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京的臺生不到100人。而到目前,北京在冊臺灣學生1300多人,全國在校臺灣學生約為5000~6000人
本刊記者/劉英麗
5月12日,胡錦濤與宋楚瑜會談後發表的會談公報中提出:「大陸方面要儘快實施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標準,並爭取於年內設立臺灣地區的獎學金。擴大兩岸人才交流,大陸方面逐步放寬政策,鼓勵和促進臺灣同胞在大陸的就業。」
這段話對於6000名在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自稱「臺生」),是一個期盼已久的利好。10年間,已有不少臺灣學生陸續來到大陸讀書。不過,臺灣並不承認這個學歷,而他們在大陸的就業狀況也遭遇不少尷尬。
正如宋楚瑜在清華大學所言,臺灣學生重視的三個重點問題分別是:第一,學歷認證,希望兩岸都能夠共同解決;第二,希望臺灣的學生在大陸受教育之後,也有公平的就業機會;第三,是不是也給臺灣的學生提供一些獎學金。
公報發表次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宣布,大陸有關方面將對在高等院校就讀的臺灣學生按照大陸學生標準同等收費;並逐步放寬臺灣同胞在大陸就業的條件。同時,他也再次呼籲,臺灣當局儘快承認他們在大陸求學的學歷。
姜正揚,8年前由臺灣來到大陸讀書,碩士、博士、博士後、第二博士,一路讀來,都很順利,直到今年畢業面臨分配才遇到麻煩。「花了一年時間到處找工作,包括很多北京高校,直到2004年9月去天津南開大學試講,才獲得肯定的回覆」,姜說。
南開大學要為姜辦手續時,問題又來了:目前沒有接受臺灣籍人士就業的相關政策。直到姜所在的學校出面、甚至國臺辦領導做說服工作,才漸漸打消接受單位的顧慮,使姜有了現在的身份: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副教授。
姜是幸運的,據他介紹,同樣想去高校任教的臺生中,只有他的手續辦下來了,其他人多以「客座」、「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授課。一個在首都師範大學已經教了一年書的博士,至今仍是「訪問學者」的身份,而這卻涉及到評職稱、算教齡、工資福利、保險等一系列問題。
雖然臺灣居民來大陸求學就業已有時日,但由於兩岸數十載阻隔,相關規定長期闕如,臺生在大陸就業,常常遭遇無據可依之困。
2000年後,隨著大陸名校的國際聲望和教學質量較臺灣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登陸」求學。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葉芳證實,80年代末陸續有臺灣學生來讀書,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京的臺生不到100人。而到目前,北京在冊臺生1300多人,全國在校臺生約為5000~6000人。
根據葉芳於2003年年底對北京市臺生的就業情況所做的統計,當時北京各類畢業生已有450多人,80%的臺生返回臺灣,15%繼續求學,還有5%在大陸就業。
就業的20個人多是葉芳認識的,一個個問過去,有的是因為喜歡在大陸發展,有的是因為和大陸人結婚,有的則看重這邊的市場。這些人大多自己開公司,或者和別人合夥做生意,能進入大學、研究機關和文藝團體等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只有兩三個。
而回到臺灣的學生,因為學歷不被承認,也面臨找工作的困難,做公務員或者教書幾乎不可能。
「實施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標準,對臺生影響不是很大,一般來念書的還是負擔得起學費,主要的影響在與心理認同上」,姜正揚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就業。
2002年4月28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張銘清曾表示:「在大陸就讀後畢業的臺灣學生,只要具備在大陸就業的相應條件,符合用人單位需要,有關部門支持他們在大陸就業。」
其時據張銘清介紹,當時大陸共有一百四十多所高等院校已招收臺灣學生近四千人。臺灣學生就讀期間,憑有效證件可在交通、住宿等方面享受與大陸學生同等待遇……
但後來並沒有相關的政策出臺。因此,北京市臺聯在2003年和2004年兩年的統計中發現,臺生的就業形勢並未得到好轉。
「我們可以接受臺生嗎」?這是大多接受單位存在的疑慮。政策沒有說可以,也沒有說不可以,但大多單位選擇謹慎的做法。
就業難影響到來大陸讀書臺灣學生的熱情。一位希望隱去姓名的在京臺生對本刊透露:「這兩年報名來大陸學習的臺生數量在下降,錄用率卻在提高。」
公報發表後,「相信很快相關政策便會出臺,」上海市臺聯名譽理事吳瓊孚很樂觀:「站在文化戰略上考量,兩岸最終將做爭取民心的工作,而加強年輕一代的教育更是其中要點。」
但葉芳還有一些擔心:臺生就業問題牽扯太多經脈,「許多問題是很細小的,卻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例如,一位去中央歌舞團演奏的臺灣人辦不到北京市籤發的「綠卡」,因為北京市人事局「無權給中央單位的人發綠卡」。還是這位臺灣同胞,在買到了歌舞團以優惠價出售的房子後,但卻拿不到房產證,因為沒有戶口。
大多數臺灣學生在大陸就業的同時,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臺灣「護照」,以方便回去探親。但這樣就拿不到大陸戶口,由此帶來難以盡數的麻煩。葉芳說,只有一個辦法可行,那便是各個執行部門觀念轉變:像對待大陸生一樣看待臺生。(《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