祭天儀式的。顯然,因為時間關係,我們無緣登頂了,便在山下徘徊流連。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這裡最早是北魏時期的一座佛寺,後來做過道觀,唐朝時曾是皇家行宮,北宋時成為書院。從這個書院的歷史簡介上,我又一次看到了,儒、釋、道,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集合於一地。
我還記得那裡有個大柏樹的故事。傳說漢武帝到嵩山,見到一棵巨大的柏樹,封為大將軍,接著他看到了一棵更大的柏樹,不願意改口,封為二將軍,然後他又看到一棵比二將軍還大的樹,封為三將軍。如此不公,三將軍氣死了,留下一座樹樁;二將軍把肚皮氣炸了,至今合不攏;大將軍覺得受之有愧,低頭長成了一棵彎腰樹。嵩陽書院裡的將軍樹,首先給我們上了一課:「知錯就改」。
峻極峰下,還有一座始建於北魏的寺廟,嵩嶽寺。武則天到嵩山時,曾將那裡作為行宮,一度修得頗具規模。歲月流逝,現在,寺中有一座建於北魏時期的磚塔,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挺立。
我們特意趕到嵩嶽寺,來看這座千年古塔。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只見這座磚塔,形狀豐圓飽滿,看上去蘊藏著勃勃生氣。據說這種形式的佛塔,保留著印度阿育王時期的特色,如今在印度也找不到第二座了。
夕陽西下,群山環抱,古老蒼桑而又生氣勃勃的嵩嶽寺塔,默默佇立在「大地的中心」。中嶽嵩山之行,這最後的一瞥,令人難忘。
【張一幟(HARRY ZHANG),男,2004年出生,自幼在加拿大長大,2013年回到中國,現為清華附中國際部11年級學生。愛好旅遊、攝影、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影視製作、寫作等,用腳步親近過有代表性的中國名山大川,查閱了有關背景知識和歷史故事等材料,拍攝了大量的圖片,並用中英文撰寫了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