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千年之後的狼狽描繪

2020-12-19 中華網文化頻道

在利奧一世去世後1000多年,時任教皇的尤利烏二世在梵蒂岡大興土木,命人在教皇宮四個大廳的牆面上畫了一組名為《教廷創始及鞏固》的壁畫,負責這項工作的正是拉斐爾。其中,赫裡奧多羅廳的第四幅壁畫就是《偉大的利奧一世會面阿提拉》。這是詩人德拉·埃利奧多羅對利奧一世讚歌的視覺呈現。

拉斐爾,《偉大的利奧一世會面阿提拉》 1513年,梵蒂岡教皇宮赫裡奧多羅廳壁畫

畫面左側,那位身披華服、頭戴金冠、騎著白馬的教皇就是利奧一世。

利奧一世是歷史上第一位名為獅子的教皇(利奧,Leo,拉丁語意為獅子),而他畢生志業,是說服那些真正的獅子放下叼在嘴裡的羔羊。

這是時代賦予利奧一世的使命,或者說宿命。五世紀中葉的西羅馬帝國,作為宗教領袖的利奧一世所輔佐的世俗國王,是一隻真正的羔羊——瓦倫丁三世——一個在古今中外昏君排行榜上獨領風騷的人物。

昏君最善於把國家搞得一團糟,然後,待外寇入侵時把自己像一隻獻祭的羔羊那樣奉上。打亂節奏的是,上帝慈悲,給瓦倫丁三世配備了利奧一世,一位善於用福音書教化蠻族的人。在利奧一世與瓦倫丁三世搭班子的15年裡(440年-455年),前者經常腆著一張老臉跑到獅子那裡給後者求情,他面對過的獅子包括阿蘭人、汪達爾人、西哥特人和匈人(匈人是否為匈奴人,史學界沒有定論)。

利奧一世每一次都能成功,但452年面對匈人的那一次,著實有點兇險。因為匈人的首領是阿提拉,阿提拉有個綽號,叫上帝之鞭。

阿提拉帝國疆域圖

上帝之鞭,給信奉上帝的西羅馬人營造一個何等驚悚而絢麗的夢,歷史書裡連篇累牘。進入核心章節。

452年夏,進軍高盧受挫的阿提拉揮師南下,翻越阿爾卑斯山直搗西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本土,波河平原成了匈人騎兵的跑馬場。羔羊瓦倫丁三世望風而逃,把首都拉韋納扔給了大將埃提烏斯。從態勢上看,西羅馬帝國離淪陷只差阿提拉抖一抖馬鞭。

德拉克洛瓦筆下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阿提拉此次用兵的理由很浪漫。羔羊瓦倫丁三世有一個寶貝妹妹,叫霍諾麗婭,一隻多情又多事的羔羊。三年前,霍諾麗婭為了抗拒瓦倫丁三世指定的婚約,主動與侍衛長私通。姦情敗露,妹妹被哥哥關進了修道院。無奈之下,霍諾麗婭想起了有英雄救美這回事。而當世誰是天下第一大英雄?恭喜你,猜對了:阿提拉。一封情意綿綿的信送到了英雄的大帳:您的馬蹄聲是世上最動人的樂曲,什麼旋律才能配得上您的樂曲、撩動您的心弦?您若不棄,我願奉上我的戒指,還有,西羅馬帝國一半富庶之地……

敗家子投懷送抱,豈有不收之理?所以說,阿提拉兵發義大利是討還屬於自己的東西。於是首都拉韋納告急,永恆之城羅馬告急,西羅馬帝國告急!於是,扶危重臣利奧一世該出場了。

452年7月6日,曼多瓦城,利奧一世覲見阿提拉,隨同前往的還有元老院議長阿維努斯和禁衛軍統領特裡傑久斯。在一張擺滿了牛奶、生肉、葡萄酒和曼多瓦酥餅的桌子上,雙方進行了談判。名為議和,實是乞和。一如前文,此時的西羅馬帝國以及他們的混蛋國王瓦倫丁三世,就是叼在阿提拉嘴裡的肉。但唯有此,方能顯出利奧一世的能言善辯。

在一場處於絕對弱勢的談判中如何捍衛尊嚴?一是誇大自己的籌碼,二是給足對方好處。這兩條,利奧一世都做到了。

他告訴阿提拉:您的摯友埃提烏斯在拉韋納駐有重兵,一時半會您能攻下嗎?何況,馬爾基安(東羅馬帝國國王)已經從君士坦丁堡出兵,腹背受敵您能應付嗎?

他許諾阿提拉:您若退兵,多瑙河以東就是您的。

阿提拉左右一思量,一揮手,退兵班諾尼亞。當然,匈人退兵,不忘遵循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打草谷時的基本套路,金銀、糧草、輜重,還有美麗的育齡婦女一併帶走,帶不走的燒掉。而匈人退兵的真實原因,也非利奧一世談判桌上說的那些,其實遊牧民族不適應南方燥熱的氣候以及曼多瓦酥餅不夠生猛的口感。

不過無論怎麼說,在檯面上,利奧一世用三寸不爛之舌勸退了阿提拉,暫時挽救了瓦倫丁三世和西羅馬帝國。

說是暫時,毫不為過。瓦倫丁三世只多活了三年,455年,謀害忠良埃提烏斯的他,被憤怒的造反士兵殺死。瓦倫丁三世死後21年(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比較搞笑,曾經險些吃掉瓦倫丁三世的阿提拉死得更早。453年,阿提拉在迎娶勃艮第美女希迪科的洞房花燭夜,暴斃。神秘的死亡過程,與《蒙古源流》中關於成吉思汗臨幸西夏王妃的記載,高度相仿。

其他歷史參與者都未得善終,而利奧一世成了被歷史撫愛的人,他不但壽終正寢,而且備極哀榮。在天主教歷史上,利奧一世被貼上了聖良和偉大的標籤。

中世紀詩人德拉·埃利奧多羅如此描述(杜撰)利奧一世勸退阿提拉的偉績:他威嚴莊重的氣勢、慷慨激昂的演講,完全徵服了阿提拉,讓他感受到了上帝之偉大。而聖彼得和聖保羅又拿寶劍在阿提拉眼前顯靈,令阿提拉膽戰心驚,不得不立即撤兵。

梵蒂岡教皇宮赫裡奧多羅廳壁畫

在利奧一世去世後1000多年,時任教皇的尤利烏二世在梵蒂岡大興土木,以追遠之名大行頌聖之實。他命人在教皇宮四個大廳的牆面上畫了一組名為《教廷創始及鞏固》的壁畫,負責這項工作的正是拉斐爾。其中,赫裡奧多羅廳的第四幅壁畫就是《偉大的利奧一世會面阿提拉》。這幅壁畫是詩人德拉·埃利奧多羅對利奧一世讚歌的視覺呈現。畫面中央,頭戴羽毛冠的阿提拉在利奧一世的震懾下,腦袋耷拉著,身體綿軟無力,終而翻鞍落馬。上帝之鞭,知道自己在若干年後會如此狼狽嗎?

相關焦點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公元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土魯斯的強大他的軍隊摧毀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亞基利(Aquileia)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
  • 中國這個少數民族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兇悍得讓他們畏懼!
    ,既「上帝之鞭」 。匈奴上帝之鞭——阿提拉!兩漢時期,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為了生存朝著歐洲遷移而去。(估計,匈牙利是聽聞了匈奴人的可怕之處。)而匈奴也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了下來,並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歐洲王,雖然自從阿提拉病死之後,匈奴又一次分崩離析。但是,在匈奴人在歐洲的各場戰爭的大勝,自己對歐洲人的殺戮,被歐洲人畏懼的稱為「上帝之鞭」。
  • 《神鵰俠侶》裡楊過的歷史原型,一炮終結了「上帝之鞭」
    而久經殺陣的張珏早就看出了其中關竅:蒙古軍隊勞師遠徵,初來乍到,水土不服,需要修養之機,而我軍以逸待勞,決不能給敵人休息的機會。因此張珏就組織敢死隊夜襲。就這樣,白天蒙古兵攻城不下,經常損兵折將;夜晚,則有張珏不停襲擾偷營,擴大戰果。
  • 你有「上帝之手」馬拉度納,我有「閃電五連鞭」馬保國
    曾經的「戰友」、曾經的同行,紛紛表達對這一消息的悲痛之情。被視為馬拉度納接班人的梅西第一時間發文哀悼。梅西在ins寫道:「這是對所有阿根廷人和足壇都極其悲傷的一天。他走了,但他將繼續與我們同在,因為迭戈是永恆的。」「我將永遠記得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刻美好時光,並在此向他的親友表示哀悼。」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與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齊名、也曾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領袖阿提拉,曾橫掃整個歐洲,建立起一個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南到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的龐大帝國。
  • 讓歐洲驚恐的「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算不算是中國人?
    之後的史書又是如何記載的呢?東漢年間,中原人與被之收編的南匈奴一起,聯合將北匈奴徹底驅逐出境,而南匈奴也在與中原漢人的交往爭鬥中,漸漸被同化,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就這樣在中國消失了。那麼,與我們不同血緣、不同文化的匈奴人,究竟算不算中國人呢?秦始皇的看法長城的功能我們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當年大興土木,主要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侵略。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參加這場會戰的雙方超過了100萬人,雖然激戰只持續了一天,但有近20萬人在戰鬥中喪生。一、匈人開始西侵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萬的日耳曼人突然湧到羅馬帝國的邊境,要求得到庇護。
  • 世界四大戰爭狂人,其中有一個是中國人,被稱為「上帝之鞭」
    之後,他又發動了多次對外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讓整個歐亞大陸都聞風喪膽,成吉思汗也因此被稱為「上帝之鞭」。 腓力比之戰,屋大維大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喀西;阿克提姆海戰,屋大維打敗安東尼,消滅古埃及託勒密王朝。之後,屋大維成為了「大元帥」,被賜封為「奧古斯都」,他讓羅馬世界保持2個世紀的和平和繁榮,他死後被羅馬元老院列為「神」!
  • 重慶市合川區,「上帝折鞭處」釣魚城聞名中外,而我最愛合川桃片
    歷史上著名的釣魚城之戰,就發生在今天的合川境內釣魚山上,現在已成為國家4A風景區,是到合川的必遊之選。釣魚城之戰是南宋和蒙古之間的戰爭,這場抵抗侵略者的戰爭,長達36年之久,蒙古軍始終也未能攻下釣魚城,並且蒙哥汗被城中放下的落石擊中死於這場戰爭中。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大勢已去,蒙軍俘虜合州舊城8萬老百姓做要挾。當時在釣魚城被戰死的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後一旦攻下釣魚城,屠盡城中之人。守將王立開城降元,以不可殺城中一人為條件,自願放下武器,終止抵抗,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
  • 同樣是「上帝之鞭」,當面對蒙古人和匈人時,歐洲人到底更怕誰?
    而蒙古人,成長於貧瘠的蒙古高原,其橫掃歐亞大陸的勢頭讓其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上帝之鞭」,再一次降臨在了歐洲人的世界觀裡。    然而,當我們比較匈人和蒙古人的影響之後,會發現二者有著莫大的差別:  匈人橫掃了歐洲,卻並沒有佔領任何土地資源,人口對他們而言皆是奴隸,即便是極盛時期的阿提拉帝國,實際統治的區域依舊是原來的那一塊,
  • 歐洲人太搞笑了,被漢王朝趕跑的遊牧民族,卻被他們稱為上帝之鞭
    當然,中原王朝也不是沒想過反抗,比如秦朝一統六國後,就曾派蒙恬北伐,結果在奪了河套地區後,面對茫茫草原,也是心生無力之感,只好繼續築長城固守。而後,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意氣風發之際,也是想過一戰定乾坤,結果不料被冒頓單于打敗,差點命喪白登城,無奈之下,西漢王朝只得屈辱求和,這一求和就是數十年。
  • 「上帝折鞭之處」合川釣魚城「霸屏」央視,五一期間滾動亮相央視亞...
    公元13世紀,蒙古騎兵橫掃歐亞非四十餘國勢如破竹,世界震驚之際,重慶合川嘉陵江邊,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小城池卻頑強抵抗36年,最終改寫了全球史,成了歐洲人眼裡的「上帝折鞭之處」。這座英雄之城,便是合川釣魚城。
  • 匈人帝國的傳奇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貴族和野性的整合者
    史學家給他一個聽起來有點變態的外號,叫做「上帝之鞭」。這個人,就是匈人帝國的傳奇領袖一一阿提拉。阿提拉得知消息之後,嘴角浮現一抹微笑,他取得進軍西歐的藉口了:不結婚,就出徵。原本西哥特跟西羅馬是敵對關係,但現在為了要對抗上帝之鞭,雙方竟然站到了同一個陣線上。於是,阿提拉在高盧殺殺殺的同時,埃提烏斯就用空間換取時間,集結了一波人數不輸給阿提拉的反匈人聯軍北上。雙方在沙隆這個地方,正面對決了。
  • 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刻板印象,被西方人翻案
    上帝之鞭阿提拉,這個西方人聞風喪膽的名字,長久以來和野蠻掛鈎,亦成為黃禍論的源頭。然而從黃禍論的源頭,到智勇雙全的領袖,僅僅是看法角度和評價人自身立場的不同。學界的新動向,慢慢揭開了一段逐漸被遮蔽1500年的歷史,阿提拉也最終被「翻案」。
  • 匈奴單于阿提拉覆亡羅馬帝國 被稱為「上帝之鞭」
    每當長城上的漢軍士兵看見塞外草原上被狂風吹得起伏不定的草尖後面,匈奴騎兵黑壓壓的影子露出來時,心就會不停地打戰,他們會下意識地摸摸自己的脖子,沒有人知道,不久之後,自己的腦袋是否會成為匈奴駿馬上炫麗的飾物。  匈奴人的巢穴,據說在諾顏山上。
  • 「上帝折鞭之處」,一座充滿歷史痕跡的文化遺址,周末便可往返
    在蒙哥攻打釣魚城之時,家中只留了阿里不哥這個弟弟,忽必烈在攻打湖北鄂州,旭烈兀正在攻打歐亞國家的路上。所以,這裡被稱為「上帝折鞭處」,長達36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不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戰,更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之戰,這場對戰也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 英雄會:天驕成吉思汗、瘸子帖木兒、上帝之鞭阿提拉,誰勝一籌?
    阿提拉是北匈奴西遷主力的後裔,他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是匈奴人輝煌的終章。歷史如一場英雄際會,那麼三個人誰更勝一籌呢?想要知道答案,必須先三個人的「老底兒」。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九歲那年隨父親到弘吉剌氏族相親。
  • 「上帝之鞭」阿提拉軍隊圍攻羅馬,真是被教皇利奧一世勸退的嗎?
    在基督教編年史的話語權下,利奧一世(拉丁語:Flavius Valerius Leo;401年-474年)勸退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堪稱一個神跡。但實際上,阿提拉當時是必須撤走的。如果不及時撤兵,他草創的強權可能立即毀滅。
  • 南哲遊學 | 上帝之城
    盯著,或是念出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山川河流,幻想著與之相關聯的故事,盪氣迴腸,熱血沸騰。大地有多少年歲未曾變改,而地上的俗世卻是紛紛擾擾千年,凝聚了多少人的豪情和眼淚,甚至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土地上有人類全部的歷史,或者,歷史無非是土地的故事。
  • 老照片|"上帝之手"之後,上帝再也沒有眷顧阿根廷
    馬島之戰,阿根廷首次捧杯之後的又一針強心劑1986年,距離阿根廷隊上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已過去了8年,那一年他們在決賽中力克荷蘭捧得大力神杯也是世界盃的經典比賽之一。不過在此之前,他們以6-0戰勝秘魯擠掉巴西的結果存在很大爭議,在此之前,阿根廷所有比賽的進球加起來也不過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