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帝國的傳奇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貴族和野性的整合者

2020-12-09 熊貓補刀

1500多年前,在歐亞大陸上,有一個由許多遊牧民族共同組成的匈人帝國。他們出了一個著名的領袖,曾經率領軍隊多次入侵巴爾幹半島、法國高盧,甚至義大利等地區,一度還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

史學家給他一個聽起來有點變態的外號,叫做「上帝之鞭」。

這個人,就是匈人帝國的傳奇領袖一一阿提拉。

01阿提拉出身背景

說起阿提拉,很多人應該都會聯想到電影《博物館驚魂夜》裡面那個長的虎背熊腰,渾身動物皮草,講話有如莾張飛的角色吧。

這個完全符合我們對於古代遊牧民族的刻板印象。事實上,阿提拉出生的匈人帝國,生活環境還真的不太好。你要說大部分的人民,是用最低水準的物質條件在過日子,也並不為過。

這也造就他們在作戰上,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召集大量軍隊的特性。但是,阿提拉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他其實是有背景的。

一般推測他出生於公元406年,當時的匈人帝國高層決策,是採取類似議會共治的概念,並沒有一個真正中央集權的君主。

而阿提拉的爸爸蒙杜克,也是議會的成員,不過權力大部分還是在他的阿伯叔叔那邊。聽起來很像是貴族,不過人家常講「可憐生在帝王家」,阿提拉貴族出身,也難逃命運魔爪的擺布。

他年輕的時候,就被派去西羅馬帝國擔任「交換留學生」。大家不要太羨慕,換一種說法,就是人質交換。

想當初秦始皇小時候,也跟爸爸一起在趙國留學呢。阿提拉的留學生涯長達十多年,不難想像,他身處西羅馬帝國那個和家鄉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接收到各種知識,深入了解羅馬人的政治與外交思想,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他日後的統治。

02掌管匈人帝國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到了公元434年,阿提拉學成歸國。

因為原本統治匈人帝國的叔叔伯伯相繼過世,阿提拉準備回去繼位,和他的弟弟貝裡達共同治理國家。

初試啼聲的阿提拉,首先就拿旁邊鄰居東羅馬帝國練練手,他要求討回一些背叛匈人帝國的部落。

這是因為匈人帝國在阿提拉掌權之前的結構,相對鬆散,不止沒有中央集權,大家對於帝國本身也未必有很強的認同感,比較像是想要找個強大的保護傘,才聚集在一塊。

而這些狀況,也都是他繼位後要面對的挑戰。

阿提拉的書沒有白讀,他巧妙利用軍隊威脅及外交手段,雙管齊下進軍巴爾幹半島,跟東羅馬帝國締結了外交約定。

不僅討回了那些脫離帝國的部落,還要求東羅馬逐年繳納貢金,開放市場和遊牧部落貿易。

拿錢換取和平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就是專家。不過匈人帝國要求的金額,隨著時間逐年增加,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一度就不爽了,想要毀約不繳錢。

阿提拉再次帶兵入侵巴爾幹,長驅直入包圍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

這次入侵行動,雖然消滅了大部分野戰部隊,也攻佔不少城市,但阿提拉軍隊缺乏先進的攻城武器,面對君士坦丁堡厚實的城牆,一時難以攻克。

而東羅馬帝國這邊,也不願忍受長期坐困愁城,最後雙方還是達成了協議,用更高額的金錢賠償,換取境內的和平。

沒錯,如果有錢不能解決的事情,那你就試試用更多的錢,這是東羅馬皇帝教我們的道理。

匈人帝國對外攻擊不斷,其實對內同樣也不平靜,他們發生兄弟鬩牆的鬥爭,阿提拉殺了弟弟貝裡達,搖身成為這個龐大遊牧帝國內的唯一領袖。

03天上掉下來的婚約

公元450年時,阿提拉已經將目光放到了西歐,那邊有兩大主要勢力:

一個是以日耳曼蠻族為主體的西哥特王國;另一個則是西羅馬帝國。

阿提拉算半個文明人,照慣例先試試文明的手段,他向曾經求學的西羅馬帝國伸出橄欖枝,希望有同盟的機會。

神奇的事發生了,西羅馬皇帝還沒有答覆,阿提拉卻先收到皇帝的姐姐寄來的信,拆開一看,信上寫著:你願意當一輩子守護我的那個人嗎?

抖一抖信封,還掉出一枚戒指。

面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阿提拉遲疑了。

歷史上確實有過這段故事,但學者專家們推測,這位公主主動示好有幾種可能:

第一,當時她正處於政治鬥爭風暴中,狀況不利,只好尋求外援;

第二,這個公主原本被安排一樁政治婚姻,但是她不願意任人擺布,所以企圖扭轉命運。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這個邀約都不單純。我們讀過書的阿提拉沒有輕易上當,他冷靜的作出了回覆:

美麗的公主,我願意保護你的生命,不過我希望你能夠用半個羅馬帝國的統治權作為嫁妝。

這個戲劇化的提親行動,終究還是被西羅馬國王知道了,他勃然大怒:我的姐姐怎麼可以嫁給一個野蠻人!

斷然否決了這個邀約,認為婚約自始無效。

阿提拉得知消息之後,嘴角浮現一抹微笑,他取得進軍西歐的藉口了:不結婚,就出徵

04沙隆會戰

於是阿提拉便下令,從帝國統治下的東哥特、薩克森等部落徵召兵力,自己親自率領騎兵隊,組成一支數萬人的匈人大軍,朝西羅馬帝國出兵了。

阿提拉帶領的軍隊,士氣高昂,一路殺到了高盧地區,在今天的法國境內大肆掠奪。

而西羅馬帝國不願坐以待斃,也任命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名將一一埃提烏斯,擔任指揮官,領兵抗敵。

這位埃及烏斯也值得一提,因為他和阿提拉算是老朋友了。一樣都有留學背景,只是求學地點不一樣,他是在匈人帝國當過人質。因此,對於這個遊牧帝國的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

埃提烏斯接掌兵符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動外交作戰。他知道匈人帝國對於旗下各部落的掌控,是鬆散的,也有很多部落不願意臣服。

所以,埃提烏斯號召那些不服從阿提拉的人,組成了反匈人聯盟

其中最有名也最大咖的就是西哥特人。原本西哥特跟西羅馬是敵對關係,但現在為了要對抗上帝之鞭,雙方竟然站到了同一個陣線上。

於是,阿提拉在高盧殺殺殺的同時,埃提烏斯就用空間換取時間,集結了一波人數不輸給阿提拉的反匈人聯軍北上。

雙方在沙隆這個地方,正面對決了。

兩邊陣型一字排開,阿提拉選擇將最精銳的匈人騎兵放在中間,其他像是東哥特等部落聯軍,則放在兩側,他打算走一個中央突破,然後再和盟軍一起包圍敵人側翼的戰術。

反觀埃提烏斯這邊,奇怪了,他沒有把最精良的羅馬軍團或者勇猛的西哥特人,放在中軍對抗阿提拉,他放的是比較弱的亞蘭人軍隊。至於羅馬軍則擺在左翼,西哥特擺右翼。

他打的如意算盤是,搶先擊退匈人帝國的側翼,再反包圍中央的阿提拉。

戰鬥的號角響起,阿提拉果然不負勇武之名,匈人騎兵的鐵騎,摧枯拉朽般刺穿了紙糊的亞蘭人中軍,瞬間把羅馬與西哥特的大軍,分隔成兩半。

羅馬人在左邊和匈人打的難捨難分;而西哥特人則在右邊,同時面臨阿提拉與東哥特人的包夾,戰況之激烈,連西哥特的國王,迪奧裡多克都站上前線,要讓對方看看誰才是哥特人的驕傲。

戰場上弓矢與標槍齊飛,士兵的鮮血共泥沙一色,西哥特的蠻族勇士們咬牙苦撐著。在左路羅馬、中路亞蘭兩路友軍都不給力的情況下,他們硬生生把戰線頂了回去。

不幸的是,西哥特國王也在這波衝鋒中,遭標槍擲中當場戰死,但他們付出的巨大犧牲有了回報。

他們成功拖住阿提拉的兇猛進攻,而羅馬人終於在左翼戰線也取得優勢!總指揮官埃提烏斯,眼看這個左羅馬、右哥特的必勝牌組已經湊齊,大喝一聲:「阿提拉,輪到我出牌了!」

剎那間,反包圍陣型完成,阿提拉是個沙場老將,心中知道多留無益,長嘆一聲,當機立斷調轉馬頭撤軍了。

這場沙隆會戰,最後就在遍地傷亡的屍體中,由西羅馬帝國組成的聯軍,取得慘痛的一勝,也讓他們的指揮官埃提烏斯爬上軍事成就的頂峰。

05匈奴王的結局

沙隆會戰結束過後幾年,阿提拉遵守自己的諾言,重新豎起解救美麗公主的大旗,進軍西羅馬。

而這次他學乖了,避開有剽悍西哥特人的高盧地區。直接從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本土,攻下包括米蘭在內等多座重要城市,瀕臨羅馬城下。

然而就在軍隊躍躍欲試,準備攻城的時候,阿提拉接見了當時的教宗以及多位羅馬高官組成的外交使節團,最後同意對方的和平條約,決定撤兵回國。

這180度的轉變,讓後世眾說紛紜,教皇這邊的官方說法是,他們用道德和上帝的神跡,勸退了異教徒阿提拉。

但更多歷史學家相信,義大利當時飽受饑荒、瘟疫所苦,匈人軍隊不但沒有辦法就地掠奪補給;還得擔心大後方另一邊的東羅馬帝國蠢蠢欲動。

阿提拉認識到,就算自己真的和公主結婚,也只不過是得到一個破落帝國的統治權。就這樣,阿提拉放棄了與西羅馬的婚約,回到自己的皇宮中,另外娶了一名日耳曼女子為妻。

但是,他卻在新婚之夜不幸猝逝,再也沒有醒過來。

儘管有許多間諜暗殺陰謀論,但我個人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阿提拉是因為個人的健康因素,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導致呼吸窒息而死。

他的葬禮上,圍繞著眾多匈人戰士,他們紛紛舉起刀劍劃傷自己的身體。因為在部落習俗中,要紀念最偉大的戰士,就必須用戰士們的鮮血來哀悼。

06我的觀點

關於阿提拉這個人物,外號很多,什麼匈奴王、上帝之鞭啦,但其實在看過他的故事後,最吸引我的一點,並非他在軍事上的成就。

坦白說,阿提拉很會打仗沒錯,但這原本就是他們遊牧民族的強項。

前面提到匈人帝國境內,大部分部落居民,生活水準是遠低於羅馬帝國的。比起生產食物,透過戰爭掠奪,是另外一種快速有效成本低廉的手段。

阿提拉特別的地方,其實是在於,他是一個有見識過羅馬帝國內生活,同時也身兼匈人帝國領袖的跨文化整合者。奢華貴族的氣息跟野性之力的融合,聽起來是不是蠻有魅力的?

其實在很多史料中,都有提到阿提拉對外使節集團的招待,是高規格不敢怠慢的,但本人的生活卻非常的簡樸。

這一點可以看出,留學時期對他造成的影響。

此外,他在任內,結束了匈人帝國的傳統共治文化,改為自己單獨一人的集權統治。

還嘗試要以外交手段,要求東羅馬帝國納貢,並且開放商業貿易,開拓了原本逐水草而居以外的另一種生活樣態。

如果能夠多給他十年的生命,也許我們記得的就不會只是上帝之鞭四處砍殺的樣子。搞不好,會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強人面貌吧。

相關焦點

  • 匈人帝國的傳奇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貴族和野性的整合者
    1500多年前,在歐亞大陸上,有一個由許多遊牧民族共同組成的匈人帝國。他們出了一個著名的領袖,曾經率領軍隊多次入侵巴爾幹半島、法國高盧,甚至義大利等地區,一度還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史學家給他一個聽起來有點變態的外號,叫做「上帝之鞭」。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與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齊名、也曾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領袖阿提拉,曾橫掃整個歐洲,建立起一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龐大帝國。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在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
  • 匈人與匈人帝國——「上帝之鞭」阿提拉
    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他們稱為「匈奴人」,但他們和中國古代的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但是在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雅庫特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託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常染色體DNA分析。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與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齊名、也曾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領袖阿提拉,曾橫掃整個歐洲,建立起一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龐大帝國。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在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在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歐洲歷史中更富傳奇性。
  • 《FGO》英靈傳(4):破壞的化身——上帝之鞭阿提拉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匈奴王應該是滿臉鬍鬚的糙漢子,但是本期的主角,Fate中匈奴王阿提拉,絕對讓你大跌眼鏡,來看看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英靈吧。阿提拉,也可譯為阿迪拉,又稱上帝之鞭,匈奴王。人物原型是取自古匈人領袖阿提拉,曾帶領騎兵席捲歐洲,使匈人帝國空前強大,歐洲人將他稱為上帝之鞭。原本是一位漢子,但是Fate習慣性的娘化設定,在這裡阿提拉是一位小麥色皮膚的女性。除了性轉之外其餘的傳說也都基本一致。ps:阿提拉是短髮哦,後面那個是頭巾。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參加這場會戰的雙方超過了100萬人,雖然激戰只持續了一天,但有近20萬人在戰鬥中喪生。一、匈人開始西侵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萬的日耳曼人突然湧到羅馬帝國的邊境,要求得到庇護。
  • 上帝之鞭:匈人帝國與歐洲文明的終極對決
    和絕大多數皇室醜聞處理方式雷同,當時的西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將他的姐姐軟禁於一座修道院,打算安排一樁婚事來掩蓋這個醜聞。而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公主有著後現代女性所推崇的獨立人格,深深的明白,自己的命運和幸福都需要自己來掌握。於是,託人把一封求愛信輾轉寄給當時讓整個歐洲都聞風喪膽的匈人部落領袖阿提拉,說願意嫁他為妻。
  • 同樣是「上帝之鞭」,當面對蒙古人和匈人時,歐洲人到底更怕誰?
    歷史上,羅馬帝國曾為了阻止匈人南下與其交換人質,但不曾想作為人質來到羅馬的阿提拉反而受到了羅馬文化和戰略思維的薰陶。等到阿提拉執掌匈人帥印之時,匈人鐵騎橫掃歐洲,「上帝之鞭」的名聲由此而來。  在歐洲,東歐重甲聯軍的陣地依舊被穿著輕甲的蒙古騎兵踏破,一時之間「毀滅」二字頂在了歐洲人的頭上。「上帝之鞭」,再一次降臨在了歐洲人的世界觀裡。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參加這場會戰的雙方超過了100萬人,雖然激戰只持續了一天,但有近20萬人在戰鬥中喪生。一、匈人開始西侵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萬的日耳曼人突然湧到羅馬帝國的邊境,要求得到庇護。
  • 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刻板印象,被西方人翻案
    威廉二世可能是受到了歷史學界的蒙蔽,錯認為匈人的祖先即為和漢朝對峙的匈奴人(儘管現在很多人還在堅信這種錯誤的說法),但這樣的言論顯然和那時甚囂塵上的黃禍論「相得益彰」。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個西方人聞風喪膽的名字,長久以來和野蠻掛鈎,亦成為黃禍論的源頭。
  •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阿提拉|如何巧用「騎兵」成為「上帝之鞭」
    前言阿提拉,這位曾經令東、西羅馬帝國都聞風喪膽的匈奴首領,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什麼叫"上帝之鞭"?說得通俗點兒,就是上帝手裡頭的鞭子。那鞭子還能有什麼用?當然是用來抽人用的。這個形象的比喻也就是在說,阿提拉就像上帝手裡頭的鞭子,把原先平靜而穩定的東、西羅馬帝國,給攪得雞飛狗跳。當然,"上帝之鞭"也還可以這樣解釋,那就是野蠻、搶奪和殺戮,但凡阿提拉所到之處,就是災難。當年也難免是歐洲人對阿提拉這位匈人首領的畏懼與污衊。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上帝之鞭」阿提拉離世
    他向我們列出一些古代部落的名稱,但這些人與匈人帝國並無關係(格隆人、貝隆諾提人、紐倫恩人、巴斯塔奈人、布魯克特裡人),同阿提拉的真正臣服部落(魯基人、格皮德人、勃艮第人、斯基利人、圖林根人和法蘭克人),當然還有匈人,都沒有關係。但本質上,西多尼烏斯是正確的。我們從其他史料得知,大量哥特人也在隊伍之列。現存史料都沒有詳細記載這場戰役,但我們知道事情的大概。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他是曾經縱橫歐亞的匈奴民族裡面的絕代天驕,30歲君臨帝國後,阿提拉開啟了自己震撼歐洲的徵服之旅,短短十幾年時間裡,他帶領軍隊席捲歐洲,最終攻入西羅馬帝國首都,讓匈人帝國的版圖達到鼎盛
  • 「上帝之鞭」阿提拉軍隊圍攻羅馬,真是被教皇利奧一世勸退的嗎?
    在基督教編年史的話語權下,利奧一世(拉丁語:Flavius Valerius Leo;401年-474年)勸退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堪稱一個神跡。但實際上,阿提拉當時是必須撤走的。如果不及時撤兵,他草創的強權可能立即毀滅。
  • 「匈人帝國」之六-阿奎利亞攻防戰,威尼斯,阿提拉之死及評價
    但是,阿奎利亞對阿提拉來說是一個「硬骨頭」,這裡有常駐軍,居民防守意識強烈。阿提拉在阿奎利亞困頓三個月之久。直到有一天,他看到白鸛叼起自己的孩子離開那座居住已久的塔樓。阿提拉預測城內的情況已經岌岌可危了,於是,胡人加緊進攻,終於攻下了這座「堅城」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阿奎利亞只剩下少量的磚石和地基,少部分倖存的居民乘木筏逃到對岸,他們以為待戰亂平息後再回到家鄉,但是沒想到,終其一生他們也沒能回到家鄉,而且子孫後代也一直在此居住。
  • 「上帝之鞭」千年之後的狼狽描繪
    五世紀中葉的西羅馬帝國,作為宗教領袖的利奧一世所輔佐的世俗國王,是一隻真正的羔羊——瓦倫丁三世——一個在古今中外昏君排行榜上獨領風騷的人物。昏君最善於把國家搞得一團糟,然後,待外寇入侵時把自己像一隻獻祭的羔羊那樣奉上。打亂節奏的是,上帝慈悲,給瓦倫丁三世配備了利奧一世,一位善於用福音書教化蠻族的人。
  • 令西方人顫抖不已的一代匈奴王,「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傳奇人生
    但當這位徵服者不幸身死後,這一龐大的帝國也突然消失殆盡。他近乎傳奇的一生,也讓後世的史學家感到無限感慨。一、匈奴王的誕生阿提拉(Attila)生於公元406年9月2日,在他12歲的時候,匈奴帝國與西羅馬為了結束連年戰爭而籤訂合約,他本人作為和平使者被送往羅馬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