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願,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這是乾隆皇帝親筆御製的《謁嶽廟》詩,描寫和讚頌的是位處天地之中的中嶽廟。
中嶽廟被中嶽嵩山環抱於懷,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乃世人敬祭中嶽山神大帝的宏大廟宇。
中嶽廟最早為建於秦代的太室祠,漢武、唐宗、宋祖都曾為之擴建增制。北魏時,太室祠定名為中嶽廟,由道教管理。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禪嵩山時,加封中嶽神,改所在地嵩陽縣為登封縣。
今天的中嶽廟,建築制式和布局是乾隆皇帝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設計重建的,有著「小故宮」的美名。
東西南北峰,嵩山居於中。《詩經 大雅 嵩高》有云:「嵩高維嶽,峻極於天。」眾山拱衛之中,中嶽嵩山妥妥的C位,氣定神閒,位至極尊。另有傳說,說中嶽廟址是周朝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是周靈王的太子,喜歡吹笙作鳳凰鳴飛,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更使中嶽廟於莊重威嚴之中又平添了神靈仙氣。
中嶽廟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器宇軒昂,坐北朝南,依山拾級,中軸線全長650米,計有7進11層建築,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南省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是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群。
「名山第一」的中華門是中嶽廟的前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由原有的木質牌樓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廡殿式牌坊,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個字,重點描述了中嶽廟的地理方位。
中華門裡,是黃色琉璃瓦攢角重簷的八角方亭——遙參亭,過往行人如果沒有時間進入廟內恭敬跪拜,為表誠心,亦可在此儀式從簡,遙相祭拜。遙參亭的簷坊和雀替上面透雕著豐富多彩的戲曲故事,藉以傳神。
上刻中嶽廟的天中閣是明清時期的正門,本名黃中樓,明朝嘉靖年間改為今名,遠看紅樓綠瓦,飛簷凌空,近看雕梁畫柱,方正持重。前方華表峙立,石獅守衛。東側雄獅口銜直徑15釐米的石雕圓球,西側雌獅前蹄按一可愛小獅,栩栩如生。
閣樓門洞前,有一段無聲的告白,以中英兩種文字提醒您敬畏歷史,珍愛文物:我雖然破舊,但建於唐代,是東到開封西到洛陽的一條官道。雖歷經千年滄桑但風貌依舊,請珍惜並呵護我。請緩慢通過,感謝配合。
通過肅穆的天中閣,長長的神道直通一座四柱三樓的木質牌坊,牌坊枋起三架,廡殿屋頂,鬥拱雀替,精雕細琢。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書「宇廟」、「俱瞻」,這就是配天作鎮坊。牌坊原名「宇廟坊」,中嶽古稱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
配天作鎮坊正被圍起維護,只好從旁繞行。
繞過圍擋,繼續神道,來到財神殿。財神殿也稱崇聖門,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帝」而得名。
財神殿的東側有古神庫,創建於北宋。所謂神庫,就是神的象徵性倉庫,為收藏中嶽山神的文書、財物和兵器的地方。古神庫四周是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約3米,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山神的寶庫由他們守衛,安全有加了。這裡的四大鐵人是中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代表。
財神殿的西側是月老殿,善男信女的愛情會由裡面端坐的月老牽線護持白頭到老。
財神殿甬道兩側有東華門和西華門,兩門內各立二碑,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碑刻記敘述了中嶽廟的歷史沿革及修建情況,作者分別為宋代的王曾、盧多遜、駱文蔚和金代的黃久約,都是當時的狀元,四通碑亦稱「四狀元碑」。
財神殿後面,是取名於道教「一氣化三清」的化三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無不在,處處顯化,三個法身包容萬物。化三門後西側,有一無字碑亭,亭內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線刻花邊,沒有文字,故稱"無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說嶽神之德,大得難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紀念。
化三門現稱文昌殿。
再進一院,是峻極門。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橡,又名「將軍門」。此門是中嶽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始建於金大定年間,明祟禎年間毀於大火,清乾隆時重修。門內兩側塑有兩武士泥像,高達4.5米,執斧秉鉞,氣勢威武。峻極門與四周迴廊、殿宇組成一個四合院布局,東側四角亭內有《中嶽嵩高靈廟碑》,刻於北魏太安二年(456年),是嵩山地區最古老的一通石碑,康有為把它列為北碑十家之首,稱其「沉異奇古」。
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嶽殿,按順時針方向為東嶽殿、南嶽殿、西嶽殿、北嶽殿,加上中嶽恰是五嶽。古人稱中嶽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嶽為五嶽之首,配之以四嶽殿,表示「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峻極門外臺階下,東側,有《五嶽真形圖碑》,刻立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碑上按照五嶽的座落方位,雕刻著五嶽圖,圖下刻記著關於五嶽的傳說,根據「華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嶽如行、南嶽如飛、中嶽如臥」等不同特點精心繪製。
向北,巍然屹立的嵩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是一座四柱三樓式的峻極坊,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為康熙皇帝御筆手書。 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彩和七彩鬥拱,為清代木結構建築特色。
自嵩嶽峻極坊下穿過,眼前即是中嶽廟正殿峻極殿。峻極殿也稱「中嶽大殿」,殿內正中供奉崇聖大帝中天王。峻極殿是嵩山規模最大的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面積920平方米。 重簷慶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鬥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空彩畫。「峻極殿」顏體三字匾為宋人所書。門楣正中橫匾上的「黃天厚土」四個大字再次申明了嵩山五行屬土的極尊地位。
峻極殿後雙獅把守的安靜院落,為中嶽寢殿。傳說寢殿為中嶽大帝與帝後起居之所,黃瓦覆頂,鬥拱飛翹,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式建築。殿內神龕裡,有「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兩端有兩個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龍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東榻上睡像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為彩色泥塑。
寢殿後,更上一重臺階,便到了中嶽廟的最後一處殿宇——御書樓。御書樓面闊11間,原名「黃籙殿」,是儲存道經之地,創建於明萬曆年間。後來清乾隆皇帝遊中嶽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現為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璃瓦樓房,為民國時期所建,兩側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
除了主體建築,中嶽廟內現存有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現存的殿、閣、宮、樓、亭、臺等建築39座近400間,石刻碑碣百餘座,古代碑刻73品,金石鑄器二百餘件,是研究魏書書法、道教歷史和中嶽廟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是中國道教建築最完整的代表作,全面見證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發展史。
到河南,一定要訪嵩山,訪嵩山,一定要進中嶽廟。嵩山不止有少林寺,不止有中華功夫,還有高山仰止。不進中嶽廟,怎知嵩山之五嶽極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