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裡的文創

2020-12-11 瀟湘晨報

來源:北京日報

天空湛藍,彎彎曲曲的河道邊,綠柳低垂、蘆葦搖曳、行人漫步,拱橋、木棧道、青石板路點綴其中,映襯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胡同,好一幅夏日美圖。

藺鑫元端起相機、彎下腰,果斷按下快門,定格這幅美好的京味兒影像。

可能您已經猜到了,這幅影像的取景地正是東城區前門三裡河地區,聞名遐邇的「最北京」體驗地、生活區、拍照地。一到夏天,這裡碧水悠悠、鳥語蟬鳴,映襯著老北京特有的紅門灰瓦、青磚石橋,讓三裡河有說不盡道不完的古都意蘊。您瞧,就算是在前門草廠二條胡同住了60多年的老住戶藺鑫元,拿起相機也是拍得停不下來。

「我愛胡同、愛攝影,更愛這一片煥發生機的老北京歷史文化街區。」藺鑫元說,從2016年前門地區啟動改造,他就多了一個習慣——只要有時間,就拿起相機記錄前門的點滴變化。

三裡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形成於1437年,河道縱橫。到了清朝中晚期,因為不再作為洩洪通道使用,再加上人口增加需要地方蓋房子,三裡河就被填埋了。時代更迭,這裡的居民越住越多,房屋老舊、風貌不再。

恢復老城原有肌理,2016年8月,東城區啟動了前門三裡河綠化景觀改造,修建三裡河水系。遵照古三裡河河道,依據四合院落的平面走向,項目方原汁原味還原了自然水系,原有的38棵香椿、國槐、榆樹、旱柳等老樹被保留,拆大雜院時的木頭、老石料,也被用在了河道設施建設中。岸邊的青銅色銘牌上,記載著有關三裡河的歷史文化,寄託著記憶和鄉愁。短短八個月過去了,胡同居民驚喜地發現:消失了幾百年的三裡河水景回來了!有了水的靈秀,前門的京味兒愈發濃重,「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重現。

與此同時,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原來與胡同景觀格格不入的柏油馬路,被古色古香的鋪地條石代替,在新修建的三裡河景觀河道的兩側,屋舍的房瓦、門窗換新,市政設施全面提升。老住戶臉上掩不住的笑、心裡藏不住的美,紛紛志願當起了三裡河「代言人」,遇見南來北往的遊客,主動介紹、熱情友好。「居住環境改善了,出門環境比公園還美,我們老居民也過上了新生活,這新生活越來越有盼兒嘍!」住戶孫女士贊道。

老胡同,新生活。三裡河只是前門東區更新實踐的成果之一,作為老北京歷史文化精華區,這裡還演繹著宜居和諧的生動景象:明清胡同、院落肌理依舊的草廠胡同片區,修繕後風貌古樸、現代生活設施齊備;在老商街——西打磨廠街,7個老院經大師設計改造煥發新生,入駐國際化文創公司,網紅咖啡館、民宿吸引遊人打卡……

胡同再現水穿街巷,這美景,還會越來越美。

原標題:胡同再現水穿街巷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  胡同深處,在藤蔓綠植的掩映下,一家名為濟安齋的小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它的前身是一間中藥鋪,現在則是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咖啡書吧兼家庭博物館。  小店的主人是中藥鋪第21代傳人王秀仁。
  • 胡同裡的復古工業風,在城區最小眾的文創園區,感受老北京的魅力
    這座小而美的文創園隱藏在老北京的胡同之間,掩映在一片古樸的灰磚街牆之中,頗有些有點「大隱隱於市」的味道,地址是「美術館后街77號」,門牌號就順手拿來作了名號。這處文創園區是由原北京膠印廠整體改建而成,2014年才建成,整體的設計概念和理念都比較新。
  • 北京胡同裡的文創小店:賣的是創意,買的是故事
    店主們不再只滿足於售賣沒有生命的文化紀念品,而是請消費者沉浸入胡同深處,在互動之中,體會活著的胡同氣息、北京文化。買一件T恤,聽一段故事在五道營胡同中段,「創可貼8」的招牌並不算顯眼,但櫥窗裡紅白條紋的娃娃頗為搶眼,讓人頓時回憶起兒時的經典玩具不倒翁。走進店內,三面牆上掛滿了京味兒氣息濃鬱的各式文創產品。
  • 在五道營胡同裡尋找老北京的味道
    現代的,傳統的,喧鬧的,安靜的——你可以迷失在三裡屯的夜色中,也可以沉醉在後海的霓虹裡,還可以將自己淹沒在洶湧人潮裡……老北京以胡同出名,但現在,胡同正在從我們視線中慢慢消失,留下的一些,也在慢慢的改變著。如今,想在北京尋一處慵懶清淨的胡同,已經很難了,當然,也還可以找到幾條,比如雍和宮旁邊的這條五道營胡同。
  • 老北京靈境胡同,二合益西單大腸頭,記憶裡的老北京
    今兒依然圍繞著咱老北京的地界兒聊聊老記憶,今兒繼續說胡同,要說起胡同來,老北京的胡同太有特點了,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您比方說最長的胡同,東交民巷到西交民巷,這條胡同有三公裡,最短的無疑是琉璃廠已經很難尋覓到它的老身影,一座座居民樓矗立在胡同兩旁,而且這條胡同還通了公交車,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靈境胡同沒有商店,是來來往往的挑著擔子賣各種東西的人,滿足著老街坊們的生活需求,相聲大師侯寶林大師就在相聲裡就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老北京城當年挑擔賣菜的情景
  • 原創:老北京胡同
    來到北京、一定要逛逛胡同,是那種老北京最原始的胡同。想要逛胡同最好到前門外。從前門大街中路往南走,再往東拐經過臺灣會館,然後就能看見一條條古色古香的老北京胡同了。胡同裡的路面都是用瀝青鋪成的,平整乾淨,街邊設有公共廁所,是那種能衝水的廁所。胡同裡街道兩側長有高大的槐樹和石榴樹,如果是在夏天,樹上的知了會集體鳴唱,那陣勢,真真的是四面楚歌一般。
  • 小胡同裡大智慧,《芝麻胡同》裡處處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一提到"胡同",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北京。幾年前剛到北京的時候,想去的地方除了北京天天安門以外,朋友說的第一件事兒是:咱們先去看看北京的老胡同吧。灰色的強,矮矮的房子。對北京的四合院,大雜,胡同,北京人等充滿了好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新華社記者李德欣、戴小河、張漫子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 行走在老北京的胡同中
    北京國際飯店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老北京四合院兒還有就是那些通往各個小巷的胡同。空閒時我就會騎著單車在北京 胡同穿梭,由於北京這麼多年的建設,北京的四合院越來越少。北海公園兒一側的胡同北海公園兒 牆外這片平房, 也有很多普通的民房。房屋不太大也就有個十四五平米!不過在這樣的地段,這樣的平房也老值錢了。走在這樣的胡同裡,感覺很有老北京味道。
  • 北京西總布胡同-近距離望見中國尊的老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老北京生活居住的地方,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深深地記錄著市井生活軌跡。小紅書:李33北京西總布胡同,位於北京城的根。又是一條與熱鬧的王府井僅一街之隔的老胡同。西總布胡同寧靜低調卻能眺望北京繁華CBD地標建築-中國尊和國貿三期等。
  • 老北京胡同裡的那些千年往事
    轉自津門網,攝影:吳強轉載請聯繫津門網授權瀏覽津門網公眾號吳強老師的老北京四九城攝影系列,很多圖片都是用鏡頭直接對準胡同裡最真實的那些場景,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加濾鏡、不加美顏的老北京。我們選取了其中部分觸動頗深的圖片,組在這裡,供大家欣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題: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新華社記者李德欣、戴小河、張漫子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 胡同裡老北京人的現代生活
    「曲巷斜街信馬,小橋流水誰家」——古人詩詞中描述的江南水鄉美景,不僅出現在首都北京前門一帶的胡同裡,無縫嵌入百姓日常生活,更成為市民和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在我的城市,時光倒流,枯樹迎春,回憶起消失的氣味,聲光,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寺廟恢復原貌,瓦屋面如海浪般奔向低矮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藍的天空,孩子們熟悉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中有了方向感。這是北島心中的北京,是他的烏託邦和烏託邦,而在這裡,胡同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巷子裡有陽光,尖尖的灰色屋頂,光點反射的青磚牆,大爺大媽們坐在樹蔭下乘涼。
  • 老北京胡同裡的吆喝,那一聲天籟,只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可能那熟悉的老北京吆喝再也回不來了,隨著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老北京吆喝可能只能在複製的錄音裡聽到了。這是一種最純粹的民間市井風情,一聲吆喝,穿越百年,在灰牆之間一個震蕩,又消失在了歷史的某個瞬間。
  • 盤點老北京胡同文化裡的六大最具特色的胡同
    人力車作為過去汽車尚不發達時期的主要交通工具,流傳到現在已經變成一種生活體驗,坐著人力車遊胡同也是一種不錯的感受胡同文化的方式。另外,騎自行車逛胡同、訪故居也很有一番風味,隨走隨停,隨行隨看,就是這種慢的節奏,方能感受一種特別的文化氛圍。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老北京有哪些有特色的胡同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如今,濟安齋已經成了楊梅竹斜街裡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一些「老北京」也常來這裡,尋找過往的記憶。「這條胡同需要我們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復得再完美,也沒有生命力。」王秀仁感嘆道。東城區草廠地區因「南北走向胡同群」而聞名,也是老北京南城極具代表性的胡同片區。但隨著入住居民增多,私搭亂建行為屢禁不止,加之管理滯後,居住環境日趨惡化。
  • 老北京胡同這麼多,最古老的胡同是哪條?
    說起老北京,人們總是會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北京胡同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如今已經成為了北京人生活的象徵和北京文化的體現。舊時老北京的胡同,遍布整座北京城,老北京民間有句諺語說:「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的胡同賽牛毛」。
  • 南鑼鼓巷裡,老胡同裡的慢生活,藏著老北京不一樣的煙火
    不知道是因為不是旅遊旺季還是因為喜歡逛老胡同的人不多,整個巷子比較冷清,不過我倒是比較喜歡這種冷清的氛圍。巷子裡隔不遠就會有幾株大槐花樹或柳樹,不是「五月槐花香」嗎?怎麼沒見著槐花呢,真是有點遺憾,不然在這槐花飄香的古宅深巷中漫步該多愜意啊。越往裡走,商鋪越密集,吆喝聲、音樂聲開始嘈雜起來。
  • 胡同派,小巷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胡同裡有陽光,有尖尖的灰色房頂,有光斑輝映下的青磚牆,還有坐在樹蔭下乘涼的大爺大媽,他們住在胡同裡,倚靠著這些老房子,和它們一起暮年生輝。北京中軸線周邊有著保留最完整的胡同和四合院,胡同派就坐落在這其中的後肖家胡同裡。它隱匿在繁華下,深藏在巷陌裡,右側毗鄰國子監胡同,東側緊靠安定門內大街,向東500餘米即到雍和宮,千米之處是煙火升騰的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