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清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2020-12-18 華揚老師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一般在暮春與仲夏之交。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我國傳承千年,至今仍有這些習俗。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清明節,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期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指導著農業生產,也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年久日遠,便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節氣文化。「二十四節氣」原本是以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確定的。在我國,一年中的不同時間,北鬥七星的鬥柄會指向不同方位,古人以此作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我們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劃分是依據「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所謂的「定氣法」,其實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這樣的話,每15°為1份,每1份為一個節氣,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清明這一節氣,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公曆4月04-06日交節。此節氣萬物皆潔齊、吐故納新,大地春和景明,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掃墓祭祖的好時節。清明作為節日,還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的一些習俗。上巳節在三月三,據記載,這一日踏青郊遊是人們的習俗,但是發展到宋代以後,上巳節在文獻中記載愈來愈少。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天,據說起源於上古時期,仲春時節,天氣乾燥,所以在先秦時期,就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慢慢形成了後面的寒食節。當然了,儘管也有傳說,寒食節與晉文公重耳和他的臣子介子推有關係,但是我翻看了一些手頭的史料,並未發現相關記載,所以就不再在正文中詳細闡述了。從目前翻閱的文獻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但是清明節發展到唐代時,我國各地風俗融合加劇,因而在清明掃墓祭祖的風俗,便逐漸擴大到了全國各地。之後,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習俗的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節日和節氣,從而形成了我們今日的清明文化——禮敬祖先,慎終追遠;踏青郊遊,親近自然。寒食節與介子推:相傳,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介子推跟隨重耳,並在重耳食不果腹之際,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為重耳煮了一碗肉湯。重耳歸國繼位之後,要重賞自己的臣子,但是介子推認為,自己作為臣子,侍奉國君屬於理所當然,不應該要賞賜,因而躲進綿山隱居起來。但是晉文公感激介子推,就想找他回來,但是綿山那麼大,尋人未果,因此放火燒山,意圖將介子推逼出山。但是介子推抱樹而死,沒有出山。晉文公異常痛悔,因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再生火。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並未見於文獻記載,所以放在文章最後,且供大家一樂吧。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每年4月4至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氣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有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2020年清明時間4月4日(星期六)15時38分,農曆三月十二。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品讀唐代杜牧《清明》,了解清明節
    【譯文】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注釋】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相傳春秋時期的山西,晉國公子重耳流落在外,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 掃墓祭祖很悲傷,踏青遊玩心歡暢,這個節日有點意思
    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節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 掃墓祭祖很悲傷,踏青遊玩心歡暢,這個節日有點意思
    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節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 春暖四月天,清明佳節情
    ---小柔吟詩仿佛今年的清明天氣相對於往年還是有些寒涼外出的小夥伴們要記得隨時添加衣物祭祖踏青是習俗,防護工作也要到位
  • 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中華傳統文化 005期)為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以「清明」節氣為準,即「清明」節氣落在哪一天,即以該日為清明節。由於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隨著陽曆年的長度(4年1閏)而有所變動,因此清明有可能會是在4月的4、5日或6日,今年的「清明」節氣是在4日15時38分。
  • 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 中華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之五 清明 祭掃踏青
    (中華傳統文化 005期)為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以「清明」節氣為準,即「清明」節氣落在哪一天,即以該日為清明節。由於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隨著陽曆年的長度(4年1閏)而有所變動,因此清明有可能會是在4月的4、5日或6日,今年的「清明」節氣是在4日15時38分。
  • 「清明追思」知清明之「禮」 傳文明之「儀」——紫薇小學紅領巾...
    平野一碧,清明即至。清明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古人過清明,不單單是祭祀,還要進行多項活動,比如蕩鞦韆、放風箏等,一是向逝去的親人表達哀思,二是對生機盎然的春天和生命的禮讚。可以說,清明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 知識積累|清明節氣的由來及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的文化內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 清明|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明亮
    暮春時節,又逢清明。這是中國最傳統的祭祀節日之一,也是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 在清明,要做兩件事: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
  • 清明節│行走在詩詞裡的清明習俗
    編者按: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傳統習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留下詩句抒發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燦爛春光的嚮往。下面讓我們一起在詩詞裡了解清明習俗。
  • 在家一起學食育(民俗篇)|清明,是禮俗文化的傳承,是社會文化的時間...
    ,食育微課堂在家一起學食育|民俗篇清明--是傳承民族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是人們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時間。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間。節氣是「天時」 ,是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 ,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社會的重大春祭節日,清明真正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
  • 清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
    圖 | 心心春花次第爭妍,春林逐漸茂盛,又至清明時節。4月4日15時,清明至。圖 | Alan·阿瀾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是祭拜先祖的日子,是追思和緬懷的日子。《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 知識積累|清明節氣的由來及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的文化內涵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 2019年清明是幾點幾分 今年清明節氣具體準確時間
    新華社天津4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中國天文年曆》顯示,2019今年清明的準確時間為4月5日9時51分。此時節,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滿眼春意。尤其在我國江南,清風細雨構成一幅詩意清新、唯美寫意的民俗水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