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是全國第五個扶貧日。今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夏縣、聞喜縣、陽曲縣等12個省定貧困縣退出。
10月11日至13日,山西晚報記者受山西省扶貧辦邀請,深入脫貧縣、脫貧村、脫貧戶,親眼見證實實在在幹出來的脫貧攻堅成果。
夏縣
埝掌鎮北坡村:因地制宜,小花椒帶富全村鄉親
「北方有椒樹,雜然草木間。無意華林秀圃,自甘立荒原……」10月12日,山西晚報記者來到夏縣埝掌鎮北坡村時看到,村裡關於花椒的宣傳隨處可見。繞過盤山路,中條山前是成片的花椒樹,場面壯觀。
「村裡一直有種植花椒的歷史,每家每戶幾乎都有一棵花椒樹,供自己食用。」四季飄香花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永平向山西晚報記者介紹,通過前期走訪調研,花椒樹非常適合山區種植,每畝花椒樹收入可達4000元。之前種植的小麥、玉米,每畝純收入不足200元。
從200元到4000元,平時不起眼的花椒讓周永平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周永平說:「起初,鄉親們並不接受種植花椒,主要考慮未來銷售問題,有的不栽、有的栽死。面對這種情況,村裡的黨員、幹部實行承包製,一人負責十幾戶鄉親的種植。短短五年時間,合作社從2010年的7名成員發展到全村參與,個別種植大戶實現10萬元以上的年收入。」
「我們家種植的花椒樹有17畝,其中7畝地的花椒樹有收成,10畝地的花椒樹還未長成,這幾年,光這7畝地的年收入就達到3萬元左右,最好時收入達到5萬元。」脫貧戶周紅學說,妻子因治療心臟病欠的外債現在也還完了,等10畝花椒樹長大了,生活會越來越好。
晝夜溫差大和獨特的山區氣候,讓北坡村的花椒色澤好、味道香。目前,合作社通過了花椒「綠色食品」認證,被評為「山西省農業合作社示範社」,花椒油、花椒粉等延伸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泗交鎮:搭建就業創業基地,出門就能務工增收
10月12日,夏縣瑤臺山下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小區——新天地小區裡正在進行一場隆重的物資捐贈儀式,中國電信運城分公司向貧困戶贈送洗衣機和電餅鐺。
「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不但幫我們解決孩子上學、看病就醫等問題,還一戶戶商量如何致富,做了不少好事。現在我們搬入新房,電信公司還給我們送來全自動洗衣機,真是太好了!」貧困戶薛雙虎說。
與薛雙虎有著相同感受的張桃典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她們以前住在莧坪村山上,居住環境差,孩子上下學、購買生活物品都很不方便。如今,90餘平方米的住房寬敞明亮,孩子可以到附近的移民小學上學,冬天還能使用空氣能來供熱,住房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小區還配備日間照料中心、便民服務室等公共服務設施。
山西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住房均為7層,每個單元都配有電梯。「小區在規劃時充分考慮到移民搬遷群體多是老、弱、病、殘,為了方便出行、居住,提升搬遷戶的滿意度,專門設計了電梯。」泗交鎮副鎮長秦立平說。
為確保搬遷鄉親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小區隔壁就是夏縣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基地,基地以「鳳還巢」計劃為契機,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拎包入駐,目前已有香包製作、電子元件加工、工藝葫蘆種植三家企業,使500餘搬遷貧困鄉親邁出家門就能務工增收。
「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從縣裡到村裡單程需要六七個小時,物資匱乏,鄉親們基本靠天吃飯。現在不一樣了,住上樓房,還能就近工作,這樣的日子以前根本不敢想。」在香包粘花車間,69歲的楊明告訴山西晚報記者。
夏縣9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不到1%
根據全省「十三五」脫貧攻堅滾動規劃,2017年我省共有15個貧困縣摘帽退出,夏縣是其中之一。9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34343人減少到275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84%。
夏縣扶貧開發中心主任解利軍介紹,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涉及6個鄉鎮1720戶6855人,投資3.2億元建成了8個集中安置點,安置1484戶5965人,分散安置236戶890人,完成了全部入住,實現了產業就業項目到戶到人。
據悉,易地扶貧搬遷實行「三規三監三個配套到位」工作機制。其中「三個配套到位」是基礎設施實現水、電、路、氣、暖、網「六通」,硬化、綠化、亮化、淨化、美化、文化「六化」;公共服務達到黨員活動室、社區服務中心、便民服務室、物業管理室、金融服務點、文化廣場、商業超市、衛生室、日間照料中心、紅白喜事場「十有」;產業就業創業項目配套就是在每個集中安置點新建了總投資3000萬元的8個特色產業園區,惠及896人,人均年增收1.2萬元;引導幫扶務工就業1855人,人均年增收1.2萬元;搬遷戶自主創業、與能人或合作社聯合創業121戶436人,戶均年增收3萬元,實現每個搬遷戶都有穩定致富項目和就業崗位。
此外,夏縣作為農業大縣,依託「優質糧食、設施蔬菜、精品林果、生態養殖、高山綠茶、中藥材種植、觀光農業」七大特色產業板塊,全力打造提升58個產業示範園區。
聞喜
薛店鎮:中藥材成為支柱產業,被譽為「中華遠志第一鎮」
距離聞喜縣城25公裡,北垣最東端的薛店鎮中藥材種植示範園區內,大型作業機械正在田間收割中藥材。
「以前地裡種植的是小麥、玉米、高粱老三樣,如今被黃芩、遠志、柴胡新三樣替代。」脫貧戶楊溫發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中藥材種植周期雖然長一些,但經濟效益遠高於老三樣。
楊溫發說:「這裡以前是旱地,最初種植藥材時,種子貴、經常被鳥吃、大雨衝走等情況制約種植戶的積極性。脫貧攻堅以來,合作社請專家、教授檢測土質、傳授種植技術。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村裡花280餘萬元打了4口深井,鋪設19000米的供水管網澆灌土地,徹底解決種植中藥材的後顧之憂。此外,貧困戶享受優先待遇,可以便宜拿到種子,澆灌、除草等也將優先安排。」
由於地處丘陵高處,地勢平坦,海拔較高,立體氣候明顯,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賦予了薛店鎮中藥材產量高、品質優的特點,尤其是遠志的產量佔到全國產銷量的六成,被各大藥廠、藥商譽為「中華遠志第一鎮」。
「目前,薛店鎮中藥材種植已拓展覆蓋全鎮10個行政村、園區主要種植黃芩、柴胡、遠志、丹參、地黃、防風、板藍根等10餘個品種,種植面積達3.3萬餘畝,年產黃芩1.2萬噸、柴胡5千噸、遠志4千噸,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薛店鎮副鎮長楊保輝介紹。
下一步,薛店鎮將引進中藥材深加工企業,通過與企業合作,做大做強中藥材同時,促進周邊貧困戶就業問題。
郭家莊鎮七裡坡村:優質山楂實現一元一顆銷售紀錄
10月13日,山西晚報記者來到郭家莊鎮七裡坡村,山楂的採摘已經接近尾聲。種植基地裡,深紅色的山楂被綠葉襯託著;合作社裡,包裝好的山楂正準備運往全國各地。
「目前,合作社的山楂已銷往黑龍江、廣東、西藏、浙江等地,受到客戶一致好評。我們的優質山楂實現了一元一顆的銷售紀錄。」半山腰山楂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玉仙說。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富硒山楂受到熱捧。李玉仙介紹,合作社種植富硒山楂已有三年歷史,並得到七成種植戶的認可。其中,脫貧戶的變化最大。
「我們的富硒山楂交給合作社託管,冬季施肥、夏季打藥,每畝地約300元至600元左右的投入也全部由合作社來承擔,除此之外,我還在合作社打工,每年可以獲得雙份收入。」堆後村脫貧戶黃引存如是說,以前自家地裡種的都是麥子,每斤收入不到1元錢,去年,6畝山楂收入兩萬元。看到市場前景不錯的黃引存,去年又種植7畝山楂。
「這裡海拔680多米,年平均氣溫12.6攝氏度、降雨量510毫米,無霜期244天,日照率達55%以上。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光照充足,降雨適中,溫差明顯,為山楂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李玉仙介紹,目前已有七月紅、大金星、歪把紅、甜裡子等10餘個品種,通過檢測,山楂中的17種胺基酸均高於其他產地。
如今,七裡坡山楂種植已輻射周邊3萬畝左右,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功不可沒。在收購貧困戶山楂時,合作社以最高價收購,村民每畝地能多收入700元至800元。
聞喜實施社會保障扶貧,資助上萬名貧困學生
2014年以來,聞喜縣共脫貧8525戶29529人,退出貧困村67個,貧困發生率由5.3%降至0.97%,脫貧攻堅實現了決戰決勝。
「通過實施『15611』產業規劃,發展優質苗木6萬餘畝,優質糧食20餘萬畝,蔬菜12萬餘畝、食用菌150餘萬棒,乾果經濟林16萬餘畝,中藥材9.7萬餘畝,畜牧養殖存欄量達到494萬餘頭。建成10個特色產業示範園、100個特色產業示範村,帶動2.85萬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同時,建成28個村級光伏電站和400戶戶用光伏電站,帶動近1000戶貧困戶增收。」聞喜縣扶貧開發中心主任王紅衛說。
在生態補償脫貧方面,聞喜縣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16個,吸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1人,為223名貧困勞動力提供護林崗位,年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
與此同時,該縣實施社會保障扶貧。兜底貧困人口5552人,建設「留守兒童之家」54個、日間照料中心107個,救助農村五保老人555名、孤兒165名。資助義務教育階段和學前教育貧困學生11062人次,中高職貧困生87人,貧困大學生56人。落實健康扶貧「雙籤約」服務和「三保險三救助」醫療保障救助措施。深度貧困人口「三保障」得到有效落實。
本版採寫/攝影:山西晚報記者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