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裡老北京人的現代生活

2020-12-15 濟南日報
  

  「曲巷斜街信馬,小橋流水誰家」——古人詩詞中描述的江南水鄉美景,不僅出現在首都北京前門一帶的胡同裡,無縫嵌入百姓日常生活,更成為市民和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這片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全長約900米的三裡河綠化景觀是北京城區近年來重新挖通河道、恢復古都歷史風貌的新嘗試,重修後的三裡河呈帶狀展開,水草搖曳,溪水潺潺,兩岸綠草茵茵,迴廊和轉角花枝搖曳。都市人渴望的「詩意的棲居」,如今不出家門也能坐享。
讓歷史說話:

三裡水鄉穿街巷
  三裡河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正統年間。三裡河所在的前門東區,曾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區之一,也曾是商賈大戶雲集、梨園名角薈萃、各地會館匯聚之地。
  然而,歲月更迭,數百年間北京城幾經變遷,小河不再,雜院林立,前門一帶成了北京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2016年8月,三裡河綠化景觀項目啟動。這條歷史悠久的河流依據歷史的河道位置走向進行還原。
  「湖心島中間保留了上百年的香椿樹,河邊散落放置的石磨盤也是修河時從地下挖出來的。拆下來的老磚、門墩、石料,只要有用全部保留下來。」負責該項目的北京天街集團副總經理段金梅告訴記者。
  河道範圍內的480戶居民告別了破舊的平房;長巷頭條等9條胡同先後進行了市政改造、架空線入地和胡同景觀提升。經過8個月的整治,京味兒的厚重與水鄉的靈秀相得益彰,熱鬧與安謐呼應得恰到好處,胡同別樣的韻味提升了周邊居民的幸福感。
讓文物說話:

挖掘歷史尋「京味兒」
  與其他胡同街區的環境整治不同,西打磨廠街在拆違封堵、留白增綠、恢復胡同風貌的同時,還引入文化創意元素,為古老街區開啟了新的生活。
  這樣的變化源自對老城保護理念的轉變。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說,要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就要保護好老城的文化底蘊,除了加強文物建築、名人故居、會館、四合院等的保護利用,保護胡同肌理,還應深入挖掘老城胡同文化的內涵,把東城的老字號、老物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起來,讓它們活起來、動起來,講好老城故事。
  經過兩年多的整治,曾被佔用的臨汾會館原址經過「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的修繕,不僅擺脫了「大雜院」的舊貌,更擺上展品、配上講解員,以「北京會館文化陳列館」的新顏成為展現北京會館文化的「活化石」。
  西打磨場街在尊重歷史、延續文脈的前提下引入國際化元素,包括文化創新、民生服務、科技環保、藝術交流、國際跨界等領域在內的商業、辦公功能,讓老街區「活」了起來。民國的老旅店變身錢幣博物館、 7處「大師院」在國內外知名建築設計師手中復活……人們說,今天的北京找回了「京味兒」。讓文化說話:

老城活化煥新生
  家住草廠四條的居民丁淑鳳說:「以前胡同裡都是黃泥路,一下雨濺一身泥,街道坑窪不平,衛生間味道大。現在,我們街道成了『網紅』,要來這兒串門得提前『預約』!」
  胡同裡的民生改善與街區復興沒有止於「面子」。記者蹲點發現,草廠四條翻天覆地之變背後的民生點滴,都跟一個名叫「小院議事廳」的組織有關。
  「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小院議事廳既是社區公共事務的議事平臺,也是社區服務功能的延伸。」前門街道草廠社區黨委書記朱耿亭介紹,「我們每月召開兩次討論會,針對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需求與困難,邀請相關部門與居民一起商議解決方案。」
  走近草廠四條29號院,遠遠就能看到大門左牆上的電子「刷臉機」,供居住者「刷臉」進門。百餘平方米的小院保留了紅柱、青磚、灰瓦,散發著濃鬱的老北京氣息。房屋被改造成了三個單間,加入了現代的宜居元素。
  這是老院落「騰籠換鳥」之後的一個新鮮嘗試。天街集團總經理助理姚文國介紹,騰退之後,這個院落完成了硬體改造,有暖氣,有熱水,房屋外牆安裝了保溫層,安裝了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統。如今,這三個房間作為青年公寓對外出租,引進了年輕群體與老建築、老胡同和諧共生,讓老胡同多了「科技範兒」。
  前門東區的滄桑變化,讓生在草廠、長在草廠的69歲居民張俊義感慨萬千:「如今在沿河邊遛彎,我腳步輕快。享受這麼好的環境,心裡能不高興?能不痛快?」他的身後,古老胡同的現代生活畫卷正徐徐打開。(據新華社電)

相關焦點

  • 在五道營胡同裡尋找老北京的味道
    現代的,傳統的,喧鬧的,安靜的——你可以迷失在三裡屯的夜色中,也可以沉醉在後海的霓虹裡,還可以將自己淹沒在洶湧人潮裡……老北京以胡同出名,但現在,胡同正在從我們視線中慢慢消失,留下的一些,也在慢慢的改變著。如今,想在北京尋一處慵懶清淨的胡同,已經很難了,當然,也還可以找到幾條,比如雍和宮旁邊的這條五道營胡同。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為了讓自己的小店與胡同的風格統一,王秀仁對自家的藥鋪進行了改造升級,濟安齋咖啡書吧和中藥家庭博物館相繼開張。「很多年輕的設計師幫助我出點子,讓我的老藥鋪也實現了跨界融合。」王秀仁說。  如今,濟安齋已經成了楊梅竹斜街裡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一些「老北京」也常來這裡,尋找過往的記憶。「這條胡同需要我們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復得再完美,也沒有生命力。」
  • 南鑼鼓巷裡,老胡同裡的慢生活,藏著老北京不一樣的煙火
    可能是由於不在上下班高峰期吧,地鐵裡人不多,比上海地鐵人少多了。從南鑼鼓巷地鐵站的A口出來,有指向標識,跟著標識往左邊走二三十米,過斑馬線到馬路對面就是南鑼鼓巷的巷口了。進到巷口發現地鐵E出口直接到巷子裡,只是我在地鐵出站的時候死活沒見著有E口。
  • 洞察罕見的老北京胡同:白塔寺周邊街巷風貌與現代都市融為一體
    白塔寺周圍有一條非常難得的老北京胡同,也是老北京井式風貌與現代都市相融合的景觀。西城區白塔寺周邊是狗頭體驗「穿越時空」的地方。北京白塔寺地區的位置如下所示。北京白塔寺不僅保留了老北京胡同最普通的一面,還有以下幾個特別的地方:白塔寺南側被譽為北京最美街道。第二,白塔寺是《紅旗下》保存最好的地方。胡同的肌理和結構,從100年前就傳承下來了。三是白塔寺南側是高樓林立的現代金融街。
  • 老北京胡同裡的文創
    來源:北京日報天空湛藍,彎彎曲曲的河道邊,綠柳低垂、蘆葦搖曳、行人漫步,拱橋、木棧道、青石板路點綴其中,映襯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胡同,好一幅夏日美圖。一到夏天,這裡碧水悠悠、鳥語蟬鳴,映襯著老北京特有的紅門灰瓦、青磚石橋,讓三裡河有說不盡道不完的古都意蘊。您瞧,就算是在前門草廠二條胡同住了60多年的老住戶藺鑫元,拿起相機也是拍得停不下來。「我愛胡同、愛攝影,更愛這一片煥發生機的老北京歷史文化街區。」藺鑫元說,從2016年前門地區啟動改造,他就多了一個習慣——只要有時間,就拿起相機記錄前門的點滴變化。
  • 原創:老北京胡同
    來到北京、一定要逛逛胡同,是那種老北京最原始的胡同。想要逛胡同最好到前門外。從前門大街中路往南走,再往東拐經過臺灣會館,然後就能看見一條條古色古香的老北京胡同了。胡同裡的路面都是用瀝青鋪成的,平整乾淨,街邊設有公共廁所,是那種能衝水的廁所。胡同裡街道兩側長有高大的槐樹和石榴樹,如果是在夏天,樹上的知了會集體鳴唱,那陣勢,真真的是四面楚歌一般。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北京有這麼一條胡同有著浪漫的名字和故事被寫進了歌詞和詩句裡這裡走出了一批搖滾人這裡有著老北京記憶裡的煙火氣「 老北京生活 」百花深處是條老胡同,沒有被修整變成商業街,走在其中,還能看見感受老北京生活的面貌和影子。
  • 胡同裡的生活:消費篇
    胡同裡的生活已經講到了第三季,前兩季給大家分享了飲食與居住。今天,我們就再來說說老北京胡同居民的消費。其實,生活無非七件事:菜米油鹽醬醋茶。無論住在現代的高樓大廈還是古色古香的歷史院落,生活的本質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消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新華社記者李德欣、戴小河、張漫子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 《北京念想兒》——回首五十年代老北京胡同裡的日常生活
    《老北京念想兒》,就是一個老北京人對於建國初期、五十年代的老北京的一種懷念,對於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老北京胡同裡生活的追憶。作者李傢,生於一個藝術家庭,父親喜歡繪畫,自己從小受到薰陶。因此,書裡也繪製了大量的簡單插圖,此書還有個副標題——《手繪胡同裡的故事》。作者住的胡同叫「水大院」,周圍還有兵馬司胡同、高柏胡同等等。
  • 老北京人生活的胡同,京味兒十足,但如今已經快被人們「遺忘」!
    帽兒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在老城區的鼓樓與地安門之間,是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經歷了百年歷史的「帽兒」仍然保持著原來老北京的胡同面貌,是北京人生活的情景再現,內部含有多個古老建築,個個都是典型的京味兒風格,走在其中能夠感受到原滋原味的老北京人的風情。
  • 老北京胡同與現代都市的交融:西城區白塔寺周圍能體會穿越時空
    白塔寺周圍是一片非常少見的老北京胡同,也是一片老北京市井風貌與現代都市融為一體的景觀。西城區白塔寺周圍,正是一個狗頭體會「穿越時空」的地方。北京市白塔寺地區的位置如下所示。第二,白塔寺周圍正是「正紅旗下」保留最好的地方,胡同的肌理、結構都是傳承自百年之前;第三,白塔寺南側是高樓林立、現代化金融街,因此白塔寺這片地區也是現代都市的「配-套-區」,已經融入了現代化的特色。
  • 北京南城的胡同保存完好,可以真正體驗老北京胡同生活的全貌
    發展到新時代,很多北京胡同已經面目全非,與歷史上的樣子完全不同,真正體驗老北京市井生活可以在北京南城胡同中進行尋覓。在北京南城,有一條名為留學路的胡同,這裡是體驗老北京方式市井生活的好地方。這種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是幾十年前的樣子,而不是更遠時間。北京南城的留學路胡同如下所示。
  • 要賦予老北京胡同新功能
    一提起老北京胡同,你的耳邊是否響起了三弦的彈唱音,是否響起了北京腔「吃了沒,您吶」那熱情的問候聲,是否在腦海中顯現出熙熙攘攘人群中拉洋車富有年代感的畫面,老北京胡同似乎有一種魔力,讓國內的、國際的人走入其中,老北京胡同似乎有一種魅力,讓在徜徉其中的人流連忘返,老北京胡同似乎有一種吸引力
  • 老北京靈境胡同,二合益西單大腸頭,記憶裡的老北京
    已經很難尋覓到它的老身影,一座座居民樓矗立在胡同兩旁,而且這條胡同還通了公交車,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靈境胡同沒有商店,是來來往往的挑著擔子賣各種東西的人,滿足著老街坊們的生活需求,相聲大師侯寶林大師就在相聲裡就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老北京城當年挑擔賣菜的情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題: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新華社記者李德欣、戴小河、張漫子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 胡同學堂,胡同深處的民宿,享受老北京胡同裡的閒散時光
    他們住在巷子裡,靠在這些老房子上,在他們的暮年裡,和它們一起發光發亮。北京中軸線周圍是保存最完整的胡同和四合院,其中胡同學堂就位於後肖家胡同。它隱匿在繁華之下,隱匿在街頭巷尾。右側毗鄰國子監胡同,東側緊鄰安定門內大街,向東500多米就是雍和宮。千米外是煙花升起的簋街。
  • 老北京胡同裡的吆喝,那一聲天籟,只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市井之氣,老北京市井之氣在胡同裡蔓延滋長,是春天裡"嫩了芽的香椿喲";是夏日裡酸梅湯、玻璃粉;是金秋送爽時"臭豆腐,醬豆腐,韭菜花,醬黃瓜";是冬日裡的"壇肉,扣肉,米粉肉"。這些曾經遊走在大街小巷的吆喝聲,已經漸漸遠去,甚至定格在某個時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如今,濟安齋已經成了楊梅竹斜街裡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一些「老北京」也常來這裡,尋找過往的記憶。「這條胡同需要我們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復得再完美,也沒有生命力。」王秀仁感嘆道。東城區草廠地區因「南北走向胡同群」而聞名,也是老北京南城極具代表性的胡同片區。但隨著入住居民增多,私搭亂建行為屢禁不止,加之管理滯後,居住環境日趨惡化。
  • 小胡同裡大智慧,《芝麻胡同》裡處處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一提到"胡同",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北京。幾年前剛到北京的時候,想去的地方除了北京天天安門以外,朋友說的第一件事兒是:咱們先去看看北京的老胡同吧。灰色的強,矮矮的房子。對北京的四合院,大雜,胡同,北京人等充滿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