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劉明 新化報導
湖南省新化縣始終堅持把加強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思想教育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點,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把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加速器」。在新化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湧現出許多先進人物,堅持奮鬥,匯聚脫貧榜樣力量。
初夏的上梅街道集中村,生機勃勃。百畝葡萄園產業園為村子披上綠裝,旁邊的魚塘微波蕩漾。村民們在產業園裡揮汗如雨,其中一位衣著樸素的中年男人累得滿頭大汗卻一言不發,他就是王修明。正是這個平凡的男子,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窮怕了,也苦怕了
王修明是上梅街道集中村村民,今年54歲。「以前我們這裡叫小塘村,是庫區移民村,人多地少,沒有特色產業,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人均收入少。」王修明介紹到。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王修明遠赴廣東一家電子廠打工,由於文化程度低,一年到頭也賺不到什麼錢。當時王修明雖人在外地,但心念家鄉,家鄉的荒山荒地讓他暗下決心:打工掙錢後一定要回村幹一番事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2008年,一直在外務工的王修明回到村裡,他想通過種養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先後搞起了土雞餵養、蔬菜種植等項目。但是,一場雞瘟打破了他致富的夢想,投入的資金血本無歸。「那時候說家裡揭不開鍋真不為過,窮怕了,也苦怕了」。王修明心有餘悸道。
政府扶持克服創業難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貧困經濟發展只有找到動力源,打通經脈,才能激活造血功能。據王修明回憶:「在2014年,最初回鄉養雞的時候,在技術方面和銷售方面都碰到了很多的難題,特別是在市場價格低迷的時候還賠了不少錢。」即使初創不順,王修明也並沒有放棄,咬著牙關度過了失敗的低谷期後開始再次創業轉型,在2015年開啟了他的葡萄種植產業。當時在新化縣、上梅街道產業扶貧小組的支持下,王修明與其他9戶貧困戶共同投資成立小塘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葡萄專業種植,這家種植專業合作社,也是集中村第一家產業合作社。
地方有了,合伙人有了,合作社成立了,資金又成了問題。此時,上梅街道扶貧站工作人員帶著他到銀行,為其協調辦理產業發展貼息貸款,終於拿到了5萬元的資金扶持。有了資金,王修明的葡萄產業園很快就建成了,在50畝荒地上引進種植了「藍色海洋」「夏黑」「黃金香」「紅瑞寶」等葡萄新品種,達到6000餘株。「政府的扶持和幫助是非常多的,為我們提供了葡萄苗籽,並經常安排專業人員上門指導種植技術。」王修明感激地說。自從他認準了這個致富路子以後,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他都在產業園裡奔波忙碌,通過辛勤勞動和精心照顧,在2017年葡萄產業園豐收,銷售收入達7萬餘元,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和王修明一道參加合作社的貧困戶於當年年底實現脫貧。
先富帶動後富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王修明重點研究種植技術,充分調研市場消費需求,引進種植了新的水果品種——葡萄柚,迅速擴大了種植面積320畝,讓村民看到自己是實實在在地做事,進一步堅定了「大家富一起富」的信心。
王修明積極吸納集中村9戶36名貧困村民入股產業園,讓貧困村民積極主動參與產業園的耕耘,參與施肥、栽種、採摘等各項勞動,並及時支付他們勞動報酬,讓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勞動就業且增加了經濟收入。他經常說:「正是黨的扶貧扶志讓我們家踏上了致富路,我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大家過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