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一般在暮春與仲夏之交。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兼具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我國傳承千年,至今仍有這些習俗。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清明節,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期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指導著農業生產,也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年久日遠,便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節氣文化。「二十四節氣」原本是以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確定的。在我國,一年中的不同時間,北鬥七星的鬥柄會指向不同方位,古人以此作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我們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劃分是依據「定氣法」劃分,即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節氣。所謂的「定氣法」,其實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這樣的話,每15°為1份,每1份為一個節氣,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清明這一節氣,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公曆4月04-06日交節。此節氣萬物皆潔齊、吐故納新,大地春和景明,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掃墓祭祖的好時節。清明作為節日,還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的一些習俗。上巳節在三月三,據記載,這一日踏青郊遊是人們的習俗,但是發展到宋代以後,上巳節在文獻中記載愈來愈少。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天,據說起源於上古時期,仲春時節,天氣乾燥,所以在先秦時期,就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慢慢形成了後面的寒食節。當然了,儘管也有傳說,寒食節與晉文公重耳和他的臣子介子推有關係,但是我翻看了一些手頭的史料,並未發現相關記載,所以就不再在正文中詳細闡述了。從目前翻閱的文獻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但是清明節發展到唐代時,我國各地風俗融合加劇,因而在清明掃墓祭祖的風俗,便逐漸擴大到了全國各地。之後,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習俗的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節日和節氣,從而形成了我們今日的清明文化——禮敬祖先,慎終追遠;踏青郊遊,親近自然。寒食節與介子推:相傳,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介子推跟隨重耳,並在重耳食不果腹之際,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為重耳煮了一碗肉湯。重耳歸國繼位之後,要重賞自己的臣子,但是介子推認為,自己作為臣子,侍奉國君屬於理所當然,不應該要賞賜,因而躲進綿山隱居起來。但是晉文公感激介子推,就想找他回來,但是綿山那麼大,尋人未果,因此放火燒山,意圖將介子推逼出山。但是介子推抱樹而死,沒有出山。晉文公異常痛悔,因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再生火。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並未見於文獻記載,所以放在文章最後,且供大家一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