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在湖北武當山,有一支特殊的志願者服務隊亮相景區服務中外遊客。服務隊由武當山特區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組建成立,8名志願者來自不同國家,一直忙碌在景區內各個景點。
志願者們在幫助遊客。本文圖片 李強 攝
3日,武當山公安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這些老外志願者們不僅能幫助外國人,還能用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幫遊客解答疑問,引來很多遊客圍觀。志願者中在武當山生活時間最長已經達到15年,因為熱愛武當文化留在武當山,早已成為武當通。
武當山生活15年被稱「馬大媽」
上午8時許,國際志願者服務隊在武當山景區一亮相,立刻引來無數目光。「洋」志願者們穿著統一的志願者馬甲,說著標準的普通話,洋溢著燦爛的微笑,在景區售票大廳不時為中外遊客提供諮詢服務、文明勸導,義務救助等服務,成為景區裡一道靚麗風景線。
來自法國的馬克和來自美國的傑克一大早就來到位於售票大廳的服務臺,服務臺上擺放著武當山風景區地圖、旅遊知識等宣傳冊,同時還備有開水、應急醫療包。在工作中不時有遊客向他們諮詢如何購票、如何乘車、哪裡可以徒步登山等問題,兩人都能用流利的中文為遊客們指引和解答。
馬克今年已經60歲,在武當山生活了15年之久,早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看到有困難的群眾總愛熱心幫助,見到有人亂丟垃圾還喜歡「指責」對方,由於「愛管閒事」,周邊群眾喜歡稱呼他為「馬大媽」。
回想起自己剛到中國時,由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碰了不少壁,也得到了許多當地人的幫助。所以退休後馬克便定居在武當山,經常為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外」介紹武當山的風土人情、道教文化、武當武術等。
「在武當山常常會碰到很多來旅遊和學習的外國遊客,由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他們在與當地人交流時會遇到很多困難。為了幫助這些外國遊客,我們組建了這支國際志願者服務隊。」傑克介紹道。
像馬克和傑克這樣的外國志願者一共有8名,分別來自俄羅斯、美國、法國、挪威、加拿大、新加坡、波蘭等國家。他們均常住在武當山轄區,分布在各個武館內學習武術和武當文化,他們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和專業特長,在對外開放、涉外法律法規宣傳、文化交流、社會公益等領域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他們都是「武當通」
除了定點志願服務,服務隊的成員們還和民警一同開展執勤巡邏,巡邏途中如果發現需要幫助的遊客總會主動上前幫助。
上午11時許,在景區驗票通道,一對來自美國的遊客遇到了麻煩,正跟隨民警巡邏的誠得、李崧德發現後主動上前詢問。交談中,美國遊客反映因購票進山遇到了問題,一番交流後,民警和志願者們帶領他們前往售票處協調處理,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外國遊客表示感謝後離開。
每到一處,他們的巡邏身影都會引起周邊遊客的圍觀,當聽到他們能用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幫遊客解答疑問時,總能引起遊客驚訝的目光,不時打探著幾名特殊的志願者們。
「建議你們可以先乘車到太子坡遊覽,如果想徒步登頂,可以從南巖出發,沿途有很多美景。」 下午3點在紫霄宮門前志願服務崗,來自波蘭的恬中正在向一名外國遊客介紹著紫霄宮的情況,提供在武當山旅遊的建議。
他們都愛武當山
8名外國志願者儘管來自不同國家,他們對武當山的熱愛是相同的。
來自美國的傑克是武當山的一名洋弟子,目前他在武當山一家武館內學武悟道。29歲的他,已經在武當山生活近10年。2009年,因為熱愛武當武術便隻身一人來到武當山學習武當武術。2009年,他初次來到武當山,一下子便愛上了這裡。「綠瓦紅牆,很有中國的古典韻味。更為重要的是,這裡還有很深奧的道文化。」在感受到武當山的神秘之後,傑克便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武當山定居。
2011年,他在武館結識了一位中國姑娘,長時間的接觸讓兩人產生愛慕,最終走進婚姻殿堂,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洋女婿」,2014年兩人有了一個可愛的寶寶,一家三口生活在武當山。
「我很愛武當山,很愛中國,我覺得參加志願者活動很有意義,在美國我們把它稱作義工。」他說。
來自波蘭的恬中今年40歲,他也是一個中國洋女婿,在中國已經生活了9年。儘管他來到武當山僅有2個月,但對這片土地卻有著深深地感情。
恬中是一名波蘭的中醫醫生,在家鄉開了一個自己的中醫診所,「2010年我在中國留學讀研,自己學習的是中醫中的金方系列,特別崇拜張仲景。在波蘭我的工作很忙壓力很大,我這次來到武當山,放鬆的同時讓我也能夠多學習些中醫知識。」恬中說。談及本次加入國際志願者服務隊,他表示,自己之前來中國時什麼都不懂,許多中國朋友經常幫助他,他現在也想幫助別人。
據了解,每年來武旅遊的外國人近4萬人,常住3個月以上的外國人有100餘人。「如何更有效地開展涉外管理服務,增強他們在武當山的歸屬感,同時在旅遊旺季為中外遊客服務,是我們成立這支志願者隊伍的出發點之一。」武當山特區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副科長王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