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17:41 |美術報
在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今秋盛大開幕之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7月31日至11月15日推出「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本次展覽作品多來自於中華藝術宮(原上海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歷年來的上海雙年展藏品。
梁紹基,《自然之度B》,1996,攝影,彩色C-Print,70 x 49 cm x 5件。供圖:藝術家與香格納畫廊。
周春芽,《躺著的黑根》,1995,油畫,120 x 150 cm。中華藝術宮藏。
展覽設置兩條相互對照的文獻線索,分別是以大事件串聯的時代發展脈絡,以及由諸多藝術家提供的私人物件、照片、資料所形成的個體文獻。通過將個人記憶匯聚入歷史汪洋的敘事框架,譜寫出一段獨具情感、波濤湧動、奔流不息的上雙過往,以期在一個被迫減速與停擺的後疫情時期,給予觀者引古證今的感觸與啟迪。
尚揚,《95大風景-5》,1996,綜合材料(醫用X光片、木箱、聚脂板、螢光燈),180x366cm。
張培力,《同時播出》(2000上雙展覽現場),2000年,多頻錄像,時長11分33秒-64分03秒件。
參展藝術家為:穆依納克·比斯瓦思、常青、陳鈞德、陳劭雄、陳箴、威廉姆·德·羅傑、丁乙、方力鈞、瑞吉娜·侯賽·加靈多、谷文達、洪浩、胡項城、黃永砅、季大純、萊安德羅·卡茨、梁紹基、梁碩、劉慶元、劉韡、羅永進、毛焰、森村泰昌、鳥頭、邱岸雄、曲豐國、Raqs媒體小組、尚揚、蘇拉比·夏爾馬與特賈斯維尼·尼南賈納、申凡、加幹迪普·辛格、王天德、翁奮、細胞小組、夏俊娜、夏陽、向利慶、蕭勤、徐震、嚴培明、楊振中、張恩利、張洹、張健君、張培力、張羽、張正剛、周長江、周春芽、周滔、周鐵海、周嘯虎。(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方力鈞,《1999.5.1》,1999,木刻版畫,488x732cm。
黃永砅,《帽子 燈罩》,2000,雕塑,50 x 115 x 90 cm。中華藝術宮藏。
張洹,《塞魅麗》及《塞魅麗紀錄片》,2009,歌劇及紀錄片,歌劇時長2小時40分,紀錄片時長30分鐘。
濤聲依舊,澎湃如昨
創立於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Shanghai Biennale),經過24年數代美術館從業者的學術堅持,現已成為國際最重要的藝術雙年展之一。它不僅是每兩年一次的國際藝術事件,更是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生產的重要源泉。最樸實的創立初衷便是為中國藝術家構築與世界有效交流的平臺,為中國觀眾打開一扇了解全球最前沿藝術思考和創作的窗戶。
』96上海(美術)雙年展場在上海美術館(南京西路456號)展出時館外立面,1996年。周春芽供圖。
96上海(美術)雙年展首日封:周春芽,信與信封,85品,蓋有郵戳,18×11cm。
創辦人方增先(1931-2019)在第一屆上雙展展言中寫道:「中國應該擁有自己的國際級的美術展覽,為實現真正意義的雙向選擇和平等交流,這是藝術的高尚理想,也是歷史的必經之路。」首屆上海(美術)雙年展「開放的空間」主要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畫家的架上繪畫,其中也不乏諸多調動綜合材料進行實驗創作的作品。此外,展覽更是呈現了陳箴、谷文達、張健君三位活躍於海外的中國藝術家的裝置作品。
創立以來,它始終處於一條不斷自我革新與拓展的前進之路,始終紮根於上海本土,「以上海這座城市為母體,以跨文化、跨領域的方式來演練東方城市發展中的一系列命題」(許江語)。1998年,第二屆上海(美術)雙年展「融合與拓展」以「繼承與拓展」和「吸收和融合」兩大板塊梳理並展示了水墨這一中國傳統媒介在當時文化環境下的新動態。
』96上海(美術)雙年展毛焰參展作品《尖角黑玫瑰》現場照 ,1996年。圖片來源於中華藝術宮藝術檔案。
丁乙拍攝的96上海(美術)雙年展照片——開幕前的準備,1996年,照片,12.7 × 8.89 cm。
2000年,第三屆上雙展在前兩屆的奠基之上開展了重大的突破,去掉了名稱中的「(美術)」,開始廣泛接納裝置、影像等更多樣的作品形式。同時開啟了策展人制度,並將國際策展人和藝術家引入上雙的展覽版圖,讓不同的話語發聲並構建積極的對話。自此,上雙展成為了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雙年展。2004年,第五屆「影像生存」成立了「新聞中心」,藉助多渠道媒體的宣傳力量觸及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有力驅使參觀人數逐屆攀升。2006年,第六屆「超設計」正式成立了上海雙年展組織委員會,並推出了官網。2012年,上海雙年展的舉辦地遷移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學術委員會和主策展人制度的創立及推行之下,以「重新發電」為契機,開始與這座曾為南市發電廠的城市記憶建築共營互生。
第三屆2000年上海雙年展嚴培明油畫作品《自畫像-3》 (左) 及《自畫像-2》(右)現場圖照片,12.7 × 8.89 cm。攝影:André Morin。
周嘯虎2000年上海雙年展作品《水調歌頭》現場圖,照片,12.7 × 8.89 cm。
2002年,第四屆上雙展「都市營造」講述了中國當下新型城市建築的發展,及其居民的生活樣態。2004年,第五屆「影像生存」則致力於呈現可視化世界之中的影像技術,以及技術與人文的多重關係。2006年,第六屆「超設計」以設計為起點,試圖彌合藝術與實用之間的對立。2010年,第八屆「巡迴排演」則以「世博劇場」的視角觀測世博主辦城市上海,排演就是試驗,就是發掘出此時此刻的多種可能性,並將雙年展劇場打造成一個多領域、跨媒介的公共現場。現今已成為了一個跨學科協作與跨領域對話的平臺,其所涉及的話題及產生的影響已輻射到城市研究、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更廣泛的領域,面向更趨豐富多樣。
黃永砅2000年上海雙年展作品《帽子 燈罩》列印手稿,此作品為匹配上海美術館新館(南京西路325號)這一歷史建築而量身定製,手稿,A4×4頁。
梁紹基2000年上海雙年展作品《自然之度》手稿方案列印,手稿,A4×4頁。
這座率先擁抱現代性的國際大都市上海賦予了雙年展有機生長的豐沃土壤,同時也給予了策展人和藝術家源源不斷的思考動力。2000年,第三屆上雙展「海上·上海」策展人侯瀚如認為上海精神內核在於「文化開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及積極性的創新態度」,這屆將其發展進程視為一種獨特的現代性,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當代城市的文化定位。2008年,第七屆「快城快客」聚焦了在迅猛發展的城市之中工作、遷徙與生活的「人」,展覽的核心版塊邀請了國內外約20位藝術家針對上海地標區域人民廣場,進行實地調研並作為創作起點。2014年,第十屆「社會工廠」則將視線從上海的社會現象轉移至現代化社會結構形成的內核。2018年,第十二屆則援引了美國詩人e.e.卡明斯和中國古代神話的「禹步」洞察當今加速發展的世界與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之間的關係。
張健君,《TAI CHI ·迪斯科》(96上雙展覽現場),1996年,影像,11'46''。 藝術家供圖。
上雙展始終與其所在地發生積極的互動,將其觸角探入城市腹地,將展覽空間遊牧至街頭巷尾。2012年,第九屆「重新發電」開創了城市館,邀請了世界各地逾三十個城市參展,並將這些力作分布至外白渡橋-圓明園路-四川北路-南京東路一線的城市歷史建築之中。2014年,第十屆「社會工廠」以「城市車間」為名延續了城市館的概念,選取了上海在文化與商業上都具有代表性的「淮海路」及其延伸地帶的公共空間作為城市館分展場,以藝術的方式激活最具活力的藝術長廊。2016年,第十一屆「何不再問」則在三個月的展期中,通過城市項目「51人」發現與觀察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個人故事。2018年,第十二屆「禹步」採用「城市展覽館」、「城市影院」、「城市考古隊」等多種途徑為公眾提供別樣的觀察生活視角,深入挖掘出城市獨特的人文魅力。
徐震,《當、當、當、當》(2004上雙展覽現場),2004年,裝置,600 x 500 x 120 cm。
梁碩,《城市農民》,2000年,真人尺度系列雕塑,尺寸可變。 中華藝術宮藏。
上海雙年展始終以城市為母體,秉承學術與文化創新的使命,以開放的視野持續追蹤全球語境下的社會變革及知識生產趨勢,成為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示與交流平臺。今年第十三屆上雙展將於11月10日至2021年6月27日舉辦,敬請期待。
編輯 亦平
15967933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