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回憶,也就是大家所謂的「歷史」。這些過去發生的場景,留存在記憶之中,偶爾回憶起來,變成為心裡的「念想兒」。
「念想兒」不是簡單的歷史和回憶,而是有著一種豐厚的感情附加在其中,是一種情愫,一絲情懷。
《老北京念想兒》,就是一個老北京人對於建國初期、五十年代的老北京的一種懷念,對於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老北京胡同裡生活的追憶。
作者李傢,生於一個藝術家庭,父親喜歡繪畫,自己從小受到薰陶。因此,書裡也繪製了大量的簡單插圖,此書還有個副標題——《手繪胡同裡的故事》。
作者住的胡同叫「水大院」,周圍還有兵馬司胡同、高柏胡同等等。作者就是回憶小時候在這一帶生活中的日常片段。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物質匱乏,老百姓的生活過得都很清苦。那是個安貧樂道的年月。那時的人們,為了生活,精打細算,每一件物品都會物盡其用。
碗破了,鍋漏了,水壺底兒滲水了,都不會丟掉,因為可以修補繼續使用。這些手藝人就是「鋦碗的」「補鍋的」「焊洋鐵壺的」,他們走街串巷,推著車子或挑著擔子,將家家戶戶破碎的物什兒,修補完好。簡單的小攤兒旁,總是會圍著幾個好奇的小孩子,專心致志地觀看,作者便是這其中之一了。
老百姓穿的衣服鞋襪之類的,也是破了補,補了繼續穿,絕沒有丟棄的道理。衣服實在不能穿了,會「打袼褙做鞋」。
家裡的生活垃圾主要是燒出來的煤渣,而且也是扒拉了好幾遍的。即便是偶爾改善生活啃剩的骨頭、吐的魚刺,也可以留著換「取燈」(也就是火柴)。夏天裡解暑,吃一個西瓜,西瓜皮也要留著做菜。
小孩子最關心的自然是」吃「和」玩「。
臭豆腐、醬豆腐、芸豆餅、烀白薯、烤白薯,麵茶、丸子湯、切糕、甜稈等等,簡單的吃食,讓粗茶淡飯之外,味蕾上獲得些許的別樣的享受。
耍猴、耍木偶、面人、小人書店、操場上放的電影、蛐蛐、蟈蟈、拉洋片、趕廟會,給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們,帶來無比的快樂。
當然還有大人們所關心的日常,也在作者童年裡留有深刻的印象。
搖煤球的、拉洋車的、磨剪子戧菜刀的、賣水的、賣針線的、拉排子車的,理髮店、糖果小鋪、雜貨鋪、公和永、香油坊、燒餅鋪、能仁寺糧食鋪,西單商場、馬甸廟會等等。這些職業行當、店鋪,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提供著滿足日常衣食住行的各種商品物件。
當然,作者還特別回憶了自己的姥姥那時的生活。姥姥給家裡人補襪子、做莜麵、搓麻繩做鞋,和賣菜的小販討價還價。
當然這所有的回憶不只是作者一個人的回憶,都是和家人、小夥伴、親戚等等一起經歷過的事情。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兩三代人共有的一段歲月記憶。
這是一本關於舊時光的書,是簡單的日常生活的片段合集。一個個昔日的舊影留存在已經難以溯回的記憶裡。
翻看這本書,盡可以感受到半個多世紀前的老北京的簡單而純樸的日常,追尋那曾經的過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