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號是我摩旅生活中又一個值得記憶的日子。按照之前和摩友小王的約定,我們二人計劃騎摩託車去丹江口市丹江大壩遊覽觀光。
由於心中充滿了對丹江口大壩及庫區景色的嚮往與期待,早晨六時四十分我便懷著迫切的心情提前到達丹鳳縣城丹江河南岸李先念雕像廣場,等待小王七點到達一同出發。
在等待小王的空間,我懷著一顆崇敬的心情注目凝視李先念雕像,不由得使我浮想聯翩,李先念及紅二十五軍的將士們在陝南丹鳳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又歷歷在目:
庾家河的山嶺上,灑下了紅軍將士們鬥頑敵的鮮血;龍駒寨鎮西嶺的坡土裡埋葬著七八名紅軍戰士的忠骨;商鎮豐地溝的農家院舍留下了李先念、汪鋒等紅軍將領主持召開成立豫、鄂、陝邊區政府的身影。正是無數先烈們的流血犧牲與無私奉獻才換來了今天幸福安康的好日子。記住昨天,珍惜今天,心存感恩,笑口常開!
涼爽的晨風,清新的空氣,險俊的山峰,蔥翠參天的林木,嫵媚可愛的小鳥是家鄉獨有的特產,是大自然為我們此行呈現的最佳禮品。我們二人猶如一老一少兩條對生活充滿了激情的蛟龍穿梭在幽靜的山谷間。
竹林關鎮是縣域重鎮,位於縣城東南方,素有丹鳳小江南之美譽。今天路過此鎮,又勾引起了我的一段無法釋懷的往事,講出來不但有點羞澀而且還有點偏離主題,不講出來又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我十六七歲那幾年,為了生存,曾經天不明就動身偷偷地拉著架子車到竹林關趕集(當時割資本主義尾巴),收些蓖麻子、綠豆、黃豆到縣城賣了換些差價錢補貼生活。令我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一個和我年齡大小差不多的臉四方,眉濃鬱,眼水靈,鼻高挺,口似仙桃的姑娘手裡提了兩隻紅羽大公雞,「喂!賣多少錢?」 「我媽說兩隻叫賣一塊二毛錢。」 這姑娘說話的聲音如同丹江河水清脆甜美。「太貴,七毛錢我買下。」 「不敢、不敢!我媽說賣雞的錢給家裡稱幾斤鹽,灌一瓶煤油,有多餘的了給我買手巾哩!」 唉!和我一樣也是窮苦人啊!「那好!我再加二毛,你再讓幾毛,九毛錢我買下。」 「這、這,這倒咋辦呀?(思量了一會兒)那好吧!要麼賣給你算了。」 那時的生活就是如此,鄉親們的油鹽錢全都生長在豬、雞等家畜家禽的身上。
當時正置青春萌動期的我當第一眼看到姑娘時心中不由得猛地一顫,一股激流迅速從腳底湧入頭頂,我的心被姑娘的秀麗打動了,尤其是她的一雙水汪汪充滿了靈氣的大眼睛,像一隻舞動著翅膀的小蝴蝶鑽進了我的心窩,攪得我心神沸騰,第一次出現了青春效應。在和姑娘對話時荷爾蒙促使我想多看幾眼這位身材苗條、容顏美麗的姑娘,但卻擔心被姑娘發現而不敢正眼直看,越不敢正眼直看卻又越想正眼直看。此刻的姑娘宛若一朵美麗鮮豔的花兒展現在我的面前,我既羨慕她,想去撫摸感受她,卻又怕惹惱了她。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既有渴望,又有膽怯的複雜心情。那次買雞和姑娘交談的整個過程中,我的目光雖然一直落在雞的身上,但眼睛的餘光和心卻始終掛在姑娘臉上和身上,那段初次有了欣賞對方的美妙時刻使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
文友丹鳳曬曬是我近年結識的新朋友,今天途經竹林關,一定要去他的「東坡書屋"走訪他。初次與曬曬認識時,總感到他好像生活在缺吃少喝的困難年代。身材單薄,臉龐清瘦,如果刮來一股大風沒準能把他吹到天上。但他卻向人們印證了一個古老的話題「人不可貌相!」 與曬曬相處之後方才了解到他的人雖清瘦,但肚子裡的文學素材卻非常充實,不但散文寫得好,詩歌也拿手。自己還辦有「曬丹鳳」網絡文學平臺,並身兼丹鳳棣花古鎮「平凹鄉土文學研究院」編輯要職,為丹鳳的文化宣傳,文學的發展盡了綿薄之力,也幫助我編輯並向《今日頭條》等平臺推薦了多篇文章。
友曬曬出於對文學的熾熱,在沒有任何酬勞的情況下,無怨無悔,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平臺為廣大文學愛好者編發文章,他的友情和樂於奉獻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告別了文友曬曬,我和小王向著目的地丹江口大壩一路馳騁。越過了商南縣金絲峽鎮、過風樓鎮、青山鎮,眨眼間來到了久負盛名的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
荊紫關鎮位於丹江河中遊,是昔日裡丹江岸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與上遊的竹林關碼頭、船幫會館碼頭相得益彰,為丹江航運書寫了輝煌的歷史。
遊覽了古鎮荊紫關,我們二人向途經地鄖陽縣進發。沿途的農戶正在收穫芝麻、花生、苞谷。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喜悅的表情,我的心裡也跟著一塊高興。我是莊稼人出身,自然能夠體會到莊稼人灑下了汗水,付出了心血,換來了秋收的果實,心裡美滋滋的成就感。
下午兩點許,我們進入丹江口水庫庫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即將成熟的稻子在陽光下被風吹過,金色的波濤一浪接著一浪推向了搖遠的天邊,又從搖遠的天邊滾滾撲面而來。似乎要將我們兩位來自遠方的客人攬入它的博大胸懷。此情此景極大地觸及了我的興奮神經,急忙停車取出手機記錄下這美好的時刻。
四十多年前,我的家鄉也曾有過每年農曆八月份前後,丹江河兩岸由平日的綠洲轉瞬間變為金色的海洋,四處稻花飄香、稻浪滾滾,沉甸甸的稻穗見了養育它的人們就彎腰答謝!秋風吹來,金色的波濤此起彼伏將豐收的喜悅擁入人們的懷抱,為人們獻上醉人心田,風光如畫的美景。
如今,樓房林立,侵佔了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人們居住的房子雖然變得明亮寬敞,但視野卻變得深沉狹窄,迎面一堵牆,抬頭一條縫。看來這世上真的沒有十全十美的事。
近了,近了,離大壩越來越近了!我們繞過了一座座低矮的山丘,跨過了一座座長短不一的大橋,迎面而來的是這座山溝的水似錦帶般連著那座山溝的水,處處山水和一,景色美不勝收。
小王之前曾和朋友來過丹江口水庫大壩,下午四點多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駛離國道,經過一片茂盛的桔園來到水庫岸邊。我平生第一次零距離接觸丹江口水庫,站在水庫岸邊,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碧水連天的江面;遠處隱約可見丹江口水庫大壩猶如一條巨龍橫臥水中;近處的江水清澈透亮,平靜得似一面鏡子,岸邊的青山被它盡情地攬入懷中;一對白鶴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貼著水面暢翔。青山、碧水、巨龍、白鶴繪出了一幅絕世畫卷,我頓時有了一種如入仙境的感覺。此情此景不由得使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回想起近些年我的家鄉人民為了實現「一江清水送北京」的良好願望,先後分批分期治理了縣域內流入丹江河的支流體系,採取了修壩砌練、磊擋牆打護坡、汙水治理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昔日的辛勤付出終於換來了今天清純潔淨的一江清水。作為身居丹江上遊的丹鳳人,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離別時,我禁不住心生戀情,親切、難捨油然而生。眼前清亮亮的庫水是來自我的家鄉,它由涓涓細流匯聚成一條勢不可擋的丹江大河,帶著家鄉人民的囑託,穿山越嶺奔騰不息,經過了三百多公裡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丹江口水庫,在這裡靜靜地等待著送往北京的千家萬戶,造福於北京人民。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捧起一掬水含入口中,又捧起一掬水灑向臉上,讓它為我滋潤心田,為我撫慰面頰,讓我們在異域他鄉緊緊相擁!
經過一坐大橋時,橋上有幾位中老年在釣魚,我二人懷著好奇心急忙停車駐足觀看,但見距橋面落差大約二十米的水面上一群又一群魚兒悠閒自在地遊蕩著,所過之處波光粼粼。釣魚者將餌料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狀毫不費力的自高而下拋入水中,稍時過後便將魚鉤提出水面,無論釣沒釣到魚,繼續重複著上一項動作。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兄釣上了一條六、七寸長的魚,那條魚極像生長在我的家鄉丹江河裡的花瓣魚,但它的身體上卻沒有花紋,通身白中帶著淺淡的黃色,在陽光下面如金似銀閃亮耀眼,招人喜歡。我急忙對那位老兄言道:「您先別往袋子裡裝,讓我照張相。」 但聽那老兄操著濃重的河南鄉音兇狠狠地說:「照,照,照!照啥哩照?別照,看看就中!」 我即刻意識到我的舉動可能觸及了他的隱秘,當即收起手機並順口回道:「好,好!不照了,不照了。」
金色的陽光西斜而下照射在農家的院舍上、山坡上、水面上、大橋上,處處盡顯秋的浪漫輝煌!又宛如大自然為了迎接來自遠方的兩位熱愛生活、熱愛騎著摩託車週遊四方的熱血漢子而特意搭配的盛裝。
下午五點多,我們二人經過了十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途中遊了荊紫關、吃了兩頓飯),行程三百三十九公裡,終於到達了丹江口水庫大壩景區。尋找旅館住下,停放好摩託車,安頓好心情,驅除一路上的舟車勞頓,為明天登大壩遊覽觀光做好充分的準備。
閒暇時刻我們親臨大壩,站在大壩身旁目睹它的雄壯豪邁;領略洶湧澎湃的江水向前一路狂奔;感受生活在庫區附近的人們在水邊洗衣納涼;更有數名中老年男女在灑落著斜陽餘輝的江水裡似歡快的魚兒一般盡情暢遊,為駐足欣賞、羨慕的人們展現了他們的生活風採!
九月五號清晨,憑身份證享受了半價門票,過了安檢通道,我懷著期待已久的心情坐觀光車登上了丹江口水庫大壩。
身臨嚮往已久的大壩,心中難免激情四溢,真想大喊一聲:大壩你好!有一名傾慕你的老頭兒看你來了。但卻擔心驚擾了別的遊客而深藏腹中。看著如巨龍一般逶迤雄偉的大壩,我就產生了一種站立於龍體上的優越與自豪。舉目遠望,庫區水面碧波萬傾,漁舟鷗影似繁星點點;湛藍的庫水與青翠的群山相依相擁,山水一色親密無間;天上的白雲扮做白鷺從水面上空飛過,為景區增添了靈動之美;一艘巨大的遊輪停泊在碼頭期待載著遊客遊玩觀光;一尊坐落在大壩上的大理石上雕刻著鮮紅醒目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吸引著遊客紛紛與之合影留念;回首眺望,丹江口城區的樓房林立,鱗次櫛比,粉牆黛瓦盡收眼帘,觸景生情,不由得使人感到壩上風光無限好,只恨來遲不曾早。
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日,毛主席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缺水,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從此開啟了南水北調的宏偉藍圖。
丹江口水庫大壩始建於一九五八年,壩高176.6米。庫容290.5億立方,水域面積1050平方公裡,年均向北方供水95億立方。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享有亞洲天池之美譽!
一組組數字承載著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為新中國建設立下的汗馬功勞!
一組組數字記錄著丹江口水庫在新中國建設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人們將世代稱頌丹江口水庫給北方四省市、二十多座城市的人民所創造的永恆福祉!
再見了!丹江口水庫景區。再見了!丹江口水庫大壩。我一定把你美麗如畫的風景,氣勢恢宏的建築用文字的方式呈現給熱愛生活的朋友們,讓更多的人來領略你的秀美,感受你的風採。
作者簡介:馮元興,男,生於一九五八年。陝西丹鳳人,小學文化。熱愛文學,熱愛生活。時常寫點短文分享給同學朋友,不為博彩,只為抒發胸中對當今美好生活的感悟。
自二O一七年以來先後有文字發表於《寫作嘉年華》《商洛日報》、《今日頭條》、《陝西農村報》、《商山紅葉》、《商洛作家》、《曬丹鳳》《先生來啦》等報刋雜誌及網絡文學平臺。系賈平凹鄉土文學研究院院士、商洛市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