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鳳卿內觀筆記之十: 內觀療法與內觀禪修

2020-12-11 奢侈品頻道

  作者:郄鳳卿,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觀療法籌備委主委,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內觀分會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北京良知醫學研究院院長。

  每當在百度上搜索內觀或內觀療法,搜出來的內觀禪修卻佔據了絕大多數。有時自己也感到奇怪,內觀療法有學會,而且在上海都納入了醫療保險,全國的內觀學會今年是第六屆,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內觀學會也有兩屆,為什麼網絡知名度不如內觀禪修高?其實答案很簡單,內觀學會是官方,沒有人特意在網絡上推廣,內觀療法交費,沒有人願意交費。內觀禪修不交費,所以人們願意去。

  我不評論內觀療法和內觀禪修的是非。先講我個人對這兩個詞彙的涵義和定義,這個明白了,區別也一目了然。
和禪修密切相關的詞彙有四個:禪、禪宗、禪修、內觀禪修,下面我們分別研究一下這四個詞的概念和內涵。

  首先說"禪",用兩句話形容之:佛教禪宗的方法之一,以靜思悟出平常心之道的方法。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爭論,可以討論(下同)。

  其次說禪宗,就是佛教眾多流派中的一種。

  三、 禪修:佛教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四 、 內觀禪修:由出生在印度的葛印卡,在緬甸習得的一種呼吸訓練,1969年引回印度發展。訓練到注意力敏銳後,培養身心互動反應,理論框架為南傳佛教。可以看到,和禪修相關詞彙的定義,如上,均同佛教有關。

  據網絡上的介紹和評論,"內觀禪修"是十天為一期。由於禪修艱苦,方法和目地很難用現代的詞彙表達清楚,所以中途打道回府的佔半數以上,儘管如此也有很多人堅持下來了,並且感受到身心放鬆的效果。

  那麼內觀療法同內觀禪修相比,至少有如下的不同:

  1、內觀療法是中國國家層面承認的一種心理療法,用於治療多種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人際關係障礙),還可以用於自我教育和精神保健,以及青少年行為障礙及親子關係不良。

  與此相比,內觀禪修不具備以上的特點,對精神保健的效果也沒有官方學術刊物的報導,適應哪些人群也不明確。

  2、內觀和內觀療法有國家層面的學術組織,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下設有學組,學組中有幾十位精神醫學和教育學的教授和主任醫師,同時也是中國人生學會下設的內觀與人生科學分會,而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已批准於2017年8月成立"內觀療法研究專業委員會",對內觀療法從心理學、社會科學、傳統醫學和傳統文化各領域進行實踐和研究。

  與此相比,內觀禪修仍然停留在民間層面,未見任何學術組織成立。

  3、從內容上看,內觀和內觀療法有行為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的特徵,解決心理矛盾有明確的指向,操作方法有清晰的流程。

  與此相比,內觀禪修則沒有清晰地內容和特徵對外說明。

  4、從對職業人員的要求上來說,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專委會內觀學組自2008年開始對醫院心理治療人員培訓和發證(內觀督導師),以確定其可以實施內觀的資格。2016年又聽取了日本內觀學會方面的經驗,對沒有醫師資格的從醫者採用300小時培訓,獲得行業內資格。即體驗100小時,觀察指導過程100小時,在內觀督導師指導下,對體驗者輔導100個小時,對此規定,已經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內觀分會和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的常委以上人員形成了共識,將付諸實施。

  與此相比,內觀禪修等人員資質方面,沒有任何信息向大家公開。

  如果說內觀療法同內觀禪修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也可以找出幾點向大家報告:

  1、內觀療法和內觀禪修都有佛教的理論基礎及靜思的方法學。只不過內觀療法的理論基礎在佛學之前有道家思想的積澱。

  2、內觀療法和內觀禪修都要求有獨立的思考空間和時間,都屏蔽和外界的溝通,都有規則要遵守。

  3、都有共通的對思考內容的要求,及不可回憶思考負面的、敵對的、仇恨的事情。

  4、均無強制性,體驗者(患者)都擁有即時中止退出的權利。

  從學術角度上來研究,內觀療法似乎是傾向於積蓄感恩、道歉、自省的正能量,追求一個精神上對人際關係的頓悟,愛與被愛的確認,從而改變和提升精神生活質量和上進心。而內觀禪修則強調感受呼吸而達到身體感覺的敏銳,從而對精神有助益,是另外的一種心理能量的積蓄方式。而從指導語言上來看,內觀禪修中對沒有佛學基礎的人來說,要聽懂是很費勁的。內觀療法和內觀禪修在推廣機制上的區別主要在於內觀療法要求你承認其價值而付費,而內觀禪修則是在獲得效果後自發捐贈,各有各的道理,只有在實踐中可以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也許可以相互借鑑。

  值得回味的是,我試圖了解內觀禪修,並在網絡這個發達的傳媒上獲取信息時卻找不到任何內觀禪修主持者(學會、研究機構、民間機構、個人)的基本情況,接下來我閱讀了幾十篇體驗者日誌,才對內觀禪修是什麼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現在讓我說看法,我就實事求是的說吧:在一個文化環境裡,尋求一個精神健康法,基本上要按這個文化環境中能聽得懂的語言,實行可以啟迪心靈的具體方法,而且要就這個健康法的歷史、現狀、理論核心,對體驗者予以適當的交代。我對有"內觀"二字的健身法非常注意,又對"禪修"特別無知,所以才研究了好長一段時間,想知道禪修的內觀是什麼,在某個早晨我頓悟了一下,"內觀禪修是針對想找到心靈寄託的人群提供幫助的一種健康法,本身來源於印度佛教,又沒有經過本土文化的改造,並且不想特別明確其佛學背景,在曖昧的情況下吸引了特別想尋求精神解脫的迷路人,加上不收費這個防騙措施,有了一定的吸引力,在空間、時間思考這幾個必備條件裡,修心的方法缺少對一般人的明確性,需要進一步完善",我這個頓悟,可能非常不實際,如果是這樣,就希望大家把這個想法冷封起來無視,過幾十年後再審視吧。

  

luxury.sohu.com true 搜狐 http://luxury.sohu.com/20170308/n482735977.shtml report 3999 作者:郄鳳卿,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觀療法籌備委主委,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內觀分會會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內觀學組副主委,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教授,北京良知醫學研究院院長

");}

相關焦點

  • 中國內觀與人生科學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下午,北京森田普濟醫學研究院院長、天津醫科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名譽教授郄鳳卿發表了題為《人生內觀和人生史內觀》的會長講演,結合新近結束的北京內觀督導師培訓班和第二屆內觀體驗班的情況,闡述了內觀人生的宏觀意義和人生史內觀在內觀體驗技術操作層面的效果
  • 內觀通過對自身的徹底反省改善心境而感到無限快樂
    吉本伊信從建立起內觀療法,到最終發展出內觀療法的三個核心問題—他人為我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做了什麼,我為他人增添了什麼麻煩--共花去了30年的時間。內觀療法對人性有著一個基本假設,它認為,人類所具有的共性是人們能夠進行內觀並獲得治療和成長的基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內觀療法所定義的治療對象看到,內觀療法的人性觀提出,健康者與神經官能症患者之間未有明確的界線。
  • 王祖承:內觀療法進入中國的18個程序
    第五個程序:請日本內觀療法專家來介紹內觀療法並訪問日本內觀療法創始人吉本伊信之家最早,在1992年的「中國華東地區第七屆精神醫學大會」上,特地聯繫上日本內觀療法事務局局長真榮城輝明和以後的日本內觀療法學會理事長巽信夫二位。
  • 什麼是內觀禪修?
    何為內觀或內觀禪修?內觀(內觀禪修)可以說是對蘇格拉底名言「認識自我」的終極詮釋。佛陀發現,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本質時,痛苦之因便可真正消除。這是一個根本性洞見。它意味著我們獲得快樂並不依賴於對外部世界的操控。
  • 內觀禪修到底是什麼
    內觀禪修到底是什麼?例如我們憂慮,我們非常憂慮,憂慮本身就是問題,憂慮是一個過程,它有步驟,憂慮並非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還是一種程序,你必須做的事,觀看那個程序的開頭,那些過程萌生的最初階段憂慮的第一個環節是執著排斥反應,只要現象在心中越線,我們便在心理上嘗試去捕捉他或推開他,那就開啟了憂慮的一連串反應,所幸有一個名為內觀禪修的工具,可以使整個機制癱瘓,內觀禪修,教導我們如何清晰的審視自己的覺知過程
  • 什麼是內觀禪修|訪問葛印卡老師
    許多不同宗派的老師來參加內觀課程,學習本法門,但未學好這法門的純粹原貌就開始去教別人;由於執著他們宗派哲學的信仰,他們把他們的信仰加在本法門上,使本法門扭曲了;結果,這法門就失去它的功效,在過去也應是如此發生過。當法門失去它的功效,自然人們不再修練它,它就在這個國家消失了。問十:佛法是通用的,並能被每一人修練嗎?
  • 兩次掩關內觀禪修日誌
    今年(一九九八年)的五月和十一月,我放下繁重的工作,兩度到麻省內觀中心作每次十天的掩關禪修,獲益良多。回來後,把兩次掩關實況以日誌形式錄下,一來作自已的反照,二來也讓讀者們略窺內觀禪修的法門。緣起首先要感謝靈鷲山紐約道場楊雄師兄的策勵,如果沒有楊師兄的當頭棒喝,可能我沒有這次深嘗法味的禪修機會,更遑論踏上走向光明的解脫之道。記得早在今年年初,楊師兄在一次電話中對我說,他曾經回臺北靈鷲山道場,得到住持心道法師的特別批准,與吳鐵治師兄二人參加了一個本來專為山上出家眾舉辨的十天內觀禪修。
  • 內觀禪修 | 諸行無常
    在講述內觀法的根本經典《大念住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中,佛陀描述禪修的各個階段,都會有以下的體驗:持續地觀察升起的現象、持續地觀察滅去的現象…持續地觀察升起和滅去的現象僅僅從周遭事物和身體內顯而易見的表相去認識無常是不夠的。除此之外,我們要學習去領會微細的實相。
  • 心靈平安的藝術:在線內觀禪修
    作為心理諮詢機構,身為心理諮詢師,在守護心靈的陣地上,願盡力所能及之力。隔離不隔愛。即日起至疫情結束期間,我們將推出一系列在線疫情心理防護活動,如在線內觀禪修、線上纏繞畫、疫情心理防護指南等等,用有益於心靈平安、情緒穩定的方式,與大家一起守望相助,共同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
  • 內觀禪修是最簡單但也是最難的禪修方法
    內觀禪修教導我們如實觀察。認知如果缺少了身體力行的智慧(wisdom-in-action)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真正的認知必須包含身體力行的智慧。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去獲得有關自己的知識,並進而獲得有關宇宙中其它事物的知識。
  • 內觀禪修學經歷
    十天中,以自己的身體、覺受為試驗品,一點點地驗證了佛法之真實不虛,使我對佛法的信心,一下子堅定起來,在心理上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學佛重在修行,誠如是也!2003 年 9 月,我在福建極樂寺第二次參加內觀禪的學習,幸遇閩東佛學苑林臻法師,要求我將體會寫出來,遂將前次內觀後寫的一篇舊文稍加修改供養給諸同修。
  • 內觀要義---止與觀
    我們禪修的對象為何?我們如何培育內觀?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禪修有兩種:止禪(寂止)[20]和觀禪(內觀)。修習十遍處(kasiṇa)[21]只能產生止禪,不是內觀。修習十不淨[22](例如:腫脹的身體),也只能產生止禪,不是內觀。
  • 內觀療法讓人能徹底否定自己,可以產生新的自我
    每日反覆思考這三個問題並做出筆記。內觀對象一般是患者最親密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患者需要依次內觀。2.醫生的會見和幫助醫生每2小時會見一次患者,每次5分鐘左右,主要是按三個問題順序聽取患者的匯報。內觀療法日程表備註:內觀第五天19:00面談後做生活費計算,20:00收生活費計算表,發內觀感想;步行內觀是飯後邊散步邊內觀,目前仍在試行階段;「離別信
  • 西安雲居寺內觀禪修成人十日課程報名通啟
    雲居寺內觀禪修總221期成人【十日課程】已開始報名了;時間:2016年7月22日——8月2日。報到時間:7月22日全天,請於當天下午3點前到達課程,並於8月2日上午返程。內觀是生命的實踐!心靈的旅遊!視角的開放!靈魂的覺醒!
  • 江西靖安寶峰禪寺「內觀禪修營」通告
    五、報名條件年齡從18歲到60歲的佛教四眾弟子,申請者應身心健康,無觸犯國家法律法規,恭敬三寶,尊重僧團,並且對佛教基本義理和內觀禪修有所了解。六、報名流程首先閱讀內觀禪修營共修規約——確認能夠遵守共修規約——下載報名表並如實填寫——等待我們的錄取回復——請在收到回復後再確定行程,不接受空降人員入營。
  • 江西靖安寶峰禪寺內觀禪修報名
    江西靖安寶峰禪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各位賢友, 由江西靖安寶峰禪寺發起,特邀緬甸的恰密大長老來華指導內觀禪修,現在已開始報名,附件裡是報名資料,歡迎廣大佛教媒體宣傳轉發 由江西靖安寶峰禪寺發起,特邀緬甸的恰密大長老來華指導內觀禪修。 一、時間:營員11月14日報到,法工11月13日報到,15日開營,29日上午結營,全程兩周。 二、地點:江西省靖安縣寶峰鎮寶峰禪寺。 三、規模:50人。 四、費用:禪修免費。俗家信士食宿所用乃常住僧物,請酌情隨力向僧團交納費用(自行放客堂或伽藍殿功德箱即可)。
  • 內觀禪修 |「無常」,在每個人之中;是每個人都可及的
    內觀禪修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開啟我們對「無常」的體驗,進而達到一個內在外在皆平靜平等的狀態。這個狀態是全神貫注於「無常」的感受時才能達到的。除了將念頭調整到一個平等的狀態,並將注意力投射於禪修的主題,沒有其他特別的法門能夠開啟對「無常」的體驗。內觀禪修法的主題是「無常」,因此,當禪修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他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無常。當感受身體的無常,首先應該先將注意力放在容易注意的部分,再把注意力一部分一部分移動,從頭到腳,從腳到頭,有時探入內在。
  • 清邁內觀禪修療愈之旅 I 您清理過布滿灰塵的內心嗎
    我們的心累了,不妨通過內觀禪修的練習,通過清晰的認識自我來達到更美好平靜的生活。地下禪修室來到這裡和同修聊天,才發現「廊奔寺是泰國北部非常有名的內觀禪修中心」。很幸運第一次參加就可以接受到正宗的禪修課程。
  • 江西寶峰禪寺2014年7月內觀禪修營通告
    四、費用:禪修免費。俗家信士食宿所用乃常住僧物,請酌情隨力向僧團交納費用(自行放客堂或伽藍殿功德箱即可)。出家眾、法工不用交納。五、報名條件:年齡從18歲到60歲的佛教四眾弟子,申請者應身心健康,無觸犯國家法律法規,恭敬三寶,尊重僧團,並且對佛教基本義理和內觀禪修有所了解。
  • A022 臺灣內觀監獄課程報導
    學員的犯罪種類有煙毒、偽文、盜匪、殺人、槍炮等等。刑期自一年至無期徒刑。教育程度從國小、國中、至大學皆有。宜蘭監獄典獄長林政宏先生非常重視這項活動。他雖然因公務繁忙未曾參加過內觀課程,但其家人及多位親朋好友都有修習這個佛陀所教的解脫人生痛苦的殊勝方法。