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念想兒》——回首五十年代老北京胡同裡的日常生活

2021-01-08 文蘊人生百態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回憶,也就是大家所謂的「歷史」。這些過去發生的場景,留存在記憶之中,偶爾回憶起來,變成為心裡的「念想兒」。

「念想兒」不是簡單的歷史和回憶,而是有著一種豐厚的感情附加在其中,是一種情愫,一絲情懷。

《老北京念想兒》,就是一個老北京人對於建國初期、五十年代的老北京的一種懷念,對於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老北京胡同裡生活的追憶。

作者李傢,生於一個藝術家庭,父親喜歡繪畫,自己從小受到薰陶。因此,書裡也繪製了大量的簡單插圖,此書還有個副標題——《手繪胡同裡的故事》。

作者住的胡同叫「水大院」,周圍還有兵馬司胡同、高柏胡同等等。作者就是回憶小時候在這一帶生活中的日常片段。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物質匱乏,老百姓的生活過得都很清苦。那是個安貧樂道的年月。那時的人們,為了生活,精打細算,每一件物品都會物盡其用。

碗破了,鍋漏了,水壺底兒滲水了,都不會丟掉,因為可以修補繼續使用。這些手藝人就是「鋦碗的」「補鍋的」「焊洋鐵壺的」,他們走街串巷,推著車子或挑著擔子,將家家戶戶破碎的物什兒,修補完好。簡單的小攤兒旁,總是會圍著幾個好奇的小孩子,專心致志地觀看,作者便是這其中之一了。

老百姓穿的衣服鞋襪之類的,也是破了補,補了繼續穿,絕沒有丟棄的道理。衣服實在不能穿了,會「打袼褙做鞋」。

家裡的生活垃圾主要是燒出來的煤渣,而且也是扒拉了好幾遍的。即便是偶爾改善生活啃剩的骨頭、吐的魚刺,也可以留著換「取燈」(也就是火柴)。夏天裡解暑,吃一個西瓜,西瓜皮也要留著做菜。

小孩子最關心的自然是」吃「和」玩「。

臭豆腐、醬豆腐、芸豆餅、烀白薯、烤白薯,麵茶、丸子湯、切糕、甜稈等等,簡單的吃食,讓粗茶淡飯之外,味蕾上獲得些許的別樣的享受。

耍猴、耍木偶、面人、小人書店、操場上放的電影、蛐蛐、蟈蟈、拉洋片、趕廟會,給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們,帶來無比的快樂。

當然還有大人們所關心的日常,也在作者童年裡留有深刻的印象。

搖煤球的、拉洋車的、磨剪子戧菜刀的、賣水的、賣針線的、拉排子車的,理髮店、糖果小鋪、雜貨鋪、公和永、香油坊、燒餅鋪、能仁寺糧食鋪,西單商場、馬甸廟會等等。這些職業行當、店鋪,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提供著滿足日常衣食住行的各種商品物件。

當然,作者還特別回憶了自己的姥姥那時的生活。姥姥給家裡人補襪子、做莜麵、搓麻繩做鞋,和賣菜的小販討價還價。

當然這所有的回憶不只是作者一個人的回憶,都是和家人、小夥伴、親戚等等一起經歷過的事情。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兩三代人共有的一段歲月記憶。

這是一本關於舊時光的書,是簡單的日常生活的片段合集。一個個昔日的舊影留存在已經難以溯回的記憶裡。

翻看這本書,盡可以感受到半個多世紀前的老北京的簡單而純樸的日常,追尋那曾經的過往生活。

相關焦點

  • 50年代的北京胡同,帶你重新認識「老北京」
    一說到胡同,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尤其是老北京的胡同,那是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北京人說無所事事的人叫「胡同串子」,你要是問哪裡有老北京的正宗小吃,告訴你的店肯定在胡同裡。在北京這座城市,由建築形式決定了胡同文化。
  • 老照片:1989年代北京,胡同裡人們的百態生活
    胡同,也叫「裡弄」「巷弄」「巷」,是指城鎮或鄉村裡主要街道之間的、比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區的內部。,來到北京的遊客,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的胡同在哪裡」。北京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圖為1989年老北京胡同裡的自行車修理鋪1989年的北京胡同,是孩童們打鬧嬉戲的最佳地點1989年的北京胡同,大爺大媽們的生活用品都是從經過胡同的流動小攤上購買所得1989年的北京胡同裡,一處人家的小院裡長滿了多肉植物,甚是清新1989年的北京胡同,一個打著傘的女子正從胡同經過1989
  • 北京西總布胡同-近距離望見中國尊的老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不僅僅是老北京生活居住的地方,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深深地記錄著市井生活軌跡。小紅書:李33北京西總布胡同,位於北京城的根。又是一條與熱鬧的王府井僅一街之隔的老胡同。西總布胡同寧靜低調卻能眺望北京繁華CBD地標建築-中國尊和國貿三期等。
  • 胡同裡老北京人的現代生活
    「曲巷斜街信馬,小橋流水誰家」——古人詩詞中描述的江南水鄉美景,不僅出現在首都北京前門一帶的胡同裡,無縫嵌入百姓日常生活,更成為市民和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
  • 南鑼鼓巷裡,老胡同裡的慢生活,藏著老北京不一樣的煙火
    在巷口兩側的圍牆上畫著一些京味兒十足的牆畫,有「南鑼槐香」、「菊兒人家」等,老北京生活氣息從這些畫卷中撲面而來,「來了,您嘞」、「客官,喝點啥」、「上好龍井一壺,得嘞」,腦海中迅速閃過這些老北京茶館的經典畫面。往前走五十米左右開始陸陸續續有些商鋪,其中就有網紅店「文宇奶酪店」,還有百年老字號「稻香村」,隨處可見的「北京烤鴨」。
  • 北京南城的胡同保存完好,可以真正體驗老北京胡同生活的全貌
    發展到新時代,很多北京胡同已經面目全非,與歷史上的樣子完全不同,真正體驗老北京市井生活可以在北京南城胡同中進行尋覓。在北京南城,有一條名為留學路的胡同,這裡是體驗老北京方式市井生活的好地方。這種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是幾十年前的樣子,而不是更遠時間。北京南城的留學路胡同如下所示。
  • 老照片:80年代北京的胡同,那些成批消失的胡同
    典型的北京胡同大多不寬,兩側都是瓦頂平房,老北京世世代代居住在這一條條胡同裡(餘鵬飛李栓德李德攝)。 小小胡同,是居家生活的一片樂土,也是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兒童世界。
  • 小胡同裡大智慧,《芝麻胡同》裡處處都是老北京的味道
    一提到"胡同",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北京。幾年前剛到北京的時候,想去的地方除了北京天天安門以外,朋友說的第一件事兒是:咱們先去看看北京的老胡同吧。灰色的強,矮矮的房子。對北京的四合院,大雜,胡同,北京人等充滿了好奇。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北京有這麼一條胡同有著浪漫的名字和故事被寫進了歌詞和詩句裡這裡走出了一批搖滾人這裡有著老北京記憶裡的煙火氣「 老北京生活 」百花深處是條老胡同,沒有被修整變成商業街,走在其中,還能看見感受老北京生活的面貌和影子。
  • 老北京靈境胡同,二合益西單大腸頭,記憶裡的老北京
    今兒依然圍繞著咱老北京的地界兒聊聊老記憶,今兒繼續說胡同,要說起胡同來,老北京的胡同太有特點了,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您比方說最長的胡同,東交民巷到西交民巷,這條胡同有三公裡,最短的無疑是琉璃廠已經很難尋覓到它的老身影,一座座居民樓矗立在胡同兩旁,而且這條胡同還通了公交車,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靈境胡同沒有商店,是來來往往的挑著擔子賣各種東西的人,滿足著老街坊們的生活需求,相聲大師侯寶林大師就在相聲裡就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老北京城當年挑擔賣菜的情景
  • 北京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藏在胡同、院子裡
    「順益興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鮮資訊,北京政策等……記得關注!北京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滿滿的「老北京味道」,您知道在哪嗎?北京,一座既古老又現代化的城市。這裡有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也有像棋牌般整齊排列的四合院和胡同。在北京,可以見識到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充斥著滿滿的「老北京味道」,還是在胡同中、四合院中。漫步在胡同,偶爾遇上拎著菜兜的大爺大媽,一擦身,就轉回了自己家,一切都十分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北京雨兒胡同迎回首戶老街坊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對於家住北京雨兒胡同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胡同12號院,成為胡同「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
  • 原創:老北京胡同
    來到北京、一定要逛逛胡同,是那種老北京最原始的胡同。想要逛胡同最好到前門外。從前門大街中路往南走,再往東拐經過臺灣會館,然後就能看見一條條古色古香的老北京胡同了。胡同裡的路面都是用瀝青鋪成的,平整乾淨,街邊設有公共廁所,是那種能衝水的廁所。胡同裡街道兩側長有高大的槐樹和石榴樹,如果是在夏天,樹上的知了會集體鳴唱,那陣勢,真真的是四面楚歌一般。
  • 城南舊事已走遠,記憶中的《北京的胡同》,見證老北京的依稀模樣
    「長亭外、古道邊,」這首憂傷的曲調往往勾起人們對老北京的回憶:高高的城門樓下走過一串串風塵僕僕的駱駝,背負著沉甸甸從西山上運送下來的水,到了近郊卸在送水的獨輪車上.獨輪車吱扭吱扭的走街穿巷、把一汪汪的清水穿過胡同送到千家萬戶……,這特有的一幕是定格那個年代的特殊印記。
  • 老北京胡同裡的吆喝,那一聲天籟,只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老北京吆喝,一種市井人情文化如今的北京,能看到的胡同,能看到的生活,都有了一些偏差。市井煙火是什麼樣子?早起的一碗豆汁,一個焦圈,或者就著小酒來一碗滷煮火燒。煙火紅塵就是有早起的鳥兒,讀書的孩子,以及穿透胡同的吆喝。
  • 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  如今,濟安齋已經成了楊梅竹斜街裡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中外遊客紛至沓來。一些「老北京」也常來這裡,尋找過往的記憶。「這條胡同需要我們這些老街坊,要不即使恢復得再完美,也沒有生命力。」王秀仁感嘆道。  東城區草廠地區因「南北走向胡同群」而聞名,也是老北京南城極具代表性的胡同片區。但隨著入住居民增多,私搭亂建行為屢禁不止,加之管理滯後,居住環境日趨惡化。
  • 在五道營胡同裡尋找老北京的味道
    現代的,傳統的,喧鬧的,安靜的——你可以迷失在三裡屯的夜色中,也可以沉醉在後海的霓虹裡,還可以將自己淹沒在洶湧人潮裡……老北京以胡同出名,但現在,胡同正在從我們視線中慢慢消失,留下的一些,也在慢慢的改變著。如今,想在北京尋一處慵懶清淨的胡同,已經很難了,當然,也還可以找到幾條,比如雍和宮旁邊的這條五道營胡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恬靜棲居新華社記者李德欣、戴小河、張漫子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於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
  • 老北京胡同裡的文創
    來源:北京日報天空湛藍,彎彎曲曲的河道邊,綠柳低垂、蘆葦搖曳、行人漫步,拱橋、木棧道、青石板路點綴其中,映襯著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胡同,好一幅夏日美圖。可能您已經猜到了,這幅影像的取景地正是東城區前門三裡河地區,聞名遐邇的「最北京」體驗地、生活區、拍照地。一到夏天,這裡碧水悠悠、鳥語蟬鳴,映襯著老北京特有的紅門灰瓦、青磚石橋,讓三裡河有說不盡道不完的古都意蘊。您瞧,就算是在前門草廠二條胡同住了60多年的老住戶藺鑫元,拿起相機也是拍得停不下來。
  • 這些胡同酒店藏著最正宗的老北京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短短幾個詞,卻勾描出了一個最樸實最生活的北京。當然,也只有住進了四合院,才算真正體驗了一把老北京人的日常。唯獨那些性格飽滿的胡同酒店,才能抓住人心。它們——不光是藏在越來越金貴的北京胡同裡,還得是深藏;不光是精品酒店,還得有主題,而且透著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