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年,臺灣文創是如何崛起的?

2020-12-16 中華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短短10年,臺灣文創是如何崛起的?



「文創,讓生活變得不一樣」

導讀:2002年臺灣啟動文創戰略,在政策、產業與創意三引擎驅動下,產值由2002年的4352.6億新臺幣增長到2010年的6615.9億新臺幣,2013年突破萬億新臺幣,佔全臺生產總值的5%以上,成為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

民資全面進入時,產業生態和市場通路已趨於成熟,臺北華山、松山、西門、高雄駁二、花蓮酒廠等文創基地遍布全臺,文創品牌厚積薄發,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新技術湧入,塑造臺灣文創在華語文化圈不可撼動的領頭羊地位。



9個品牌看臺灣文創的關鍵詞

每個宏觀的生態系統,都由無數個微觀單元組成,文創行業更是如此,深度理解臺灣文創的最佳途徑,是在宏觀的背書下,聚焦各個品牌本身,通過對其核心價值、品牌風格及其產品、服務、社會和時代使命的綜合理解,再回溯到宏觀層面,看看它們是如何建立以及向世界輸出「臺灣人的生活風格」。

01、誠品書店 人文思維



凌晨2點,西門町人潮早已退去,最熱鬧的臺北夜市也已經昏昏欲睡,而此時誠品敦南店跟其他時段相比,不過是少了些觀光客,多了些埋頭閱讀的年輕人。這家臺北唯一24小時營業的書店,已經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地標。



吳清友先生說,誠品是這個社會時空環境下「臺灣人的集體創作」,他用26年時間和一以貫之的人文思維,從一家書店開始,打造一個橫跨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多領域的文創平臺,經營著臺灣文創從業者的夢想。



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因為人類的思維存在於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是人和鬼神之間。所以,去那裡買本好書、在哪兒讀一會書,跟衣食住行一樣,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02、掌生穀粒 在地文化



在掌生穀粒之前,沒有人行銷人會想:一陣攝氏36°的焚風、一場悄悄潛入田間地頭的夜雨,或是一聲驚雷,會對三個月後收割的穀子產生什麼影響,顆粒飽滿一些、甜度更鮮明?穀子又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把這個訊息告訴餐桌上的我們?



創始人程昀儀女士說,掌生穀粒販賣「臺灣人的生活風格」,在地是臺灣生活風格的一部分。因為敬天、惜物、愛人,所以一直保留著美好的手藝和心境,掌生穀粒深入農田,與農戶維持親密關係,採購價格由生產者來定,不議價。



掌生穀粒告訴農戶:「有機的栽作不是叉著腰站在田邊職責你做的不好,而是伴隨,出現困難一起承擔。」因為「農作是大地的一場『偶然』,即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不會收成到相同的結果」,所以遇到情況不好的米,必須滿懷赤誠的告訴消費者,而可愛的臺灣人一直選擇與農戶站在一起。



絕大多數人,被掌生穀粒「設計金獎級」的包裝和迷人的文字打動,程昀儀女士說掌生穀粒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功夫是用在行銷上,因為我們賣的不是農產品,不是稱斤論兩,我們在講華人的文化。象形文字是從記錄農業、記錄生活開始,米谷5000年的時間養活了黃種人,它有著厚厚的文化內涵,我們好好講,可能一輩子都講不完」。



03、阿原肥皂 愛惜身體



阿原說:「臺灣四面環海與充滿山林的自然環境,蘊藏許多珍貴的青草藥,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自然良方。可惜除了老一輩的人知道善加利用之外,現代人已多半不識」。相比常人,阿原由於自身的過敏膚質,對天然肥皂多了份依賴。



2005年成立的肥皂工作室,秉持「愛惜人身,將心比心」的原則,阿原把自己當做嘗百草的神農氏,將臺灣山坡的魚腥草、田間的左手香和民間常用的艾草等天然生長的青草藥材,拿來做肥皂。



為了保持肥皂自然的能量與生命力,阿原堅持不用工業純淨水和過濾水,而是從萬裡山區接引活泉水來做肥皂,為了保證青草藥材的從一而終的品質,阿原開了農場。對自然深植到骨子裡的信仰,讓阿原堅定站在所有的化學洗滌品的對面。



但臺灣並不是缺少手工肥皂,阿原脫穎而出的秘密,無非是比別人多了一份「愛惜人身」的信念,一份「將心比心」的堅持。如今阿原正在積極開拓大陸市場,要將臺灣人美好生活的價值觀,和老天爺賜給人們的自然良方,分享給更多人,因為「清潔是一種修行」。



04、食養山房 深度體驗



深度體驗是食養山房追求的層次:沒有菜單、選用當季食材;沒有華麗的餐具,隨意搭配的食器充滿禪機,細膩而不拘泥,低調而不張揚。沒有宣傳,卻讓人趨之若鶩,食養山房把心靈的「深度體驗」做到了極致,成為臺灣文創不可不嘗的一道文化名菜。



創辦人林炳輝先生是個深愛茶道、帶著修行人氣味的地道臺灣人,他說他懶得照著菜譜做菜,於是隨便混搭出無數菜,用修行人對生命境界的體悟,帶領來到這裡的人走進純粹心靈的境界。



食養有一種在美食中安駐下來的魅力,依山澗溪流而建,綠樹圍繞,花映其間,每個空間都通透澄明得幾近於無,即使是帶著紛亂的思緒而來,它們也會像梳理好的羽毛一樣伏貼,何況還有潺潺的水聲,撫慰著那些浮躁之心。心念在能力之上,生命在事業之上。心靈的禪修,沒有指路人將難以到達,而林炳輝先生和它的食養山房,一個是指路人,一個是修行的道場。



05、上引水產 跨界實驗



之前,水產店就是水產店。直到上引水產用全新的思維,將傳統水產店打造成一家集合水產販賣、日式料理、生鮮超市和生活家居融為一體的跨界生活美學體驗店,所有人恍然大悟:原來水產店這樣做也可以。



上引水產是一種全新的餐飲模式,既像賣場,又像餐廳,600平米空間共規劃10個主題區域,透過批發自營、產地直送的模式,顧客在這裡可以體驗到多種美食享用模式。從精緻日料到海鮮火鍋、木炭燒烤,加上蔬果、肉類、酒水飲料等,現場加工、烹煮、炭燒,吃客擠爆整個賣場。



生活美學區域有精挑細選的食器、花器、家用品以及應景的書籍、刊物等,將餐桌上的感官無限蔓延。



這種輕跨界思維是臺灣文創的一大特徵,稍微跳出日常經驗和慣有思維,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06、日星鑄字行 匠心手藝



在計算機排版成為印刷業主流之前,書籍報紙多採鉛字排版的活版印刷。那時的書頁不像現在這樣平滑,撫摸紙上的文字,可以感受到淡淡的凸痕,那是活版印刷的壓痕,是鉛字的腳印。



曾經遍布神州的鑄字行,隨著電子印刷業飛速發展而退出歷史,偌大的臺北,只剩下最後一家叫做日星的鑄字行。日星傳人張介冠先生說,如果日星沒了,等於斷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版印刷的命脈,子孫們將不知道祖先做的是那項行業。



用鉛字印刷的書,獨特的觸感會讓整個人進入文字的世界,在字句之間流連忘返,這是現代書籍做不到的。所以即使虧損了很多年,只要臺灣還有活字印刷廠持續運營,日星就會一同努力。

張介冠先生的匠心與多年的堅持,終於在臺灣文創產業興起的潮聲中迎來喜訊。臺北最後一家鑄字行、擁有整個華語世界最後一批繁體鉛字銅版模的日星,陸續受到出版和文創同行的青睞,設計兼具懷舊與創意的「鉛字小禮盒」、開發活版字體庫、向年輕人傳授活字印刷技術,日星也開始成為華人旅客到臺必須探訪的漢字聖地。



07、雲門舞集 文化復興



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實應該是人+文,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文。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人文涵養,是人們代代深耕、代代相傳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所能。今天台灣對中華文化的傳續,得益於1966年政府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場文化運動為幾代臺灣人打下良好的國學基礎,包括創辦雲門舞集的林懷民。



雲門舞集最傑出的作品,絕大部分是向傳統文化取材《九歌》改編自屈原編撰的《楚辭》;《水月》取鏡花水月之意,把偈語和太極的原理作為編舞的出發,融入道教哲學;《行草》三部曲的靈感來自王羲之《奉桔帖》、蘇東坡《寒食帖》、張旭行草、懷素狂草等傳世書法作品,林懷民認為,書法中氣的流動、留白,書法的原則和舞蹈動作的原則是相輔相成的。



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人文生態,文創領域所講的文化復興,絕不等同於回頭走老路,而是藉助當代語境和社會環境,創作出具有人文傳續意義的作品。



08、VVG好樣集團 生活美學



在臺灣,因為有誠品,做書店不太容易被議論和傳言的事情,然而臺灣有一家入選「全球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的書店,卻不是誠品,而是VVG Something好樣本事。



翻開VVG的履歷,才知道走過十幾個年頭的好樣,已經從一家藏在巷內的小店,發展成為多元化經營的事業體。每一家,都是臺北生活美學的實踐家。



VVG說,臺北過去總愛將就,也缺乏美學的教養,所以在品嘗VVG的美食、悠遊VVG的理想空間時,也該讓自己擁有一樣的靈魂,把自己完全打開,用力的思考,在自己的能量範圍之內,把每個細節做到最好,讓臺北因為我們而真的變得更好。



正因為有「用生活的方式教育這個城市」的美好信念,才有好樣敢想、敢做、而且一定要盡己所能做到最好的生活美學價值觀。在開放的環境,人們會與每一寸空間產生或偶然或必然的聯繫,所以VVG把每一個角落都當成是生活美學的實踐來經營。



在VVG,你能看見琳琅滿目,能感受到被美好包圍,卻沒有絲毫的刻意與誇張,這是體驗生活美學的最佳狀態。



09、FRANZ法書店 融入國際



FRANZ(法藍瓷),一個將東西方藝術完美融合的瓷器品牌。經典而不失時尚,富有創新而又韻味十足,既有歐洲新藝術的流線造型元素,又注入了濃濃的東方氣息。



創立於2001年的臺灣品牌法藍瓷,是頂級禮品代工商陳立恆先生『為他人做了很久嫁衣』後創立的品牌,憑藉著充滿藝術創意的設計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快速打入海內外政商名流圈。



法藍瓷把生產基地設在中國景德鎮,然而即使回到全世界陶瓷藝術的故鄉,法藍瓷作品同樣絕不拘泥,結合東方美學思考與西方新藝術(Art Nouveau)的裝飾風格,用浮雕與雕塑的立體造型和浪漫夢幻的豐富色彩,主動融入全球美學元素,用東方哲學與美學的包容性,打造深具國際審美的作品。



如今,「新瓷器時代」的佼佼者法藍瓷在全球多個國家開設數千家門店,成為政商名流、精英階層及瓷藝愛好者的上上之選。



融入國際不等同於拋離或弱化原本的基因,而是取決於品牌文化的建立之初,是否具有足夠包容的哲學和市場視野。



一千多年來,陶瓷一直是最具識別的「中國語言」,是全世界人們對東方文明的共同認知,法藍瓷恰恰是在新的時代語境裡,用流傳已久的「瓷語」,跟世界進行新的對話。



生機盎然的文創品牌,是整個生態系統良好運轉的直觀呈現。以上品牌,從不同角度洞見臺灣文創的關鍵詞,而這遠遠不是全部。

相關焦點

  • 短短十年,臺灣文創是如何崛起的?
    「文創,讓生活變得不一樣」導讀:2002年臺灣啟動文創戰略,在政策、產業與創意三引擎驅動下,產值由2002年的4352.6億新臺幣增長到2010年的6615.9億新臺幣,2013年突破萬億新臺幣,佔全臺生產總值的5%以上,成為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
  • 臺灣文創 ● 10個特色品牌
    、品牌風格及其產品/服務/社會和時代使命進行綜合理解,看看它們是如何建立以及向世界輸出「臺灣人的生活風格」。來源 | 質感生活2002年臺灣啟動文創戰略,在政策、產業與創意三引擎驅動下,產值由2002年的4352.6億新臺幣增長到2010年的6615.9億新臺幣,2013年突破萬億新臺幣,佔全臺生產總值的5%以上,成為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短短十年,羅馬是怎麼建成的?
  • 臺灣如何用文創連結城市與鄉村?
    SMART鄉創學院再次全新推出第二期臺灣文創精品研學之旅6天5晚深度研學城市與鄉村文創發展史臺灣文創行業領軍人物再度集結6月14日-19日一起趕赴臺灣文創饕餮盛宴探尋城市與鄉村活力背後的邏輯和秘密
  • 短短十五年,臺灣休閒旅遊是如何崛起的?
    在臺灣,很多農場的營銷沒有停留在賣東西的層面,已經上升到共享的概念,享受生活,才是休閒的理念所倡導的。在臺灣農莊的建設中有一個理念,他們認為,「口碑」比「品牌」更重要,因此他們寧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證產品質量上,放在讓顧客滿意上。臺灣很多農莊選擇免費對遊客開放,吸引遊客自己到農莊購買最新鮮、成熟度最適宜的農產品,先建立口碑,進行圈粉。
  • 鄉創聯盟 | 臺灣如何用文創連結城市與鄉村?
    SMART鄉創學院再次全新推出第二期臺灣文創精品研學之旅6天5晚深度研學城市與鄉村文創發展史臺灣文創行業領軍人物再度集結6月14日-19日一起趕赴臺灣文創饕餮盛宴探尋城市與鄉村活力背後的邏輯和秘密 臺灣研學課程亮點
  • 風靡大陸的10個臺灣文創品牌
    這些年來,臺灣文創品牌厚積薄發,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新技術湧入,臺北華山、松山、西門、高雄駁二、花蓮酒廠等文創基地遍布全臺,塑造了臺灣文創在華語文化圈不可撼動的領頭羊地位。聚焦各個品牌本身,臺灣文創之所以如此成功,他們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來,向世界表達出"臺灣人的生活品格的呢?我們從10個文創品牌,10個關鍵詞,不同角度去揭秘臺灣文創產業的背後,他們所堅持的文化理念。
  • 臺灣最牛的10個文創品牌,臺北故宮排第三
    年突破萬億新臺幣,佔全臺生產總值的5%以上,成為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文創品牌厚積薄發,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新技術湧入,塑造臺灣文創在華語文化圈不可撼動的領頭羊地位。10個品牌洞見臺灣文創10個關鍵詞每個宏觀的生態系統,都由無數個微觀單元組成,文創行業更是如此,深度理解臺灣文創的最佳途徑
  • 臺灣「文創教母」:以「文創+」復興傳統文化
    原標題:臺灣「文創教母」:以「文創+」復興傳統文化  中新網紹興5月20日電(見習記者 潘沁文)「傳統文化復興,就是以文創手段將抽象文化精神具象化、商業化、產業化。」在19日於浙江上虞舉辦的2018中國・紹興(上虞)孝文化論壇上,臺北市前副市長、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在作主題演講時表示,在大文創時代,文創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新型的城鄉發展策略,傳統文化復興要從鄉村開始。  上虞是中華孝德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此番上虞之行,李永萍走訪了中華孝德園,聆聽「孝女曹娥」歷史典故和當代孝德人物事跡,生生不息的孝文化使其頗受感動。
  • 臺灣博士談文創 "霹靂木偶"如何打敗"功夫熊貓"
    人物名片:楊志弘,現任臺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曾擔任臺灣臺視、中視、華視等電視公司董事、臺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美國國際艾美獎亞非區紀錄片評委、華語網絡傳媒榜評委等。  10年前,臺灣提出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6年計劃。
  • 臺灣十大推薦文創產業!文創無價,伴手好禮探索旅程 !
    W●I●N●C●H●A●N●C●E 臺灣的文創產業風行,各式特色的文創小物眾多,但不僅僅文創興盛、臺灣伴手禮小店、食品觀光工廠、特色園區與百貨
  • 臺灣文創覽勝NO.1——工遺煙雲,松山文創
    「工遺+文創」,新舊形制於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碰撞,擦出的火花中就有今天提到的——「松山文創園區」。「聚是一團火」,臺北松山園區的深入挖掘,對大陸地區巨量工業遺存的開發利用,必將大有裨益。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興建於 1937 年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佔地 6.6 公頃,是臺灣現代化工業廠房的先驅。
  • 尋「聰明頭腦」創「品質生活」——臺灣業界在魯談兩岸文創合作
    她聯合了一些臺灣陶藝家,根據二十四節氣,每半個月推出一套手作飲具。「通過這樣的製作,可以讓人們在喝茶時可以享受一種文化品位。」  黃寤蘭與其他百餘位臺灣文化界代表近日在山東參加了「兩岸文化和旅遊聯誼行」,兩岸文創產業的發展是此行的重點議題之一。多名臺灣業界代表表示,在文創領域,兩岸要各取所長,在互鑑互補中共同促進行業升級。
  • 一粒米也得有態度,終於知道臺灣文創為什麼這麼牛
    無論是在繁華都市尋找人文情懷的誠品書店、還是販賣「臺灣人的生活風格」的掌生穀粒、亦或是向世界傳遞「清潔是一種修行」的阿原肥皂……這些文創品牌共同形成了臺灣的特色文化,也引領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創風潮。那麼,臺灣文創為什麼這麼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簡單分析。
  • 抖音(TikTok)在臺灣崛起
    資料顯示,TikTok目前已覆蓋150個國家和地區,涵蓋75種語言,短短一年時間內全球月活躍用戶已超7億,全球下載量已超10億次,截至2020年1月5日,全球日活躍用戶數已突破4億。    林宜靜表示,展望明年TikTok在臺灣的發展,主要目標是栽培高人氣「網紅」,「TikTok臺灣營運團隊將提供創作者顧問服務,教他們如何經營內容,也會教『網紅』如何增加粉絲」。此外,TikTok明年將在臺灣攜手更多品牌推出商業合作,期望可以找出對品牌、對TikTok內容都好的商業模式。「TikTok將持續深耕臺灣」。
  • 在地臺灣-探尋臺灣文創之路第五季 一次更實際的文創之旅 _ 知學學院
    應朋友們的要求,我們將於2016年3月26日再次開啟[在地臺灣-探尋臺灣文創之路第五季]!
  • 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
    華山,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ROT案先行,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文創園區熱 臺灣華山1914、西門紅樓掀起文創品牌秀
    孕育出了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法藍瓷、琉璃工房等一大批知名文創品牌的臺灣是如何運作文創園區的,大陸眾多企業、政府官員、招商代表去臺灣必看的華山1914、西門紅樓是如何運作的,與大陸文創園區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值得探討。
  • 臺灣,講好文創背後的故事
    然而光有故事的文創產品也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好文創,故事要怎麼講,在哪裡講,說給誰聽,都是關鍵。臺灣作為文創產業的起源地,匯集了大量教科書式的文創商業,選取其中比較成功又各有特色的三家,分別代表文創的三種表現形式:依託傳統文化、回歸自然、傳達生活方式,做一個簡單的案例分析,看看別人的故事是怎麼講的。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竭的寶藏,經過時間沉澱的事物帶著歷史的震蕩總是最能感染人的。
  • 第四季探尋臺灣文創之路 一次更實際的文創之旅 _ 知學學院
    縱觀臺灣文創發展,它們對於傳承歷史文化、活化閒置資產、打造城市意象、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創新環境氛圍、倡導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臺灣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項目。
  • 文創點亮商業 購物中心人氣大咖臺灣文創物產「嫁」到
    如今,在中國很多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臺灣商業早起於內地,而內地商業也正在經歷「更新換代」,我們如何將臺灣的新型玩意兒嫁接於內地商業中,如何開闢出一條「新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